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故居,胡同就没了灵魂。
实地探访84处名人故居,独家呈现400余张实景照片。
为我们深入北京这座城市的肌理与灵魂提供了绝佳读本。
|
內容簡介: |
千年北京,人杰荟萃,北京的精神与文化集中体现在与北京有关的历史名人的人生实践中,凝固在这些名人留给这座的城市的印记中。名人故居作为一种建筑,既有历史曾经的印记,也有时代变迁的烙印,能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故宅主人曾经的脾气秉性、故宅几经曲折沧海桑田之变背后的大时代。 书稿摘选了北京有代表性的百处名人故居,用真实细腻的文字与多角度的摄影图片记录着它们或残败不堪,或复旧如新,或行将消逝的故居风景,让读者得以细细品味寄居于故居的故人情怀和思想,感受北京独特的文化肌理与灵魂。
|
關於作者: |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文学系教师。作品有:大型图书《收藏二十世纪》(西苑出版社出版); 长篇小说《谎言或回忆录》(《大家》杂志);
|
目錄:
|
故居:筑牢我们的文化记忆
雾锁什刹海
日落王府井
星灿宣武门
月圆未名湖
风雨清华园
待续
后记:未完成
|
內容試閱:
|
故居:筑牢我们的文化记忆
邱运华
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由多种因素构成,有思想性质的,以理念、观察事物的方式方法呈现;也有意象性质的,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例如人物形象、器物形象呈现;还有的以立体具象物体形式呈现着。故居就是以具象物体方式呈现着的文化记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天然注重形象,因为汉字本身以象形为起点的,保存形象作为文化记忆,是汉字的最初始、也是最基本的功能。中华民族祖传土地,包含着最为多样的自然地貌,其多样性,其跨越自然线之丰富,是欧洲所无法比拟的。这赋予中国人模拟自然现象、表达人文情怀的能力。中国画以山水画为宗,中国书法、音乐都以表现具象自然物为特征,形象性几乎成为中华艺术的普遍评价标准。
故居作为一种多维的具象的文化存在,是中国人表达自身文化追求、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不仅蕴含着对故居主人的思想、历史地位的崇敬之情,还寄托着对与文化先辈相关联的生活空间的纪念,因为在中国文化视野里,山水有德,那些养育了文化先人的生活环境一定是具有养德功能的,因此,故居的保存就含有感恩之心。王安石有诗曰:沂伐开新屋,扶舆绕故园。事遗心独寄,路翳目空存。野果寒林寂,蛮花午簟温。难忘旧时处,欲宿愧桑门。诗中表现的难忘旧时处,欲宿愧桑门的情感,饱含着对故园的感恩之心。
北京文化名人故居最多,也最为集中。自元、明以来,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城里居住着明清到民国初年、共和国建立以来最负盛名的文化巨匠,他们吟诗作赋、挥毫作画,他们等身著述和豪迈言论,成为中华文化最宝贵的遗产。也正因了他们居住在北京,这座北方重镇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多少年逝去了,这座城市仍然以他们引为自豪,因他们而自傲。那些不起眼的胡同,因为有他们的居所而显得高贵、庄严和神秘;这些居所诠释了大学、研究院,甚至机关的神圣价值。因为它是文化的产生地、滋养地、见证地。一个民族集体文化记忆的留存中,文化名人是一个高地。他们代表着这个民族在这个时期最有创造力的生命,这创造力既可表现为思想高度,也可表现为情感体验深度;既可表现为思维方式方法的精致,也可表现为人格性格的大气豪迈。这些,在北京城里的名人故居里都可以看到、感觉到、体验到。当你面对浏阳会馆的狭窄的门脸时,或许能回想到,谭嗣同生命中最壮烈光彩的一刻他从此处高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引颈成一快那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壮怀激烈的一页!当你在老舍故居里流连忘返,似乎在与《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里的人物交谈,进而试想,他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创作这些巨著之时,老舍是在面对槐花微笑还是听着笼里的鸟儿歌唱。
文化名人的故居是北京城市最有魅力的文化符号。每一处故居都记载有文化人的情怀,每一处故居也都隐含有面向未来的志趣。文化名人故居作为文化载体,其展示方式是全方位的,远超出了纸质媒体作为载体的局限,也超越了音像媒体有限的视角,在实物的居所看来,它们要么单一、局促,要么过于专制、自负。实物居所以全方位展示,不仅在空间上展示出居所主人生活环境之全貌,而且提供了往返流连、驻足沉吟的余地,任你在风和日丽、狂风四起抑或暴雨淋漓的气候下,都可以体验故居主人的思想、情感体验,这是在其他任何一处风景物前无法经历的体验:试想,你在曹雪芹、纪晓岚、老舍、茅盾、郭沫若抑或钱锺书、梁漱溟、梅兰芳等人的故居里的流连沉思,是在其它处所和自然物前所能够替代的么?前者勾起的思绪是后者无法望其项背的呀!每一个进入故居的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层次去和故去的主人对话,那时刻生成的思想、情愫,即使在人生中保存了一短暂时刻,也是十分金贵的。
北京城里文化名人的居所几乎都是北京城最有品位之处。北京的建筑代表着北方建筑高水准,集中体现了中国建筑艺术的风格和思想,例如中正、典雅、大气,例如礼乐、中庸,择中立院,同时,北京的故居大院又包含着江南园林的曲径通幽。中国历代文人无论到了何处,都会把自己故乡的建筑文化到去,在故乡的文化熏陶中感知世界,在故乡文化的氛围里与古今对话。北京因为自元明清到民国初年、共和国建立以来的首都地位,最是文人聚集之处;他们立院择居,把天下文化气质、元素、性格和骨髓带到了北方这座古城,锻造这座古城的文化品质。因而,北京数百年以来积淀着难以细数的文化元素、耐人寻味的文化气质,有赖于它,北京从荒漠之城一变为雅致之城、经典之城。城市的品格与城市的文化相得益彰,情趣相投,若非如此,城市就显得很乖戾。我们旧时的文化人不是那么随便选定自己的居处,古时候孟母三迁故事,表明传统文化人择居而住的传统,因此,我们现在看来,这些故去的文化人之居处,都保留着灵气和志趣,这也许是我们古老传统长期浸润的结果。
文化名人的故居是百读不厌的文本,它内容丰富而深邃,饱含着情感,与传承下来的文本、思想观点、思维方法相比较,这一文本更为具体、直观、生动,它似乎展现为一个生动鲜活的生命体。然而,正因为它表现为生命活体,而不是书页、抽象的思想和方法,它才会不断从光鲜走向凋敝,从社会舞台的中央退居到幕后边缘,它甚至被现代生活急切地催促离开生命的舞台,消失掉。我们的时代果真如此残忍无情么?
正因为理解了上述,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才立意支持对北京城的文化名人故居进行抢救性调查。要感谢《难忘旧时处》的拍摄、创作团队,他们完成了这一工作,非常忠实地再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巨人在北京留下的居处文本,作为文本,它会被更多的读者来阅读、来感受、来体验,他们因此更为认同我们这个时代最值得珍惜的文化精神。或许,北京城的价值正是因了有着这些处在角落里的文化故居?
我感受到书中的古旧建筑在熠熠闪光,照亮灵魂而不是面孔。
未完成
李秋生
未完成,真的未完成
此刻,脑海里响起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b小调《第八交响曲》)。它带来的是缺憾之美,而我们的未完成带来的却仅仅是缺憾。
这本《难忘旧时处胡同里的名人故居》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北京文化研究系列课题的一部分。我和创作团队在接受这个课题时都信心满满,我们期待着探寻文化名人的足迹,抒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论及名人故居,全世界能够比肩北京的恐怕只有欧洲文化之都巴黎了。
虚庭一步,阶柳园花,书香犹在,弦歌不绝想象中的北京名人故居,或富丽堂皇,或曲径通幽
然而,我们,未完成。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不止。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北京已有近13的名人故居被拆除了。曹雪芹的蒜市口十七间半故居,扎公府李鸿章故居,鲁迅、周作人兄弟的八道湾故居后院和书房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的故居都在铲车的轰鸣声中倒下了。记得十几年前我拍摄一部关于宣南文化的纪录片,黄宗汉先生说:他们连曹雪芹故居都敢拆,你问问俄罗斯人谁敢拆托尔斯泰故居?黄先生是黄宗江、黄宗英的弟弟,当过企业家,演过戏,晚年专心致力于宣南文化的保护。他平时总是笑眯眯的,这句话却是咬着牙说的
逝者已矣,生者戚戚。已经拆除了那么多故居,存留下来的故居又是什么样子呢?
在网上输入谭嗣同故居搜索,满目尽是破败不堪,私搭乱建之类的词汇。而且,二十年前就有人开始提出这个问题,政协委员有过正式的提案,但这个故居只是比二十年前更杂乱了。北京的故居太多了,我并不认为所有的故居都必须保护。但谭嗣同故居浏阳会馆必须保护,因为他是我们的民族魂。谭嗣同临终前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但事实是,无论是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还是日本明治维新,尽管流血牺牲者众多,但像谭嗣同这样明明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一样逃亡,却慷慨赴死,以鲜血警醒国人的志士实乃千古一人。其后的仁人志士,如邹容、秋瑾、陈天华等都受到了谭嗣同鲜血的感召,他的鲜血成了中国走向共和的旗帜。甚至在中国常年的敌对国日本,谭嗣同也有众多的崇拜者。
1912年到1919年,鲁迅居住在绍兴会馆,距浏阳会馆仅几百米。记得当年我曾在这几百米的小路上徜徉,想象鲁迅每天去教育部上班都要经过谭嗣同故居,再向前几百米就是谭嗣同就义的菜市口。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会想些什么?他这时期作品中的愤懑和怒吼,以及那血淋淋的人血馒头和他每天经过的浏阳会馆有什么关系?
当我看到动用社会资本整修谭嗣同故居的建议时,我忿然谭嗣同属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整修他的故居应该,也必须是国家行为,政府行为。他的故居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漠视谭嗣同故居就意味着要忘却他的精神,背弃他的血性。
李万春故居在谭嗣同故居的东面,我们共去过三次。从高楼下孤岛似的小院到彻底拆除,经历了五个月的时间。2012年4月,有关部门言之凿凿,说康有为、李少春等五故居将原址保留,但2014年2月12日,周边百姓发现,那个孤岛没了。这时,有关部门仍不承认拆除,而是给出了一个专业词汇落架大修,即把房子拆成零件,编号,然后复原。落架大修?真佩服他们组合汉字的能力,也希望他们真的能像组字一样能把故居组合回来,但那还是李万春故居吗?
我曾走进那个孤岛似的小院,尽管破败,但构架恢弘,结体坚实,用料考究,绝对不需要拆掉重建。我们没有权力和能力调查事件的过程。显而易见的是,有关部门的确做出了努力,但负责这个地域开发的那家著名的房地产公司能量巨大,在京城的市中心,在法律的管辖下,在政府的监管下,在舆论的监督下,在百姓的注视下,依然悠然漠然傲然地让那个有碍广厦观瞻的破房子消失了服了。
拆拆拆,怎一个拆字了得。
2011年,就在李万春故居即将成为孤岛的时候,比李万春大25岁的英国诗人艾略特的故居也曾面临房地产商的威胁但处境要好得多,只是要在故居旁兴建22幢5层公寓。但附近居民联名抗议,不允许破坏这一地区的原始风貌。那家房地产公司比北京那家怂多了,悄然退去也是服了。
早在1863年,英国皇家艺术学会就确立了官方的名人故居挂牌制度,给名人故居挂上蓝牌,1867年,第一个蓝牌挂在诗人拜伦故居的外墙上。蓝牌是对故居的一种法律保护,意味着任何人不得随意拆除和改建故居。150多年后,已经有九百多个故居挂上蓝牌而受到完好的保护。1998年,作家老舍在伦敦居住过的小楼被挂上了蓝牌,比他在北京的故居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保护。联想到日本仙台的鲁迅故居保护完好真是服了。
法国早在1887年就颁布法律,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纪念性建筑,后又出台多部补充法规。美国从1966年开始对名人故居进行登记,设立专职机构统一管理。日本在1950年通过了文化财产保护法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相关法律的名称《国家历史保护法案》,美国人显然将故居这类历史建筑看作国家历史的一部分,是有形的、具体的、感性的那部分。
看来,未完成的不仅仅是我们这本名人故居摄影图集。
故居保护的法律法规,未完成;
故居保护的监管机制,未完成;
全民重视故居保护的意识建构,未完成;
保护故居的,诸如修旧如旧等基本原则的确立,未完成;
如果历史是一段线性的影像,本书只是21世纪10年代的一幅截图。它纪录了北京名人故居的现状,留下了残缺的美好。影像将继续播放,它呈现的是过去和现在的人对过去的态度。以后的截图会是什么样子?反正我们已经立此存照。
拍摄开始时,我们以为将拍摄出一本充满古都风情的美丽画卷,可惜现在呈现的大多是破败和残缺所以我们在抱残守缺,这是一本抱残守缺的摄影图集。
让我们继续抱残守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