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为我国文化贡献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精神财富,从中可以体会到诸子百家逻辑思想智慧。孙中原教授以平实、幽默的语言解读诸子百家经典,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精美的中国逻辑学发展画卷。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孙中原教授推出的介绍并解读的诸子百家逻辑学的大众化读物。该书选取儒家经典《论语》、《孟子》、《荀子》,墨家著作《墨子》,道家著作《庄子》,名家著作《尹文子》、《公孙龙子》,杂家著作吕不韦所编《吕氏春秋》,法家著作《韩非子》,西汉刘安编《淮南子》,东汉王充著作《论衡》,近代欧阳健著作《言尽意论》和鲁胜著作《墨辩注序》中的逻辑故事,以平实、幽默的语言呈现诸子百家的逻辑智慧,展现了中国古代逻辑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良好格局。该书史料翔实,见解客观独到,便于当今读者从先人身上汲取智慧,受到启迪。
丛书简介: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研讨会讲话说,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本丛书著作的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的意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化,通俗易懂,有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阅读。
|
關於作者: |
孙中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原副会长。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1年逻辑研究生班毕业,19611964年师从中国科学院汪奠基、沈有鼎,专攻中国古代文献。著作有《墨子大辞典》、《墨学大辞典》、《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家分典》、《墨学通论》、《墨者的智慧》、《墨子及其后学》、《墨学与现代文化》、《逻辑哲学讲演录》、《中国逻辑学》、《中国逻辑研究》、《诸子百家的逻辑智慧》、《中华先哲的思维艺术》等30余部。论文200余篇。
|
目錄:
|
目 录
一对父母的孝,跟养活狗马一样吗?
孔子论定义1
二子贡和颜回谁更聪明
孔子论类比5
三一寸木块比楼高
孟子论类比10
四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孟子论归谬15
五不用譬喻不说话
惠施善譬19
六好治怪说玩奇词
惠施和辩者23
七望洋兴叹井蛙见
庄子论整体40
八荒唐之言有奇趣
庄子的机智46
九从卵有毛到轮不蹍地
本体论的辩论53
十从火不热到目不见
认识论的辩论62
十一黄公美女没人娶
尹文的逻辑65
十二诡辩家讲逻辑
公孙龙的机智74
十三中国岂能无概念
墨家的概念论80
十四反驳孤驹未尝有母
墨家的命题论103
十五玉石老鼠相混淆
墨家的同一律119
十六是牛又不是牛
墨家的矛盾律124
十七从室外能推室内
墨家论说知 139
十八闻战而推的误区
墨家谈推论177
十九世上树叶论同异
墨家谈方法189
二十反驳三种诡辩
荀子的概念论205
二十一庄伯父亲闹别扭
吕不韦论语言229
二十二夔天生一只脚?
吕不韦论语义243
二十三半身不遂和起死回生
吕不韦论类推249
二十四黎丘人错杀儿子
吕不韦论真假256
二十五自相矛盾有故事
韩非子的贡献260
二十六空木浮而知为舟
刘安论类推265
二十七得利剑不如得巧
刘安论方法268
二十八丑中有美美有丑
刘安论全面性270
二十九区分白黑明是非
刘安论真理274
三十巧驳尧能射日
王充论归谬277
三十一心中有杆秤
王充论证明284
三十二论证无鬼
王充谈推理287
三十三孔孟的错误
王充谈论证293
三十四言不尽意有故事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296
三十五身在林泉注墨辩
鲁胜的《墨辩注序》303
三十六五个问题求甚解
心系墨辩六十年315
后记331
|
內容試閱:
|
创转创发相融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丛书序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研讨会讲话说,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本丛书取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以下简述本丛书著作的宗旨、缘起和内容。
一、宗旨
本丛书著作的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的意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化,通俗易懂,有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阅读。
二、缘起
本丛书著作,缘起于我跟商务印书馆多年良好的合作共事。经多年酝酿,编撰拙著《中国逻辑研究》,200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15年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专家评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获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译为英文,在国外刊行。合著《墨子今注今译》,200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12年第2次印刷更新。从2012年开始至今,我陆续和商务印书馆签约,致力于本丛书的编撰。这是我19611964年奉调师从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汪奠基、沈有鼎教授,专攻古文献,历经数十年教学和研究积淀的成果。
三、内容
本丛书首批出版著作15种:
1.《五经趣谈》:趣谈《诗》、《书》、《礼》、《易》与《春秋》的义理。
2.《二十四史趣谈》:趣谈二十四史的启示借鉴。
3.《诸子百家趣谈》:趣谈诸子百家人物、流派、典籍与学说。
4.《古文大家趣谈》:趣谈古文大家的文学精粹。
5.《墨学趣谈》:趣谈墨学的知识启迪。
6.《墨子趣谈》:趣谈墨家的智慧辩术。
7.《墨学与现实文化趣谈》:趣谈墨学与现代文化的关联。
8.《墨学与中国逻辑学趣谈》:趣谈墨学与中国逻辑学的前沿课题。
9.《中国古代逻辑学趣谈》:趣谈中国逻辑学的精华。
10.《诡辩与逻辑名篇趣谈》:趣谈先秦两汉的诡辩与逻辑名篇。
11.《诸子百家逻辑故事趣谈》:趣谈诸子百家经典的逻辑故事。
12.《中华先哲思维技艺趣谈》:趣谈中华先哲的思维表达技巧。
13.《东方逻辑趣谈》:日学者趣谈中印西方逻辑,著者授权译介。
14.《管子趣谈》:趣谈《管子》的治国理政智谋。
15.《墨经趣谈》:趣谈《墨经》的科学人文精神。
本丛书著作,由商务印书馆编审出版,谨致谢忱。不当之处请指正。
孙中原
2016年4月10日
前 言
精彩试读: 对父母的孝,跟养活狗马一样吗孔子论定义
孔子(前551前479)的学生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叫作孝。孔子说:现在有人把对父母的孝,说成是能够养活。但是,对狗马也有能够养活的问题。如果对父母不尊敬,把对父母的孝说成是能够养活,这同对狗马的养活,有什么区别呢?这个故事,来源于
儒家经典《论语为政》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孔子什么叫作孝,就是请孔子对孝的概念下定义。定义是从内涵上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孔子对孝概念的解释,应用了逻辑学上对概念下定义的方法。
对概念下定义,就是揭示概念的内涵,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有属性,揭示一个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
对父母和对狗马,都有能够养活的特点,这是二者的共同属性。二者的性质,除共同属性之外,还有各自的特有属性。孔子批评当时有人把对父母的孝,说成是能够养活,这没有把握对父母孝的特有属性、本质特征,没有同养活狗马区别开来。对狗马也有能够养活的特点。对父母孝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是尊敬。如果对父母不尊敬,把对父母的孝,说成是能够养活,这就同对狗马的养活相混淆。
针对这一混淆,孔子从内涵上指出孝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和种差,是对父母的尊敬,这就从特有属性、本质属性和种差上,把对父母的孝,同对狗马的养活明确区分开来。
孔子把从内涵上区别概念的方法,叫作正名。所谓正名,即矫正语词、概念的方法。孔子首创的正名方法,是孔子在同他的学生子路的一场争辩中提出的。孔子的学生子路(前542前480),性格直率勇敢,常在对话中,提出与孔子不同的见解。据《论语先进》记载,有一次子路同孔子顶嘴辩论,孔丘生气地对子路说:是故恶夫侯者。意思是,所以我讨厌像你这样的犟嘴利舌的人!据《论语子路》记载,有一次,在通往卫国的大路上,子路给孔子赶着大车,师徒有下面一番对话。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对孔子说:如果卫国国君等着您治理国政,您希望首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那一定是矫正用词不当的现象。子路批评孔子说:您竟然迂腐到如此程度,怎样矫正用词不当的现象?孔子反唇相讥说:你怎么这样粗野!君子对他所不懂的问题,应该采取谦虚态度。语词概念不正确,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说话不能顺理成章,事情就办不成。君子用词,一定可以做出解释。做出解释后,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说话,一定要严肃认真,不可苟且随便。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提出说话用词是否正确,语词、概念是否具有确定性和确指性的问题。孔子的正名(语词、概念正确),要求名称与实际一致,名实相符,即纠正语义,保持语词意义的确指性、确定性。所谓名不正,即语词与其所指对象脱离,语义转变,名不符实。如对父母的孝,要同对狗马的养活区别开来。
又如觚这个名的本义和转义有区别。觚这个词的本义,是指有角的酒器。这种酒器上圆下方,腹部和足部有4条棱角。后来觚这个词用滥了,把不是上圆下方,没有棱角的圆形酒器,也叫作觚。孔子认为这是应该纠正的名不正的现象。据《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批评说:觚不觚,觚哉? 觚哉?意思是:现在说的觚没有角,这也叫作觚吗?这也叫作觚吗?
再如君、臣、父、子的名,也各有确定的所指,不能混淆。据《论语颜渊》记载,齐景公向孔子请教从政的原则,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称呼君之名,要合乎君之实。称呼臣、父、子之名,也是一样。
孔子提出正名方法的社会背景,是社会的进化、变动所导致的语词、概念使用的混乱。孔子正名的目的,是解决社会上用名混乱的现象。
孔子在教育、游说中首创的正名方法,在中国古代逻辑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诸子百家都受孔子正名的影响,从各种不同角度发挥正名的理论。正名和定义的逻辑技巧,在表达和辩论中是不可缺少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