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新疆民族学人类学田野研究(第2辑)》所收录的10篇文章均为我们2009-2014届研究生的学术实践的成果,内容涉及考古人类学、都市人类学、人口流动、族际交往、人生礼仪、本土知识等。
|
目錄:
|
维汉中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乌鲁木齐民汉合校个案研究
传统与创造传统
都市维吾尔人的GulChay仪式
当代维吾尔族女性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
人类学视野下的拇指一族
以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
罗布淖尔史前居民社会生活初探
昌吉回族女性朝觐的人类学研究
女阿吉群体的个案调查
乌鲁木齐维吾尔族年轻女性时尚与消费行为的人类学研究
昭苏啥萨克人马的本土知识与马产业
吐火罗人起源与迁徙的考古学考察
和田市维吾尔族玉石商人及玉石交易对和田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
|
內容試閱:
|
新疆师范大学是处在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所年轻的学校,民族学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对这所学校来说更是一个崭新的学科。新疆师范大学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肇始于1992年由地木拉提-奥迈尔和崔延虎教授发起成立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其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是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中设立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比较研究里开展的,其中包含有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学科应该开设的一些关键和基础课程,培养方案和目标是通过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关注和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打破就语言学习和研究语言的单一学科的局限,并将规范的田野调查纳入其中。这一方面给语言学科的研究生打开了视野,同时也提供了观察和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及其交互影响、变迁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当时深受研究生们的欢迎。
后来,研究所发展成为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一个教研室,2003年成为民族学硕士点,2009年组建历史与民族学学院,下设民族学与社会学系。2013年成立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下设民族学与人类学系。同年,民族学学科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2014年开始招收民族学博士生。就新疆师范大学来说,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的发展是很快的,这其中既有该学科的教学、科研人员不懈的努力,也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新疆师范大学党委对该学科的支持和鼓励,还应包括在这个学科学习和研究的各民族研究生的努力。
民族学与人类学学习和研究的灵魂是田野实地调查。在欧美培养一个该学科的博士需要至少6到8年,不仅要有本学科理论和方法的训练,还要有所研究地区民族或族群历史、语言的学习,严格地说要求至少一年(一个完整周期)的田野调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传统也是这样,前辈学者如吴文藻、林耀华、费孝通、潘光旦等都十分重视和坚持田野训练。新疆师范大学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训练也秉承这样的传统和规范,但与内地兄弟院校的同学科相比,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不够深入,差距较大。这一点我们是非常清楚的。
这一辑《新疆民族学人类学田野研究》所收录的10篇文章均为我们2009-2014届研究生的学术实践的成果,内容涉及考古人类学、都市人类学、人口流动、族际交往、人生礼仪、本土知识等。我们对这些文章在篇幅上做了删减,在内容上未做任何改动。
新疆是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沃土,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又处在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田野资料十分丰富。编辑和出版本书的目的仅仅是汇报和介绍研究生们的学习和研究成果,以期得到学界的批评和指导,同时也将这些学生的成果推向社会,进一步促进该学科研究生与国内外同辈同行的交流与互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