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
权力与相互依赖(第四版)(中译本修订版)
》
售價:NT$
658.0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NT$
301.0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NT$
762.0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NT$
352.0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
深沉动人的故乡情怀凝结成册
于九日想吐、温淡老镇,记录下遇见的每一张淳朴面孔
6cm*6cm的黑白视界中,框紧我们心灵深处永恒的乡愁
|
內容簡介: |
《正方形的乡愁》是摄影家阮义忠继《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之后,又一再现20世纪90年代真实台湾的经典摄影。书中所有照片,都是用120相机(6cm6cm)胶卷拍出来,未经裁切的影像。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阮义忠着意寻找不变的价值,跋涉与旧日的乡土、温淡的老镇,记录下遇见的每一张淳朴面孔。80张照片及其背后文字,投递给我们那些已散落无踪的乡愁;成年对童真的乡愁;游子对家园的乡愁,车水马龙的都市对田野农耕的乡愁。黑白的正方形影像,隐藏着*深沉的情怀。
|
關於作者: |
阮义忠
摄影家、摄影评论家,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创始人。1950年生于台湾宜兰县。1972年于英文《汉声ECHO》杂志社工作,开始拍照。四十年来先后出版《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正方形的乡愁》等十本摄影集,并于世界多国个展。论著《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摄影美学七问》被视为华人世界摄影启蒙书。创办的《摄影家》杂志被誉为*人文精神的摄影刊物之一。1988年开始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任教,2014年以教授资格退休。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之后,成为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的志工。近年来于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生活月刊等媒体撰写专栏,并在大陆各城市开设摄影工作坊。
|
目錄:
|
第一单元 一个时代的刻痕 一个时代的刻痕-8???
俯瞰众生-12???
家门-14???
妈祖庙前的石狮子-18???
跛脚七仔-20 二哥的兰花-24???
迪化街的叮咚声-26???
传递乡愁-30???
乱弹戏干旦-32 马祖芹壁村的老人-36???
安住身心于当下-38???
记忆中的龟山岛-42???
时间之舟-44 一个村落的伤口-48???
悼念逝去的美好时光-50???
家乡的水肥车-54 鲜明的刺青,模糊的脸-56???
让光明雕出生命轮廓60???
如梦似幻的那堵墙-62
第二单元 家园去来
等待的母子-68??
开往淡水的末班车-72??
家园去来-74??
淡水线怀念之旅-78
有一个礼拜五-80??
秋风中的行者-84??
追风的小孩-86??
男子与狗-90
梦境的窗口-92??
也是启发-96??
拴链和没拴链的-98??
闲适的小日子-102
淡水码头忆老友-104
第三单元 难得的时光
不存在的画像铺-110??
唱《劝世歌》的盲妇-114??
观音山前的小女孩-116
补破网-120??
士官长和他的狼狗-122??
好山好水好埔里-126??
一个美浓的早晨-128
下棋的老友-132??
坪林茶农-134??
没有意外的世界-138??
石碇村的小孩们-140 坚持做自己的小孩-144??
返乡途中-146??
难得的时光-150??
一个时代的典型-152 迷人的北埔老太太-156??
明德水库吊桥-158??
无言歌-162??
珍贵而非凡的一瞬间-164 想起了大姐-168??
菜园里的小姐弟-170??
南澳村的假老头-174??
故乡头城的海边-176 最深沉的乡愁-180??
老传统与新潮流-182??
撒娇的小女孩-186
第四单元 乡愁不再狭隘
精神折磨-190??
盼望收工的牛头马面-194??
乡愁不再狭隘-196??
澎湖的收惊婆-200
梅山部落的莫-202??
突兀的摄影经验-206??
十字路口的按摩师-208
等野台戏开演的老妇-212??
龟山岛的召唤-214??
马祖地中海的纯朴笑容-218
南竿最美好的回忆-220??
在福隆海水浴场留影-224??
为难得的团聚留纪念-226
静悄悄的戏台-230??
后台的假寐-232??
庆安宫的王船祭-236??
阵头团员-238
两个世界-242??
时间、空间的线索-244??
以心映景-248??
代代相传便是不灭-250
误入禁区-254
|
內容試閱:
|
一个时代的刻痕
这种借店家走廊,在柱子旁摆摊营生,熬上大半辈子的事,在今天已经不太可能发生了。在我还不会拍照时,这位刻印兼画像师傅就在台北万华龙山寺的对面巷口干活了。当年这一带是台北印刷、装订业的集中区。高中毕业后,我到《幼狮文艺》当编辑,举凡发稿、校对、督印都得往西昌街的永裕印刷厂跑。这家业务鼎盛的活字排版印刷厂,拣字的都算童工,排版的才能领正薪,书报杂志印好,还要把每颗铅字一一拣回字架。
老板后来干脆购置了铸字机,东西印完,字模盘往熔炉里一倒,无论哪种字体、大小级别,重铸就是了,省时又省工。在《幼狮文艺》上班的那一年,我足足有一半时间都耗在拣字间里,铅字的一笔一画,如同记忆的刺青,想抹都抹不掉。
当时,我的午、晚餐多半在龙山寺附近的小吃摊解决,每次路过华西街,都会看到这位总是低头干活、从不出声的师傅。凳子是他的刻印台,座位是躺椅,累了往后一仰就可休息。画像则是把顾客交付的小照片拿回家,夜里加工,用炭笔画成一大幅。挂在柱子上的日本女明星与清末民初妇人肖像就是手艺证明。傍晚收摊时,画像与刻印工具箱放进柜里,连同躺椅、板凳一起用加锁的铁链拴在柱子上。
入伍服役三年后,我重返台北,在《汉声》杂志工作,发现这位师傅竟然依旧坐在同一个位置做同样的事。学会拍照之前,我觉得他只是一位刻印匠;但把相机对准他,低头注视对焦屏时,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刻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