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編輯推薦: |
作者为李一平、彭克静之子,以父母亲友的口述、档案材料和相关历史文献研究为基础,撰写了这一部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的书稿。全书以时间为顺序,记录了李一平、彭克静追求进步,走上革命道路,展开革命工作的生涯历程。这既是私人和家族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中国现代史上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中的一种,充满了正能量,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
內容簡介: |
彭献民著的《岁月的记忆记我的父亲和母亲》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纪实性文学作品,叙写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一平、彭克静夫妇先后在中共涪陵五县工委、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中共中央中原局组织部城工科的领导下,于成都、重庆、涪陵、丰都、秀山、鸡公山、武汉三镇等地开展革命活动的情况。
|
關於作者: |
彭献民,1954年生于北京,1985年大专毕业,长期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担任高级工程师,以及业务管理工作。2014年退休后,开始搜集、整理父母的生平资料,回顾父母的革命经历,陆续撰写成文。
|
目錄:
|
前言1
第一章 略传1
(一)我的父亲3
(二)我的母亲5
第二章 对新生活的渴望7
(一)山里走出的娃子9
(二)叛逆的女孩14
第三章 战斗在抗日救亡的宣传阵地上19
(一)向往延安鲁艺21
(二)报考抗大25
(三)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28
(四)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剧团30
(五)深入山乡宣传抗日34
(六)我的舅舅43
(七)热血报国虽苦犹甘46
(八)绽放的爱情50
(九)接受革命启蒙52
(十)在战斗中成长61
第四章 庙垭播撒火种69
(一)彷徨71
(二)云开雾散74
(三)加入共产党77
第五章 建立秘密据点83
(一)第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85
(二)接上了关系93
(三)接受新任务95
(四)成为学校的地下工作领导核心102
(五)斗智斗勇108
第六章 组织农运工作113
(一)接受南方局的派遣115
(二)母亲打前站122
(三)动员年轻人去农村工作123
(四)秘密发动群众129
(五)打入袍哥133
(六)农村青年工作组136
(七)建立党的外围组织139
(八)打击反动势力142
(九)发动三抗斗争145
(十)引起敌人的怀疑149
第七章 筹建农村武装151
(一)尝试开展匪运工作153
(二)卖地筹款155
(三)秘密购置枪支158
第八章 痛失爱女163
(一)莽洛离世.165
(二)琳玲离世.166
(三)坚强的母亲167
第九章 撤离庙垭169
(一)暴露了171
(二)组织决定撤离173
(三)踏上新的征程176
第十章 秀山军运181
(一)打开局面183
(二)伺机打入川军185
(三)发动学潮190
(四)断了线的风筝198
附:中共秀山特支党员名录.202
第十一章 鸡公山上207
(一)十年后再回家乡209
(二)寻找党组织211
(三)坚持战斗214
(四)缘因文学而相聚218
第十二章 武汉风云223
(一)找到了组织225
(二)建立武汉地下工作据点230
(三)要求接续组织关系235
(四)建立地下交通线.236
(五)战斗在秘密交通线上.241
(六)黑市上的收音机.244
(七)在宣传阵地上的秘密工作.247
(八)组织进步青年文艺团体.256
(九)组织输送干部和革命青年到解放区.261
(十)秘密编写《武汉调查》.265
(十一)送胡天风到解放区.274
(十二)策反汉口伪招商局经理汪绍曾.278
(十三)一本伪造的特务派司.285
(十四)策反平汉铁路局特别党部主任委员刘松山.294
(十五)新闻战线的争夺306
(十六)武汉日报社反搬迁斗争311
(十七)洞庭街8 号319
(十八)智取武汉城防工事图.321
(十九)推动国民党退役将军组织汉口临时治安委员会.327
(二十)重新入党.334
(二十一)迎接武汉解放.336
参考文献347
后记352
|
內容試閱:
|
父母的一生,是为革命,为人民奉献的一生,新中国成立前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之后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任职。他们的命运与20 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相连,与国家遭遇的动荡浩劫相连。
他们经历了旧中国战火连绵、政局不安的军阀混战、抗日救亡、解放战争,目睹了许多战友在共和国的晨曦中献出了鲜血和生命。他们也经历了新中国的三反五反、肃反、反右、四清、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听到过战友冤死的噩耗。其间,迁徙多于稳居,坎坷大于坦途。他们在惊涛骇浪中经历着时代大潮的洗礼,在白色恐怖的刀光剑影中经历着生与死。他们有过胜利的喜悦和成功的欢笑,也有过孤客天涯的人生冤屈和仰天长叹。无论是面对国统区的白色恐怖和血雨腥风,还是面对建国后历次运动的诬陷侮辱和残酷迫害,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岁月在时空中穿梭,生命在前行中跌宕,信念在坚守中闪光。父母矢志不渝地坚信他们为之铤而走险、舍生忘死、奋斗终生的信念,即使差一点成了信仰道路上垫平沟壑的殉道者,即使对于理想的献身,竟然得到屈辱的回报,也无怨、无愧、无悔。
我从小耳濡目染,父母坚韧、无私、忠贞、无畏的人格魅力、献身精神和人生信条早已潜移默化地溶入我的血液中,熔铸了我的人生准则和价值观。
物换星移,事过境迁。步履蹒跚的父母,晚年经常回溯往事,在黄昏的记忆中布满了青春的印迹,父辈的人生旋律,扣动着我心灵的琴弦,扯动着我思绪的风帆,总让我感到有一种不揣浅陋,拙笔春秋的冲动。
父辈的精神是我们后人的脊梁。
我的父母和千千万万个革命志士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他们最华丽的青春在颠沛流离和血雨腥风中逝去。虽然那个时代已离我们渐渐远去,但我一直想探寻父母的一生,他们当年想的是什么?他们为祖国的民主富强做了些什么?我们的后代在寻觅绚丽多彩的生活,探寻灿烂精彩的未来,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作为承上启下的我,又能为下一代留下点什么?与时空对话,思绪在一点点的沉淀:让祖辈革命的脊梁支撑后一代行走人生的道路,让祖辈聚集的正能量在后一代的血液中传承流淌。这是一种缅怀和纪念,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当我伏案贸然提笔,却又感到惶惑。我不擅长文字,难以把他们那短暂而多彩,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用生动的笔触再现出来。或许是时间过得太久了,他们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而且年代久远,资料缺乏,要把几十年前浩繁的历史碎片一点点镶嵌在一起,又要把不乏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和可读性的真实展现出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父母对往事的追述给我的记忆多少留下了刻印,查阅了近三百万字的档案文献和回忆录资料,收集到的各地党史资料记载着他们战斗的历程。本着忠于历史的原则,拟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以时代重大事件为背景,以典型事迹为故事,将记叙史事与重要人物活动结合在一起,完整的复制历史真貌,客观地再现父母革命的一生。
毕竟我仰视的是一座高山,眺望的是一片海洋,我看到的只是雄伟高山中的弯曲小路和浩瀚海洋中的点点白帆,我听到的只是林涛松声和拍岸浪花声。见闻所限,或许父母奉献的一生在我笔下淡化了,但父母那种超群拔俗,撼天地,泣鬼神!迎风傲雪的人生却是不朽的魂韵!
这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一个为理想而献身的人的史实,是一个光辉的生命历程的凝聚。
父亲母子俩生活失去了依靠,连安葬祖父的钱都没有,万般无奈,披麻戴孝的母子俩去找刘湘所部模范师第二旅第四团的张团长,跪求其给些银两安葬祖父,张团长弃之不理,还令人将祖母和父亲赶了出来。后来父亲讲,当时真是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幸得当时在聚兴成银行当职员的隔房二哥和祖父生前好友的资助,祖父的遗体才得以入殓。万分悲伤的父亲和婆婆扶灵,日夜兼程,跋涉干余里,由成都徒步到重庆,将祖父的灵柩暂寄放在一个庙里,便在外祖母家住下。外祖母的家人都劝婆婆改嫁,婆婆没有同意。后来婆婆和父亲扶着祖父的灵柩再行舟至涪陵靠新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