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光焰摇曳——变革与守望的梁启超
》
售價:NT$
440.0
《
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壹卷李伯重文集:江南水乡,经济兴衰,一本书带你穿越历史的迷雾)
》
售價:NT$
480.0
《
走进史学(壹卷李伯重文集:李伯重先生的学术印记与时代见证)
》
售價:NT$
360.0
《
故宫书画集(精编盒装)版传统文化收藏鉴赏艺术书法人物花鸟扇面雕刻探秘故宫书画简体中文注释解析
》
售價:NT$
1490.0
《
《往事和近事(增订本)》(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代表作,新增修订、全新推出。跨越三十多年的写作,多角度讲述中华文明)
》
售價:NT$
349.0
《
往事和近事:历史地理学泰斗、百家讲坛主讲葛剑雄经典文集
》
售價:NT$
349.0
《
父母的关键认知
》
售價:NT$
225.0
《
第三帝国:一部新的历史(纳粹主义具有何种魔力?纳粹运动会卷土重来吗?一部全面揭示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黑暗的历史)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以流畅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古代清官,从清、廉、勤、俭、明、正、公、忧等方面全方位解读了这些清官的为政之道。各级党政干部可以从学习借鉴中国古代优秀廉政文化的角度,吸收其中的精髓。本书*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让人想看、也能看得下去,让读者能够在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有所思,有所想。
|
內容簡介: |
《管子牧民》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为政清廉,是关乎政权存亡的大事,是事业成败的根本,是树诚信、凝心聚力的关键。
历史上的清官,都是讲求官德官格的模范,他们以自身的爱国、为民、勤政、重义、忠诚等高格美德,在历史的凌烟阁上镌刻下了不朽的名字,他们为当时的人民奉献了真诚和心血,他们为历史的前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本书讲述的是张伯行、海瑞、于谦等数十位知名官员的清廉故事,通俗易懂,发人深省,适合广大党员干部参阅。
|
關於作者: |
谢海金,文史作家,管理学士,哲学硕士。实力派的功底,偶像派的风格。文笔风趣,却有文章风骨;语言通俗,却不从众媚俗。从专业的角度,写通俗的读物,与大众沟通,让乐趣共享。代表作品:《国运1644》《商霸天下》《宰动天下》《经世大儒王阳明》等。
|
目錄:
|
一、清:清名如水,两袖清风 1
1. 待之以礼,勿送以礼1
2. 礼贿之腐,我自远之6
3. 不取民脂,不行贿赂11
二、正:刚正不阿,正气浩然16
1. 粤东正气,海瑞青天17
2. 保家卫国,正气长存19
3. 冷面寒铁,按察大明22
三、廉:为官之道,以廉为本25
1. 风月尚书,只谈风月25
2.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29
3. 清官卸任,廉石压舱32
四、洁:洁身自爱,清名高悬36
1. 羊续悬鱼,敝衣薄食36
2. 苏琼悬瓜,下不为例39
3. 山涛悬丝,清廉自爱42
五、勤:勤于政务,恪尽职责45
1. 非财不取,勤俭无竭45
2. 事必躬亲,不避污秽49
3. 万历首辅,劳猝国事54
六、俭:俭以养德,德以施政66
1. 吃喝用度,但求节俭66
2. 穿金戴银,不如清名69
3. 不留房产,唯留清白71
七、智:仁不轻绝,智不轻怨76
1. 治天下匠,为苍生计76
2. 实业救国,实干兴邦81
3. 才治天下,智保江山84
八、法:秉公执法,执法严明87
1. 不畏权贵,宁死不屈88
2. 秉公执法,立德立信93
3. 节操贞敬,器怀亮直97
九、民:以民为本,爱民如子102
1. 爱民之官,民恒爱之102
2. 救死扶伤,百姓慈母107
3. 与民同乐,为民谋福111
十、明:明察秋毫,断案如神117
1. 智斗豪强,明辨是非117
2. 惩奸除恶,明察秋毫124
3. 四朝元老,五世恩荣127
十一、公:公平公正,公开公信132
1. 为民申冤,惊动皇帝132
2. 罪疑惟轻,为民减刑139
3. 名臣论战,尘埃落定146
十二、谏:直言进谏,不避敌友155
1. 抬棺上书,直言天下155
2. 以人为镜,可知得失157
3.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161
十三、忧:忧国忧民,忧乐天下166
1. 入则忧民,出则忧君166
2. 官员之幸,百姓之福169
3. 不除鸦片,誓不罢休174
十四、齐:修身齐家,传承清名178
1. 胡威父子,清廉遗世178
2. 结草衔环,四世三公181
3. 三苏父子,诗书传家183
十五、忠:为国尽忠,为民尽心192
1. 精忠报国,廉洁奉公193
2. 刚毅忠正,谦虚谨慎197
3. 扬州十日,忠义千年205
参考文献212
|
內容試閱:
|
一、清:清名如水,两袖清风
以清开篇,寓意有三:
一、清是指清官统称,是所有清官的标志,是天下清官的原则和理想。
二、清是指清官的德行,是清官的为官之道,也是清官诸般武艺之首。
三、清是指历史上的清朝,是中国最后的一个,也是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
相比于其他朝代,清朝的历史,我们更加了解,清朝的官员,我们也更加熟悉。因为了解,所以深刻;因为熟悉,所以真实。因为够深刻,够真实,所以将清朝的清官置于开篇。
1. 待之以礼,勿送以礼
虽然清朝的清官不在少数,但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汤斌、陆陇其、张伯行三人,因为他们三人,不仅仅是清官典范,更是清朝历史上,仅有的三位享有从祀孔庙殊荣的清官。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以礼待人,更讲究礼尚往来,因此,中国自古便有送礼之风。
古人常说:礼轻情意重,礼多人不怪。意思就是说,真正的礼节,注重的是心意,不在乎礼物轻重、价值多少。
原本送礼是好事,因为礼物表达的是感情、传达的是祝福、送达的是心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古代的官员,却将馈赠的礼物,当作是定期的孝敬,往往以送礼之名,做行贿之事,行腐败之实。这种礼贿之腐的现象,在古代官场几乎是常态。
对于大部分古代官员来说,礼贿既是一种诱惑,又是一种威胁。说它是诱惑,因为官员很可能会收到下属的礼贿;而说它是威胁,则是因为大多想要晋升的官员,难免要礼贿上级,以求提拔。
对此,古之清官、廉吏虽然颇为厌恶,但普遍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爱、避而远之。清朝第一个享有从祀孔庙殊荣的清官大儒陆陇其,便是忌送礼而远之的典范。
陆陇其(1630年1692年),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进士及第,五年后被调任为嘉定知县。那一年,陆陇其四十五岁,年纪虽已不惑,但在官路一途,他却只能算是一个刚出道的菜鸟。
就在陆陇其上任后没多久,他的顶头上司,江宁巡抚慕天颜过六十大寿。对于有的官员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表现机会,可以名正言顺地表忠心、攀交情、求关照。
当时,江苏大大小小的官员,一致认为,祝寿的时候,只要投其所好、送其所要,送对了礼物,处好了关系,日后不愁没有提拔的机会。因此,大家伙早早地准备好了精心挑选的厚礼,就等着在寿宴上博巡抚一个好印象。
像这种上级借过寿为由,行收贿之事,而下属则以祝寿为名、行礼贿之实的现象,古今中外,都难免有之,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大家对此早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可以说,官场之人,但凡不是愣头青,基本都会好好利用这种机会,退一步说,就算有的官员实在不想借机拍马屁,一般也不会当面拆台。
但是,陆陇其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不管送礼的借口是否名正言顺、手段是否光明正大、目的是否冠冕堂皇,过分的送礼,都难逃行贿之嫌。因此,他在祝寿的时候,虽然也送了礼,但是,他送的礼物,却与众不同,而他送礼的方式,也异乎寻常。
话说陆陇其接到上司的请柬以后,起初也有点犯难,你说不送礼吧,不好,太没有礼貌了,有失体统。但是,你若送礼吧,也不好,一来自己不知道送什么礼物;二来呢,自己也确实没有礼物可送。毕竟自己家境不算富裕,而且才刚上任,年薪(俸禄)都还没领全,实在没有值钱的、拿得出手的礼物。
陆陇其就琢磨啊,巡抚大人工资比我高、工龄也比我长,府里啥也不缺,我完全没有必要打肿脸充胖子。思来想去,陆陇其最终决定,干脆送些土特产过去吧,这样既有心意,也有新意。
于是,陆陇其精心准备了一份新意盎然的礼物,同时,送礼的时候,陆陇其还别出心裁地包装了一下自己的礼物,并且对自己的礼单做了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
礼物送达之后,巡抚大人打开礼单一看,只见上面写道:金鸡一对,硃花老布二匹。
哎呦,不错哦,这个嘉定知县挺识相的,他这份礼物,还真是很有特色。巡抚大人一边嘀咕,一边笑着吩咐下人把礼物拿上来估计他也好奇,想验验那金鸡的成色。
可是,当巡抚大人揭开盖住礼物的红绸以后,他瞬间呆若木鸡,因为映入他眼帘的,哪里是什么金鸡,分明就是两个土鸡蛋,而那硃花老布,分明就是两匹粗糙的麻布!
这样的东西,也能叫礼物?这样的礼物,也有人敢送进堂堂的巡抚府?这哪里是来祝寿的,分明就是来砸场子的!面对陆陇其送来的另类礼物,巡抚大人怒不可遏,直接就以今年过寿不收礼为由,拒绝接受这份贺礼。
虽然陆陇其当时不在场,但是,他对巡抚大人的态度,似乎早有所料。于是,他还非常体贴地帮巡抚大人回绝了其他官员的礼物他派人跟其他官员说:巡抚大人为官清廉,拒绝收礼,我家大人送了一对金鸡过去,不仅当场被退,而且还惹怒了巡抚大人。所以,你们还是别去触这个霉头了,赶紧把礼物带回去吧,别让巡抚大人为难。
接到陆陇其的通风报信以后,其他官员自然噤若寒蝉,没人敢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厚礼送到巡抚大人府上。
此事在民间流传甚广,乍一看,好像是一出博人一笑的恶作剧,但是,陆陇其的作为,却绝不仅仅是恶作剧这么简单。
事实上,这是他对礼贿之腐的反抗,他既不愿意助长此风,也不愿意坐视不管。
可以说,陆陇其的所作所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种礼贿之风,至少,江宁巡抚慕天颜过六十大寿的时候,便没有收到一份民脂民膏。当然了,陆陇其这么做,难免会得罪一些居官不正的人,譬如江宁巡抚慕天颜,便对他怀恨在心。
此事过后一年,陆陇其在嘉定县抑制豪强,整顿胥役,深受乡民爱戴,清名远播之下,竟然意外得到了当时的左都御史魏象枢的赏识,并推荐他担任福建按察使。
但是,对于这项任命,陆陇其的顶头上司,也就是那个对他怀恨在心的江宁巡抚,不仅从中作梗,以陆陇其能力欠缺、无法胜任为由,阻挠陆陇其升官。不给升官也就算了,更过分的是,江宁巡抚竟然还要降他的职。
对此,嘉定县的乡民不乐意了,闻讯后,不少乡民都自发组织,集体罢市,并组团上巡抚衙门请愿,要求巡抚大人收回成命,允许陆陇其继续担任嘉定知县。
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江宁巡抚慕天颜即便再有意见,也不敢再独断专行,因为连他自己都知道,他毕竟不是江苏地界的土皇帝,不可能做到只手遮天。更何况,他在这件事情上,确实理亏。无奈之下,慕天颜不得不另作安排。
陆陇其送礼的事情,只是他官宦生涯的一个小插曲而已,诸如此类的清廉之举,终其一生,并不在少数。而最终,陆陇其也因其清廉之操守,在雍正四年的时候,成为了清朝第一个从祀孔庙的清官大儒。
可以说,陆陇其能够得此殊荣与恩宠,与其不送礼、不行贿、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清官原则密不可分,两者相得益彰,愈发显出了清廉之价值。所以说,送礼行贿或许能得一时之方便,但清廉务实却能获一世之好处。
2. 礼贿之腐,我自远之
在对待礼贿之腐的问题上,清朝康熙时期,还有这样一位大清官,他不仅能独善其身,而且还能兼济下官,用清风压倒送礼之风。
这位大清官,究竟是谁?
此人名叫张伯行(1652年1725年),字孝先,河南兰考人。他是康熙亲自举荐的福建巡抚,是雍正破格提拔的礼部尚书,更是清朝历史上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得以从祀孔庙的清官大儒。其为人,绝不随波逐流;其处事,必为百姓谋福;其做官,务求清廉为本。
或许,在历史知名度上,他远远不如铁齿铜牙的纪晓岚,也不如聪明绝顶的刘罗锅,甚至都不如贪名远播的和珅,但是,若论清廉之名,他却是清朝所有官员的楷模,甚至连康熙爷都坦言: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
另外,说一段喜人的巧合,张伯行的故里,河南兰考县,继张伯行这位大清官之后约300年,又涌现出了另一位人尽皆知的清官,他就是1962年调任为兰考县的县委书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人民的好公仆的焦裕禄。或许,这种巧合,也是一种传承,一种清官廉政的传承。
而在清朝所有的官员中,张伯行这个大清官,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体。
首先,你可以说他后台不行,因为他是白丁出身,既没有身居高位的亲爹,也没有手握大权的干爹。但是,你也可以说他身后有一座不可逾越的大靠山,因为不管张伯行捅了多大的娄子,惹了多牛的大臣,关键时刻,总会有一个一言九鼎、无人敢惹的人站出来保护他,这个人就是康熙皇帝。
其次,你可以说他能力不行,因为不仅他的同僚批评他,说他才性短偏,多疑苛细,而且连康熙皇帝都承认他确实素性偏执,且短于才。但是,你也可以说他能堪大任,因为他在任何地方当官,当地百姓都对他交口称赞,对此,甚至连康熙皇帝都知道他的大名,并且愿意亲自举荐他当地方大员。
最后,你也可以说他资历不行,因为他不仅成绩不好,而且连政绩都不好。张伯行虽然是正经八百的进士出身,但是,他却不是那种逢考必胜的考霸,所以他的科考成绩并不理想,仅名列三甲八十名,几乎被状元甩了整条街。
另外,张伯行的政绩也不行,因为他实在是太清廉了,既不送礼,也不行贿,所以考核的时候,上级自然不会给他面子。但是,你也可以说他是资深大臣,因为他当官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江南,以至于雍正皇帝登基的第一年,他就被破格提拔为了礼部尚书。
可以说,张伯行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正常来说,像张伯行这样的官员,想要在官场上混的风生水起,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那么,张伯行究竟是如何从一个地方官,最终混成配享孔庙的三大清官之一的呢?
张伯行纵横官场的秘诀,其实很简单,一个字就能概括,那就是清!
清也分很多种境界,一种叫作清醒,就是说,有些官员捞够了,或者捞怕了,决定从此收手、不再贪贿,这种悬崖勒马的觉悟就是清醒,虽说晚了点,但总比一错再错要好。
另一种叫作清白,就是说有的时候,风声比较紧,抓的比较严,于是,有的官员为了表示清白,决定拒绝贪污腐败,不再行贿收礼,这种清白,若能一直表示下去,总归也是好的。
还有一种,就是清高,宁愿独善其身,也不愿同流合污。张伯行就是这种清官,更难能可贵的是,一直以来,他都没有随波逐流,从始至终,都不改清廉之志。
从政之初,张伯行便已大举清廉之旗,拒绝送礼,拒绝行贿,拒绝孝敬。据说,康熙四十二年的时候,张伯行便亲身经历了一次可恶的礼贿之腐。
当时,时任山东济宁道的张伯行回京述职,并需觐见康熙。这是任何官员梦寐以求的机会,因为一旦得到皇帝的赏识,那么,平步青云便指日可待。但是,偏偏这时候,张伯行却遇到了难缠的小鬼。
大家都知道,皇帝不是那么容易见到的,一般的官员要觐见皇帝,免不了要走一些程序。
负责安排觐见事宜的部门,是吏部首司文选清吏司,专门负责官员的评级考核、选补升调,类似于现在的组织部。
安排谁觐见,什么时候觐见,都由文选清吏司负责。换句话说,张伯行要想觐见康熙,首先得搞定文选清吏司。
那么,怎么才能搞定它呢?
很简单,搞定文选清吏司的负责人就行了?
那么,怎么搞定负责人呢?
这个也简单,办法就那么几个:有后台的,找后台;有关系的,拉关系;有才的,展现才华;有财的,那就展现钱财。
前面说了,张伯行没什么后台,关系也不够硬,才华嘛,有,但不明显。对此,当时文选清吏司的负责人(陈某)非常清楚,因此,他只好打张伯行的财的主意。
当时,陈某把张伯行叫来,闲扯了老半天,最后问他说:觐见陛下的事情,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聊起正事,张伯行马上来了精神,慷慨激昂地说了一些准备上奏的政见,最后,他也不忘问一句:不知上官安排在何时觐见?
这时候,陈某暧昧地回答了一句:何时觐见,自然是看你何时准备好。
起初,张伯行也没听出话外之意,自然是回答说:我时刻准备着。
陈某见他不开窍,也没了耐心,直接来了句:我看你还没
准备好,不然为何空手而来?
陈某的话,够直白,意思,也够直接,就是说,你呢,想觐见陛下,就得先出点血,好歹备份厚礼带过来吧。
面对这种情况,估计不少人都会很识相地把厚礼准备好。毕竟能见着皇帝,这不止是一种荣幸,更是一个机会,一个把握好就能飞黄腾达的机会。一般的官员,一辈子恐怕也不会有一次这样的机会。
对于这样的机会,一般人绝对不愿意错过,甚至连等都不想等。而张伯行呢,不仅不送礼,不孝敬,甚至当时就勃然大怒。感情你叫我来,是来要好处的,我千里迢迢赶来京城,你就跟我说这个?你这是侮辱皇帝呢,还是侮辱我呀!
陈某见张伯行不仅严词拒绝,而且居然还敢怒目而视,实在是太不识抬举了。因此,陈某也当场翻脸,撂下狠话说:既然你不识相,那就给我回去等,慢慢等!
张伯行也不示弱,转身就走,并且言出必行,说了不送礼,就绝对不送礼。他宁愿在京城苦等两个多月,也绝不愿意委曲求全。
这事儿搁现在,如果一个地方公务员有机会与主席或者总理当面畅谈,面对这样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殊荣,不知有几人能像张伯行那样,严词拒绝这种礼贿之腐的潜规则。
或许,严词拒绝会失去这个大好机会,但是,若将眼光放长远,那么,随波逐流只会让你失去更多机会。因为这种事情,值得坚持原则,相反,如果这次妥协了,那么,这种妥协就很可能成为习惯,成为那种容易上瘾的坏习惯。
事实证明,在这件事情上,张伯行坚持原则、拒不妥协的做法,确实值得称道,因为他不仅坚守了自己的道德底线,而且,他并没有因为没送礼就失去觐见康熙的机会,相反,康熙皇帝还因此对他另眼相看。
3. 不取民脂,不行贿赂
在中国古代官场上,做许多事情都免不了要送礼,求人办事要送礼,拉拢关系要送礼,想要升官发财得送礼,不想贬职外放还是得送礼。若真有求于人,送送礼也就罢了,可是,偏偏没事的时候,却也免不了要送礼。不得不说,古之礼贿,已近畸形。
这种非正常送礼的现象,张伯行就曾遇到过。康熙四十五年,张伯行升任为江苏按察使。然而,他刚上任不久,竟有人跑来跟他交代了一些所谓的惯例。
当时张伯行虽然是三品大员,但是,在江苏的地界上,他却不是最高长官,而且,他的上司还不止一个,比如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按照惯例,新官上任的张伯行,应该主动前去拜访这几个上司。
对此,张伯行倒也赞成,毕竟拜访长官不仅是正常礼节,而且也有利于日后的合作。但是,那人却暗示得带些礼物过去。对此,张伯行也不反对,毕竟空手过去确实不太好。
这时候,那人见张伯行非常识相,于是张口道:这礼物也不用太费心去准备,带张4000两的银票过去就好。
多少?张伯行当时就傻了。
不多,也就4000两而已。那人答得很随意,好像4000两雪花银对他来说就是毛毛雨一样。
4000两?张伯行苦笑道:你就是把我卖了,也不值4000两银子啊。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年薪连200两银子都不到,你这一开口,我不吃不喝都得攒20年。
那人丝毫没有听出张伯行的不屑之意,继续开导道:哎,4000两银子虽不是个小数目,但是,你要知道,这里是江苏,是天下最富庶之地,以你按察使的权职,只要略施手段,莫说4000两,便是四万两也不是个事儿。
言外之意,不就是贪咯!
一听这话,张伯行当时就怒了,呵斥道: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说的也是,张伯行觐见康熙的时候,别说送钱,就是送礼都不屑为之,这一次又怎么可能服软。
应该说,张伯行对礼贿之腐的态度,是极端排斥的,他的做法,也确实够硬气,也够解气。但是,他解气了,难免就会惹别人生气,因为容易得罪人嘛!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不以为然,甚至将张伯行的坚持,理解为固执,毕竟得罪长官可没有好果子吃,轻则无法升迁,坐上冷板凳;重则会惹祸上身,丢了乌纱帽。
没错,上下级之间确实应该处好关系,对待上级长官应该有最起码的尊敬,轻易不顶撞、不得罪,不然的话,部门内部还怎么协调合作?但是,尊重上级,并不是委曲求全,更不是阿谀奉承。
譬如上级提出的这种礼贿的要求,一旦因为怕得罪上级就无奈接受,那就是赤裸裸的行贿,无异于同流合污。
更何况,当官哪有不得罪人的。在这种事情上,即使得罪上级,也比送礼行贿要更好,因为这种事情,只要做了一次,以后想漂白,就身不由己了。
这一次,张伯行拒绝礼贿,确实得罪了江苏巡抚,为此,他也确实受到了压制。
第二年正月,也就是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南巡至江苏,特意命江苏巡抚举荐贤能,以备重用。对于江苏的所有官员来说,这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若能得此推荐,不仅有机会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而且还可能加官晋爵。
面对这样的机会,谁都不可能不动心,但是,僧多肉少,到底该举荐谁呢?
若是谁能力强、政绩好、名声响就举荐谁,那倒也公平,对张伯行来说,也非常好。但是,江苏巡抚又怎会如他所愿?
于是,江苏巡抚将平日孝敬多、送礼勤快的几位官员推荐上去,至于曾经得罪过他的张伯行,当然是榜上无名。对此,张伯行既不怨,也不怒,甚至连喊冤都没有,因为他当初拒绝礼贿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会有这种下场。
然而,张伯行不怒不怨,康熙皇帝却不乐意了,因为他在来江苏之前,就曾说:朕闻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但是,这一次江苏巡抚举荐上来的官员,却偏偏没有张伯行。
对此,康熙皇帝非常不满意,干脆越过江苏巡抚,直接把张
伯行叫过来,勉励道:朕久识汝,朕自举之。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为知人。
意思就是说,朕早就听说过你的清廉之名,这一次他们不举荐你,没关系,朕亲自举荐担任福建巡抚。日后你若能成为人人称颂的好官,天下人就会知道朕识人善任。所以,你上任以后,要好好干,朕看好你哦!
至于那位索贿不成,又挟恨报复的江苏巡抚,康熙皇帝虽然没有当场处置,但是,数年后,他的贪贿之举,却让他卷入了一场江南科场舞弊案之中,最终革职抄家、身败名裂。
说到这里,大家可以算一笔账。
礼贿一次,腐官之名就多一分,若是次数一多,不仅会声名扫地,而且会入不敷出,到时候就只能贪,变本加厉地贪。那位江苏巡抚,或者历史上其他的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就是陷入了这种贪贿的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或许,这样的方式是一种升官发财的捷径,但是,这只是饮鸩止渴,倘若东窗事发,必会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相反,若能像张伯行那样洁身自爱、拒绝礼贿,那么,拒绝一次,清廉之名就涨一分。或许,这样会得罪上级,甚至影响日后升迁,但是,这种压制只会是一时的。待到封官退隐之时,即便不是高官显贵,至少也能问心无愧,甚至可能清名远播、流芳千古。
一时的得意,会换来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风险;而一直的坚持,则可能因此清名远播、流芳千古,权衡之下,相信大家都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因此,若遇到这种礼贿的情况,我们即便不能像张伯行那样严词拒绝,好歹也要避而远之,不然的话,只会助长礼贿之风。此风若涨,那波及的就不仅仅是个别人,而是整个官场。
所以说,拒绝礼贿,人人有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