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师承钱锺书先生,比较文学入门,体量小但内容丰,案例文笔皆精彩)
》
售價:NT$
199.0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NT$
1630.0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NT$
290.0
《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第2版)
》
售價:NT$
340.0
《
啊哈!原来如此(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290.0
《
部分识别入门——计量经济学的创新性方法
》
售價:NT$
345.0
《
东野圭吾:变身(来一场真正的烧脑 如果移植了别人的脑子,那是否还是我自己)
》
售價:NT$
295.0
《
严复与福泽谕吉启蒙思想比较(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750.0
|
編輯推薦: |
上海*本系统反映民生民意指数的研究报告;
建立在大样本科学调查研究上的定量研究;
兼顾理论分析与经验总结。
|
內容簡介: |
为了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民生、民意和民情发展变化的动态与趋势,为党政部门全面提高决策水平提供科学、可靠的*手资料和决策依据,上海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社情民意调查与公共政策评估智库团队通过连续跟踪调查,形成权威和具有公信力的年度上海民生民意民情系列报告。
2017年调查采用PPS 抽样法,与前两年抽样框基本一致,在调查数据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编制构建上海民生民意发展指数,形成对民生民意发展状况的总体评价,除此之外,还将从劳动就业、收入消费、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健康、居住环境、社会体验、社会热点等维度详细分析本市民生民意状况,同时,统计分析还设计今年与前两年的纵向比较研究,以更好地描述民生民意的发展趋势。
|
關於作者: |
杨雄,社会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主要研究领域:社会治理、社会调查与决策咨询、教育社会学、独生子女与家庭教育、青年思潮与青年文化等。近年来出版著作《巨变中的中国青年》(专著)、《教育合作论》(合作)、《儿童福利政策》(主编)、《中国青年发展演变研究》(专著)等。
|
目錄:
|
序
◆ 杨雄序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1
◆ 刘程
第1章 2017年上海民生民意发展报告1
一、 研究综述与意义1
(一) 国外相关研究1
(二) 国内相关研究6
(三) 研究意义9
二、 研究方法10
(一) 民生民意发展指数设计10
(二) 抽样设计14
(三) 实际样本描述17
三、 研究结果17
(一) 民生民意发展水平17
(二) 民生民意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23
◆ 雷开春
第2章 劳动就业31
一、 研究背景:聚焦就业质量31
(一) 国外劳动质量问题的关注31
(二) 国内劳动质量问题的关注33
二、 劳动就业调查分析框架35
三、 上海劳动就业主要结论36
(一) 劳动条件36
(二) 劳动权益47
(三) 职业发展57
四、 政策建议67
(一) 加强个别劳动合同管理67
(二) 建立完善集体谈判制度68
(三) 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68
(四) 逐步实现工会人员专职化69
(五)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70
◆ 何芳
第3章 收入消费71
一、 社会学视野中的收入与消费71
二、 上海居民收入状况75
(一) 调查框架75
(二) 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居民最多75
(三)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77
(四) 居民应急储蓄意识浓厚78
(五) 私营民营企业职工收入有待提高78
(六) 农民收入增长相对较缓79
(七) 个人收入的性别差异明显81
三、 上海居民消费状况82
(一) 调查框架82
(二) 总体情况82
(三) 大部分上海家庭达到小康水平83
(四) 文化消费水平有待提高83
(五) 对自身消费水平的评价客观85
四、 结论与建议85
(一) 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86
(二) 促进广大农民持续增收87
(三) 多渠道促进文化消费水平提升88
◆ 华桦第4章
公共教育90
一、 相关理论背景91
(一) 教育公平理论和实践91
(二) 治理择校的政策措施96
二、 主要调查结论98
(一) 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现状与选择预期99
(二) 公众对义务教育的评价100
(三) 影响教育选择的因素103
(四) 学区房购买状况109
三、 对策建议111
(一) 审视择校政策的价值基础112
(二) 完善适度择校的保障机制112
(三) 构筑全面迅捷的信息化平台113
(四) 推动高中实质性的多样化发展114
(五) 完善高考的多元评价和选拔模式115
◆ 裘晓兰
第5章 社会保障116
一、 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综述116
(一) 国内外社会保障相关理论116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内涵119
二、 调查框架设计122
三、 居民社会保障调查123
(一) 五险一金覆盖率123
(二) 补充社会保险参与率127
(三) 居民社会保障使用率131
(四) 社会保障制度满意度133
(五) 养老与生育137
四、 对策建议143
(一) 进一步推进基本社会保障均等化143
(二) 逐步提高外来人口社会保障水平144
(三)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145
(四) 完善生育配套政策支持146
◆ 何芳
第6章 医疗健康147
一、 医疗健康相关理论147
(一) 医疗服务社会行为模型147
(二) 健康需求的人力资本模型148
二、 居民医疗健康调查结果149
(一) 分析框架界定149
(二) 医疗服务149
(三) 健康保健156
(四) 公共卫生160
三、 对策建议163
(一) 建立和完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163
(二) 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164
(三) 多渠道推广健康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165
◆ 张虎祥
第7章 公共文化服务166
一、 公共文化服务及其发展166
(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166
(二) 调查框架设计167
二、 市民公共文化评价调查结果169
(一) 市民文化休闲时间的支配状况169
(二) 市民常去的文化休闲场所173
(三) 市民对公益文化场馆和服务的评价177
(四) 市民对商业性文化场所的评价186
三、 推进上海公共文化发展和建设对策建议198
(一) 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198
(二) 推动公共服务体系的社会化运作199
(三) 营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199
◆ 李友权
第8章 居住环境200
一、 住房理论研究综述201
(一) 住房影响因素研究201
(二) 住房获得后果研究203
二、 市民居住基本状况206
(一) 居住方式207
(二) 人均建筑面积210
(三) 公共交通211
三、 市民居住地的配套服务213
(一) 基本商业设施圈213
(二) 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圈215
(三) 基础公益文化设施圈217
四、 市民居住地的社区环境218
(一) 环境卫生218
(二) 社区管理219
(三) 社区参与221
五、 对策建议223
(一) 切实解决市民住房刚需要求223
(二) 探索提高住房自有率的社会机制224
(三) 打造好基础公益文化网络224
(四) 解决垃圾分类、停车难等问题224
(五) 鼓励市民广泛参与社区建设225
◆ 华桦
第9章 幸福感226
一、 幸福感相关研究226
(一) 幸福感测量226
(二) 幸福指数研究228
(三) 幸福感实证调查230
二、 调查结果232
(一) 身心健康状况233
(二) 家庭和谐状况236
(三) 工作满意状况239
(四) 不同人群在幸福感各维度上的得分排序241
三、 对策建议242
(一) 政府公共政策应立足于幸福感建构244
(二) 优先考虑家庭和谐建设245
(三) 构建可负担的住房供应体系245
(四) 构建测量公众幸福感指标体系246
◆ 裘晓兰
第10章 公共安全感247
一、 安全感的概念界定与研究模型247
(一) 安全感的概念界定247
(二) 安全感的研究模型250
二、 居民安全感调查框架251
三、 居民安全感调查结果252
(一) 公共安全感252
(二) 不安全事件经历257
(三) 社会信任262
四、 结论与建议268
(一) 构建安全保障型社会269
(二) 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品质270
(三) 推进网络与信息安全271
◆ 张虎祥
第11章 社会认同感273
一、 处于变动过程中的社会认同273
二、 认同感分析的调查结论275
(一) 认同感分析的框架275
(二) 身份认同感调查结论276
(三) 价值认同感调查结论281
(四) 土客关系认同调查结论286
(五) 权责对等观念调查结论294
三、 居民认同感调查反映的问题及其对策299
(一) 现实问题300
(二) 对策建议301
◆ 陶希东
第12章 社会信心303
一、 社会信心基本理论内涵与调查框架303
(一) 社会信心基本概念303
(二) 社会信心调查研究综述304
(三) 社会信心调查的逻辑框架306
二、 2016年市民社会信心发展变化307
(一) 个人发展信心307
(二) 城市发展信心311
(三) 国家发展信心314
三、 调查反映的主要问题317
(一) 年轻人群体对职业发展的信心有待提升317
(二) 低学历群体、中高管理阶层对收入增长预期信心不足318
(三) 部分群体对国际政局及国家治理存在忧虑320
(四) 国企职工对经济增长的信心有待强化320
(五) 市民对反腐的信心有待进一步提升321
四、 增强社会信心的政策建议322
(一) 创造有利于年轻人创业、创新的城市就业发展环境322
(二) 加快收入流动性增长323
(三) 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323
(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引擎324
(五) 全面推动国家反腐工作的法治化、常态化325
附件:上海民生民意调查问卷326
后记346
|
內容試閱:
|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杨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对社会治理而言是一种创新。中共中央强调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现实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即只有共建共享,才能化解利益冲突;只有共建共享,才能变冲突为协调,变对立与合作;只有共建共享,才能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实现良性社会秩序,进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更加明确了社会治理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共同参与的理念。由此,全民共建共享发展理念成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上海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上海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的要求,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入手,将改善民生工作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 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共同建设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共享发展成果是人民群众的应有权利。在这里,共建是共享前提,共享是共建目的。这就是说,共同享有需要通过共同建设来实现,全体劳动者、全体国民都参与建设,创造出了巨大成果,全体国民的共享才有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特别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共建的思想在理论上讲清楚了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关系。处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治理,难度增大。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实现这样超巨型人口社会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呢?全民共建共享理念突出了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动力,这就是全体中国人民。因为,社会治理、社会建设是千百万群众自己的事情。社会的事情要想办好,必须有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建设。为此,十三五规划建议稿提出,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仅源自于对发展成果的共享,也源自于对发展进程亲身参与、亲自尽力的共建。这种共建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得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得到充分展现,人生价值得到肯定和实现。因此,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出发,共享发展的实质是民享问题,民享的实质则是社会公正问题。全民共建共享突现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上述理念。2020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克服和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提高民生水平、实现和谐社会的社会治理,不是为少数人,而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社会公正作为全民共建共享发展的前提,较好地体现了社会建设的目标和目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
2. 共建、共享需处理好几对关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其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其讲话中就共享发展内涵做了清晰的论述:一是共享是全民共享。这是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的。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四是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
依据上述论述,本文认为在推进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新构局进程中,还必须坚持如下原则和处理好几对关系。
首先,践行共享发展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更应强化机会均等意识。共享发展不能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共享不等于共有或均享,共享发展不是平均主义,是建立在社会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共享发展。共享不等于共有,共享不等于均享,是有差别化共享,是建立在共建基础上的共享,即建设越多,贡献越大,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能力和机会也越大。共享发展不是要走回头路、吃大锅饭,也不是要搞均贫富、人民公社,更不是简单复制欧洲国家的福利制度模式,或是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或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绝对平均主义。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让广大人民在平等享有参与共建与发展机会,在共同建设中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坚持民生共享与全面共享有机统一原则。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共享,但不是共享的唯一内容。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不能简单地、狭义地理解为基本社会民生的供给,不能单纯从经济条件和物质手段上满足市民生活上的需要,而应该更关注市民发展上的较高需求。
不能片面把践行共享发展简单等同于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而是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在内发展成果的全面共享。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政治权利、社会治理、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要求越来越高。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除了生活水平提高,同样包括干净的空气、绿色、丰富的闲暇休息与文化生活。
第三,必须处理好全面共享与渐进共享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共享发展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在内的全面共享,但不是全方位、全领域的共享,而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共享发展,是渐进共享。在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时一定要明确共享的边界,让广大市民知晓哪些可以共享、哪些是有条件的共享,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建立起共享发展的秩序,为共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 共治、自治结合才能实现共享发展
社会治理格局作为一种结构框架,同时又是一种治理关系,理想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各方参与主体平等、共同行动的结果。换言之,社会治理格局是可以建构的,因为治理本身的含义就是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相互协商,没有共同参与、相互协商就不可能形成治理,也不是真正的治理。当参与者的治理理念、参与治理的方式和方法、对治理目标的认识发生变化,并成为人们新的治理行动后,新的治理格局就会产生。可以说,新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是相关各方主体共同建构之结果。当然,社会治理也不都是理想模式,即理想化的治理。在许多情况下,由于利益相关各方在治理格局中的位势不同,他们所掌握的参与治理资源、秉赋、信息的强弱位序,在实践中很可能会出现治理方式有所改进、但未达到理想状态的现象。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共建共享作为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特征,显然不是就其最小程度而言的,而是希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共建共享。按照上述的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理想状态下的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应该是各治理主体比较充分地参与,进行比较充分地协商,达到共治与自治结合,进而采取相互配合的治理行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照顾到各方利益、利益分配相对公平,这种协商、合作的结果能得到各方的更多的接受和承认,这就是共享。唯有如此,社会治理才是有效的、可持续的,才能实现保护各方主体的基本利益和促进社会秩序的效果。
社会治理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就主体而言,不仅依赖于国家、政府机构,而且依赖于非政府组织,包括公民自身和社会组织;就治理依据而言,不仅有赖于法律,而且有赖于道德、民俗、社会团体规范;就治理方式而言,不仅有赖于强制,而且有赖于非强制的沟通、协商、妥协、讨价还价等。从政府主导社会事务到广泛的社会参与,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已逐渐成为共识。目前,除了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外,其他不少城市也有积极探索。正在探索形成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社区服务中心、居民议事会、居委会、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实践表明,社会治理就是允许社会多方参与来共同治理。这种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高度重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同时,政府与社会组织都是社会治理的主体,拥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共治自治、共建共享、多元治理模式就是通过培育社会组织、鼓励市场参与,在基层空间中共同发挥政府、社会、市场的作用,才能形成新型、理想的政社关系。
在具体操作思路上,政府作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方,首先应秉承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共享发展,其次要坚持民生优先,强化政府基本责任。当前应做到,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着力抬底部、促公平、提质量,筑牢织密民生保障底线。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建立社会风险保障机制,消除极端贫困,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健康和医疗服务水平。努力构建广覆盖、多层次、有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人民。
对于市场、社会主体而言,要分清不同的参与主体的职能定位。当前社区协商议事的多元参与是党的领导下共治自治的实现路径。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社会协同作用、居民主体作用。在这一前提下培育协商主体。这里有两方面工作须努力推进:一是从政府的角度看,要明确政府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可做可不做,界限要划清楚。在此基础上,做好制度创新、政策变革,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搭建好制度化的平台。二是从社会组织和城乡社区居民、企业角度看,首先要有利益相关性来调动他们参与共建的积极性;其次是培育社区公共精神,让百姓不仅关心自己的事情,也要关注社区公共事务;再次是加强其自治能力建设,培育居民群众参与意识和共建能力。总之,只有政府、市场、社会协商共治、合作参与,只有当所有的社会成员能够参与和尽力时,共治、自治才能具有活力,共建、共享才能获得实现。
4. 坚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坐标的理念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势必涉及中国社会治理模式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例如,多元治理结构治什么,怎么治?自上而下的政府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协调如何有机衔接?这里,核心的问题是创新理念。我们立足最广大市民的利益,以理念创新引领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促进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
坚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坐标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治理的好坏,既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又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长远的利益。让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是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上海市委强调,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和方式,使人民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必须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依靠人民群众把自己的需求变成现实的生活。要在推进传统社会治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中,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社会治理共建共享的理念。社会治理共建共享体现了我们党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组成社会,社会治理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共建共享理念引领下,上海基层治理实践创新最重要的是通过推动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变,实现重心下移,权力下沉,推动基层社会形成公共事务政府与社会的双向对接。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互动的理念。社会治理创新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从政府负责到政府主导,到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互动,反映了我们党在社会治理理念上的重大转变。上海近年来的社会治理实践,就是着力划清政府与社会的功能边界,使政府治理从全能型政府、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监管型政府,明确政府在未来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应是:制定相关社会治理规制、政策和标准体系,制定与实施社会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提供社会治理基础设施,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管,维护社会良好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型。同时,着力探索相应政策和措施,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激发社会合力,形成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互动局面。
坚持党委统筹协调的理念。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社会治理的统筹协调是各级党委的重要职责,党委结合本地区实际确立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对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是确保社会治理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我们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党委统筹协调的理念,才能使社会治理的各个主体朝着共建共享的目标前进。
5. 共同享有需要通过共同建设来实现
上海提出2040年建成全球城市,在硬件方面,上海经过世博会,许多方面已基本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大城市。这是有目共睹的。但软件、内涵发展指标、市民素质方面,看来我们还得好好下功夫。观察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要看该城市是否干净、整洁,有秩序,而且要看市民素质,饮用水、空气质量,甚至环境安静度,这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软件指标。现在许多国人有出国经历,比如去一个发达国家旅行观光,哪怕是白天,发现整座城市静悄悄的,非常安静。大家说话都很轻,环境噪声很少。你会感到很舒适。目前像北京、上海噪声与国际大都市形象不太和谐。反噪声污染、提升安静度显然应该成为我们特大城市维护市民健康、净化城市环境、体现现代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力追赶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我们让这座城市安全运行外,还要让它安静有序地运转。在治理水、空气方面北京、上海花了几十亿元甚至更多钱,但是在治理噪声方面,投入甚少。对企业、商家、市民的宣传、引导、治理还很不够。在十三五期间,我们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上海要求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特大型城市规律与特点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就应该像抓交通顽症那样,开展综合治理,必须补齐这块短板。为此,十三五上海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已提出了市民修身行动计划,在笔者看来,当前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应对生活、工作在上海这座大城市中居民倡导一种共建共享的新生活理念即更加静一点(处理好人与城的关系)、更加慢一点(处理好人与车的关系)、更加让一点(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共同享有唯有通过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共同建设才能实现,生活品质才会更好,居民获得感才会更高。要实现共建共享发展目标,在当前还要加强诚信上海建设。信用度,业已成为现代社会、国际大都市一个重要指标。信用的价值在全球治理、共享经济时代变得越加重要,这不仅仅是与国际接轨,也是精神文明、社会治理重要指标。我们去美国购物都有过这样体验,使用信用卡时几乎不用摁密码,即便你的信用卡丢了,几乎无人敢盗用。为什么?这涉及一个人终身信用污点。这说明,在一个成熟市场经济社会,对每个人来说,有一个东西变得格外重要,那就是信用。2016年夏天国务院已正式出台《关于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一个现代信用社会。
在大数据网络时代,你的行为将推导出你的信用值。比如银行贷款、办理各种证件、甚至出国签证,都会运用后台对你个人信息与信用分值来评估。甚至找工作、面试时都会调取你个人信用纪录。2015年,有位清华学生在沪求职世界500强企业,屡遭挫折,结果发现,他经常逃票。通过大数据联合征信系统比对,就可以知道你曾有否失信纪录。十三五规划文件中,上海已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诚信上海,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体系。为此,建议可以借鉴、学习新加坡相关操作经验。新加坡对经常做慈善公益、信用纪录佳的青年人实行精神与物质奖励。如结婚购房、停车等方面,实行优惠与奖励。目的使守信者得到正向激励。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失信、违法者成本高得他寸步难行。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才会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才能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