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口述史界重量级作品
口述史学者定宜庄*力作,学术成果*权威、*经典的总结
涵盖老北京各个阶层
北京城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各阶层人民共同缔造了老北京
可读性强的硬学术
一改学术书晦涩难懂的文风,文笔轻松幽默,访谈对象极其鲜活
|
內容簡介: |
外城也称南城,是相对于老北京内城而言的。清军入关后,将京城汉人悉数赶至外城,外城从此成为汉人亦即相对于旗人的民人聚居之所。本书走访了佘幼芝、乐崇辉、刘曾复等祖祖辈辈生活在外城的人,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商贾云集、戏台林立、思潮涌动的老北京南城生活画卷。
|
關於作者: |
定宜庄,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北京史、满学。主要著作有:《清代八旗驻防研究》、《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与人合作)、《中国知青史(初澜)》。近年致力于口述史的实践与研究,出版专著《十六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以及《口述史读本》(与人合作)等。
??默,访谈对象极其鲜活
|
目錄:
|
序言
一、天留忠骨伴将军
(一)佘幼芝口述
(二)张有强(化名)口述
(三)有关佘家守墓十七代史事考
附录:重修广东旧义园记(同治七年)
二、人生行脚的常态乐崇辉、刘玉梅口述
三、阅尽人间春色刘曾复的三篇口述
一白首龟年识古津
(二)闻道浮生戏一场
(三)城南杂谭
四、氍毹悲欢数十载马氏三兄弟口述
(一)马崇年、马崇禧口述
(二)马荣祥口述
(三)马崇禧口述
五、不让须眉是此行李滨、萧成口述
(一)李滨口述
(二)萧成(化名)口述
六、回民开的买卖满恒亮口述
附录:德源兴与铁宝亭(叶祖孚)
七、红尘内外与虚实之间李荣口述
八、坛根儿下的日月王春茂、严秀芹夫妇口述后记
|
內容試閱:
|
本卷序言
外城也称南城,是相对于内城而言的。清军入关,将京城汉人悉数驱赶到外城,外城从此成为汉人亦即相对于旗人的民人聚居之所。内城在北,外城居南,彼此被一重城墙阻隔。有清一代,八旗官兵固然不得随意迁往外城,外城民人想要在内城长久安居也同样困难,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清亡,甚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仍没有彻底打破。我访问的诸多人士,汉人后来居住于内城者有之,但旗人却无论宗室平民,却少见居住于外城者,1950年代之后当然不算。
京城旧时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皇城四系指皇城四门,内九系指内城九门,其中前三门即宣武门、正阳门与崇文门,是内城九门中南面的三个门,是内外城之间往来的通道。至于外七,就是南城的七门了,南城的这七个门是:
南面: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
东面:广渠门、东便门
西面:广安门、西便门
如果说在内城那由九门及城墙圈起来的,是旗人的一个天地的话,外城这七个门及其城墙围起的这个城,却像是个可以对四面八方开放的天地,唯独对于旗人,它才是个禁区。
外城是五方辐辏之所,集中了从全国四面八方迁移而来的商人、小手工业者和从事五行八作的百姓;外城还是各地官僚、士子汇聚的中心,是自辛亥革命以来各种暗流涌动的革命思潮的策源地。外城还有林立的戏台、酒楼、饭店和妓院,是京城最热闹的娱乐场所如果不去深究,那么内城的文化确实显得封闭而单一,不似外城开放而丰富;内城作为大兵营所特有的清冷肃杀气氛,确实不似集聚了大小商号与手工作坊的外城繁华红火;内城的死气沉沉与外城的生气勃勃构成了鲜明对比。外城人口的流动性,与驻守内城的八旗人丁的相对稳定,构成了鲜明对比,内城的旧映衬着外城的新,难怪有学者认为,从功能上看,从社会空间联系上看,外城似乎比内城更像一个城市。[参见赵世瑜、周尚意:《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概说》,载《史学月刊》2001年第2期,112-119页。]以致于很多北京史的研究者,都被外城的五光十色所吸引,甚至将它当作北京的精华、代表和中心,前些年宣传甚炽的宣南文化便是一例。受其影响,凡写老北京的作品,便总是津津乐道于前门外的繁华、宣武门外的会馆,还有天桥的把式。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虽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却也是事出有因。
外城自明以来,即有东西之分,以前门为界,东指崇文门外,西指宣武门外。清人震钧作《天咫偶闻》,便立外城东、外城西两卷,称:外城士夫多居城西,商贾皆居城东。[《天咫偶闻》卷六,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135页。]二者间有着明显差别,不可一概而论。
北京城从明清以来几百年,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不存在哪里才是精华、才是代表的问题。入清以来,内城的宫廷文化与旗人文化,与外城的汉、回等族群的文化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这个城市的多元化特征。辛亥革命以后,南城流动的人口在不断地影响、冲击着内城人口的稳定,二者间的界限也在日益模糊,直到两年之前,宣武与西城以及崇文与东城的合并,导致北京城几百年形成的内外城格局的最后消失。这个过程,也是本书关注的内容之一。
与在内城所做的访谈一样,我所做的口述的主旨,仍然是同一个,即这里生活着的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处于哪种空间环境之下、哪种社会群体之中,有着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怎么记忆这个城市和他们祖先的历史,又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
清代北京内城的主要居民是皇室王公、八旗官兵及其家属,身份相对单一,而南城迥异,虽然人口未必多于内城,但南城的人成分十分复杂,有富商巨贾,也有贩夫走卒,有北方流民,也有南方士子,这使我无法将我在外城所作的访谈,像在内城那样按照社会群体予以分类,那些形形色色的人,本来就很难被分别归入某个圈子,何况百年以来,他们还很少人有能力和时间来编织自己的社会网络,很多人甚至还未能寻找到自己归属的社会群体,这是外城流动人口多、迁徙频繁的结果,也是它仍然处于边缘而非中心位置的体现。
所以,外城编的这些访谈,就都是以个人而不是以群体的顺序排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