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內容簡介: |
孙杰远、温雪编*的《微课的原理与技术》试图在教育、课程、教学、学习和技术的背景下,研精阐 微,深入理解微课的理论内涵和技术基础,把握微课研究的价值、现状与趋势。从微课的编制原理、设计与开发、应用与评价几个层面,理论探究辅以技术操作、案例评析:从微型学习、微课的教学实践模式、微课评价、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等方面剖析微课研究的关键所在。
|
目錄:
|
第一章 微课概述
第一节 微课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微课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第三节 微课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微课编制的原理
第一节 微课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微课的教学内容
第三节 微课的教学实施
第四节 微课与教师
第五节 微课与教学
第六节 微课与学习
第三章 微课的形式与设计
第一节 翻转课堂
第二节 慕课(MOOC)
第三节 微课的教学设计
第四章 微课的开发与制作
第一节 微课的开发
第二节 微课制作软件
第五章 微课的应用与评价
第一节 微课的应用
第二节 微课的评价
第三节 微课案例及分析
第六章 微课的理论与研究
第一节 微课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微课的价值
第三节 微课的未来与挑战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网络通信技术的日益更新带来了各种微事物,使得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满了微信息,进而步入一个新的时代,即微时代。
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从而呈现短小精悍、目标明确且内容完整的教学资源或教学活动。微课虽微,但微而具体,以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和资源架构,支持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辞微旨远,其出现和应用,是对传统教学以知识传递为重的教学方式的冲击,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培育提出的挑战;以微见著,由此导向创新型思维的形成和一种人才培育的方式,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等层面体现微观中的潜在力量。
当技术介入教育领域,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的影响,使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可能时,技术在教育中将由辅助地位逐渐上升成为影响教育变革的核心因素。在技术对教育领域不断渗透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面前,对教育中技术运用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更深的哲学反思,理解教育与技术的本质,才能获得对教育中技术价值的认同,正确有效地掌握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方式方法,发掘其教育应用的更大潜能。
微课不是获得知识和智慧的唯一教学形式,也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唯一方式,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可能有不同的产出。如果没有教师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没有针对教学对象实际学习需求的精心设计,微课资源只停留在浅层的信息聚合,大量的时间、精力、技术的投入将不能产生应有的教学价值;如果没有学习者对个人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的体察,以及对个人学习的评价与反思,只停留在与基于网络环境的微课简单机械的交互,或是社会网络空间中满足于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娱乐和闲谈,而不是积极应对学习任务的挑战,再丰富的微课资源和学习活动也无法与学习者个人的理解和意义构建相关联,不会出现创造性的课程参与;如果微课资源没有在网络空间中传递、共享和交流,则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挑战,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不能获得深层的支持。
基于此,我们试图在教育、课程、教学、学习和技术的背景下,研精阐微,深入理解微课的理论内涵和技术基础,把握微课研究的价值、现状与趋势。本书共有六章:第一章阐述微课产生的背景、概念、特点及类型,以及微课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从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微课与教师、微课与教学、微课与学习几方面论述微课编制的原理;第三章论述了翻转课堂、慕课(MOOC)这两种以微课为主要载体的教与学的形式,并提出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文化内涵来考虑微课教学设计的要素及其教学过程设计;第四章阐述了微课开发与制作的思路和基本技术;第五章论述了微课的应用与评价,并选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的微课案例进行分析;第六章对微课的现状与问题、微课的价值、微课的未来与挑战等进行阐述,尝试从微课的理论研究、微课建设、教学应用等现状中,深入思考微课有什么价值、微课对谁有价值等问题,并从微型学习、微课的教学实践模式、微课评价、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等层面剖析微课研究的关键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