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NT$
250.0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NT$
352.0
《
直观的经营:哲学视野下的动态管理
》
售價:NT$
407.0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NT$
214.0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NT$
449.0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0.0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內容簡介: |
洛夫是当代汉语诗坛公认的大诗人,也是一位创作成果和创造力令人叹赏的诗人。数十年耕耘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他的创作连贯、持久,在进入90高龄的今天,仍然坚持笔耕,以如椽诗笔表达他对世界、对生命、对宇宙的深邃思考和诗意情怀。堪称诗坛常青树。
洛夫对当代汉诗的重要意义,集中体现于他在长诗创作领域所做的重要探索实践和卓越贡献,其长诗长做成果以《石室之死亡》和《漂木》*代表性。《石室之死亡》诞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经受住了时间严酷的检验,至今仍然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为读者和研究者所反复阅读和研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漂木》系作者进入晚年后移居加拿大后,在远离故土的北美大地上,俯仰大地苍穹、历史人文所引发的深长思考的文字结晶,全诗洋洋3000行,堪称当代汉语诗歌的鸿篇巨制。在该诗中,作者实践着自己所提出的天涯美学的理念,无论就思想性还是高潮的艺术创作技巧,该诗都具有不同凡响的开创性意义,发表以后,引起极大轰动,被誉为汉语长诗创作的*之作。也正是基于该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影响,诗人洛夫于2001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多年来,关于《漂木》的研究文章层出不穷,并曾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加拿大举办过专题的研讨会,影响广远。
将作者*影响力的两首长诗合集出版,也是*次。对于热爱洛夫的读者及广大的诗歌爱好者及研究者来说,本书提供了极好的文本素材。作者对本书出版高度重视,90高龄的作者专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十分珍贵。另外,书中还收录了两篇重要的诗学文献《诗人之镜》(《石室之死亡》原版自序)和《天涯美学海外华文诗思发展的一种倾向》。
|
關於作者: |
洛夫,本名莫洛夫,一九二八年生于湖南衡阳,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教东吴大学外文系。现聘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华侨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山西中北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一九五四年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历任总编辑数十年,该刊为华文世界刊龄最长的诗刊。洛夫是对当代汉语诗歌作出巨大贡献的作家,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荷兰、瑞典等文,并收入各大诗选,包括《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
洛夫著作甚丰,出版诗集《时间之伤》《因为风的缘故》等近50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8部,评论集《诗人之镜》等五部,译著《雨果传》等八部。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四十多年来评论不断,已成为当代汉语诗歌的经典范本,英译本于一九九四年十月由美国旧金山道朗出版社出版。一九八二年他的长诗《血的再版》获中国时报文学推荐奖,同年,诗集《时间之伤》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一九八六年获吴三连文艺奖,一九九一年复获台湾国家文艺奖,2003年获中国文艺协会赠终生成就荣誉奖章,2004年获北京新诗界首届国际诗歌奖。2015年5月获李白诗歌奖主奖,2015年10月,获鲁迅文学院颁授中国诗人终身成就奖。一九九九年,洛夫诗集《魔歌》被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之一,2001年三千行长诗《漂木》出版,震惊华语诗坛。同年,洛夫因为该长诗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洛夫,本名莫洛夫,一九二八年生于湖南衡阳,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教东吴大学外文系。现聘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华侨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山西中北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一九五四年与张默、痖弦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历任总编辑数十年,该刊为华文世界刊龄最长的诗刊。洛夫是对当代汉语诗歌作出巨大贡献的作家,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荷兰、瑞典等文,并收入各大诗选,包括《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
洛夫著作甚丰,出版诗集《时间之伤》《因为风的缘故》等近50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8部,评论集《诗人之镜》等五部,译著《雨果传》等八部。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广受诗坛重视,四十多年来评论不断,已成为当代汉语诗歌的经典范本,英译本于一九九四年十月由美国旧金山道朗出版社出版。一九八二年他的长诗《血的再版》获中国时报文学推荐奖,同年,诗集《时间之伤》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一九八六年获吴三连文艺奖,一九九一年复获台湾国家文艺奖,2003年获中国文艺协会赠终生成就荣誉奖章,2004年获北京新诗界首届国际诗歌奖。2015年5月获李白诗歌奖主奖,2015年10月,获鲁迅文学院颁授中国诗人终身成就奖。一九九九年,洛夫诗集《魔歌》被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之一,2001年三千行长诗《漂木》出版,震惊华语诗坛。同年,洛夫因为该长诗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家。
研究洛夫作品之专著颇多,已出版者有:《诗魔的蜕变:洛夫诗作评论集》、《洛夫与中国现代诗》、《洛夫评传》、《一代诗魔洛夫》、《漂泊的奥义》、《洛夫:诗、魔、禅》,《洛夫长诗〈漂木〉十论》,《大河的雄辩洛夫诗作评论集(第二部)》等。洛夫早年为一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被诗坛誉为诗魔。
|
目錄:
|
自序
石室之死亡1959-1965
漂木2000
第一章漂木
第二章鲑,垂死的逼视
第三章浮瓶中的书札
瓶中书札之一:致母亲
瓶中书札之二:致诗人
瓶中书札之三:致时间
瓶中书札之四:致诸神
第四章向废墟致敬
附录
诗人之镜(《石室之死亡》原版自序)
天涯美学海外华文诗思发展的一种倾向
|
內容試閱:
|
《石室之死亡》一诗是一九五九年金厦炮战期间我在金门一间石室(坑道)中酝酿并开始创作的,后来评论家称这首诗是诗神与死神交战的史诗。意外的是,在炮火轰击下,在死亡的威胁之下,我当时却有着最佳的写作状态,结果死神落荒而逃,诗人仍在,《石室之死亡》仍在,而且它的生命力越来越强韧,历经五十七年评论风风雨雨的沧桑,却老而弥坚。也许由于某种内在的联系,《石室之死亡》的意义与价值因《漂木》的问世而更加凸显。
那么,《石室之死亡》的意义与价值究竟何在?先说它的意义:其一,开始投入此诗的创作时,我初涉超现实主义,不明究竟,却为它那诡异玄妙的表现手法所蛊惑,其思维方式即是零思维,语言结构都由人的潜意识所操控,它别无好处,却有助于我掌握史无前例的诗的原创性。《石》诗问世后,因读起来艰涩而受到负面的评价,但也有人誉其为诗歌史上一次空前的大突破、一次语言形式和表现技巧的大革命,甚至有人直指我是影响台湾数代诗人的作者。《石》诗的原创性主要在于意象陌生化的特殊处理;如说诗中蕴含有人生体验与哲思,它不是说出来,不是以抽象的论述方式表达的,而是以具体而鲜活的意象呈现出来的。
读者总在埋怨,读《石》诗有障碍,读不进去,我能理解,因为这首诗的内容包含战争、死亡、情欲三大母体,尤其是死亡,如以写实手法、理性的逻辑、明朗的散文体来写,决不能精微地表达出对死亡的体验;死亡是无法理解的,所以我只能采用一种非理性的内在语式来写那不讲理的战争、死亡和情欲。
其二,《石》诗创作的时代是战乱,是离散,是漂泊,是二十世纪个人生命和民族历史的大变局,可以说,此诗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经验和悲剧精神的投射。一九四九年,一大批知识青年背井离乡来到台湾,我称之为第一度流放。我们被迫割断了血脉的以及文化的母体,内心不时激起被放逐的悲情。精神的苦闷难以言宣,写诗便成了我唯一的宣泄管道,于是求得内心压力的纾解,希望通过一种特殊的创作方式来建立存在的信心,修补心灵严重的内伤,便成为六、七十年代一群来台诗人的实际心境,这也正是《石》诗创作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
《石》诗固然是人生无常,宿命无奈悲剧的演绎,《漂木》的基本内涵更是如此,也可以说,《漂木》表现的是人类穿越时代的荆棘与现实的迷惑,全力追求精神家园终而不可得的大悲剧。我所谓的精神家园,绝非仅指时间的过往,或现实丕变所产生的乡愁那么肤浅的东西,而是指文化的深层元素和心灵得以安顿的栖息之所。一九九六年我移居温哥华,似已感觉到进驻了想象中的净土,于是我在二〇〇〇年开始全心投入《漂木》的创作:写比乡愁更具浓度、强度的漂泊心灵的遭遇战,写鲑鱼既悲凉而又庄严的宿命,写对母亲的原始眷恋、诗人的孤绝和神性,写对时间、对诸神的超越现实的伟力的膜拜。更为重要的是第四章:向废墟致敬,这是对二十世纪人类面对道德日趋沦丧、价值观日渐偏离、整个文化系统大崩溃而化为废墟时唱出的一曲哀歌。青年评论家邓艮说得尤为深刻:我们看到整个《漂木》透露出诗人对任何一种虚妄保持警惕和抗拒,但同时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苦难的参与者与承担者,他透过诗的渠道坚持对心灵原乡和远方的梦的搜寻,以一种悲悯情怀扬起人的尊严的旗帜而唱响了一首失声天涯的歌。实际上《漂木》是一首生命之歌,漂泊者因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荒谬与虚幻而唱出的哀歌。
论及《漂木》,不能不提到天涯美学,这种美学虽以诗性为主要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哲学核心思维:悲剧意识与宇宙境界。论者认为悲剧经验近代华人体验最为深重,但宇宙境界则有点高不可攀,可是两岸的诗人却多囿于现实的意识形态而动弹不得,如能把创作心态提升到浩瀚无垠、超越时空的宇宙境界,我们的心灵便可得到更大释放。
《石室之死亡》是一场梦魇,但也是一个神性、人性、兽性共处的广大空间;《漂木》是一个难以置信的传说,是一幕上演生命无常,宿命无奈的悲剧,当二者在某个时空相会,便成了对抗死亡最有效的丹方。
二〇一七年二月于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