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为:投资建议篇、行业理解篇、职业理解篇,分别针对财富管理行业的三类主要参与方:1)广大理财客户,2)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财富管理平台,3)形形色色的从业者理财顾问。在投资建议篇里,作者着重从过往中国理财客户身上的种种偏见和误解入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错误观点的来源并给出合理解释,*后从专业的角度给予高净值人群切实可行的指导。在行业理解篇里,作者则从宏观的角度开篇,指出经过2015年行业真金白银的试水、行业领跑者的进一步分化以及细分领域龙头上市带来的信息完善披露,加上美联储加息等关键事件的触发,2016年迎来财富管理元年:投资人趋于成熟,role model的示范作用显现,愈发不稳定的投资环境和更加互联网化的作业方式,使得财富管理行业真正靠专业知识和从业道德吃饭的时代到来。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而分析一家专业、规范的财富管理企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后在职业理解篇里,又回归到从业者本身,更多从实操的角度,为理财顾问提供从思考方式,到职业素养,到业务沟通方法的全面培训。
|
目錄:
|
目 录
【投资建议篇】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理财客户?(上)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理财客户?(中)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理财客户?(下)
e租宝出事后,终于到了理财者愿意坐下来,仔细看看的时候了
投资理财的傲慢与偏见
长一点,其实更好
关于12万就是高收入人群的撕逼,到底撕的是什么?
请不要妖魔化股权投资散户化
做一个胆小而智慧的投资人
【行业理解篇】
2016,属于中国的财富管理元年
多做点事:写在2016年初的提示
财富管理业务的三个基本问题
专营工厂解决方案提供商分销大亨大资管行业的商业模式借鉴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资产荒、慌和谎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四个更迭
什么样的财富管理机构,才能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服务?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如何收官2016?
财富管理公司的招聘管理 ①
财富管理公司的招聘管理 ②
财富管理公司的招聘管理 ③
财富管理的肾结石
【职业理解篇】
理财顾问是干什么的?
中国还缺多少个专业的理财顾问?
理财顾问角色下的股权投资
理财顾问应该怎样思考宏观?
理财顾问 首先应该必须 是投资者的金融学习顾问
理财顾问 可以需要懂得 向产品经理 说不!
如何判断Fintech投资?
要么做条比Alpha更厉害的狗,要么去养一条,做狗主人
那些年薪百万的投资顾问,周末都在干什么?
既然经济是L型,理财顾问该为客户做什么?
一张表搞明白:怎么把理财产品 看清楚想清楚说清楚
不能刷银联买香港保险了,點解?
如果你的客户是明星,如何履行理财顾问的责任?
论理财顾问的政治修养
解释五花八门理财产品的基本方法讲清楚篇
解释多种多样理财产品的基本方法讲精彩篇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序一
财富管理与美食故事
李大爷这本书,说的是财富管理。我读的时候,正值下午茶时光,情不自禁想到了美食。于是借用美食,谈谈我的读后感。
好多东西,用美食来比喻,来剖析,就变得好理解了。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用美食来解读国家大事。既然那么宏大的话题,都可以用美食来解读,那我借用美食来解读一本小书,希望不至于太离谱。
谈美食的书,永远不会缺读者。食色性也,不奇怪。谈财富管理,依当下的情势,应该也是没错的,因为关心这个题材的人很多。李大爷在书里说:据那些有头有脸的投行报告,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已经达到1000万以上。不管你是高净值的投资人,还是帮高净值投资人出谋划策的财富管理者,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我猜都会有揭开面纱、一睹芳容的冲动。所以首先要恭喜李大爷选了个好题材。
当然,好题材单独构不成一本书的卖点,就好像不是每一本谈美食的书都会畅销。譬如我最讨厌的就是读菜谱。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沦落为菜谱的文字,就面目可憎,毫无生意了。当前市面上大量的财富管理书籍,就是财富管理的菜谱。甲乙丙丁,一堆逻辑,谈的都是投资组合的配方,有道理,没趣味。更要命的是,菜谱很难写出新意,大部分是你抄我、我抄你。是啊,投资组合的理论,要想推陈出新,难。
翻开李大爷这本书之前,我担心又是一堆菜谱。还好,谢天谢地,不是的,他没有把麻婆豆腐的配方重新唠叨一遍。如果一定要类比,我觉得这算是一本美食导游吧。李大爷导游得很讨巧,他的办法是讲故事,讲财富管理美食街的故事。他讲厨子的故事,讲店小二的故事,讲餐馆老板的故事,也讲那些食客的故事。皇家大餐、街边小吃,李大爷娓娓道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他把财富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你不禁莞尔,若有所得。不管你是财富管理这个大乐园的客人,还是从业者、公司老板,你都会发现,这本书讲的是你的故事。
财富管理,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快速发展的行业。高净值人群在迅速增长,需求也呈多样化衍变,大家在这眼花缭乱的世界里寻觅适合自己的那盘菜。截至2015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财富管理业内有426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68家信托公司、91家公募基金公司、67家基金子公司、111家证券公司、113家保险公司,约500家第三方理财公司,从业人员共计1200万余人,管理资金数十余万亿人民币(不含银行存款)。对了,这里还没有把将近2万家私募基金公司算进来。在业内,第三方财富公司又称之为财富管理公司,从业人员40余万人,管理资金规模2000亿人民币左右。餐馆这么多,每家都在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每家都有自己的跌宕起伏。于是就有大量的故事涌现。
李大爷恰好是写这些故事的最佳人选。为什么呢?因为他是这个行业的资深从业者。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李大爷勤奋好学,一路过关斩将,读取长江商学院金融硕士,破万卷是肯定的。从业多年,飞遍中国大江南北,行万里路早已不在话下。他多年来浸淫中国财富管理的大千世界,风声雨声尽收眼底,阅人无数也不算夸张。所以他写这本书,可信。
还有一点,是读者的福气。就是这本书的文字很流畅,读起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一般来说,财富管理这种金融题材,很难写出人文情怀。但到了李大爷笔下,简单的行业回顾,都能带出一丝悲天悯人的意境:2014年初的冬天,我到东莞出差,了解珠三角财富管理市场的竞争态势。在那个秋风扫落叶的日子里呵呵,这样的笔触,透出怜香惜玉的唐宋风韵,确实让人回味无穷。李大爷本科学的是新闻,毕业后在中央电视台做媒体,后来又到新东方教育集团做过市场宣传工作,再后来走上了金融的不归路。多番历练,成就了他的文人功底、金融气质,落笔也就自成一体。
希望读者享受李大爷的故事!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胡捷
2017年1月
序二
财富管理是资产拥有者的必修课
财富管理在当今的中国是一个迫切的议题。
一方面,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资本市场波动巨大。股市大幅起落,债市兑付违约集中爆发,房价过热出现泡沫隐忧。如何让自己的财富不要在波动中蒸发,并实现升值?成了几乎所有中产阶层人士心中最关心的话题。其实,从机构到个人投资者,在经济转型、资本制度加快改革的背景之下,无不面临资产何处配置,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预期,如何实现良性资本回报的问题。
另一方面,微观层面的经营个体,亟需增量资金注入以解决各种发展问题,促进整体经济的转型。但以银行借贷和民间借贷为主的传统融资渠道,受制于自身制度和发展态势,无法满足转型经济新个体的融资需求,造成资金缺口方转求理财平台,进而对非牌照类的财富管理机构提出了更高的经营要求。如此庞大规模、且未经传统金融机构严格风控体系筛选的资产洪流,给直接服务于财富拥有者的财富管理机构们,带来了第一次尝试与牌照方并肩实践大规模资产配置的绝佳发展机遇。这是一场丑与美并存的野蛮生长。
然而,财富管理在中国作为新兴事物,并未获得与其关注度相匹配的一致理性认知。财富管理的认知核心,应该是对其功能的认知,即财富管理并非着眼于财富绝对值的大幅增加(一夜暴富),而在于防范已有财富相对价值的蒸发(保值增值)。另外,财富管理所有参与方,即需求方和服务方(包括行业机构及从业人员),都尚未搭建好对这个巨变行业的成熟认知体系。
正是在这样的现状下,《解读中国财富管理》一书的出现显得恰到好处。
首先,本书脉络清晰。投资建议篇、行业理解篇、职业理解篇的三大块分别针对财富管理行业的三类主要参与方:1)广大理财客户,2)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财富管理平台,3)形形色色的从业者理财顾问。
在投资建议篇里,作者着重从过往中国理财客户身上的种种偏见和误解入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错误观点的来源并给出合理解释,最后从专业的角度给予高净值人群切实可行的指导。在行业理解篇里,作者则从宏观的角度开篇,指出经过2015年行业真金白银的试水、行业领跑者的进一步分化以及细分领域龙头上市带来的信息完善披露,加上美联储加息等关键事件的触发,2016年迎来财富管理元年:投资人趋于成熟,role model的示范作用显现,愈发不稳定的投资环境和更加互联网化的作业方式,使得财富管理行业真正靠专业知识和从业道德吃饭的时代到来。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而分析一家专业、规范的财富管理企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在职业理解篇里,又回归到从业者本身,更多从实操的角度,为理财顾问提供从思考方式,到职业素养,到业务沟通方法的全面培训。
其次,针对各有侧重、详实专业的内容,作者的行文绝非说教,而是由现象入手,针对现实问题,用通俗的语言做出剖析和回答。如谈到热点事件e租宝非法集资时,作者先提到投资人的普遍疑问,即互联网金融是不是都不靠谱,再给出不要迷信高科技和广告,先冷静地根据金融本质和投资常识做出初步判断的建议,最后,回到平台风险控制体系的评估和审查要点上。
最后,作为资深从业者,作者一方面提出宏观角度的思考,另一方面落脚点着重在实际操作中的风险考量和客户沟通。比如在谈到投资理财的傲慢与偏见时,作者一方面表示自己相信科技的发展能带来效率的提升,相信创新的力量,乐观地鼓励客户积极参与投资获取收益。但另一方面,指出现阶段客户在提出各种需求时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风险因素而自带偏见。
正如本书所述,不管从宏观经济的阶段还是机构、个人财富管理的需求来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片财富管理市场的蓝海。具体来说,应围绕财富管理的核心资产配置的能力和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区分;针对相应的管理难点投资者教育,行业规范的建立和财富管理核心人员的培养,有的放矢地解决目前市场上的各种问题和不规范。最终构建一整套适合中国市场的成熟的财富管理体系。
未来,正确的财富管理理念将成为每一位资产拥有者的必修课,蓬勃的财富管理市场,将成为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标配。
华泰联合证券 王禹媚
2017年1月
序三
听李大爷娓娓道来
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扩张与结构调整,既是中国经济投融资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的关键,也是金融深化的必由之路。可问题在于,当今中国,谁是驱动这个进程的主力?是光鲜亮丽的资产管理机构,还是野蛮生长的财富管理机构?在当下的中国,对于北上广高净值人群之外的各色人等,理财意识、自我评估的能力、风险管理的能力、资产配置的观念都需要持续的、易得的、面对面的金融服务才能逐步建立起来。做正确的事比把正确的事做好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需要的是财富管理机构而不是资产管理机构当此大任。
如果要刻画当下居民理财的基本特征,大概是焦虑、想改变但却不知道要什么。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的局面: 财富管理机构选择为客户端出什么样的一桌菜引致了客户对相应金融产品的需求。财富管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品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客户事后的服务体验。
可是,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是一个自下而上、草根生长的行业。其好处是接地气,冲劲强,对新事物的接纳力强,但问题也显而易见,相对于高大上的资产管理机构的从业人员,财富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从整体上看相应的知识储备、阅历经历还不够完整,视野不够开阔,他们亟须吸取有用的复合养分来补充自己。
在我看来,《解读中国财富管理》就是针对中国独立财富管理行业从业者的纽崔莱。
不端着是本书最大的特点与亮点。本书作者李大爷并没有真的像长辈那样端着架子、板着脸讲一通高高在上、云里雾里的高深理论,反而像搬个小板凳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的说书人,把天南海北、左邻右舍发生的新鲜事他给你一一道来,以前不大明白的高深之处他能给你深入浅出地讲明白了。本书像一本形象、生动、绘声绘色的故事会,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已润物细无声了。我想,这大概也是顶级的财富管理人员跟客户面对面交流最可贵也最可爱的品质吧。
由于本书寓教于事的特点,对于认真阅读之后又有了更多业务经历的专业读者来说,也许有一天会不经意意识到,以前在本书中读过的文章还能悟出更多的东西。希望读者能和我一样,在读了本书心有所悟之后能会心一笑。
鸿道投资 孙建冬
2017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