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德国历史上的反犹文化源自哪里?如何演化为战争对犹太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德国历史研究专家克劳斯·费舍尔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典范之作)
》
售價:NT$
440.0
《
粤港澳大湾区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精品案例:基于媒介化治理的思考
》
售價:NT$
445.0
《
大地的勇士
》
售價:NT$
340.0
《
中华老学·第十一辑
》
售價:NT$
380.0
《
债务之网:瑞士民商法的发展历史(1800-1900)
》
售價:NT$
345.0
《
ARM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详解(第3版)
》
售價:NT$
595.0
《
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的CFO
》
售價:NT$
310.0
《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售價:NT$
295.0
|
編輯推薦: |
吕学海的研究,正是回到了服装本体,从系统论的层面探讨服装设计的观念与方法问题,不仅分析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服装设计观念的影响,而且深入服装设计的细部,通过对服装设计过程构成因素的理性分析,探究服装设计方法系统化转型的趋势和规律,形成一系列深入的专业分析和判断,从而构架了服装设计从观念到方法的阐释机制,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的积极意义。他以一般系统论思想作宏观指导,结合我国传统造物观念与技术思想,对服装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了重新梳理、补充、改造与整合,经过从要素分析到过程整合,从专项知识整理到系统理论构建,从方法论研究到形成一般方法的研究过程,形成了一套指导服装设计实践的系统化理论与程序化方法。如他所说以系统论作为设计方法研究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树立统揽全局的整体设计思想,有利于构建普遍联系的过程引导机制,有利于促进感性与理性思维的融会贯通,对于平衡和协调设计要素间的关系,在普遍联系中做出正确的设计判断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种设计研究的理性态度和科学精神,也是服装设计综合视野的体现。
|
內容簡介: |
服装是社会文化的缩影,在中国传统社会受到冠服制度规约,往往具有昭 名分、辨等威、分贵贱、别亲疏的身份化作用,而且随艺术与工艺相互渗透, 衣要可穿可舞,体现了实用功能和礼仪、审美的需求。进入现代社会,服 装作为人类文化的特殊符号,其能指和所指发生改变,人们不再寻求 服装背后宗教或伦理的形而上意蕴,深度模式消解,走向价值多元。如今,服 装设计仍然是一个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作为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中一种 鲜活的存在,既是民生日用之所必需,也是日常生活美学*显见的载体,人们 可借由服装表达自我、推广营销,服装甚至被作为一种没有深度模式的个性张 扬和没有统一标准的审美尝试;学术界通过服装解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伦 理、身份认同、媒介话语等深度研究。可以说,服装中承载的意义、风格、社 会文化,既是历史的断面、时代的缩影、心灵的镜像,也凝结着*本真的工艺 技法和审美认知。
|
關於作者: |
作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吕学海在入学之前曾在企业做过多年的服装生产与技术管理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1987 年毕业留校任教以来,长期致力于设计艺术与工艺技术方面的教学研究,编纂了多部教材,获得了多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及科研成果奖。他乐于求知,勤于探索,治学耕耘,勤学不辍,在近天命之年考取了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面壁四载,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取得学位。本书也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补充和完善形成的又一成果。天道酬勤,吕学海的该项研究经过层层筛选于2009 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应该说,这一研究改变了将设计与工程分离的研究方式,为服装设计理论建设和方法改良做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以艺术赋形为主导的技术思想,就实现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种比较新的研究思路;同时,基于图形学原理的服装技术试验,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服装结构原理与计算方法进行了求证,强化了技术原理与设计造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设计过程要素的整合,建立了服装系统设计过程模型,为设计者提供了一种普遍联系的思维引导工具。
|
目錄:
|
目 录
第1章 绪论 00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04
1.1.1 从量体裁衣到系统设计 005
1.1.2 服装系统设计研究的理论价值 007
1.1.3 构建系统设计方法的实践意义 010
1.2 研究内容及理论基础 012
1.2.1 一般系统论思想 013
1.2.2 设计过程理论 016
1.2.3 传统造物观念 019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观点 023
1.3.1 设计总体上是一个逻辑的过程 023
1.3.2 整体观念是设计过程的核心 026
1.3.3 科学化是设计方法发展的趋势 027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30
1.4.1 国外研究现状 030
1.4.2 国内研究现状 034
1.4.3 存在问题分析 036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组织 036
1.5.1 研究方法 036
1.5.2 继承与创新 038
1.5.3 内容组织 039
第2 章服装设计的一般过程及知识框架 043
2.1 设计过程的概念辨析 044
2.1.1 设计与过程 045
2.1.2 过程与阶段 046
2.1.3 阶段与程序 048
2.2 服装系统设计的构成要素 049
2.2.1 设计对象与产品定义 050
2.2.2 设计问题与设计内容 052
2.2.3 设计原则与设计任务 054
2.2.4 设计知识与设计流程 058
2.2.5 设计创意与技术实现 061
2.2.6 设计评价与方案优化 064
2.3 服装系统设计的相关研究 067
2.3.1 服装功能与属性 068
2.3.2 服装形态与元素 071
2.3.3 服装结构与工艺 074
2.3.4 服装色彩与材料 077
2.3.5 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 083
2.3.6 设计观与方法论 085
2.4 服装系统设计的运行模式 089
2.4.1 串行模式 091
2.4.2 并行模式 093
2.4.3 循环模式 094
2.4.4 系统模式 095
2.5 服装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 096
2.5.1 任务分析与目标确认 097
2.5.2 设计调研与资料收集 099
2.5.3 需求分析与产品定位 101
2.5.4 设计创意与视觉表达 104
2.5.5 设计评价与方案优化 106
2.5.6 结构设计与纸样制作 107
2.5.7 工艺设计与样衣试制 109
2.5.8 综合评价与生产准备 110
2.5.9 批量生产与市场反馈 111
小结 111
第3 章服装创意的理论基础与生成机制 115
3.1 创意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17
3.1.1 创意概念的内涵 117
3.1.2 创意方法的研究 119
3.1.3 服装创意的本质 121
3.2 服装创意的相关理论 122
3.2.1 魔岛与万花筒理论 123
3.2.2 拼图与组合理论 125
3.2.3 迁移与变通理论 126
3.2.4 等价转换理论 127
3.3 服装创意的基本方法 130
3.3.1 集思广益的智力激励法 130
3.3.2 科学理性的特征列举法 132
3.3.3 变陌生为熟悉的综摄法 134
3.3.4 由设问引发创意的核对单法 137
3.3.5 基于系统观的形态分析法 138
3.3.6 师法自然的生物模拟法 140
3.3.7 感性工学之语义微分法 141
3.4 服装创意的思维特征 144
3.4.1 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145
3.4.2 发散与收敛的循环 147
3.4.3 直觉与灵感的捕捉 150
3.4.4 联想与想象的延伸 152
3.4.5 综合与系统的梳理 156
3.5 服装创意的生成机制 157
3.5.1 服装创意的素材 158
3.5.2 服装创意的条件 160
3.5.3 服装创意的原理 162
3.5.4 服装创意的引导 169
3.6 服装创意的一般过程 173
3.6.1 提出问题阶段 174
3.6.2 创意酝酿阶段 175
3.6.3 创意孵化阶段 176
3.6.4 创意完成阶段 177
3.6.5 创意完善阶段 179
3.6.6 创意表达阶段 180
小结181
第4 章服装设计的物化观念与技术思想 185
4.1 设计物化观决定技术方法论 187
4.1.1 物化概念及其技术思想 187
4.1.2 功能与形态的辩证统一 190
4.1.3 艺术与技术的协同发展 193
4.2 服装技术研究的科学观 197
4.2.1 服装形态的构成原理 197
4.2.2 服装结构的表现形式 204
4.2.3 服装技术的系统建构 206
4.3 服装技术研究的艺术观 209
4.3.1 服装形态的审美特征 210
4.3.2 服装形态的符号意义 212
4.3.3 服装物化中的技术美 216
4.4 服装技术研究的方法论 218
4.4.1 面向实践的技术原则 219
4.4.2 辩证统一的造物观念 221
4.4.3 艺术赋形的技术观点 224
4.4.4 科学系统的操作程序 226
4.5 服装物化的一般过程 227
4.5.1 形态分析 229
4.5.2 功能分析 229
4.5.3 材料分析 230
4.5.4 结构分析 231
4.5.5 纸样设计 231
4.5.6 工艺设计 232
4.5.7 样衣试制 233
4.5.8 综合评价 233
4.5.9 系列纸样 234
4.5.10 生产应用 234
小结235
第5 章服装形态的构成原理及相关实验 239
5.1 实验概述 240
5.1.1 实验目的及意义 241
5.1.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42
5.1.3 实验手段及步骤 242
5.2 人体图像采集与测量 244
5.2.1 人体图像采集 244
5.2.2 人体图形归纳 245
5.2.3 人体图形测量 247
5.2.4 测量数据分析 247
5.3 领型结构原理与计算 248
5.3.1 领圈的构成原理与计算 248
5.3.2 领子的构成原理与变化规律 251
5.3.3 关于领子松量的计算 255
5.3.4 领型结构原理在制图中的应用 260
5.4 袖型结构原理与计算 263
5.4.1 袖型结构原理解析 263
5.4.2 袖山结构原理与计算 264
5.4.3 袖窿结构原理与计算 265
5.4.4 肩线的倾斜量与计算 267
5.5 衣身结构原理与计算 269
5.5.1 人体截面形态分析 270
5.5.2 人体数学模型的构建与测量 272
5.5.3 服装应用制图的生成与计算 275
小结280
第6 章服装系统设计方法的构建及应用 283
6.1 服装系统设计过程整合 284
6.1.1 系统设计过程模型的构架 285
6.1.2 系统设计过程的运行模式 286
6.1.3 系统设计过程模型的整合 287
6.1.4 系统设计过程模型的应用 289
6.2 服装系统设计案例分析 290
6.2.1 设计准备阶段 290
6.2.2 设计创意阶段 301
6.2.3 设计物化阶段 314
6.2.4 设计完成阶段 320
小结321
第7 章结论 323
7.1 系统化是设计发展的客观要求 325
7.2 程序化是设计过程的有效机制 326
7.3 艺术化是服装技术的最高境界 327
7.4 科学化是设计方法的必然趋势 327
参考文献 329
附录A 336
附录B 346
附录C 353
附录D 358
附录E 359
附录F 361
后记 367
|
內容試閱:
|
序 言
服装是社会文化的缩影,在中国传统社会受到冠服制度规约,往往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分贵贱、别亲疏的身份化作用,而且随艺术与工艺相互渗透,衣要可穿可舞,体现了实用功能和礼仪、审美的需求。进入现代社会,服装作为人类文化的特殊符号,其能指和所指发生改变,人们不再寻求服装背后宗教或伦理的形而上意蕴,深度模式消解,走向价值多元。如今,服装设计仍然是一个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作为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中一种鲜活的存在,既是民生日用之所必需,也是日常生活美学最显见的载体,人们可借由服装表达自我、推广营销,服装甚至被作为一种没有深度模式的个性张扬和没有统一标准的审美尝试;学术界通过服装解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伦理、身份认同、媒介话语等深度研究。可以说,服装中承载的意义、风格、社会文化,既是历史的断面、时代的缩影、心灵的镜像,也凝结着最本真的工艺技法和审美认知。
特别是当下,设计具有多元价值和触角,艺术观念、材质材料、技术工艺不仅紧密融合、成为造物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往往散发出自身独特的内涵和意味。服装设计中面料材质、工艺技法等不仅会带来实用功能上颠覆性的创新,在媒介即讯息的当代社会里,工艺和材质本身也成为鲜明的设计语言。在这样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语境中,系统地看待服装设计尤为必要。打破观念和技术的分野,全面理解和剖析一种服饰观念如何物化、如何落地生根,全面审视服装设计与生产流程中各环节、要素的生成作用,全面把握观念与工艺、材质之间相互支撑或制约的关系,既是科学地剖析服装设计的过程与构成,也是从哲学、美学意义上探究服装设计中构成要素的意义和价值,是对服装设计现实的学术回应和理论创新。
吕学海的研究,正是回到了服装本体,从系统论的层面探讨服装设计的观念与方法问题,不仅分析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服装设计观念的影响,而且深入服装设计的细部,通过对服装设计过程构成因素的理性分析,探究服装设计方法系统化转型的趋势和规律,形成一系列深入的专业分析和判断,从而构架了服装设计从观念到方法的阐释机制,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的积极意义。他以一般系统论思想作宏观指导,结合我国传统造物观念与技术思想,对服装设计的相关知识进行了重新梳理、补充、改造与整合,经过从要素分析到过程整合,从专项知识整理到系统理论构建,从方法论研究到形成一般方法的研究过程,形成了一套指导服装设计实践的系统化理论与程序化方法。如他所说以系统论作为设计方法研究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树立统揽全局的整体设计思想,有利于构建普遍联系的过程引导机制,有利于促进感性与理性思维的融会贯通,对于平衡和协调设计要素间的关系,在普遍联系中做出正确的设计判断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种设计研究的理性态度和科学精神,也是服装设计综合视野的体现。
作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吕学海在入学之前曾在企业做过多年的服装生产与技术管理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1987 年毕业留校任教以来,长期致力于设计艺术与工艺技术方面的教学研究,编纂了多部教材,获得了多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及科研成果奖。他乐于求知,勤于探索,治学耕耘,勤学不辍,在近天命之年考取了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面壁四载,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取得学位。本书也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补充和完善形成的又一成果。天道酬勤,吕学海的该项研究经过层层筛选于2009 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应该说,这一研究改变了将设计与工程分离的研究方式,为服装设计理论建设和方法改良做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以艺术赋形为主导的技术思想,就实现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提出了一种比较新的研究思路;同时,基于图形学原理的服装技术试验,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服装结构原理与计算方法进行了求证,强化了技术原理与设计造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设计过程要素的整合,建立了服装系统设计过程模型,为设计者提供了一种普遍联系的思维引导工具。
时光荏苒,步履匆匆,在艺术观念变迁、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川流不息的历史行程中,能够溯游从之,做出冷静深入的学术研究,很有意义。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服装设计教育及理论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是为序。
潘鲁生2016年1月于北大山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