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默里普云特(Murray Print)教授领衔的一项公民教育国际比较研究项目的成果汇集。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悉尼大学教育与社工学院(Faculty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Work,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开展的合作研究项目之一,最初的名称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培育有道德的21世纪公民北京与悉尼的对话(Educating Moral Citizens
in a Globalising World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 Dialogue between Beijing and Sydney)。研究成果的英文版出版时,改成了主题更加明确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培育21世纪好公民》(Educating Good Citizens in a Globalising World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研究之所以聚焦有道德的公民或者好公民概念的讨论,是因为已有的比较研究已经发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文化背景下,人们在谈论公民一词时,常常认为政治意味的好公民与道德上的好人有着当然、内在的关联。这一点与将公民素质主要理解为公民的民主、政治素养的西方社会主流认识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异。当然,西方社会与东亚社会的认识一直是处在相互交流、动态建构之中的,以上认知差异也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这一点可以从最近澳大利亚公民教育课程建设的相关文件中找到充分的证据。作为项目的发起方,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在项目设计的起始阶段就提出,我们应该聚焦于考察好公民概念在东西方理论与实践上的异同,看看通过集中、对话式的比较研究,能够发现或者印证些什么。这一研究提议很快得到了默里普云特教授和其他澳大利亚研究伙伴的认同。于是中国、澳大利亚的十多位研究者开始了这项为期三年(20132015)的比较研究,本书正是这一研究的成果汇集。
本书在英文版《在全球化背景下培育21世纪好公民》的基础上又做了一定的改进和调整:一是增加了英文版出版时没有来得及收录的两篇论文《国家、市民社会与公民教育英国、澳大利亚、美国与我国经验比较》(叶王蓓)、《中国教师的好公民观念一种个体负责任的公民》(李惠、檀传宝);二是按照研究成果的具体内容对全书做了重新编排。上篇(澳大利亚的好公民概念)主要收录澳大利亚的三位专家(默里普云特、黛博拉亨德森、安德鲁彼得森)在公民教育国家课程、世界公民培育、价值观教育项目等领域对澳大利亚社会关于好公民概念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中篇(中国的好公民概念)汇集了中方五位研究者(檀传宝、杜亮、班建武、李惠、张旭平)从学生、教师素养及跨文化交流角度对中国教育中好公民概念的探索。下篇(好公民概念建构的国际比较)收录了金玟江(澳大利亚)、赵振洲、王小飞、叶王蓓四位专家对中国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公民教育的比较研究成果,在更多视角、更大范围内探索关于好公民概念的合理建构。虽然本书对公民教育的比较研究聚焦于中国与澳大利亚,但是视野远超两个国家,具备广泛的国际比较的视角。
作为集体研究的成果,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澳大利亚双方专家的鼎力支持。大家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于2014年1月完成各自研究计划,3月提交论文题目及摘要,2014年年底之后陆续提交、修改论文并定稿。正是得益于大家的认真、敬业,我们才能够按照预期完成同行评议,并且于2015年年底由在教育学界拥有良好声誉的出版社(Sense Publishers)出版了本书的英文版。默里普云特教授是澳大利亚最具影响力的公民教育研究者、公民教育国家课程设计团队的领衔专家之一。除了和我一起策划、组织本研究之外,他在英文版的出版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将英文版转换成中文是一件有意义但十分艰苦的工作。除了各位作者、译者(按照章节先后排名:叶王蓓、李惠、胡君进、杜健一、陈国清)的重要贡献之外,林可、陈国清两位还在协助我审校、统稿等方面做了重要贡献。此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以北京师范大学985建设项目(对外合作项目基金)的方式为本研究提供了资助。作为项目主持人及本书的主编之一,请允许我在这里表达由衷的谢意!
公民教育对于今日的中国与世界都极其重要,而好公民认识的厘清、建构对于公民教育的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希望本研究能够对推动中国与世界在教育与文明上的进步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