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竹楼、青瓦与春城故事

書城自編碼: 2960181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张长
國際書號(ISBN): 9787506392549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8/23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3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NT$ 398.0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NT$ 454.0
吕著中国通史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NT$ 286.0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NT$ 908.0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NT$ 301.0

編輯推薦:
这本散文集是张长近几年散文创作新的收获,他将散文集命名为《 竹楼、青瓦与春城故事 》,竹楼部分写西双版纳,青瓦部分写他的故乡大理州,春城部分是作者在昆明的生活记录。这次有机会集中读他这些散文,让我再一次深感他的散文仍然如同抒情诗的延续和扩展,保持了他一贯的散文写作的风格和品质,而文字却更趋于朴实和简洁。在这些散文中,他能够将诗歌的意象散漫地转化为物象,散落在他的文章中,成为了他散文中清晨的露水、夜晚岩石中忽明忽暗的玉,是天地间荡起的一阵大雾。那些物象,荟萃了诗人对故乡森林山川的沉醉与迷恋之情。
吉狄马加
內容簡介:
这本散文集,是著名作家张长先生前些年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文学报》、《人民文学》等报刊上的新作集结。竹楼是他对曾在那里工作17年的西双版纳的回忆:晓雾朦胧的村寨、月光下的凤尾竹以及僾伲山上那伴着蝉鸣的歌声那个年代,那些纯净的山水、纯净的人在作品里皆有描绘。青瓦则表达了他对故乡亲人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风土人情的思念之忱。春城故事则是他定居城市后的生活记录,读来又是一种感受。
边寨城市历史,从自然、社会、人文的反差中,但愿读者能找到阅读兴趣。又是一种感受。
關於作者:
张长,男,云南云龙人,白族,就职于云南省作家协会,一级作家,已退休。
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讫今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文汇报》、《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长中短篇小说约400万字。出版诗歌、散文,长中短篇小说集20种,约300万字。另有《张长文集》6卷。
四次荣获由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文学奖。即:
《空谷兰》(短篇小说):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纳入鲁迅文学奖);
《希望的绿叶》(短篇小说):获1981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后改为骏马奖)。
《最后一棵菩提》(短篇小说):获1985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后改为骏马奖)。
《太阳树》(长篇小说):获1997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骏马奖)。
十次荣获省级及省、部级报刊奖。即:张长,男,云南云龙人,白族,就职于云南省作家协会,一级作家,已退休。
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讫今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文汇报》、《人民文学》、《当代》、《十月》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长中短篇小说约400万字。出版诗歌、散文,长中短篇小说集20种,约300万字。另有《张长文集》6卷。
四次荣获由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文学奖。即:
《空谷兰》(短篇小说):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后纳入鲁迅文学奖);
《希望的绿叶》(短篇小说):获1981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后改为骏马奖)。
《最后一棵菩提》(短篇小说):获1985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后改为骏马奖)。
《太阳树》(长篇小说):获1997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骏马奖)。
十次荣获省级及省、部级报刊奖。即:
《爱伲人的老师》(散文):获1961年《羊城晚报》全国业余文学创作奖。
《希望的绿叶》(短篇小说):获1981年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奖。
《蚯蚓》(散文)获19811982年云南文学创作奖。
《月光下》(小小说)获19841985年《小说界》全国微型小说大奖赛奖。
《月亮与火的舞蹈》(歌词):获199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广播新歌银奖。
《永远的文学》(散文):获1995年第二届《云南日报》文学奖。
《太阳树》(长篇小说):获1995年第二届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奖。
《另一种阳光》(散文):获1997年第四届《云南日报》文学奖。
《不敢说出的美丽》(散文):获2002年《人民日报》新游记征文一等奖。
另有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文。《中国作家大辞典》、《世界华人当代名人大辞典》(中国)、《世界华人文化名人传略》(香港)、《国际剑桥名人辞典》(英国)等海内外十余种辞书均收有张长及其作品辞条。
目錄
竹 楼
北京的霾与西双版纳的雾
近乎无限透明的绿色
版纳往事
不死绿
鸡们
赕坦
班章
青 瓦
母亲的苞谷粑粑
漕涧记
一大一小的回忆
新奇的节日
胖了小路,瘦了山溪
苍山怀古
文笔指蓝天
石宝山识宝记
阿央白
满贤林
鸟的神话
在水波上
蕨菜
重建玉皇阁碑记
巂唐广埸碑记
春城故事
喧嚣与静谧
城里人下乡,乡下人进城
往昔三牌坊
哑鸟
小贩与城管
昆明的雨
今日昆明人
一只斑鸠的歌唱与语言
翠湖周边写生
左脚舞
翠湖的浪漫之夜
买菜
春城说菌
再说云南的菌子
忧拆迁
翠湖留下的心影
城市上空的童话
期望长寿,却又怕老
飞翔的爱
土地的依恋
一支唢呐的快乐
喜洋洋
最初和最后的杜鹃
我听《 希伯来祷歌 》
阳光和船
生日和死日
记住这位日共党员
腾冲的儿时记忆
手机教你窃听
手机教你撒谎
象鼻山温泉碑记
野藤
新桃花源记
后记
內容試閱
一只稀世之鸟
吉狄马加
还是在前段时间,与北京几位文友谈到当下中国的散文创作,特别是对那些身处文坛闹市的边缘,而一直忍耐着寂寞,坚守着自己写作方式的作家,都有着很好的评价,毫无疑问,云南作家张长就是其中的一位。说到张长,大家对他的诗、散文、小说都有过阅读,应该说他是一个写作的多面手,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步入文坛,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我一直认为他是新时期以来一位实力派作家,虽然他不曾大红大紫过,但他的作品却一直保持着一种高尚的美学特征,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这一方面源于他最初是从写诗进入文学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他所有的文字中,诗性的表达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我经常对一些朋友说,张长是我喜爱的在文字上最为讲究的作家之一。需要说明的是,这绝不仅仅是友情使然,我和张长相识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最让我难忘的是,我们一道参加过一次《 民族文学 》杂志在贵州花溪举办的笔会,在那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中,让我对张长的写作和人生都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可能因为我们都是来自西南的少数民族作家,在许多问题上都能找到共同语言,加之他生性敏感,对事物的判断又非常独特,尤其是他写作的细腻感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把张长视为我的一位兄长,并经常关注他的生活和写作。这次能为他的这本散文集写一个序言,我以为并不是一个简单、客套的导读类文字,而是对我们三十多年友谊的一个最好的纪念,我相信张长也会这样想的。
这本散文集是他近几年散文创作新的收获,他将散文集命名为《 竹楼、青瓦与春城故事 》,竹楼部分写西双版纳,青瓦部分写他的故乡大理州,春城部分是作者在昆明的生活记录。这次有机会集中读他这些散文,让我再一次深感他的散文仍然如同抒情诗的延续和扩展,保持了他一贯的散文写作的风格和品质,而文字却更趋于朴实和简洁。在这些散文中,他能够将诗歌的意象散漫地转化为物象,散落在他的文章中,成为了他散文中清晨的露水、夜晚岩石中忽明忽暗的玉,是天地间荡起的一阵大雾。那些物象,荟萃了诗人对故乡森林山川的沉醉与迷恋之情。他在《 一大一小的回忆 》一文中,写自己对于一座大山和一只小鸟的记忆,让人产生许多遐想。关于大山:那无边无际的山峦仿佛都争相往上生长。山,在这里变成海,滔天的波浪被凝固、被定格了。而关于那只鸟:一忽儿像是在箐沟里的一棵树上,一忽儿又像在对面那架大山的山坡上。好听极了!我真想要,却怎么也找不见。母亲说,这叫吹箫雀,很小很小的,一张树叶就能把它盖住,少有人见到这种小鸟,更别说能逮住它了。山太大,鸟太小,我终于没能找到这种小鸟。此后,从长白山到岭南,这种鸟的叫声我就再没听过。一种记忆中的鸟,因不能再次相见,而成为稀世之鸟。
这只稀世之鸟,成为了他散文中种种物象的象征。
这只鸟如果因其小而不得见,难道他笔下的那座大山,因其大而能得以窥其全貌吗?从他的文章中看,确实,此山因其高大,也难以见其全貌。物象的神秘与丰富,就体现在其被一层又一层外表所包裹的内核以及节外生枝的意义之中。
比如岭南的荔枝,唐杜牧在诗中描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杨贵妃在深宫中,看到由驿站快马更递远道送来的新鲜荔枝,那种开心一笑又岂止是胃口的满足,恐怕还有其他的含意。到了宋代苏轼被贬岭南后,在无奈和遮掩中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恐怕,通过这种物象,表达的又是另外一种寓意。而今日吃惯了荔枝的人们,又何尝见过这样的荔枝?唐诗人王翰写西北沙场征战中,战士在生死摇摆的黯然回光中顷刻间攫住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又是怎样近似梦幻般的美物?至于那些沙漠中的甜瓜,在高原稀薄的氧气中能滋补人生命的虫草、黄河滩上如红豆般的枸杞子,都给人带来多少神奇的想象与抒情?弥尔顿在《 失乐园 》( 第四章 )中写道:
这地方
全是千变万化的田园美景
有珍奇树木渗出的汁液
又有金黄发亮的果实
悬挂在枝头,真可人赫斯伯罗斯寓言
只在梦境里实现滋味如此鲜美
潜藏在我们记忆深处这些如神话般的事物,因为重读张长散文而又一次闪现在我们的幻觉中。特别是他在《 漕涧记 》一文中所记述的故乡的云,竟与其他地方的云不一样:皆因流入太平洋的澜沧江和流入印度洋的怒江,两洋季风沿两江峡谷北上,就在漕涧一带与青藏高原南下的冷空气交汇,形成凉爽而又湿润的气候。丽日蓝天下,风起云涌时,一朵朵白云跑得快,变得快,像影视里的特技画面。可只要往南一出漕涧坝子,沿途就再也见不到这明亮的阳光和蓝天上飞驰的白云了。如果说这白云还不算最为奇特的,那么,接下来有一种植物,却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说,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了:随外婆、姨妈、母亲到马会坪找酒药。我至今不知道那些酒药的植物学名字。只知道把这些酒药发酵后用以酿酒,酒香无比( 这些酒药想已失传 )。还有他小时候迎来送往的观音,也与平常我们所看到的美女观音迥然有别:唯有我家乡供奉的观音,是个笑眯眯的白胡子老头。据说这是观音变化无穷的化身。从记叙民俗风物的不同,以至对于宗教的理解,其实作者都是在貌似散淡的语言里进行着浓墨重彩的抒情写意。终于他写下了《 北京的霾与西双版纳的雾 》,这是一种在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一同到来的霾的压迫下,自然涌现的再也难以按捺的批评的激情,他借用狄更斯在《 荒凉山庄 》开篇对伦敦霾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所体验到当下都市的霾时的心情: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作者认为霾与雾是不同的,雾是大自然的杰作,霾是人类制造的垃圾气体,与作者笔下所描述的大自然以及大自然给人类馈赠的那些无比靓丽的事物相比,是多么黑暗、可憎与浅薄。但作者并未缠绕于此,他笔锋所指,在批评的锋芒中,那种坚如磐石的铺陈依然是自己记忆中西双版纳的雾:这蒙蒙的雾气就这样在菩提、芭蕉、榕树所有的树叶上凝聚成一滴滴的水珠滑落,嘚嘚地敲响了下面的叶子,从午夜直响到第二天中午。这样的雾,就像一场每天按时到来的小雨,洗净了空气,也滋润了土地草木。西双版纳的大森林里还有这样的雾,但是离它不远的景洪城已少见这样的雾。
在这些优美的散文中,那些美好的物象越来越成为记忆,也渐渐成为过去,在往后的现实中越来越不可见,成为稀世之物,成为对未来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一种提醒和教化。此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因此这样的散文,也越来越有阅读的价值与魅力。当然,我同样希望读到这本散文集的朋友们能同我一样,爱上这些美丽的文字,因为在这样一个物质和消费主义的时代,毋庸置疑,它们都是我们精神世界中的一只只稀世之鸟。是为序。
2016年5月23日
于北京书斋知了屋

这本散文集,是从我前些年发表在《 人民日报 》《 光明日报 》《 文汇报 》《 文学报 》《 人民文学 》等报刊上的新作集结。竹楼是我对曾在那里工作17年的西双版纳的回忆:晓雾朦胧的村寨、月光下的凤尾竹以及尼山上那伴着蝉鸣的歌声那个年代,那些纯净的山水、纯净的人在作品里皆有描绘。青瓦则表达了我对故乡亲人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风土人情的思念之情。竹楼与青瓦荫庇并成就了我的人生。春城故事则是我定居城市后的生活记录,读来又是一种感受。
西方古典音乐是我唯一的业余爱好,故事的记录中也记录了我的音乐生活。我曾将我的听乐感受编过一本小册子:《 另一种阳光 》(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现从中选出3篇收入,因为这也是我的春城故事。
从纸媒到网络,文学的写作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古汉语写作已日渐式微。我曾应约用古汉语写过两篇碑记,盖因碑记这一古老形式用大白话写似乎不协调。两篇古文碑记,文字浅显,未免贻笑方家,现一并收入,聊备一格。
边寨城市历史,还有音乐,两两对照,从自然、社会、人文的反差中,但愿读者能找到阅读兴趣。
谢谢吉狄马加先生为此书作序。赖卫华小友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也给予了帮助。
张 长
2016年4月14日于昆明翠湖畔


北京的霾与西双版纳的雾
中央电视台近些年的气象预报新增了一个气象学上的名词:霾。有时又预报为雾霾。其实,雾是雾,霾是霾,二者不能混为一谈。雾是由大量悬浮在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而形成,是地面空气中水汽凝结成的产物,它是纯净的,滋润生命的。而霾则是由空气中肮脏的灰尘、硫酸、硝酸等的有机氢化物所纠结形成。不是水成物而是气溶胶。气象学的定义是:空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公尺时就称为霾,它是肮脏的生命杀手。霾可以单独出现或与雾混合出现,与雾混合出现时统称雾霾。
雾有时虽给交通带来不便,但总体是一种好的气象。霾就不是了,它是亟待清除的坏天气。不仅影响交通,更重要的是危害健康,它与一系列呼吸系统疾患直接有关,有人谓之北京咳。还诱发心脑血管系统疾患,钟南山院士指出霾会导致肺癌,这是很可怕的!
人们第一次对霾的危害性认识是在19世纪初工业化的英国伦敦。开初人们不知道,还把霾当成雾,伦敦因之得名雾都。直到1952年12月5日至10日,伦敦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当时伦敦歌剧院正在上演《 茶花女 》,因观众看不清舞台而被迫终止演出,观众只有散场。出来才发现大白天居然伸手不见五指,水陆交通因之瘫痪就在12月5日至10日的五天时间,伦敦因呼吸系统疾患、心脏病而死亡达4000余人。人们这才注意到,杀手就是伦敦雾。它其实不是雾,而是烟囱煤烟、汽车尾气、餐饮油烟、灰尘等等的混合物:霾!于是,20世纪50年代英语里才有了一个新词:灰霾( dusthaze )。历史上被冤枉的雾终于还了清白。
我这辈子对雾很熟悉,霾却只从字面上想象。那怪异的字形很狰狞。电视画面上看到的霾则是一种灰黑的、肮脏的空气,沉闷而压抑。对这种沉闷而压抑的氛围有真实感受于我还是最近的事。
春节前,在北京的女儿请我到北京过节。想想,多年不去北京了,也想念活泼可爱的小外孙,便去了。出了航站楼,头上竟然是一片蓝天,虽不如高原蓝天那么明亮,蓝色调子还是让人赏心悦目。怎么不是气象预报员常提到的雾霾呢?女儿说,北京罕见蓝天,是我运气好,想看雾霾,多的是!果然,当晚的气象预报就预报第二天是雾霾天气。我像个观光客似的,急欲看看这大名鼎鼎的霾到底是啥样?给人何种感受?人也怪,有时那种审丑的等待也和审美的期盼一样。我确实没有见过霾。
第二天一早拉开窗帘,只见窗外一片朦胧,近处的楼宇一片灰暗,远处一片乌黑,显得污秽而郁闷,什么也看不清楚。我想实地感受一下,看还有什么别的感觉,便走到楼下开了门,迎面扑来一股特殊的怪味,北京人可能能习惯了,闻不出,我这个曾在空气最纯净的地方工作了十多年的人,鼻子对空气的感觉是高度灵敏的,一下子就闻出这是空气里混有硫化氢一类的气味。这种气味我曾在一家化肥厂附近闻到过。但又不纯粹是硫化氢,还掺有煤烟味、油烟味等混合而成的霾的气味。当然,并非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常住的人可能习以为常,来自森林和海洋区域居住的人却很容易闻出来。这种由汽车尾气、供暖系统的煤烟,以及数不胜数的餐饮业排放的油烟、灰尘,混成了微小的PM2.5,黑色的霾便这样形成了。那天,我算是亲自感受到闻名中外的北京霾。怎么形容我的感受呢?我觉得狄更斯的《 荒凉山庄 》开篇对伦敦的霾的描写是最准确的了: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于是,面对北京的霾,北京人出行只有围头巾、戴口罩,这种打扮成了北京雾霾或沙尘天一道特有的风景。
我不禁回忆起西双版纳的雾来了。
西双版纳属热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只分旱季和雨季。我的印象中,旱季从每年10月开始,到第二年5月结束,其他则是雨季。旱季几乎天天是晴天,但植物并没有旱死,靠的就是西双版纳的大雾来滋润。雾几近一场毛毛雨,天天下。一般从午夜十二点开始,山峦、森林、田野处处升腾起夜雾。如果这时有月光,可以看见那金色的月亮逐渐被雾气包围,慢慢地像金色的糖块般溶化在浓雾中了。这蒙蒙的雾气就这样在菩提、芭蕉、榕树所有的树叶上凝聚成一滴滴的水珠滑落,嘚嘚地敲响了下面的叶子,从午夜直响到第二天中午。半夜醒来,听着那滴滴答答的声音,有时会想到李清照的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但更多的是恬静和温馨,常常在滴滴答答声中入睡。
浓浓的有雾的夜晚走在田野里又是别一番感受:被大雾笼罩的村寨里传出咚咚的象脚鼓与嗡嗡的铓锣声,显得悠远而又神秘。大雾在第二天上午逐渐散去,阳光渐显,看得见雾气像漫无边际飘散的糯米粉,而远山近树,竹楼缅寺仿佛裹了一层薄纱,随着叮咚的牛铎声,朦胧间一群牛从寨子里缓缓出来,又或是挑着水罐的傣族少女,婀娜的身姿从模糊而终于清晰。太阳出来了,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在阳光里晒着被一夜浓雾打湿的翅膀,地上的雾于是凝聚成一朵朵白云缓缓升向晶蓝的天空。到午夜,朵朵的白云又从天上落下化成雾气,如此周而复始,直至整个旱季结束。森林越密、越浓,这雾也就越大,早年的西双版纳到处是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每年的旱季,那弥天的大雾也便如期而至了,我想亘古以来,那些从未被破坏的生态、那些从未被砍伐过的原始森林的上空,飘荡着的就是或淡或浓的雾而不是霾。雾是大自然孕育的,而霾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制造了霾,自然也就可以不再制造它。在英国,这个最先制造霾的国家率先在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 清洁空气法 》,逐渐实现了全民天然气化,停止了燃煤,并限制私家车,发展公共交通,同时建节能办公楼,用新型能源。如今的伦敦已是碧水蓝天,成了2014年奥运会的举办国。此外,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都各自有自己的法律法规,都在为彻底消灭人类工业化制造出来的这一恶魔竭尽全力。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