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古代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说从先祖结绳记事起,便有了文字的象形意义,也有着书法审美的萌芽。甲骨文是迄今能够发现的*早的书法形式与艺术,其后产生金文、石刻文、砖瓦文、帛文等,从比较质朴的象形文字,逐步发展出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行书、小草、大草等书法造型艺术。在历史的演变中,书法艺术的发展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由于中国文字的象形意义,书法也成为我国独有的造型艺术,历来为社会上层建筑及文人士子重视。从汉魏时期,众多士大夫阶层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奠定了书法艺术的理论与创作基础。如东汉梁鹄、崔瑗、蔡邕、杜度等,魏晋时期的钟繇、索靖、王羲之、王献之、王珣、皇象、陆机、卫瓘、卫恒、卫夫人、谢安、张芝等,隋唐时期智永和尚、薛稷、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李世民、钟绍京、国仝、欧阳通、裴休、徐浩、李邕、张旭、怀素、高闲、李贺等,两宋时期的杨凝式、苏轼、米芾、蔡襄、蔡京、赵佶、黄庭坚、薛绍彭、释梦英、赵构、陆游、张即之、赵孟坚等,元代赵孟頫、吴镇、倪瓒、鲜于枢、康里巎巎、邓文原、耶律楚材等,明清时期的宋克、宋璲、宋广、李东阳、吴宽、张弼、沈周、文徵明、唐寅、祝允明、
|
關於作者: |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俊卿,字仓石,中年后更名吴昌硕,亦作苍硕,辛亥后以昌硕行,号缶庐,别号苦铁等。浙江湖州人,晚清到民国时期大书画家、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清末任颐、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熔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近代旗帜性人物,影响巨大。近人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沙孟海等均得其指点。
吴昌硕学书受其父亲影响。其父为清朝举人,擅于治印,对金石篆刻素有研究。吴昌硕耳濡目染,学书直取秦汉,追求古代金石篆籀之气。从成就而言,他在书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印篆上。吴昌硕书学得益于《石鼓文》的笔力骨线,又吸收汉碑的雄浑气度,此为其书法之两大根基。其学习古人的书学思想,但不为前人成法所囿,自出机杼。引篆隶作狂草,于行草中求篆隶意。其书、画、印皆以气势磅礴、真气弥漫为胜。
历代书家不乏以《石鼓文》为摹本,临习者众。其中临习最多,见解最深,最有创见的,当属吴昌硕无疑。从某种程度而言,《石鼓文》也因吴昌硕的研究,艺术价值得以更加发扬光大。他将《石鼓文》的神韵完全提炼出来,融入自己的创作,他晚年的临习已经与原文大相径庭,已经是古典书法的再造。既有古典字体形态,又有自家精神面目。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可谓自出新意,前无古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