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马豪恩(Jorge Eduardo Malena),阿根廷人,1979年随外交官父亲来到中国,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问题,是阿根廷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作为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研究员和萨尔瓦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系主任,马豪恩长期致力于在阿宣传中国,出版了两部研究中国问题的专著,在阿根廷国内外主流杂志上发表过30篇有关中国的论文,对扩大中国在当地影响、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
|
內容簡介: |
拉美专家看中国丛书,集中展现了拉美*中国学者对于中国的评述,展现了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高速发展的中国、生机勃勃的中国,是世界读者认识中国的生动读物。
|
目錄:
|
目 录自序序言引言第一章 概念框架第一节 中国对外政策的预测和研究第二节 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三节 中国战略思想分析的合理性第二章 中国战略思想的历史维度第一节 中国的世界观第二节 战略文化第三节 借古鉴今第四节 中国的新型安全观念第三章 中国战略思想的认知维度第一节 中国的自身形象第二节 国家利益的概念第三节 中国眼中的国际体系第四节 战略忧虑第四章 中国战略思想的理论维度第一节 20 世纪 90 年代形成的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第二节 战略思想的主导观点第三节 战略考量与安全行动第四节 中国战略新思想对国际体系的影响第五章 中国的中期愿景(外交领域)第一节 选择合作第二节 选择破裂第三节 选择混乱结论原著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序言米格尔A贝耶索(Miguel A. Velloso)无论在阿根廷学术界,还是南美地区学术界,像马豪恩博士这样集高超学术智慧和严谨治学态度于一身的学者都不多见。能够在这一领域凭借个人的经验和对中文的驾驭,剖析亚洲国家国际政策复杂性、中国战略思想深刻性的人屈指可数。他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国际关系问题的学者,还是阿根廷重要智库(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的研究员。这些经验确立了他成为一名优秀观察家和研究者的地位。他的过人之处还在于懂得如何让他的学识更接地气,使之与中国为阿根廷这样的国家带来的机遇相结合,因为经济的互补性与对国际现实重大挑战的普遍认识密切相关。《中国:大国的构建》一书是西语世界重要的学术贡献,无论从内容还是现实性来看都是如此。它将西方国家的人种中心说抛之脑后,从新的起点出发,引领我们踏上了一条探索天朝帝国地缘中心说的曲折之路。实际上,西方学术界最具争议性、最引人深思的话题之一就是搞清楚到底是西方的价值观正在向中国渗透,还是恰恰相反,一个以金字塔型文化孕育出的价值观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正在形成。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在国际舞台日趋强大的影响力必将有助于 21 世纪新典范的形成。而像马豪恩博士呈现给读者的这样一部以如此全面的视角剖析其根源的西班牙语著作简直是凤毛麟角。西语世界的研究者中,很少有人能像本书的作者那样,对中国根植于帝国时期的复杂政治进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总结新的教训和结论,以阐明中国对外政策和国际安全政策的架构。马豪恩博士进行的资料和文献研究是一项值得称颂的功绩,它们是普通学者难以接触到的来自中国的一手信息,需要进行海量的翻译。正是得益于此,作者为我们展示了应如何判断中国的地缘战略定位:欲做大国,但无意成为超级大国。根据对中国战略思维的分析而进行的判断展现了全新的视角,这要求作者获得强大而缜密的文献支持。因此,本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连各领域的当代亚洲问题专家都知之甚少的论据,因为他们无法直接获取这些材料。作者对中国内部复杂而细致的决策进程进行了探究,对权力结构中不同主角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给予了解析。这不仅仅是对进程的描述,而是把进程作为对未来前景进行精准假设的支持平台,特别是在由美国治下的和平向带有强烈亚洲色彩的多极化转变的时代即将发生的事件。耐人回味的是,马豪恩博士没有采用西方国家试图对中国的世界观问题加以解释的理论,而是引导我们从一种基于中国千年文化特性的务实性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在这种视角下,未来就是变幻莫测的代名词。汉人通常所说的不切实际的理论是空洞无味的识时务者为俊杰使我们领略到一种以永恒的变革为特征的世界观,这也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支柱。在我看来,作者对中国现实主义起源的分析是恰如其分的,它源自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又被邓小平沿用。这一政治导向将和谐作为策略,主张避免冲突,谋求建立更为公正的政治和经济秩序,但同时又不放弃自我扩张。马豪恩博士关于文化对中国外交思想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分析也是一语中的,因为大国思想在其中处处可见,中国试图通过软实力向其他国家证明其优越之处。很显然,从以上分析可以推断,时间对于中国设想的实现是极其有利的。在中国的世界观中,其领导者完全将地缘战略核心作为历史使命。这种世界观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及其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强调历史上曾通过贸易、进贡、文化融合等非暴力手段为人类福祉所做出的贡献,但也没有忘记曾经遭受的欺凌和屈辱(鸦片战争以及为摆脱殖民主义桎梏所付出的社会代价,都深深地烙刻在中国领导集体的记忆中)。这使得中国的战略家们总是对难以控制的对外开放忧心重重,因此追求物质上的自给自足和国内安全成为了改革的首要任务。本书引导我们去思考西方列强的逐渐没落和多边主义的快速崛起如何推动中国领导人在世界舞台发挥更大的主角作用。似乎只有中国为克服内部的种种欠发达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才可能阻止势不可挡的潮流。毫无疑问,正如作者所言,中国已经意识到,在保持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其综合国力将在未来数十年中超越美国,这是实现其国内稳定的重要保障。中国正蓄势待发,以退为进,着眼于影响力的持久提升。但同时也在努力实现信息公开,提高透明度,例如在《国防白皮书》中,它没有渲染自然扩张的使命,而是消除疑虑,重申尊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承诺。在这个相互依存度日益提升的世界里,中国已经成为新兴大国,为实现国家利益,它追寻着自己的目标。由于自身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特殊,相比于多边谈判,它更看重双边谈判。在地区范围内,中国在安全、反恐、核扩散等敏感问题上的表态和行动被视为一种制衡的、负责任的和适度的干预。同时,中国也表现出退让的姿态,尽管华盛顿常常为挈制中国而在日美安全同盟、为台湾提供保护、支持西藏自治(甚至独立)等问题上制造麻烦,但中国仍避免做出与美国外交战略相冲突的举动。另外,中国在非洲和拉美的地缘经济扩张也素来小心谨慎,既无冲突也不讲条件,且以互利为基础。总而言之,马豪恩博士的这部著作绝非普通分析家的平庸之作所能比拟,这是一部理解所谓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现实主义的必读之作。从中我们将了解这个即将在国际战略问题上具备影响力的新兴大国将如何前行,成为全球参与者。我们亲历了一个强国的诞生(或称之为大国更为贴切),它将创造新的挑战和机遇。剖析它的行为准则,已变得不可或缺,而这正是马豪恩博士的这部扛鼎之作所要告诉我们的。布宜诺斯艾利斯,2010 年 5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