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編輯推薦: |
本书选编的中、法、美、德、澳等五国反映中法建交内容的161件档案,可以作为中法关系研究尤其是中法建交研究的基本资料。通过这些档案,既可以更完整地构建中法建交的历史过程,也可以展现这场外交核爆炸对国际社会的冲击。1964年1月中法建立外交关系,由于其冲击效应被国际社会誉为外交核爆炸,事件本身也成为推动国际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转变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各国相继解密关于这一事件的绝密外交档案。本资料集选编中、法、美、德、澳五国有关中法建交的档案161件,更完整地展现了中法秘密谈判的过程以及美国、台湾当局等对这一事件的应对,既可为学界研究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关系尤其是中法关系提供*手文献,也可作为历史爱好者的读物。
|
內容簡介: |
1964年1月中法建立外交关系,由于其冲击效应被国际社会誉为外交核爆炸,事件本身也成为推动国际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转变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各国相继解密关于这一事件的绝密外交档案。本资料集选编中、法、美、德、澳五国有关中法建交的档案161件,更完整地展现了中法秘密谈判的过程以及美国、台湾当局等对这一事件的应对,为学界研究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关系尤其是中法关系提供*手文献。
|
關於作者: |
姚百慧,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教学与研究领域为战后国际关系史、世界当代史,目前正致力于探讨冷战时期的美法关系、中法关系、冷战史史料学等课题。著有《冷战史研究档案资源导论》(主编),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
目錄:
|
编者导论
第一部分 中国档案
第二部分 法国档案
第三部分 美国档案
第四部分 其他国家档案
壹 德国档案
贰 澳大利亚档案
附录一 中法建交大事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附录三 档案简目(档案编号序)
附录四 索引
后 记
|
內容試閱:
|
编者导论
1964年的中法建交,曾被学界誉为外交核爆炸,震惊世界。中法建交已过50余载,为促进学术研究,并纪念这一事件,特编选本资料集。为便于读者利用,此处对中法建交概况、相关档案解密情况及本书编选原则作些简单说明。
一 中法建交概况
中法国家层面的关系始于鸦片战争,此后历经晚清和民国政府一直存续。1949年,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新中国成立,中国实现了政权更替。已在中国大陆建立有效管辖的新中国,理应继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并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作为西方一员的法国追随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的政策,继续同在台湾的国民党当局维持着外交关系。1949~1962年,中法间只有一些民间性质的经贸文化往来。
20世纪50年代末,国际格局从战后初期的两极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态势演进,美欧矛盾和中苏分歧的加剧,成为推动这种态势的重要力量。两极格局的松动为分属两大阵营的中法两国发展关系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中国外交战略开始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从一边倒、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美帝逐步转为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苏联修正主义,并日益重视西欧尤其是法国这些间接同盟军在反帝反修中的战略作用。而戴高乐领导的法国为恢复法国大国地位,追求对美外交独立,同时为重返印度支那地区做准备,也把中国作为可以利用的重要力量。
1963年10月下旬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以私人名义访华,按戴高乐的指示与中国商谈发展两国关系的问题。富尔访华期间,毛泽东、刘少奇曾分别予以接见。周恩来、陈毅在北京、上海两地与其进行了多次会谈。最终,中法在内部默契的基础上,达成了直接建交、立即互换大使的方案,并约定通过互换照会来完成建交步骤。同年12月到次年1月,中国驻瑞士大使李清泉和法国外交部欧洲司司长雅克德波马歇(后改任外交部办公室主任)在瑞士伯尔尼进一步商谈建交问题,最终确定建交方案。
1964年1月27日,中法同时公布建交公报,宣布建立外交关系。2月10日,台湾当局与法国断交。同年5月底至6月初,法国驻华大使吕西安佩耶和中国驻法大使黄镇分别到任并递交国书,法国和新中国的外交关系最终建立。
二 相关档案解密及出版情况
许多国家的档案中都有对中法建交经过及其影响的相关记载。根据本书编选情况,这里简略介绍中、法、美三国相关档案的解密情况。
2004~2008年,中国外交部分三批开放了1949~1965年形成的外交档案,其中与中法建交有关的主要档案解密于2008年。这批档案包括关于富尔访华的文件、关于瑞士建交谈判的文件,以及中国对法国内政、外交评估的文件。除少量几件外,绝大部分尚未出版。
从1990年代末开始,台湾也陆续开放了其外交档案。在这些档案中,关于中法建交的卷册众多,主要集中在台湾外交部档案中,其馆藏有二:一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案(注释中简称:近史所外档);二为国史馆藏外交部档案(注释中简称:国史馆外档)。也有少量档案见于总统文物,典藏于国史馆。这些台湾档案尚未被系统整理出版。另外,斯坦福大学收藏的蒋介石日记中,也有关于中法建交的内容。
法国外交档案遵循30年解密的原则,关于中法建交的档案在20世纪90年代就可以查询利用。这部分档案主要收录在1944年以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相关卷宗里(MAE,ASIE-OCEANIE 1944-)。法国外交部出版的《法国外交文件集》(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ais,DDF)以及戴高乐的《书信、札记、文稿》(Lettres,Notes et Carnets)中,收录了不少有关中法建交的重要档案。关于中法关系的文件,国内外有非常零散的译本。
美国政府外交档案亦遵循20~30年解密的原则,关于中法建交的档案绝大部分已解密。这些档案主要分布于国务院、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委员会等机构中,其中以国务院的档案为最多。ProQuest公司所属的美国大学出版社(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UPA)较为系统地以缩微形式出版了这些档案;也有部分档案由学者或数据库公司挑选出版,收录在诸如《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解密文件参考系统数据库(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DDRS)、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数据库(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等文件系统中。有些档案亦被译成中文。
三 档案编选原则
本书收录中、法、美、德、澳五国档案共161件,其来源及分布如下:中国档案限于从公开出版物中选取,共7件;法国档案,选取《法国外交文件集》、戴高乐的《书信、札记、文稿》及法国外交部的未刊档案,共57件;美国档案,选取FRUS、DDRS、DNSA以及UPA部分缩微中的档案,共93件;另有从德国(联邦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外交档案中选译的档案各2件。主要文件为有密级的档案文献,但也根据内容重要性适当选取了几件当时已公开的文献。
在档案编选上,本书遵循如下原则。
(一)档案来源选择。档案有正本、草本的,以正本为准,但有些重要的改动会在注释中体现;同一份档案有多种文件源的,尽可能注以方便查找的来源;有多语种的档案,努力查找档案的最初语种版本。
(二)档案编号。档案左上角之档案编号为编者自拟,分别表明该档案的时间(8位编码)和整理档案时的流水号(5位编码),格式为:,ZFD。
(三)档案标题。现标题为编者自行拟定。拟定标准主要是根据档案的类型;电报、信函、照会等标明收发者;谈话记录、备忘录等标明谈话双方,等等。由于电报内容中多有参照相关电报之说明,所以在整理电报时在标题后增加了文号。
(四)档案时间。档案时间以原档生成的主日期为准。如电报为正式发出时间,但美国国内机构接收的电报,则以接收日期为准。
(五)档案内容。一般照原文全文照录或照译。如下几点需做特别说明:
1.节录与节译。部分档案内容涵盖广泛,本书只节录或节译了与中法建交有关的部分。省略部分,在注释中加以说明。
2.部分未解密的内容,以(有未解密)形式标出。
3.部分档案对中国及其领导人时有蔑称或不正确的评判,在涉台用语上与我们也不尽一致。为维持档案原貌,整理时未加改动,希望读者阅读时自行辨别。
4.整理中对档案中部分标点及数字进行了修订,以照顾中文的文法和阅读习惯。
(六)档案附件。原档案附件,根据内容重要性,适当加以收录;未收录的,也做注释予以说明。
(七)档案注释。档案注释有两种类型。一是档案原注。本书部分档案来自纸本出版物,对原编译者的注释,适当予以选取,并以原编译者注加以标明。二是本书编者自己所加注释,以说明档案来源,介绍相关档案关系,对档案内容进行补充等。
此外,本资料集最后还制作了中法建交大事年表、参考文献、档案简目(档案编号序)、索引4个附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