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NT$
295.0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內容簡介: |
三知斋为三卷本《彭玮文集》的作者彭玮先生的书斋名,所谓三知,乃知不足、知艰难、知是非之意,作者的一生长期以此三端自勉。
*卷:《三知斋吟稿》
本卷甄选作者半个世纪以来的诗词作品二百余首,时而激昂,时而婉约,寄寓深情,描摹时代,佳句迭出,精彩纷呈。
第二卷:《三知斋学词》
本卷收录作者关于诗词学习与创作的心得和评论文章。对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中国古代经典词人词作都有透辟论述,充分显示出作者的深厚学养。
第三卷:《三知斋回眸》
本卷是作者的回忆录,记述了一个出身于旧知识分子家庭的老共产党员坎坷曲折、追求进步、坚持真理、辛勤奉献的人生经历,尽显一位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的家国情怀、精神操守。
|
關於作者: |
彭玮,原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曾担任《传奇故事》杂志社主编,《河南文化报》主编,河南省楹联学会会长,河南诗词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三知斋诗词选》、《三知斋吟稿》上下集、《三知斋学词》诗词论文集、《三知斋回眸》回忆录等。
|
內容試閱:
|
一九九八年元月十二日,是我七十周岁的生日。
人到七十古来稀。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再加上长期和平安定的环境,现在年过七十的人已不是很稀少的了;而且活到八十、九十高龄的人,也越来越多。但七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毕竟是一条比较漫长的人生之路。
从解放前到建国以后,我作为一个知识青年,先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寻找真理的脚步;随后又在同旧世界决裂、建设新中国的风风雨雨中成长,一直到头发白了、年逾花甲的时候,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我经历了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到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从贫穷的中国到初步富强、扬眉吐气的中国这一翻天覆地、沧海桑田般的巨变过程。回首往事,有许许多多清晰的记忆,在脑海中浮现出来。
岁月如歌。人生漫长的岁月,如果用音乐作比,那就是在许多不同曲调的乐章里,有像百灵鸟那样无忧无虑、欢乐轻快的晨曲,也有像夜莺那样明月如水、深情满怀的夜曲;有阔步向前、无可阻挡的进行曲,也有忧戚无奈、难以诉说的咏叹调;还有悲愤激昂、拼死抗争的交响曲。但真的动了写一点忆旧文字的念头,是我的孩子们建议的结果。这许是他们怕我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一下子适应不了,有意为我找一点工作去做。他们说,对于我的家乡、家庭、父母和兄弟姐妹以及我的前半生,他们知之甚少或毫无所知。如果我能在离休以后,写一些过去的事情,对他们甚至第三代都是有意义的。
只是认真思考一下,我却又有些犹豫起来。这是因为:
我这一生实在是太平凡、太平淡了。我生也晚,没有赶上轰轰烈烈的战争年代,更没有什么传奇性的故事。我参加革命的时候,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只赶上过了近半年游击状态的、武装工作队队员艰苦而充满激情的生活。在后来整整四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我没有遭遇太大的坎坷,几乎是一帆风顺。即便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我虽然被打成了走资派,备受精神上的折磨和皮肉上的痛苦,但这样的经历同成千_I二万的干部一样,没有什么更特别的地方。这样写来,不是太平淡无奇了么?
当然,我还认为,我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真诚的一生。随着工作的需要,我调换过许多工作岗位,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是勤勤恳恳地工作,在实践中努力学习,争取尽快由外行变为内行。我的每一次升迁,都没有自己伸手的因素,完全是根据工作的需要,由组织上安排的。我对党忠诚,对人真诚,胸中没有城府,口中不说假话。但这样写来,不又是为自己评功摆好、自我标榜么?
但我又想,每个人的经历,即便是同时代的人,也不会完全一样。我就是我。我不能去强求什么并不属于我东西。我应当真实地写出不同于别人的、我的这一个。
具体到了如何来写的问题,有几个关系还是让我大费思索。
系统叙述和重大事件的关系。我见过两种忆旧文字的写法:
一是按照个人的经历,由远及近系统地写下来;一是撇开经历的顺序,按事件来写,一件事、一个人物都可以独立成篇。两种写法各有所长。前者写出了过程,后者有利于展开。但我认为应当把两种办法结合起来。因为一个人的经历是他成长的过程,忆旧的文字应当让人看到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都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但却不能都一一写下来,而只能择其要者,适当展开来写。这样会不会好些?
个人和时代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之中。时代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时代也构成了个人生活的一个部分。而时代是以一个个阶段组成的,每一个阶段,又是由一些带有标志性的事件来体现的。因此写忆旧性的文字,既不能撇开时代,也不能撇开某些阶段的重大事件。这样说起来,问题就比较复杂了。时间久了,记忆不准确了。这就需要去查大量的资料,把时问、事件和个人的思想、行为结合起来。
个人活动和群体他人的关系。在人生的经历中,个人的活动总是同群体中的其他人,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在忆旧的文字中,我觉得要以个人的活动为主,除了确实不能避开的个别人之外,尽量不去牵涉到别人。因为在行文过程中,涉及一个他人,就要费一些笔墨,且常常会无意之中流露出某些或褒或贬的倾向。
这就关乎到对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很难十分准确。因此,还是慎蘑一些为好。
经过了近一年的酝酿,我于一九九九年动笔,二000年基本上写完。我准备把这个忆旧的文字,命名为《三知斋回眸》。如果有可能,我还准备把我过去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章和讲话整理出来。并起上一个《三知斋文稿》的名字。这样,加上我的《三知斋吟稿》,也算是一个小小的三知斋系列了。
家在禹山脚下、茱萸河畔
我的家乡,是地处河南省西南边陲的邓州市彭桥镇龙潭河村。
那里,远离城市,土地脊薄,但却是一个有山有水、风光宜人的地方。
巍峨雄浑的伏牛山,绵延在我省的西部。它北与崤山、熊耳山相连,逶迤向东南方向发展,经卢氏、栾川、南召、镇平、内乡、西如峡、淅川等县,起伏回旋八百余里。在与邓州相临的镇、内、淅境内,还有海拔千米以上的崇山峻岭,但到了邓州市的西南部、我的家乡一带,却已似强弩之末,只抛出了几个海拔二、三百米相连的小山头杏山、汤山、禹山。再向南去,就是一些遍布奇形怪状巨石的山峦和一道道遍是沙礓石的丘陵了。这里是伏牛山的末端。
茱萸河(亦名排子河),发源于汤山深处。据说汤山之名的由来,就是因为山内多泉,且不少是热度如汤的温泉。茱萸河从汤山出来,一路汇聚了无数泉眼流出的泉水和从山、峦、丘陵上排下来的雨水,形成了一条平时明澈、深邃,汛期波涛汹涌澎湃的河流,向东南方向流去,直到湖北襄樊市注入汉水。
在北距禹山七、八里的地方,茱萸河向东环绕了一个半圆,形成了一个马蹄状的大河湾。龙潭河村就在这个背靠山冈、面临茱萸河的大河湾里。大河湾的沿岸遍植柳树、杏树、桃树,还有一些柿树。河湾的中部是一个占地约三十余亩的大竹园,万竿翠竹,郁郁葱葱。竹园后边,就是彭家地主的房舍了。
这是六座一排向东、规格相同,三进院子的百年老宅。一个宅院约有房屋三十间,是彭家在长期剥削农民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这些宅院,当年大概是堂而皇之的,经历了百年的风雨沧桑,那些房舍早已是一派破败的气象。院内道路凹凸不平,门窗油漆剥落。有的宅院甚至出现了残垣断壁。另外,我的曾祖父兄弟三人,祖父辈兄弟七人,对于这样的人口来说,这些房舍大概是十分宽绰的。但到了父辈二十人,我这一辈五、六十人,这些房舍已经是十分狭小了。每个宅院都分成了两家、三家、甚至四、五家,他们各立门户,各起锅灶,把那些原本宽敞的院子分割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
我从少年到青年,在这样的宅院里度过了十年。房屋宽敞与否、破旧与否,我都没有心思考虑过,只喜欢我家的后院有一棵桂花树,顶着圆圆的冠盖,婷婷玉立,年年开花;中院有核桃树粗壮高大、荫及满院,年年结果。它们带给我无限的温馨和欢乐。
龙潭河整个村庄,前后绿树成林,浓荫婆娑,是各种鸟类的乐园。每当黎明鸟儿醒来或黄昏时分群鸟归巢,就从竹园和树林中响起了百鸟齐鸣、嘈杂而和谐乐曲,悦耳动听;在合奏中充当低音及和声角色的,是栖息在村后一排高大楸树上的白鹭,它们伸着长颈,咯噜、咯噜地叫着,深沉而悠长。
龙潭河向南走二、三里,就是彭桥古镇。解放前是国民党的区政府、解放后是人民区、乡政府所在地。镇上原有一个方圆数里夯土建成的寨墙,四方有四个寨门。镇内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个街道,但并不繁华。有几个中药、杂货、铁器、酒、饭、茶一类的店铺。平时到镇上的人也比较少,只有逢双赶集的日子,四乡的农民带着自己剩余的产品,到镇上进行交易,才显出熙熙壤壤的集市的气氛。但这里很早就是陕西经商南县,进人河南西峡、淅川、邓县,再进入湖北老河口或襄樊、武汉的必经之路。我小时候还经常看到,一些成群结队的挑夫和手推车,运送大漆、桐油、核桃、柿饼等山货进入彭桥镇。这是彭桥镇有着久远历史的原因。
在彭桥镇与龙潭河村之间,有一道独特的风景,这就是彭而述陵园。
彭而述字子笺,号禹峰,是南阳一带的大学问家、彭姓后裔的六世祖。他是明崇祯庚辰年的进士,曾任阳曲令。在清初顺治到康熙年间,先后任贵州巡抚、广西按察司副使、贵州按察使、云南左布政使等职,为清初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于康熙四年,奉旨进京述职途中突然去世。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康熙皇帝诰授他通奉大夫,晋封资政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并为他建造了陵园。
陵园占地约近百亩,粗可数抱的柏树和楸树遮天蔽日。陵园的南端是两个巨大的陵墓,这是彭而述夫妇和他父母的两个合葬墓。墓前两通高大的石碑立在两个巨大似龟而非龟背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两两对称的石人、石马、石羊等雕刻,北端是一个石碑坊和两个旗杆。从东西两边的山岗上看,陵园一派云雾氤氲;从近处看,则是庄严肃穆。即使在骄阳似火、热浪逼人的酷夏,走进陵园就会立刻感到沁人心脾的凉爽。
家乡土地脊薄,除了茱萸河两岸有一部分较为平整的土地之外,大部分是岗坡地。由于人口相对较少,人均可达七、八亩。解放前每亩的粮食产量只有百余斤的样子。佃户租地主家的土地耕种,五五分成,广种薄收,供人果腹而已。
小时候的家乡,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种田打粮吃饭,纺花织布穿衣。每年只能拿出少量的粮食和棉花到镇上去卖,以换回食盐、火柴、锄头、镰刀一类的生活和生产必需品。
家乡的文化十分落后。没有小学、没有医院。农家的孩子都不读书。人们生病了,只能忍着痛苦挺着自然康复,或者靠民间的单方治疗。如伤风感冒,就喝一碗葱姜热汤再盖上棉被捂汗;夏天中暑了,就用冬天收藏的雪水炖鸡旦糕吃;外伤用烟丝止血。新娘子生孩子,要冒生命的危险。农村的接生婆,既不会处理难产,接生又不讲卫生。不少新娘子生孩子时,就同婴儿一同死去了。人们还信神信鬼,十分迷信。
家乡的人们,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只有春节期间,在临时的赌场里,才能暂时忘掉生活的艰辛,呼么喝六地兴奋一阵子。冬季,偶尔有唱高台曲(即现在的曲剧)的民间戏班子,到村里来演几天戏。戏班子里的民间艺人,也都是贫苦人,靠演出一个农闲季节混碗饭吃,再多少挣一点口粮。每逢戏班子来了,村里除了管吃管住,再从各户收一些粮食给他们就可以了。为了演戏,村里把十几辆大车摆在一起,上边铺上门板,就搭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台子。台子的中间,吊起一个带有上下场门的布幕,把舞台分成r两部分。后半部分用高梁秸笆围起来,作为演员化装、休息的后台,前半部分就是演员演出的舞台了。记得几次到村子里演出的那个戏班子,男主角叫闯子,扮相英俊洒脱;男扮女装的女主角叫洋人,化装后十分漂亮,特别善于眉目传情,装出半娇半嗔的样子,十分迷人。常演出的剧目有《安安送米》、《蓝桥会》、《狐狸精闹书馆》、《小姑贤》、《小姑恶》、《许状元祭塔》等等。
曲剧的音乐和唱腔,委婉轻快、悠扬动听,开演前的一曲十八板,就会引起观众的热烈掌声。再加上演员细腻、真切的表演,常常把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不断拍手叫好,甚至对着漂亮的女主角起哄,大声地喊着倾心爱慕的话。全场的人都想挤向舞台的正前方,使人流就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又向东,挤过来,又挤过去,笑声、骂声、叫声不断,十分热闹。有时候闹得戏都演不下去了,演员都到后台去了。直到管事人竭力维持秩序、观众平静下来,演员们才到前台继续表演。夜间演戏,就在戏台两旁的柱子上,挂上两个陶制的、以麻油为燃料的老鳖灯。灯光微弱,观众看不清演员的表演,反而产生了一种朦胧美,照样引起观众高涨而热烈的兴趣。
作为小孩子的我,总是和弟弟挤在观众的最前面,有时甚至爬到舞台的边上,目不转睛的看戏,领会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人情世态和主人公的感情变化。有时甚至也进入了剧情,同情甚至热爱上了剧中的某个人物。戏已经看过很久了,还常常挂牵着剧中人物的命运。
记得还有一次,一位说大书的艺人来村上演出,每晚在打麦场上说《朱买臣休妻》的故事,天气已是深秋,夜间已有些寒意了,但人们特别是我和弟弟的兴致却很高。尽管夜已经很深了,只要说书人不说且听下回分解,决不回家睡觉。书中朱买臣在十分贫苦的境遇中,苦读上进的精神,朱妻好吃懒做、嫌贫爱富的可憎面目,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