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NT$
475.0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NT$
1190.0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NT$
440.0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NT$
340.0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NT$
240.0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NT$
240.0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NT$
640.0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NT$
495.0
|
編輯推薦: |
荀子和孟子是孔子身后并世而起的两位儒学大师。他们都以孔学的当然继承者自任,都以儒学的卫道者自许。可是,两人的历史命运却不相同。孟子被赞为 醇乎醇者的正宗大儒,*后被抬上 亚圣的高位,而荀子先是有人说他 大醇而小疵, 随后又被人视为 异端。
其实,荀子自有其在学术史上不可替代的价值。他的 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人的自我解放史上怎么评价也不为过。他提出了 性恶论。他的 四海之内无客礼的大一统观,他的 上下俱富的治国观,他的 涂之人皆可以为舜、禹的修身观,他的 无处不可学,无事不可学,无人不可学的学习观,都具有传世的意义。
荀子可以说是学于儒而背儒,他综合百家之学,通过解诸子之蔽,取百家之长,建立了综合诸说并以追求 名实相符为特点的荀学。荀学 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在之后的两千年间影响巨大。 观其善行,孔子弗过, 德若尧禹,荀子是不朽的。
本书妙趣横生、精彩纷呈,轻轻松松学国学。你值得拥有!
|
內容簡介: |
荀子与孟子是孔子身后并称于世的两位儒学大师,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又综合百家之学,取百家之长,形成了名实相副的荀学。 本书采用问答的形式,分*为老师、天人相分、化性起伪、隆礼尚法、富国裕民、综汇百家、千秋荀学七章,全面、客观地介绍了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况的生平、思想和贡献。
|
關於作者: |
郭志坤,著名出版家,历史学家,首届上海出版人金奖、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获得者,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曾策划中国断代史系列,主编《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著有《秦始皇大传》《隋炀帝大传》《荀子评传》《先秦诸子宣传思想论稿》《中华一万年》(与陈雪良合著)等,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和历史学的普及工作。
陈雪良,历史学家,副编审,致力于通俗历史著作的写作和历史学的普及工作,著有《中国远古文明之谜》《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一万年》(与郭志坤合著)《司马迁人格论》《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春秋史》等。
|
目錄:
|
总序 1
前言 1
第一章 最为老师 1
第二章 天人相分 29
第三章 化性起伪 49
第四章 隆礼尚法 65
第五章 富国裕民 87
第六章 综汇百家 109
第七章 千秋荀学 143
后 记 157
|
內容試閱:
|
总序
读诸子百家书,发觉古贤的思维模式有一个显著特点:善于提问。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y)》)这个典故是人们熟知的。说孔子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提问频率之高,问题触及面之广,使亲历其境的人们感到惊异:都说孔子知礼,怎么还提问不断呢?面对发问,孔子的回答既简洁又精彩:是礼也!其意是讲,我是个善于提问的人,善于提问才使我真正知礼啊!这是发生在孔子早年的事。三十而立后的数十年间,无论是教学弟子,还是答问友朋,或者与列国君臣周旋,孔子都喜欢用提问的方式来探求真知。在诸子中,孔子的影响是最大的,用司马迁的话说,是学者宗之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倡导的提问式思维模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成为中华文化的好传统。
提问对人来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会使人兴奋,使人坐卧不安,使人有索解的欲望,使人有不倦的探求精神。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产生。任何一个人都永远生存于提问和被提问之中。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提问是驱动思想发展的真正的永动机。
我们常说,理论始于问题,科学始于问题,我们又何尝不可以说,学习始于问题呢?
我们常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还要难,其价值也往往更大。善于提问,敢于提问,正是孔子等先哲留给我们的一份极为珍贵的遗产。
我们着手策划这套有关前贤先哲的丛书的时候,孔子等先哲倡导的提问思维模式一下激活了我们这些后学的思维。先哲们的思想是不朽的。为何不把先哲请到前台进行访谈呢?他们的身世如何?他们是怎么生活和学习的?为了传播学说,他们又是怎样远行千里的?说是学习,他们有没有实际意义上的课堂?他们手里捧着的又是何种意义上的书本?他们四处游说的学术主旨是什么?甚至他们穿的服饰、吃的食品、驾的车辆都会在我们的心头形成一个个有情有趣、有滋有味的问题。
有鉴于此,我们将这套丛书取名为提问诸子丛书。这里有跨越时空的对话、通俗流畅的语言、富含哲理的剖析、见解独特的解说、图文并茂的装帧、考之有据的典章、实地拍摄的文物图片。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冀望读者能喜欢这套独具特色的图书。
黄坤明
2010 年春于杭州
前言
孟子和荀子是孔子身后约一个半世纪到两个世纪间涌现出的两位儒学大师。他们都以孔圣人的私淑弟子自许,都以孔学的当然继承者自任,都以儒学的卫道者自诩。可是,两人的历史命运却很不相同。孟子是被赞许为醇乎醇者的正宗大儒,最后被抬上了亚圣的高位。而荀子的命运却不一样。初时虽也兴盛一时,有人还说他是大醇而小疵,褒中略带贬意,可愈到后来,随着孟子亚圣地位的确立,人们愈是以孟子这根标尺来衡量荀学,这样,荀子曾把孟子作为重要的批判对象这一宿怨,便自然而然地成了荀子的一大罪状,其思想和学术地位也日见下滑,以至于被一些学者或政界人士视为异端。直到明末清初,荀学才重现江湖,成为众人注目的显学。
其实,客观地说,孟、荀两人都有其独特的学术贡献和自己应有的历史地位。综合地看,荀学更深刻、更积极,也更有历史价值。在天人合一说一统学界的局面下,荀子勇敢地提出了天人相分的新论,这种新论的历史性贡献在于敢于触犯天的尊严,进而制天命而用之,这在人的自我解放史上怎么评价也不为过。荀子首创的性恶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有定评,认为它比之性善论有更大的客观积极意义。他的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不富不厚不足以管下的治国思想,在历史上具有永恒的魅力。另外,他的四海之内无客礼的大一统观,他的上下俱富的理想,他的涂之人皆可以为舜、禹的修身观,他的无处不可学、无事不可学、无人不可学的学习观,他的解诸子之蔽、采诸子之长的继承观,还有他那传诵千古的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的名言,都是值得后人从中吸取精神养料的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