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目錄:
|
实验室规则与实验室意外紧急处理1
第一章常用手术器械、移液器、天平和离心机的使用4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处理8
第三章昼夜阴阳变化理论实验14
第四章藏象理论实验16
第一节五脏理论实验16
一、活血祛瘀法对心血瘀证影响的观察16
实验一丹参对心血瘀证大鼠心电图的影响16
二、宣肺平喘法对喘证影响的观察17
实验二小青龙汤对豚鼠喘证模型的影响18
三、补气健脾法对脾虚证影响的观察19
实验三四君子汤对大黄致大鼠脾虚模型的影响19
四、平肝息风法对肝阳上亢证影响的观察20
实验四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家兔血压的影响21
五、温补肾阳法对肾阳虚证影响的观察21
实验五右归丸对肾阳虚模型小鼠相关指标的影响22
第二节六腑理论实验23
一、肝主疏泄功能对胆汁分泌功能影响的观察23
实验六柴胡疏肝散对大白鼠胆汁分泌的影响24
二、理气药对胃运动功能影响的观察25
实验七枳实对家兔胃运动功能的影响25
三、泻下药对大肠功能影响的观察26
实验八大承气汤对大白鼠大肠运动的影响26
四、肾合膀胱理论验证的观察28
实验九金匮肾气丸对家兔膀胱尿流动力的影响28
第五章气血津液理论实验31
第一节气的实验31
一、气的生成实验31
实验十控制饮食法复制气虚证动物模型31
二、气的生理功能研究33
实验十一人参对饥饿小白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33
实验十二黄芪对气虚证动物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34
第二节津液的实验36
实验十三宣肺药桔梗对大白鼠排痰量的影响(玻璃毛细管法)37
第三节气、血、津液关系的实验38
一、气能生血理论的实验观察38
实验十四黄芪对血虚证大鼠造血功能的影响38
二、气能摄血理论的实验观察40
实验十五人参多糖注射液对小鼠出、凝血时间的影响40
三、气能行血理论的实验观察41
实验十六黄芪对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42
四、气随血脱理论的实验观察43
实验十七家兔血脱证模型的复制及参附注射液的治疗43
五、津伤耗气理论的实验观察45
实验十八麻黄汤与大黄对小鼠抗应激能力的影响45
六、津血同源理论的实验观察47
实验十九麻黄对小鼠耳郭微循环情况的影响47
第六章病因和发病的实验49
第一节表证动物模型的复制49
实验二十风寒表证动物模型的复制49
实验二十一类表寒类表热动物模型的复制50
第二节郁证动物模型的复制51
实验二十二戴枷模具法塑造肝郁证模型52
实验二十三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复制52
第七章中医四诊基本操作54
第一节问诊54
实训一问诊方法训练54
第二节望诊57
实训二全身望诊方法训练57
实训三局部望诊方法训练63
实训四望舌方法训练72
第三节闻诊79
实训五闻诊方法训练79
第四节切诊81
实训六切脉方法训练与常见脉象体会81
实训七脉象的智能化检测和分析84
实训八按诊方法训练96
实训九腹候的诊察方法训练100
第八章辨证思维方法训练105
第一节表证实验的观察105
实验二十四柴胡对发热家兔体温的影响105
实验二十五银翘解毒片对2,4二硝基苯酚所致大鼠发热的解热作用107
第二节里证实验的观察108
实验二十六六磨汤水煎液对小鼠胃排空的影响108
实验二十七五苓散对实验鼠的利尿作用110
第三节寒证实验的观察112
实验二十八参附注射液对大鼠虚寒证模型的影响112
第四节热证实验的观察113
实验二十九三黄泻心汤对实热证大鼠模型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的影响114
第五节虚证实验的观察115
实验三十当归对失血性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115
第六节实证实验的观察117
实验三十一川芎对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117
实验三十二大承气汤对粪性腹膜炎小鼠排便的影响118
第七节痛证实验的观察119
实验三十三延胡索对小白鼠的镇痛作用120
第八节寒热辨证体质检测与训练121
第九节心病辨证训练124
第十节肺病辨证训练126
第十一节脾病辨证训练128
第十二节肝病辨证训练129
第十三节肾病辨证训练131
第十四节中医辨证技能训练133
第十五节四诊与临床辨证综合训练135
第十六节病历书写训练138
第九章中药学142
第一节中药急性毒性试验142
第二节认识解表药147
第三节认识清热药152
第四节认识泻下药、消食药159
第五节认识止血药、活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161
第六节认识补虚药163
第七节认识安神药、平肝药、开窍药、收涩药167
第八节认识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行气药169
第九节附子炮制前后的毒性观察171
第十节全面认识中药(标本馆认药)172
第十一节中草药植物园认药173
第十二节中药的煎煮方法173
第十章方剂学175
第一节麻黄汤平喘作用的观察175
第二节麻黄汤与桂枝汤发汗作用的比较176
第三节小青龙汤平喘作用的观察177
第四节大承气汤泻下作用的观察178
第五节十枣汤泻下作用的观察179
第六节白虎汤退热作用的观察181
第七节四逆加人参汤对离体蛙心收缩的影响182
第八节酸枣仁汤安神作用的观察183
第九节金铃子散镇痛作用的观察184
第十节四物汤补血作用的观察185
第十一节十灰散止血作用的观察187
第十二节四逆汤升压作用的观察187
第十三节茵陈蒿汤利胆作用的观察189
第十四节处方书写练习190
参考文献192
|
內容試閱:
|
长期以来,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实验少,甚至没有实验的现象。同时在已有的实验课中,学生实际动手的机会并不多,这样导致了实验教学效果较差或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医历来重视宏观和整体的观察,缺少对微观世界的研究;中医理论长于抽象归纳,弱于实体分析。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把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中医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正是由于这种困难,中医理论如何开展实验研究,一直是存在争议的问题。二是至今仍有部分的学者抱有中医不需要实验的错误观点和偏见,试图将中医药排除于现代科学之外。事实上中医本身就是实验医学。从上古时期的神农尝百草,到晋代的炼丹术,再到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等众多史料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地进行中医药的实验研究。只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妨碍了中医与现代科技实验结合的形成和进展。目前,现代科技的发展迅猛,广大中医研究工作者不断地将现代科技实验研究手段运用到中医研究中,用现代科技实验方法直观地证明中医的科学理论。中医药基础理论实验的目的,首先是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实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实验课程。其次,从事中医药现代研究的人员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即既要掌握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又要对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并具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因此,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实验课程,就是要通过较系统地学习现代科学实验研究的常用方法,并结合目前中医药理论研究的成果,初步掌握中医药理论研究的思路和具体方法,从而更好地为中医药研究工作服务。《中医基础实验(训)教程》是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医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综合化、特色化、多样化、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紧密结合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严格遵循实践技能考评标准,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实验(训)课进行精选、优化、重组与创新,并使其保持中医特色和具有实用性、系统性,而形成的一本独立、新颖、运用现代科学实验方法来研究和探索中医药理论的教材。《中医基础实验(训)教程》总体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循序渐进地掌握实用性很强的基础实验技能,如动物的选择、模型的建立、给药方法等;第二部分为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实验方法,如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法对表寒证大鼠体温作用的不同影响、通过气能生血观察补气药物对血虚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等;第三部分为创新性综合实验,我们重点介绍基本原则、要求和常见的问题,实验由学生自己具体设计和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整个创新综合性实验中,通过采用多手段、多指标,使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一些基础统计学知识与方法都能得到实际运用,并将科研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对照、随机、重复、均衡原则)自然而然地理解并接受。力图使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实验方法有机结合,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这些技术为中医药理论研究服务,从而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自由活跃的思维,并初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教学环节,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明白中医药理论研究的一些基本思路与方法,知道科研工作的一般步骤,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这对于以后的临床实习、毕业论文的设计和撰写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此外,我们在实验操作中,对每一步骤都要求认真、细致、如实记录实验过程。把教学实验从以定性为主,提升到以定量为主的科研实验标准,从而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实验教学。本教程实验室规则与实验室意外紧急处理、第一章至第六章由王世勋编写,第七章和第八章由利顺欣编写,第九章由冯晟楠编写,第十章由周新强编写。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难免会有疏漏与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与同仁批评指正。编者 2016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