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1921~1926)

書城自編碼: 294694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朱煜
國際書號(ISBN): 9787509798829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24/22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43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耕读史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編輯推薦: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1921年在五四新潮下成立的著名民间教育组织。它发端于南京、上海等地,后成为全国性的教育社团。其存在的时间虽仅有几年,然对中国近代教育、学术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它在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方面的活动及其成效,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而且对现今的历史教育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本书对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展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的缘起、改进社所属历史教学委员会的构成以及四届年会的历史教育改革议案、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设计、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标准纲要、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教科书、改进社的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活动的成效与影响等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
內容簡介: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1921年在五四新潮下成立的著名民间教育组织。它对中国的近代教育、学术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对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展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的缘起、改进社内部机构历史教学委员会的构成以及四届年会的历史教育改革议案、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设计、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标准纲要的起草、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改进社的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活动的成效与影响等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關於作者:
朱煜,男,1963年生,江苏扬州人。现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扬州大学教育硕士教育中心副主任。1983年扬州师院(今扬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其后在苏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先后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1年被评为副教授,2013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遴选为硕士生导师。2014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与教育、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历史教育学。近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等课题10余项。
目錄
引 言
一 研究缘由
二 研究范围
三 研究现状
四 资料与思路
第一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历史教育改革活动之缘起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新教育思潮
一 新文化的怒潮冲击传统旧教育
二 译介西方新教育学说的热潮
第二节 新史学思潮与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新史学思潮及其成就
二 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历史教学委员会及其年会
第一节 历史教学委员会
一 历史教学委员会的成立
二 主要成员及其特征
第二节 年会及其历史教育改革案
一 年会历史教学组的议案概况
二 科学化思潮下人的隐去
三 以现代为重略古详今的新追求
第三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设计
第一节 新学制历史课程的概貌
一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关系
二 新学制历史课程设置简况
第二节 新学制历史课程旨趣的转换
一 史观教育转向史料与史法之训练
二 讲授与记诵转向问题与研究
第四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标准纲要
第一节 设计教学法理念下的小学历史课程纲要
一 小学历史课程理念的转换及其原因
二 设计教学法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第二节 中外史混编为基调的初中历史课程纲要
一 另起炉灶的混合编制
二 有关中外史混编的争议
三 采用中外史混编的原因
第三节 文化史取向的高中历史课程纲要
一 高中历史课程纲要的简况及特色
二 高中历史课程纲要文化史取向的原因
第五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教科书
第一节 编纂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的概况
一 社内学人编纂的历史教科书
二 历史课程纲要与历史教科书
第二节 新学制历史教科书传递的历史意识
一 综合的和多因素的眼光
二 注重事实的因果关系
三 多元的文化史观
第六章 中华教育改进社历史教育改革活动的成效和影响
第一节 年会历史教育改革案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的成效
一 年会历史教育改革案的实施及成效
二 实验学校施行新学制历史课程的情形
第二节 新学制历史课程纲要和历史教科书的影响
一 新学制历史课程纲要的价值与影响
二 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的采用与社会影响
结 语
附录一 朱经农、丁晓先起草的《小学历史课程纲要》
附录二 常乃惪起草的《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
附录三 徐则陵起草的《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文化史学纲要》
附录四 顾颉刚、王钟麒编辑《现代初中教科书本国史》目录
附录五 陈衡哲著《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西洋史》目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內容試閱
引言
一 研究缘由
五四前后,以实用主义教育为核心的西方新教育思潮深刻影响着中国教育界。随着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孟禄(Paul Monroe,18691947)、柏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18871973)、克伯屈(W.H.Kilpatrick,18711965)等美国著名教育家先后应邀访华,中国出现了新教育改革与新教育实验的热潮。在这股新教育改革浪潮中,为了更好地推进改革,发挥群体组织聚合所产生的能量扩增作用,教育界涌现了许多民间教育社团,这些社团通过出版刊物、编译书籍、调查研究、开展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为西方新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创新摇旗呐喊。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受五四新潮的影响而建立的一个规模较大且具全国性影响的教育社团。1921年12月该社成立于上海,是由南北教育家联合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等规模略小的教育团体合并组建的。该社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进行为宗旨。在成立大会上,南北方教育界人士推举蔡元培、范源濂、郭秉文、黄炎培、汪精卫、熊秉三、张伯苓、李湘辰、袁希涛等九人为董事会董事,孟禄、梁启超、严修、张仲仁、李石曾五人为名誉董事,并决定设总事务所于京师。董事会聘陶行知为主任干事。《新教育》杂志作为它的机关刊物,主任干事(主编)先后由蒋梦麟、陶行知、徐则陵(养秋)、王西征担任。该社还设立32个专门委员会,分别研究各级教育(如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各类教育(如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各科教育(如国语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等。
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中等教育委员会书记的汪懋祖曾追叙它成立的缘起说:杜威博士在我国宣传学说,告诉我们新教育是什么,新教育的路径应当怎样,而全国教育思潮为之一变,然而新教育究竟不可空口谈论,必须脚踏实地,从调查入手到实际改良。去年(指1921年。引者)孟禄博士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业,鼓导全国教育界,这就是实际教育调查的运动。其时,蔡元培等社会知名人士相继赴欧美考察,数年间,各省赴欧美考察教育者亦不少。我们到欧美考察教育所得效果的结晶,就是中华教育改进社。可以说,中华教育改进社是五四新教育改革运动与实际教育调查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时社会有识之士顺应世界新教育潮流,在致力于教育调查与研究的同时,为了联络国内外同人,集思广益,凝聚力量,有效地推进教育改革而成立的社团组织。这一点我们也可从该社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进行的宗旨得到印证。
中华教育改进社集中了教育界和各学科领域众多名流专家,以及许多有留美背景的中青年学者,可谓在五四新潮下倡导中国教育改革力量的大集结。它直接推动促成杜威、孟禄等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来华讲学,以务实的态度进行了大量艰苦的教育实际调查,对制定壬戌学制起了很大影响。而且,它的社员分布极广,地不分南北,人不限中外,规模既极宏大,组织又异常完备。民国时期的权威工具书《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评价它对于中国教育之改进,功绩甚大。毫无疑问,它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新学制教育改革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产生的改革效应决不能低估。
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活动虽然涉及教育行政、高等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图书馆教育、童子军教育、成人教育等诸多教育层次和学科领域,不过,基础教育是中华教育改进社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如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部议决的当年进行计划即明确指出以改进中等教育为主;1923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公布的进行计划,亦有本年度进行方针,仍照十一年度所规定,以改进中等教育为主,他种教育,得视人才经济及需要酌量图谋改进一句;1925年,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社务报告》在进行方针一目中也说,本社今后对于教育之努力,其入手方法,为选择宗旨相同并有着成绩之中学小学幼稚园,与之特约试验。并将试验结果,随时介绍全国,俾多数学校,可以共向此途进展。可见中小学教育是中华教育改进社关注的重点领域。
应该说,中华教育改进社聚集了一批当时中国史学界的著名学者,如梁启超、顾颉刚、柳诒徵、朱希祖、徐则陵、何炳松、陈衡哲等教授,加之一些教育理论界的人士,如胡适、蒋梦麟、朱经农、吴研因等人,他们致力于推进学校历史教育改革,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那么,他们究竟如何依托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展新学制中小学历史教育改革的?改革的成效如何?对20世纪20年代甚至之后中国的历史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就是本书所想探讨并力求回答的问题。
二 研究范围
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存在时间只有5年左右,一般认为北伐战争开始后,该组织就解散了。不过它存在时间虽短,但是从1922年至1925年先后在济南、北京、南京、太原举行了四届年会,每次年会讨论的教育改革议案多达100件以上。这些决议案或呈报教育部采纳,或函请地方、学校酌量施行。每届年会上,历史教学组都提出许多改革议案,议题涉及很多方面,如历史课程的侧重点、史地课程的合理配置、历史教科书编纂的改革,等等。中华教育改进社还参与了新学制历史课程标准纲要的拟定、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的编纂等活动,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新学制历史课程改革运动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本书讨论的时间范围,主要以1921~1926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实际存在的5年左右时间为核心,然在论述其缘起时追溯至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发端,而且,其生存的时间虽然只有5年左右,而历史教育改革的实践及效果的呈现往往还要有所后延,因此,本书的论述在时间上间或稍有延伸,如少数出版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新学制教科书也纳入了本书的讨论范围。
本书论题中的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指的是新学制的主体部分即中小学的历史教育改革,并不涉及大学和师范学校的历史教育改革。在涉及的相关人物方面,本书以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历史教学委员会成员以及每届年会参加历史教学组活动的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
三 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五四前后教育社团的研究总体上仍显薄弱,关于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研究,至今尚无一部专著。稍有提及中华教育改进社的论著主要有以下几部。
谢长法《借鉴与融合:留美学生抗战前教育活动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一书,考察留美学生群体在抗战前的教育活动。文中若干处提及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相关人物和活动,以及《新教育》杂志在传播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作用。
刘正伟《督抚与士绅: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熊明安和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元青《杜威与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等书,或对杜威、孟禄在华活动及与五四时期中国教育改革的关系,或对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或对廖世承等人从事的教育实验活动有所论述。
探讨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相关论文有十余篇,主要是:何成刚《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济南历史教育会议述评》(《历史教学》2006年第12期)、涂怀京《中华教育改进社对20年代教育科学化的贡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何树远《胡适与中华教育改进社》(《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杨莲《陶行知与中华教育改进社》(《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杨卫明《中国近代教育学术的嬗递以中华教育改进社为对象的考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和《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欧美教育学术》(《教育评论》2009年第6期)、黄少明《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有关图书馆议决案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3期)、李刚和叶继元《中国现代图书馆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源头中华教育改进社图书馆教育组的历史考察》(《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年第3期)、吴稌年《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孵化器中华教育改进社》(《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年第1期)以及卢浩《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国近代教育模仿美国的主要推动者》(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刘惠璇《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教育独立运动(1920-1927)》(台湾师范大学1986年硕士学位论文)等。
上述这些论文有的侧重论述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历史概况、一般社务、成员组成、刊物出版等;有的透过中华教育改进社自身发展情形,说明它与教育独立运动互为消长、互相影响的关系;有的宏观论述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推动教育科学化方面的主要作用;有的探讨胡适、陶行知等著名学者与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关系;有的关注中华教育改进社对中国近代教育学术的影响;有的专注于中华教育改进社对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仅有何成刚的文章是专门探讨中华教育改进社与历史教育关系的,不过何文仅对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第一届年会(济南年会)进行了研究,并没有讨论其他几届年会。这些论文,在某些方面有较为深入的探讨,不过对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研究总体上还较为零散,且大多数没有讨论其关涉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的活动。
此外,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对相关史学家的历史教育思想与实践问题,做过不少个案研究,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其中材料翔实、见解精辟者亦为数不少,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基础。然而,这些研究基本属于从史学史角度做的史学人物探讨,大都没有将相关史学家的活动与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四 资料与思路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胡适有一句名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然后可说三分话。治史者可以作大胆的假设,然而决不可作无证据的概论也。傅斯年也说过: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些都是说历史研究应尽可能多地占有各种史料,以求最大限度地复原历史,而且要持严谨的态度,以期立论有据。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的史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机关刊物《新教育》以及后期的《新教育评论》刊载的有关内容,辅之以同时代的其他重要教育刊物,如《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等;二是中华教育改进社历史教学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如梁启超、徐则陵、陈衡哲、何炳松、柳诒徵、朱经农、朱希祖、吴研因等人的文集、回忆录、年谱、传记等资料;三是当时国内著名实验学校的实验报告、校刊,时人的有关研究著作等;四是后人编辑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对于中华教育改进社和新教育思潮的研究,以及中国名校校史研究成果等。
当然,广集材料、证据的确很重要,然而研究方法也不能忽视。正如胡适所言,同样的材料,无方法便没有成绩,好方法便有好成绩。因此,本书遵循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方面广泛地搜集史料证据,另一方面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努力探寻史料所揭示的各种联系及其本质,运用科学的理论对之进行分析,将观点与材料融为一体,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最后,对本书各部分的研究内容做一简要说明。
引言部分说明本选题的研究缘由以及研究范围,梳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现状,并介绍本书的基本资料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主要从五四前后新教育思潮和新史学运动入手,阐述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展新学制历史教育改革活动的缘起,并分析当时历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论述中华教育改进社历史教学委员会的成立、属性、成员特征和四届年会历史教学组的会务以及有关中小学历史教育改革议决案等。
第三章论述中华教育改进社与新学制历史课程编制之间的关系。本章在叙述新学制历史课程设置概况的基础上,对新学制历史课程的旨趣转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第四章论述中华教育改进社参与起草新学制历史课程纲要的活动。本章对新学制小学、初中、高中三份历史课程纲要,分别从设计教学法理念的渗透、中外史混编的课程基调、文化史取向等三个视角对这三份课程纲要进行了剖析。
第五章阐述中华教育改进社学人编纂新学制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情形,并以顾颉刚和陈衡哲分别编纂的初中和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个案,分析新学制历史教科书中所蕴含的新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第六章论述中华教育改进社历史教育改革活动的成效与影响。本章主要从年会有关历史教育改革案的实施情况、实验学校施行新学制历史课程的情形以及新学制历史课程纲要和教科书的采用与社会影响等方面做了阐述。
结语部分从总体上分析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历史教育改革活动的成就,阐述该社在20世纪20年代新学制历史课程设计、新学制历史课程纲要的研制、新学制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以及年会的历史教育改革案等方面所发挥的许多开拓性贡献,同时也客观指出某些改革的主观愿望与实际效果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出入,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期待能够给当今的历史教育改革以某种历史启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