新書推薦: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蒋维乔研究宋明理学的总结之作,分为论道体、论为学、论存养、论政治四纲,介绍了宋明理学中的重要主张,是系统阐述宋明理学的重要著作,奠定了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研究领域的地位,影响了中国的数代研究者。
|
關於作者: |
蒋维乔(18731958),字竹庄。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佛学家。曾先后入江阴南菁书院和常州致用精舍深造,研究西学。撰写了《中国哲学史纲要》等数部著作。
|
目錄:
|
叙文
凡例
绪论上
绪论下
第1纲论道体
第1目总论
第二目太极
第三目太和
第四目理
第五目气
第六目生
第七目阴阳
第八目心性
第九目鬼神
第十目人物
第二纲论为学
第1目总论
第二目为学大要
第三目格物穷理
第四目教学之方
宋明理学纲要
目录
第三纲论存养
第1目总论
第二目涵养
第三目改过迁善及克己复礼
第四目出处进退辞受之义
第五目改过及人心疵病
第四纲论政治
第1目总论
第二目治国平天下之道
第三目制度
第四目齐家之道
第五目处事之方
结论
研究问题
参考书
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
例言
总论
第1编复演古来学术之时期
第1章程朱学派
第1节顾炎武
第二节陆世仪
第三节陆陇其
第二章陆王学派
第1节黄宗羲
第三章朱王折衷派
第1节孙夏峰
第二节李颙
第三节曾国藩
第四章关洛闽学派
第1节王夫之
第五章考证学派
第1节考证学之渊源
第二节考证学之内容
第三节戴震
第四节洪亮吉
第五节俞樾附孙诒让
第六章实用派
第1节颜元
第二节李塨
第七章和会儒释派
第1节彭绍升附汪缙罗有高
第八章公羊学派
第1节公羊学派之渊源
第二节公羊学派之内容
第三节康有为
第四节谭嗣同
第五节梁启超
第二编吸收外来思想之时期
第1章严复
第1节略传及著书
第二节介绍之学说
第三节结论
第二章王国维
第1节略传及著书
第二节性说
第三节理说
第四节介绍之学说
第五节结论
|
內容試閱:
|
宋明理学纲要
叙文
叙文
我国学术思想,在周秦之际,勃然奋发,为创造时期。自两汉迄隋唐,无大进展,为因袭时期。迨宋代周张诸子出,遂组织清新之理学;直至于明,大儒辈出,在学术上放一异彩,世称之曰宋明理学。
宋人何以能创此理学?则以佛教自汉代入中国以后,其思想高远,学理深邃,将我国之原来思想,一切征服,儒家仅存空名。至唐代韩愈,乃起反动,尽力排斥佛教,然韩愈并不知教理,不过作几篇文字,任意谩骂,于佛教毫无所损。宋初诸儒则不然,于佛教之理,先从事研究,然后取其方法,来更新儒家之面目,故理学之兴,不能不说与佛教有深切关系。
因此世人评论,多谓宋明理学,阳儒阴佛,已非儒家之本来面目;又谓既取佛家之长,转而排佛,居心如此,对宋儒深致不满;此则皮相之见,未研究理学之内容者也:须知宋儒所取于佛者,乃其精细繁密之研究方法,用此工具,打破两汉以来之因袭,将儒家之所谓性,所谓道,所谓阴阳等等,一一分析而阐明其内容,故能使儒家面目更新耳。至于佛教乃出世间法,是唯心的;而理学则是世间法,是唯理的;外貌略似,而内容则迥乎不同,皮相之论,何足道哉!
宋儒之创理学者,如北宋之周张程,初非徒尚高论,皆能躬行实践,卓然为当世宗师。南宋朱熹人格之伟大,尤为孔子以后第1人。迨明朝之王阳明,更能削平大难,学问事功,震耀古今。故宋明理学之可贵,不但在学术,而亦在诸儒之人格也。
理学广大精深,欲以区区数万字,说明其内容,颇非易事。着手时与杨大膺往反磋商,先定体例,以为要述理学纲要,须把住整个理学之核心,方可穷源竟委,令读者明了。故取理学家自己研究之纲目,为之整理,于其不合于现在者去之,于其缺漏者增之,分为四纲若干目。商定之后,由大膺起草,每成一纲,寄我修改。如是年余,方成此册。固不敢认为完善,然已竭我等之心力矣。今届付印,述其始末于简端。
民国二十四年一月蒋维乔叙于因是斋
凡例
凡例
一、本书体例已在绪论上约略说明,现在还有几点须加以叙述的。
一、本书应和拙著《中国哲学史纲要》中间的理性章参看,因二书的材料是相同的;但编制方法不一。《中国哲学史纲要》是拿哲学史的体例编制的,所以偏重问题的发生及其变化的说明。本书是拿一种概论的体例编制的,所以偏重问题的各端的叙述。因此前者有时叙述较简,但较有系统有线索。本书却较详细较明显。且《中国哲学史纲要》中间的理学思想是从《大学》《中庸》叙起的,本书却只从周子叙起。如果能将二书互相参阅,那所得的理学的观念,必较清晰且深刻。
一、本书因篇幅有限,关于引证方面,也只限于周、邵、张、二程、朱、陆、王八人的话,其余一概从略。
一、本书有数处引述的话,是间接从《近思录》引来的,本应注明原书名称及其卷数,但因《近思录》所引各家的话,和原书文句出入甚大,所以不必注明,只注《近思录》的卷数,以便参考。
绪论上
绪论上
大凡做一件事,最可忧虑的,就是名不符实。如果名不符实,那就犯了荀子所说的以名乱实,或以乱实名的毛病。现在合编这部《宋明理学纲要》,绝对要避免这种毛病;但要避免这种毛病,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先研究书名的意义,然后再审定这样的书名,应当有什么内容。所谓宋、明理学,是在中国宋、明两个朝代所发生的,所以冠上宋、明两个字,表示和其它朝代所发生的学问不同。至于叫做理学,那完全是根据它的内容而定的。因为它所讨论的对象,是宇宙一切事物的道理。例如宇宙成形的道理,人类生成的道理,怎样做人的道理,怎样治国的道理等;同时又是拿理当做宇宙万有成形的原质的,所以叫做理学。
所谓《宋明理学纲要》,是一种书名。为什么叫做纲要呢?因为这种书是叙述宋、明理学的大纲节目的,不是写它的详细组织的。至于它的发展情形,别有《宋明理学发展史》去叙述。这派学者的历史,别有《宋明理学家史传》去叙述,这些都不关涉本书的范围。《性理精义凡例》上说:欲考其详,自有《伊洛渊源录》,《通鉴纲目》等书在焉。此书以性理为名,但令学者用心实学以知圣德王道之要。也正和我们一样的意思。
从上面的研究,这种书名的内容,既是叙述宋、明理学的大纲节目的,所以要想名实相符,就不能和这点相违背。但是理学的大纲节目,到底是怎样的呢?到底那几点是应该讨论的呢?关于这些,我们并不能擅自主张,只有把理学家自己所划分的纲目,拿来做一种参考,根据他们的标准去讨论。但自来理学家,对于理学所讨论的对象,虽然详密,却少有人把它加以分类,到后来朱子出来,因为编订《近思录》,才把理学所讨论的对象,分为十四类:第一类论道体,第二类论为学,第三类论格物穷理,第四类论存养,第五类论改过迁善,第六类论齐家之道,第七类论出处进退辞受之义,第八类论治国平天下之道,第九类论制度,第十类论处事之方,第十一类论教学之道,第十二类论改过及人心疵病,第十三类论辨异端之学,第十四类论圣贤气象。后来张南轩编次《二程粹言》,又分为十类:第一类论道,第二类论学,第三类论书,第四类论政,第五类论事,第六类论天地,第七类论圣贤,第八类论君臣,第九类论心性,第十类论人物。在这两种分类中间,虽然彼此稍有差异;但没有大出入。不过朱子所分的稍微详细,南轩所分的比较简括,事实上,朱子没有超出南轩的范围,南轩也没有超出朱子的范围。为什么彼此不会大出入呢?这也因为理学本身,只有这些纲目,如果任意添减,那就失了它的本来面目了。朱子和南轩都是理学大家,自然他们都深明理学内容,决不会乱分的。现在我们为便于叙述起见,在这两种分类中间,暂取朱子所分的做根据,但朱子没有分开纲目的,只统分为十四类。现在我们把它分为纲目,而以纲统目。计四纲:第一纲论道体,第二纲论为学,第三纲论存养,第四纲论政治。第一纲统太极,太和,理,气,阴阳,心性,生,鬼神,人物等,第二纲统为学大要,格物,穷理,及教学之方等,第三纲统涵养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出处进退辞受之义,改过及人心疵病,圣贤气象等,第四纲统齐家之道,制度,处事之方,及治国平天下等。但圣贤气象并不别立一目,只包括在为学大要一目里略述。至于论异端之学,因为这是理学家对他家的批评,不在理学自身的范围,所以把它删除。我们这种编制,完全是拿理学本身为中枢的,这样方才说得上是一部《宋明理学纲要》。有些人编撰《宋明理学纲要》,拿理学家为中枢,如分周子、张子、二程子、朱子、陆子、王子等编,这种编制,就不能说是《宋明理学纲要》,只能说是理学家概论,这不特名与实不符,并且叙述极难得体。因为理学家很多,如果要个个叙入,那是一部学案,如果择要叙述,拿几人做代表,那又不能表示整个的理学。所以我们一方面为顾到名实相符,一方面因为篇幅有限,不能详尽叙述,只好就理学本身的分类,用简驭繁,纲举目张,叫读者得此小册,也可明白理学的全部了。
绪论下
绪论下
宋、明理学,本是一种独立的学问。但它的成形,和他种科学不同;他种科学是受社会进化必然的驱使,或研究者的努力而发现的。这理学是由中国过去的几大派思想及佛家思想正面和反面的刺激或暗示所鼓动的当然也有社会的背景,但这力量很小所以我们现在来做这部书,对于宋、明理学以前有关系的几派思想,要略述一下:
中国思想,在先秦时,有所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等派,在这些派别中间,和理学正面有密切关系的,要算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中间,尤以孔、孟及《易经》《大学》《中庸》的思想为最重要。汉兴,学风一变,以前的学者是偏于研究义理的;汉代忽偏于研究训诂考据,和辞章。这两种学,虽然有它本身的长处,我们不能一例轻视,但不切于实际的应用,和人生的追求。所以这两种学,后来就给理学一种反面的刺激,这也算是和理学有关系的。至于佛学,早到中国,就正史上记载,是汉永平时代传来的。佛学自传入中国以后,它的势力日渐膨大,朝野智能之士,大多崇拜着,故自汉而后,中国各代的思想,多少都和佛学发生关系,理学也逃不了这个圈套。
儒家思想,论它的总体,是偏重人事而少谈天道的。是主张人率其性,做行为的总枢纽的。是主张以仁义礼信为治国规范的。是积极务实,爱己及人,求圆满的人格的。论它的分别:那么,孔子主张性无善恶,惟视环境的熏染如何。注重德礼,而以仁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并且极端注意道德的修养。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皆天赋于人,主张扩充人的善性;但以义为追求仁的路径,故仁义并重。也主张以道德修养为人生的急务;更以为物质的力量,可帮助人们道德的修养。所以说:养生送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荀子主张性恶,认为礼义是圣人所制定用以扰化恶性,而使变为善的。他不主张纯粹的感化,而主张相对感化,所以礼刑并重,凡不从礼义教化的人,就诛之以刑。又认为人生而有欲,这欲就是形成性恶的原因。也重视物质力量,以为物质可以左右道德的修养,所以也极力主张富国裕民。这三人的思想,要算孟子的思想和理学关系最深。孟子的性善及四端天赋,或良心天赋的话,是理学家最重要的部分。儒家的思想,除了上述三个人的思想以外,还有《大学》《中庸》里的思想。这两部书的思想,大致和孔、孟相同,而稍近于孟子。至于和孔、孟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大学》《中庸》里多论天道性命,并且具体的提出了道诚做宇宙万有的本质,开理学以理为本体的先河。所以理学家集合孔、孟及《大学》《中庸》的思想,和《易经》一部唯生的宇宙的思想,就创立了理学。
道家思想,是从天道讲到人道的,它一面研究宇宙事物的生成,一方面仿效自然的法则,积极修养身心。又把道当作宇宙万物形成的本质,而从消长法(或对演法或辩证法)说明宇宙现象是矛盾的。于是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超脱矛盾的痛苦。这种以道为宇宙万有的本质,及积极修养身心的思想,与理学大有关系,理学以太极为本体,虽说是承受《易经》的思想,但道家的道,多少也给了理学一些影响。至于主张身心的修养,那可以说完全是受道家的影响的。
训诂考据词章之学,本身虽然不是研究思想的;但是因为这种学偏于机械和过于浮华,引起理学家的反感,于是主张舍经言心,就反对训诂考据的琐碎和词章的雕琢,主张研究心学,这心学就是理学。所以这些学问,也和理学有关系的。
至于佛家思想,它是以心为万物的本体的,就是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心的幻象,宇宙中间,没有真实独立存在的东西。它的人生观是唯苦的,苦就是人生的象征。生、老、病、死,就是苦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人生必经的途径,谁也逃避不了的。从上面的本体观,于是演绎出它的出世观,因为宇宙万物都是因缘凑合的现象,是假的,不是真的,叫人们用观心方法,离开假的幻境,造乎绝对的真境,就可超出生死,去苦得乐。至于观心的修持方法,有多种,概括的说:就是禅定功夫。这种工夫,和理学家的修养,也有关系的。佛家还有最严密的唯识论,是关于认识问题的。对于宇宙万有以及心象,用极精细的分析法。宋明诸儒,采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学问,就创成前古未有的崭新理学,这可见佛家的方法,和理学有很大的关系。
上面是儒、道、佛三家思想,说明三者和理学的大略关系,因为篇幅有限,不能列举详细的因缘,加以比较。读者用这种眼光去检讨,可以举一反三,这也是研究学问应有的态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