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中国当代女性法官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性别和性别差异理论、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分工理论、法官职业化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并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方法,研究和分析了女性法官群体的基本结构现状与特点、性别差异和审判优势、在司法系统和法治系统中的功能,以及在担当
法官这一职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本书的目的在于:一是为认识和把握中国当下的女性法官群体提供实证支撑,二是为认识和把握女性法官群体在中国当下的司法审判活动中的定位和功能提供理论指导;三是为今后发展和优化女性法官队伍奠定理论基础。
|
關於作者: |
李娟,现为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山西省晋中市人民代表大会立法顾问。2004年9月-2008年6月在兰州大学法学院学习,并获得法学学士学位;2008年9月-2010年6月在南开大学法学院攻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硕士,并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10年9月-2013.12在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攻读社会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法律社会学,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
目錄:
|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研究综述
一、女性法官群体的性别特点和差异研究
二、女性法官群体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
三、女性法官群体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四、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三节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基本特点
第四节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深度访谈法
三、文献分析法
四、案例研究法
五、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六、补充说明
第五节研究创新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六节研究难点与不足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第一节基本理论
一、性别和性别差异理论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分工理论
三、法官职业化理论
四、功能主义理论
第二节基本概念
一、法官
二、中国法官
三、中国女法官
第三章女性法官群体的调研概况
第一节问卷调查基本概况
一、样本抽样说明
二、样本的地区分布
三、基本内容
第二节深度访谈基本概况
一、样本抽样说明
二、样本的地区分布
三、基本内容
第三节官方网站和报纸资料搜集基本概况
一、官方网站和报纸类型
二、信息的基本内容
三、信息分析与整理
第四章女性法官群体基本现状
第一节女性法官群体的基本结构现状
一、规模
二、质量
三、层级
四、年龄
五、受教育程度
六、婚姻
七、主审案件类型
八、性别比例
九、工资待遇
第二节女性法官群体的基本特点
一、规模的不断扩大
二、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性别结构的失衡与优化并存
四、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第五章女性法官群体的性别差异和审判优势
第一节女性法官群体的外部差异
一、女性法官外部差异的基本特点
二、女性法官外部差异的积极性表现
三、女性法官外部差异的消极性表现
第二节女性法官群体的内部差异
一、内部差异的基本内涵
二、内部差异的基本内容
三、专业知识型女法官和传统知识型女法官
四、未婚型女法官
五、已婚型女法官
六、领导型女法官和非领导型女法官
第三节女性法官群体在司法审判中的优势
一、庭审语言优势
二、调解优势
三、在特殊案件中的审判优势
四、廉洁司法优势
第六章女性法官群体的功能
第一节女性法官群体功能基本概述
一、功能的特殊性
二、功能的系统性
三、功能的辩证性
第二节女性法官群体的积极功能
一、在司法系统中的积极功能
二、在法治系统中的积极功能
第三节女性法官群体的消极功能
一、不利于法官职业化形象的塑造
二、不利于现代化法律理念的塑造
三、不利于社会矛盾的最终解决
第七章女性法官群体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第一节女性法官群体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
二、在法院权力关系中的弱势地位
三、不合理的评价机制
四、特殊的心理压力及其对刻板印象的强化
第二节女性法官群体问题解决方案
一、内部管理制度的优化与改进
二、外部社会环境的优化与改进
三、不同类型女法官的优化与改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附录A女性法官群体基本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访谈表
附录C访谈提纲
|
內容試閱:
|
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书系。所谓封闭除讨论的主题和方法外,主要指的是作者。本书系的作者均为我在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指导的法社会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第一批出版的书目共三本:《中国当代女性法官群体研究》、《法学教师群体角色冲突研究--以天津市法学本科教育为例》、《僭越与规范--我国公益律师群体形成机制研究》(尚有一本研究中国乡村调解员群体的书稿待出版)。
之所以会组织出版这样一个书系。首先是为了满足社会学学科的要求。既然带的是社会学的研究生,就得符合社会学的规矩。社会学有两大利器:调查方法和社会学想象力,掌握了这两大利器,对于从事法学研究的人来说将会受益终生。其次是出于自己的认知。在我看来,人永远是一个国家法治发展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因而,那种只见制度、只见物、不见人的法学研究总是让人感觉缺少点什么。在巨变的当今中国,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沉浮不定,只要认真活着的人都值得书写。但社会学毕竟不是文学,很难逐一观察现实生活中差异巨大的个体,因而这里说的人只能是群体。最后是为了寻找法学研究与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结合点。执着于法理和法条的教义法学固然重要,但社科法学同样不能缺少,特别是那种脚踏实地,关注当下中国法治建设,兼具科学取向和人文价值的学术研究更是难能可贵。社会学天然具有这种优势。由于学科的原因,社会学者身处"庙堂"和"江湖"之间,既有"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神圣志趣,又有"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世俗抱负。
基于上述考虑,从第一届学生入学起,我就与学生约定,寻找一个自己感兴趣、能控制、同时具有典型意义的当代中国法律职业群体作为未来的毕业论文写作方向,最好通过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有能力的,下点笨功夫,朝深层次多挖掘;急着毕业的,留下思考和资料,日后再作修改与完善,最后争取出版一套丛书。学术研究成果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公共知识,因而交流是学术活动最为核心的部分。独学而无友,则难免孤陋而寡闻。我的主张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大家共同努力,数年之后终于有了今天这个书系。
第一批出版的书稿,讨论的对象包括当代中国女性法官群体、公益诉讼律师群体、普通高校法学院教师群体、乡村民事调解员群体,选择的对象足够典型(这样的群体还有很多,如从事职务犯罪侦查的检察官、职业信访户等),论述也不失严谨。只是由于作者的原始学历都是法学的,因而社会学方法的训练不够严格和系统,方法上稍显不足。关注与当下中国法治发展关系较为密切的群体加以讨论,既可以丰富中国的法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参与到法治中国建设之中的一种方式。因而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特别是那些长期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加入到这一工作中来,让本书系由封闭变为开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