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文化视域下的社会变革

書城自編碼: 295295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刘涛
國際書號(ISBN): 9787509798102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36/251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4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編輯推薦:
本书认为,当下,就民族地区的现实状况来说,如果文化生产要在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合理化真正发挥作用,它就不能只是被视为社会控制或牟取经济利益的工具和手段,而应该更多地与经济发展、社会流动、文化创造、民主监督等领域发生现实的关联。以此为基点,未来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应该对协调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弘扬主流价值观、培育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予以足够的重视,要注意在民族文化符号的选择、诠释、革新、创造中体现和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方面,应该从增进社会总体福利的政治经济学传统以及文化多样性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生产所具有的意义出发来重新认识和评估民族文化产业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和运营方式,创造有利于增进文化多样性生长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的良好文化生态。在促进民族关系建构的合理化方面,以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学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內容簡介:
本书以云南为中心,充分利用既有研究成果,在梳理云南民族关系演进趋势的基础上,重点考察文化生产的主体、结构、产品内容、生产方式的历史变迁,对不同类型的文化生产与民族关系的形成、发展以及政经秩序的建构、转型之间的关联做个案研究。作者希冀由此获得关于文化生产与民族关系建构的典型资料,并为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在建构平等和谐民族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
關於作者:
刘涛,博士,河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文化资源开发、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理论。主要研究成果有《区域文化导论》《文化生产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等专著与论文,并主持影视传播与社火文化的活态传承河南古都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研究等多项河南省与河南大学课题。
目錄
导 论/001
一 文化生产:民族关系与社会秩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002
二 相关研究回顾/008
三 研究思路/017
第一章 云南民族关系概说/030
第一节 初入中华:秦、汉至唐前期的云南民族关系/031
第二节 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时期的云南民族关系/033
第三节 重归一统:元、明、清时期的云南民族关系/036
第四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近代以来的云南民族关系/043
第五节 云南民族关系的总体特征/054
第二章 宗教文化生产与民族关系的合理化/058
第一节 建国圣教的生产:神权政治与南诏国、大理国政权/059
第二节 碑铭生产与本土化的民族认同/066
第三节 贝币文化的延续与南诏国、大理国的社会制度/072
第四节 处在中华文化体系内的阿吒力教与南诏国、大理国/080
第三章 儒家文化生产与汉族凝聚核心地位的合理化/090
第一节 主要生产方式和生产主体:云南儒学教育的发展/091
第二节 制度文化的再生产:科举制度在云南的推行/101
第三节 汉族凝聚核心地位的确立/106
第四节 文化生产、社会流动与民族关系的合理化/113
第四章 近现代文化格局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合理化/12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与西方文化在云南的传播/122
第二节 中华民族概念在中国的出现与流行/131
第三节 中华民族认同、民族平等在云南文化生产中的表达/139
第四节 从教化到动员:文化生产功能的转变与民族关系演进/149
第五章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关系建构/157
第一节 民族文化产业的提出及其在云南的发展/158
第二节 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符号/168
第三节 民族文化符号化与民族差异性的凸显/177
第四节 文化多样性、主流价值观与国家民族的合理化/186
结 语/197
参考文献/216
內容試閱
序言
施惟达
文化生产与人类的诞生同步。从他们把自然界的某种生物或非生物当作自己的亲属开始,从他们围着死去的同类唱歌跳舞开始,从他们使用语言来交流信息、表达感情开始,从他们用特定的方式把自己组织起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开始,文化生产就已出现。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类是文化的动物,文化是人类生产(创造)出来的。人类在生产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生产自己的生命。
文化生产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以往的研究中,比较注重文化生产的精神特性或艺术特性,基本用精神生产或艺术生产来指代文化生产,视其为与物质生产相分离的活动,也是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的专利。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说: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的形式在统治阶级中间表现出来,因此在这个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他们是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玄想家,他们把编造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当作主要的谋生之道。如果全面地审视文化,不仅有属于统治阶级的上层文化,还有属于被统治阶级的下层或民间文化。事实上,社会的每个成员都置身于特定的文化之中,在他们享有特定文化的同时,又都在参与着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关系紧密。马克思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这话对于人类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来说尤为贴切。不仅是因为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而且因为文化生产的过程往往同时也就是文化消费的过程;反之,文化消费的过程也就是文化(产品)的再生产过程。艺术家演奏一首乐曲既是文化生产也是文化消费,听众欣赏一首乐曲既是文化消费,同时也以自身能动性的文化体验再生产了这首乐曲。大众在日常生活中遵从某种风俗,庆祝某个节日,同时也就把这种风俗和节日再生产出来。
文化生产不仅包括哲学、艺术等社会的上层文化部分的生产,而且包括民间风尚习俗、日常生活样式等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等。如果不局限于传统的精神生产或艺术生产的视域,从更广泛的文化生产的角度来检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就会发现一些新的意味。不仅文化在社会中的涵盖面将更广,渗透度更深,影响力更大,文化生产在社会秩序形成、变迁过程中的作用也将越发突出。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迁徙的通道,文化传播的走廊。不同的民族在这里分合聚散,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形成一个多民族杂居、多文化并存的局面。长期以来,云南的民族关系总体上呈现出和谐融洽的态势。不同的民族既保留着自身的文化,又有着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这在云南是一个很显著的现象,也是云南民族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学界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刘涛博士勤奋好学,敏锐多思,从文化生产的角度探讨云南民族社会演进中多民族之间相互关系形成的历史及原因,取得可喜的成果。为了研究的方便和集中,作者将文化生产定义为与社会秩序合理化有关的文化产品的创造、复制、传播、接收、理解、解释、使用活动的总和。这虽然不是一个周全的定义,但对于确立自己的研究范围有其合理性。在吸收、借鉴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选取云南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几个时期,如南诏大理国时期、明清时期和现当代等,并选取有代表性的文化生产(产品),如阿吒力教、南诏图传、两爨碑、张胜温画卷、剑川石窟、汉字文化的吸取运用、儒学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现代学校教育、民族研究直至民族文化产业等,剖析文化生产怎样参与建构一个边疆地方的社会秩序及民族关系,令人耳目一新。如:在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云南地方政权将融合了多种宗教成分与本土原始信仰的阿吒力教奉为国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为了建构自身的合法性。作者并对现存重要文物《南诏图传》进行剖析,指出表面上,《南诏图传》的产生是南诏王舜化贞要辨析关于圣教(阿吒力教)由胡、梵、蕃、汉这些外地、外族传来的各种传说,探求阿嵯耶观音圣迹的真正源起。但揭开宗教因素的遮蔽,在更深的层次上,《南诏图传》的产生也可以被解读为南诏官方对圣教起源的本土化建构,并试图在排斥或者说弱化其他外来宗教、外来文化尤其是来自中原内地的影响的基础上以本土化佛法的传承作为王室统治合理性的依据。这样的结论是能给人启发的。大理国时期的《张胜温画卷》则是大理国以圣教立国的另一重要文化产品。
汉字及其所表述的文化在云南的流传及使用就是汉文化在云南的生产及再生产。南诏国曾先后派遣数千人到成都学习孔子诗书。大理国时期诵读儒家经典成为一时风尚,国君派遣使臣到宋朝朝廷求书,商人也到内地购买如《文选五臣注》《五经广注》《春秋后语》《五藏论》《大般若十六会序》《押韵》《百家书》等典籍。元代开始在云南设立行省,云南重归中央政府的治下。明代以后,随着改土归流的实施,儒学教育得到进一步推广普及。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诏命云南增设学校,县设书院,乡设乡塾,云南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主流开始完全汉化。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所记载的楚庄蹻入滇时的变服,从其俗,以长之的情况相反,这时期云南各民族都向汉文化学习,践行汉文化。例如天启《滇志》说,白人(即白族),迤西诸郡强半有之。习俗与华人不甚远,上者能读书。其中佼佼者如李元阳为嘉靖时进士。《明史土司传》记: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可见,中原王朝与云南地方政权之间虽然也不时会有矛盾、冲突,但总体上看,云南各民族还是和谐共处的。探究其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状况,无疑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问题的理解。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的产生是人类文化生产方式的一大变革,它使人类的文化生产以整体的方式获得社会经济生产的属性,而不再只是局限于精神性的领域或社会的某些特殊群体。从起源上考察,文化生产从一开始就与物质(经济)生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原始人类来说,文化生产具有真实的物质的力量,同时也是物质生产的过程。例如,他们在工具上刻画某种图案,绝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是使之更有力量,就如他们努力把刀刃磨制得更锋利一样。同样,他们在庄稼旁跳模拟交媾的舞蹈是为了使庄稼更好地生长。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文化生产中被想象出的物质力量不复存在了。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文化生产也从一般的物质(经济)生产分离出来,专指精神生产或艺术生产。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财富极大增长,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消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市场、大规模的复制技术催生了文化产业,更是赋予了文化生产鲜明的经济属性。文化产业的出现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成为了文化生产的主流。首先文化可以而且必须作为产品的要素构成,作为资本进入经济生产过程;其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局限于特定人群,而是扩展到了全社会。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使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寻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寻找到新的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在本书中,刘涛博士也努力去探讨这方面的具体问题。
文化生产的涵盖面当然远不止作者所涉及的。例如,各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是民族文化生产再生产的重要方式和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和民族行为规范的指导。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中,有大量各民族是兄弟,汉族是大哥的内容,这对稳定社会秩序与建构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极有意义的。又如,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相互学习与借取也是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其与民族关系调整、社会秩序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值得去深入研究和分析。作者没有能够充分讨论这些并使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厚实,显然是一种遗憾。一些地方缺乏细密充分的论证,也是该书的不足。但这个研究方向是有新意的,希望作者能沿着这一思路,有更多更好的新研究成果。也希望这样一个研究视角能得到相关学者的重视和认可。
是为序。
施惟达
2015年11月于云南大学东陆书院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