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NT$
352.0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編輯推薦: |
本书对传统聚落的审美体系进行总结,以唤醒弥留在人们心底的审美意识;同时系统的提出聚落外部空间设计方法,一方面可以在聚落设计实践中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另一方面在于以传统聚落研究为载体,并通过时代的手段再现给人们空间美学的魅力。
传统聚落一直作为热点话题活跃在建筑和规划专业,具有广泛的关注度;本书是从规划和建筑的专业角度对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的美学研究,有利于启发相关专业人员对传统聚落的了解与探索。
从研究的目标来看,本书重在如何去认识聚落空间,从中获得感悟与启示,用来激发设计的灵感,为原创设计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天空。从研究的方法来看,本书更为在乎实地的考察、发现与感受。怎样发现聚落中的美及如何创造美的问题,也正是这个认知体系使聚落空间研究由零散变得系统,由抽象变得具体,由不可见变得可见。
|
內容簡介: |
本书通过对我国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传统聚落外部空间审美认知及设计方法的研究,运用现场实地考证、资料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中总结出认知传统聚落的审美体系:聚落空间审美、聚落环境审美及聚落文化审美等理论,并根据每一个认知体系,对传统聚落的外部空间进行具体的分析与归纳,得出系统的聚落外部空间设计方法。
在自然环境方面,本书抽取了若干环境要素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自然山水对聚落设计的影响,是有文化观念和空间审美的双重作用。其次是地面天空的设计,聚落中地面与天空的设计实际上是屋顶和台阶的设计。屋顶的设计规范了光线和天空的形状,地面的设计则顺应了地形地貌。再次,聚落中对风的设计,遵循了与当地气候条件和民俗信仰相适应的原则,设计方法属于物理学上的方法,用来解决空气流通以营造适宜的小气候的问题。第四是聚落中对水的设计,水是古代中国人一种生活哲学的象征,丰富了聚落空间的意境,提升聚落美学价值,同时也能够满足交通、生活等实用性。第五是聚落中对光的设计,对光的设计并不是十分强调,其中非刻意性占的成分较多,既能够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又能够达到一定的空间美学效果。*后,自然材料的运用在聚落美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聚落的自然性得到更为具体的体现。
|
關於作者: |
金东来: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国家注册规划师,现任教于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主持并参与工程实践项目百余项。
|
目錄:
|
1.绪论
1.1理论聚落美学的文化价值
1.2理论研究综述
1.3本书研究的典型聚落概况
1.4聚落美学的研究方法
2聚落审美理论的提出
2.1影响聚落审美的三个方面
2.2空间美学作用
2.3自然环境与聚落审美
2.4文化心理与聚落审美
3空间美学与设计
3.1总述
3.2序列空间设计
3.3公共场所设计
3.4相似与相异空间设计
3.5复合界面设计
3.6尺度设计
4自然环境与空间设计
4.1设计结合山水
4.2天空的设计
4.3地面的设计
4.4风的设计
4.5水的设计
4.6光线的设计
4.7自然材料的设计
5文化象征与空间设计
5.1传统聚落中的民间文化
5.2民间文化在环境中的反映
5.3民间文化在空间中的反映
5.4民间文化在建筑中的反映
5.5民间文化在装饰中的反映
6结语
6.1空间研究成果解释
6.2聚落审美诸系统总结
6.3成果归纳表
6.4展望
|
內容試閱:
|
1绪论
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和探索,因为建筑正是在文化的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过程,并成为文化之有形的和具体的表现。从这个观点出发,有助于我们认识建筑文化的地方性。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
1.1聚落美学的文化价值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地处亚洲大陆的东南部,从地理条件上来看,东南由太平洋环绕,西北横亘漫漫沙漠,西南则是世界最大的青藏高原,内部形成广阔宜人的生存环境。相对独立的地理条件和温暖舒适的气候条件,使华夏民族的先民们良好地发展了作为基本求生方式的聚居生活模式和原始农业。我国长期以来保持着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形成了相对封闭、独立和稳定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中包含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所获得的经验,同时也蕴含着创造与自然之间的平衡。19世纪以前,华夏文明也曾多次受到异族的侵扰,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根基,然而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各种社会力量的冲击却在我们与历史之间划上了一道难以抚平的天堑,今天的中国人不得不面临一次严峻的文化抉择。
从历史中发现未来是人类创新的一条重要法则。中国建筑历史不乏对古代宫室、坛庙、陵寝、苑囿以及古代城市的研究,经过先辈们对历史遗迹的考证和对古文献的钻研,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从中也映射出中国古代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技术水平。然而,上述建筑类型在具有代表性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性,即在意识形态领域只代表了古代强势的统治阶级的立场和追求,而不能充分反映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人民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它所反映出的文化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而是其中的经典部分,是拥有强大世俗力量和言论权力的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文化。很显然,这种文化特征是既鲜明又具有局限性的,在创造风格的同时也压抑了民众的情感和创造力。因此,如果想要真正了解中国人的文化,倒要从人们普遍的生活中寻找、挖掘。在我国的思想界有这样一种观点很值得回味:仅仅由思想精英和经典文本构成的思想似乎未必一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延续的必然脉络,倒是那种实际存在于普遍生活中的知识与思想却在缓缓地接续和演进着,让人看清它的理路。传统聚落即是这种大众文化的某种物质呈现,为此,本书将研究的范围确定在我国传统聚落空间。
聚落是我国古代人民最为普遍的居住形式,是人们在一定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社会条件、技术条件以及生活条件下自发形成的,在没有设计师统筹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的生活实践中,人们不断地将朴素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注入到生活于其中的聚落空间里,造就出多种多样但又真实优美的聚落物质空间环境,成为我国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载体。我国的传统聚落与古代城市、庙宇、园林不同,政治环境、宗教力量与美学需求在聚落中并不占有统治地位,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成为构筑聚落空间环境的原动力。聚落中最为生动活泼的部分就是相对于住宅院落而言的外部空间,本书所研究的范畴就是传统聚落的外部空间环境,从而挖掘出聚落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本书不探讨同聚落研究相关的社会学、人类学、生态学、文物保护及旅游开发等方面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