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918.0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NT$
347.0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NT$
653.0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NT$
857.0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NT$
347.0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NT$
316.0
|
編輯推薦: |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
內容簡介: |
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泗水县委、县政府自觉贯彻总书记这一科学论断,于2011年在山东省率先提出生态立县战略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创造了泗水速度,形成了泗水模式,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良性互动的绿色崛起之路,泗水实践充分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书从泗水实践的时代背景、路径选择、实践成果、启示经验等方面着手,记录了泗水探索生态文明发展的足迹,见证了泗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提炼总结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是泗水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解码泗水发展模式的重要文献。
|
關於作者: |
范宇新,1966年8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毕业,经济学博士,第十批、十一批中央组织部博士服务团成员,现任中共泗水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长期从事经济工作,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曾在《人民日报》《时事报告》《产业经济评论》《理论学刊》《理论学习》等报刊杂志发表数十篇理论文章,是济宁市首批圣地名师,长期为市县各级领导干部开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讲座,多次应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邀请到各地介绍泗水生态文明建设及食品产业发展经验,受到一致好评。立足泗水实际,在充分调研思考的基础上,于2011年在山东省率先提出生态立县战略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深思生态文明之道、力践生态文明之行,从理念到行动、再从实践到理论,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转化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良性互动的生动现实。
|
目錄:
|
背景篇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新型文明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第一节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初探第二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与推进第三节泗水县生态立县战略的提出实践篇生态文明建设泗水实践第二章顶层设计引领泗水实践第一节泗水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任务第二节《关于建设生态泗水的决定》中的目标任务第三节山东省县域经济生态文明试点县的目标任务第四节《泗水县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第五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目标任务第六节《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的目标任务第三章生态立县贯穿泗水实践第一节绿色招商转变招商理念,坚持科学绿色招商附录泗水全力招商引资促转型跨越泗水甘薯成了金蛋蛋第二节生态工业加快转型升级,生态工业增量提质附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健康食品产业示范区泗水模式引领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第三节生态旅游注重培育引导,生态旅游方兴未艾附录生态立县泗水向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迈进泗水探索的现实意蕴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泗水县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第四节生态农业打造绿色品牌,生态农业纵深推进附录农字号商标如何产业化运作?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第五节生态城市坚持打造城市生态名片附录生态立县宜居泗水第六节生态村镇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附录生活在山水森林之中第七节生态文化坚持让文化成为城市的灵魂附录泗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儒风孝道之乡儒学讲堂走进乡村第八节生态环境强化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附录解读发展县域经济之典型泗水模式泗水模式:让生态与发展和谐共舞第四章精准发力保障泗水实践第一节社会保障工作成绩显著第二节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全面发展第三节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第四节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有效附录建立民意收集分理机制的实践与思考泗水:描绘生态、活力、幸福新画卷评论篇泗水绿水青山成为万众金山银山第五章泗水模式的开创性探索泗水县坚持生态立县实现跨越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研究山东省泗水县个案典型分析关于泗水县县域生态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决胜十三五需要为民、靠民、民享发展的制度安排第六章泗水实践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范式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特色经济坚定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中国绿色崛起乡村发展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生态立县关键在于基层实践提升行业软实力食品工业由大变强生态文明建设泗水实践第七章生态泗水成就生态产业提升企业软实力再铸北京二商新辉煌世界级企业世界级管理发展跨国公司软实力携手创造共享价值留得青山绿水在换来千秋万代福生态优势让味珍与泗水结缘亲商安商成就娃哈哈泗水速度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甘薯食品强企做强做大产业实现创新跨越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考乡愁之筹乡村旅游产品品质提升与营销创新泗水的乡村旅游突围路径第八章生态文明建设泗水落地生根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美丽发展没有极限生态文明泗水实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食品生态文明典范第九章媒体眼中的泗水实践圣源泗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泗水打造生态净土化资源优势为工业优势县委书记研究方便面调料为哪般?山区小县的生态经一条绿色发展路径特色变利器泗水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高地走进中国泉乡领略圣源泗水泗水构建旅游全域化大格局和着民意的节拍前进专家学者自带干粮下乡开办儒学讲堂有满满的信心和坚持,也渴盼政府助力向传统文化寻求滋养山东学者联手讲习乡村伦理乡村儒学:重建温情的乡土中国(节选)再造乡贤群体重建乡土文明迈过从书斋到乡村的坎儿把大学问讲到农民心窝里民心工程育人亦育己展望篇泗水实践接力传承、创新发展第十章泗水县绿色崛起的启示与借鉴第一节生态立县实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二节生态立县:可复制推广的重要经验第十一章绿色发展永远在路上生态文明泗水实践的思考
|
內容試閱:
|
导语: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深刻揭示了生态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回答了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社会发展理论。沂蒙革命老区泗水县有着绿水青山、却长期处于经济欠发达状态,2011年12月泗水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在山东省率先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这是特殊资源环境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有效载体,该县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展现出旺盛的生机和光明的前景。第一节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初探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当前我国资源能源,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和战略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一、生态文明的含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生态文明在刘惊铎的《生态体验论》中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二、生态文明的属性对于生态文明的属性,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四种角度:(一)广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广义的生态文明包括多层含义。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二)狭义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狭义的生态文明要求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三)发展理念的角度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四)制度属性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潘岳在《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生态问题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受环境灾害影响的群体是更大的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它不可能停止剥削而实现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只有社会主义才会自觉承担起改善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从而形成五大建设,又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观点、方法。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方针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方式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公正,就是要尊重自然权益实现生态公正,保障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正;高效,就是要寻求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平衡和生产力的生态效率、经济生产系统具有低投入、无污染、高产出的经济效率和人类社会体系制度规范完善运行平稳的社会效率;和谐,就是要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公平和谐,以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人文发展,就是要追求具有品质、品味、健康、尊严的崇高人格。公正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效率是生态文明的手段,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人文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终极目的。第二节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求是》杂志社科教部梁佩韵撰文《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建设的实践历程。总的来看,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战胜自然人定胜天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梁佩韵认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就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一些保护生态环境的理论和主张,包括把生态环境保护看作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内容;把植树造林看作是美化环境的有效措施;及时转变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污染的思想和坚持预防为主,防治污染等,对生态理论和生态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生态适应性、指出发展经济要遵循自然规律,强调长远规划、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以科学技术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以法律制度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全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改变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功利性认识、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同等重要性,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生态良好列入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化,生态建设中更加强调制订规划和健全法律法规;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之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发生了质的变化,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梁佩韵梳理出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出: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相提并论,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党的十八大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里程碑,吹响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号角。十八大在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取得积极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展现出旺盛生机和光明前景。一、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有以下三个:一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布局发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五位一体的新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表明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二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以独立篇章系统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产业结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生产方式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顶层设计的科学完善,意义重大而深远。二、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党的重大行动纲领十八大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作为重大行动纲领。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阶段、新形势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三、制度、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变革,核心是建立系统完整的体制机制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容,包括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加强重点领域立法部分,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四、绿色发展成为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强调为经济转型升级添加强劲的绿色动力,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目标的时代课题,凸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新的科学水平,引领中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这次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成为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最新成果。五、从四化同步到五化协同的新飞跃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十三五规划纲要,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周密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和路线图。特别是《意见》,是在充分征求和听取中央和国家28个部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地方政府、院士专家意见和建议基础上,我国第一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专题部署的文件。文件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这是十八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提升,标志着四化同步到五化协同的新飞跃。《意见》提出,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必须贯彻五个坚持、实施四项主要任务、确立四项保障机制,明确提出了主要目标到2020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在绿色空间布局、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思想理念、绿色发展成果共享五方面取得成就,这些最新的概括性表述,集中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全方位绿色转型和发展期。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引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调研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黄承梁撰文《以四个全面为指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辟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抓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动力、根本保障和前进指引。主要观点有四部分:一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想追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产品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二是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前要把深化改革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抓紧制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研究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主体功能定位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三是以全面依法治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立法,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备,尤其要加强和完善能够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前瞻性、现代性生态文明立法工作。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彻底摒弃先发展、后治理先上车、后买票特事特办等传统执法方式。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要改变环境保护案件取证难、诉讼时效认定难、法律适用难、裁决执行难等老大难问题,增强环境公益诉讼的比重。全民守法,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依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四是以全面从严治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保证。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超越和扬弃了旧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共识,引领社会各界形成新的发展观、政绩观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第三节泗水县生态立县战略的提出发展战略是一定时期内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与质量、发展着力点及发展能力的重大选择、规划及策略。一个好的发展战略可以有效地引领一个地区的发展,对于一个地区确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着力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找准发展战略,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2011年以来,新一届泗水县委立足于泗水特色和比较优势,以非凡的气魄和超前的眼光,在山东省率先提出生态立县战略,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经过五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良性互动的绿色崛起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