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編輯推薦: |
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著的《钢琴师(精)》献给每个经历过灾难,仍坚强屹立、怀抱希望的人!
他们被羞辱、被凌虐,他们的痛苦只能藏在心里,他们一个个被送去处死,他们想起而反抗,却遭到杀人机器最残暴的镇压……但,有一个人,他躲藏在这座死城里,在悲伤寂寥的空气中弹奏著萧邦小夜曲,他不愿被打倒,不愿屈服!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次大战的真实故事:纳粹入侵波兰,华沙变成恐怖的沦陷区,德军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手法大肆屠杀犹太人,年轻的犹太裔钢琴师史匹曼一家人也全葬送在这场战事中,只有史匹曼一人奇迹似的存活下。靠著发臭的水、渣烂菜,以及对音乐对生命的渴盼,他在断垣残壁里躲藏了五年!
战后史匹曼立刻以近乎冷酷的客观笔触描述战时骇人听闻的故事,但因波兰政府干预,迟至五十多年后才再次出版。本书一发行就备受注目,荣登德国畅销书排行榜;后改编成同名电影,更是囊括国际影展多项大奖。
战争已结束,历史已迟去,但音乐激发的力量、人性战胜邪恶的坚毅精神,和那段黑暗年代留下的教训──永远弥足珍贵!
|
內容簡介: |
由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著的《钢琴师(精)》讲述的是:1939年9月23日,波兰电台的最后一场直播曲目是由年轻钢琴家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演奏的肖邦C大调梦幻曲。他的演奏被德军的炮弹打断……
他的家人全部被送往特雷布林卡处死,一位爱好音乐的警察认出了他,因此唯有他幸免于难。他如孤魂野鬼一样,在华沙犹太区的残垣断壁和成堆尸体之间东躲西藏。虽然饥饿、恐惧、疾病、孤独、绝望如影随形,但是他怀着对生存和音乐的渴望,几次绝地逢生。最后,在一位德国军官的救济下,他苦撑到了战争结束。这位恩人却在七年后命丧战俘劳动营。
战后,什皮尔曼将这段骇人听闻的经历写成一部名为《城市之死》的作品,以近乎冷酷的客观笔触记录了这几年间华沙犹太人及华沙城的悲惨命运。因为承载了太多个人的痛苦,什皮尔曼完成书稿之后就再也没有读过。此书1946年出版,却遭到波兰政府当局查禁,迟至五十年后,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师》重新发行,并一举登上了国际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根据原书改编的同名电影由罗曼·波兰斯基导演,囊括了包括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奖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
媒体推荐:
生动而痛苦……让人不得不读下去。
——《星期日邮报》
读一读这部记录一个人在二战期间在被摧毁的华沙城幸存的小书,你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人性,胜过读几卷普通的百科全书。
——《星期日独立报》
《钢琴师》……立即攀升到国际畅销书榜首——这并不让人惊奇;它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令人肠断的杰作……什皮尔曼这本书的一个不可低估的特点是:它超出了读者有理由的期待,全然没有一般作者经历多年苦难后立即写出的作品所具有的那种激愤和怒火。
——《独立报》
以令人吃惊的客观笔触描述了那段时期的真实情况,客观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确的地步。书中波兰人有好有坏,犹太人有好有坏,德国人也有好有坏……
——罗曼·波兰斯基
|
關於作者: |
波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 译者:刘士聪 译者:谷启楠
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1911-2000),波兰犹太裔钢琴家、作曲家。他从小就显露出音乐天赋,先后在华沙音乐学校和柏林艺术学院学习钢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回到华沙,开始在波兰广播电台担任钢琴师。1945年至1963年期间,他在波兰广播电台担任音乐部主任,在世界各地举办了两千多场音乐会。去世前一直定居在华沙。他的著作《钢琴师》在2000年获得《犹太季刊》温盖特文学奖之非虚构作品奖。
|
目錄:
|
引言
一孩子和疯人出没的时候
二战争
三第一批德国人
四父亲给德国人鞠躬
五你们是犹太人吗?
六在赫沃德纳大街跳舞
七K太太的善举
八受到威胁的蚁巢
九集中转运站
十逃生的机会
十一神枪手们,起来!
十二小少校
十三隔壁邻居的争吵
十四绍洛斯的背叛
十五在燃烧的楼房里
十六城市之死
十七以酒求生
十八长C小调梦幻曲
附言
维尔姆?霏森菲尔德上尉日记摘抄
尾声一座沟通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和维尔姆?霍森菲尔德的桥梁
|
內容試閱:
|
引言
几年之前,父亲才开始跟我们讲起他在战争年代的经历。然而,从孩提时代起,他的那些经历就一直陪伴着我。我十二岁时,就偷着从书架上把这本书拿下来读,由此我明白了为什么我没有爷爷奶奶,也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从来不和我们谈他的家庭。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使我知道了我是谁。我很清楚,父亲知道我已经读了这本书。可是,我们从未谈过有关这本书的事情。因此,我也从未想过,这本书对别人有什么重要一一它的重要性还是我的朋友沃尔夫比尔曼在听我讲了父亲的故事之后指出来的。
我在德国生活了很多年。那里的犹太人、德国人和波兰人互不往来,这使我深感痛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有助于治愈这些仍未愈合的创伤。
我的父亲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不是作家。论职业,他是一个被波兰人称为心中有音乐的人,是钢琴家和作曲家,他一直是波兰文化生活中鼓舞人心的重要人物。
父亲在柏林艺术学院师从阿尔图施纳贝尔,完成了钢琴学业,同时也向弗伦茨施雷克学习作曲。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后,他回到华沙,开始在波兰广播电台担任钢琴师。到一九三九年他已经为多部电影谱写了乐曲,还创作了很多抒情歌曲和通俗歌曲,在当时很流行。战争爆发以前,他曾与国际知名的小提琴家布罗尼斯拉夫金佩尔、亨里克舍尔林以及其他著名音乐家同台演奏。
一九四五年以后,他又回到波兰广播电台工作,继续在音乐会独奏并参加室内乐合奏。他创作了好几部交响乐和三百来首通俗歌曲,其中有很多大获成功。他也写了许多儿童歌曲,偶尔为广播剧配乐,还为多部电影谱写乐曲。
他在波兰广播电台音乐部担任主任多年,直到一九六三年才辞去此职务,以便用更多的时间巡回演出,并关照他和金佩尔共同创立的华沙钢琴五重奏乐队。他在世界各地举办了两千多场音乐会和独奏音乐会。一九八六年退出演奏活动,专心致志从事创作。
可是。在西方,他的乐曲一直鲜为人知,我总觉得这很遗憾。我认为,其中有一个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不仅在政治上是这样,在文化上也是如此。在世界各国,娱乐性轻音乐的影响远远大于严肃的古典音乐,波兰也不例外。波兰人民是唱着我父亲的歌曲成长起来的,因为几十年来是他开创了波兰通俗音乐的领域。可是,波兰的西部边界竟成了阻隔这种音乐传播的障碍。
父亲在一九四五年写下这本书,我想他是为自己写的,而不是为全人类写的。写作能让他的精神和情绪从战时的可怕阴影里解脱出来,让他能继续生活下去。
尽管波兰一些出版公司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想让年轻一代读到这本书,可是一直没能重印。他们的努力总是受挫。没有人解释原因,但真要解释也很简单:政治当局自有理由。
在第一版出版五十多年后,本书得以出版,对波兰的很多好心人来说,这也许是个值得记取的教训,这个教训也许能够说服他们在自己的国家重新发行这本书。
安杰伊什皮尔曼
犹太人聚居区的隔离墙不是连续不断一直修到大路边的。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与地面持平的长长的通口,污水从这条道路上的雅利安人居住区流向犹太人聚居区人行道旁的排水沟里。小孩子们就利用这些墙上的通口走私。你可以看见一个个小黑影迈着火柴棍儿似的小腿从四面八方走来,胆怯的眼睛偷偷地左右张望。然后用两只小黑爪子把货物从通口外面拽进来。这些货物往往比小走私犯的身体还要大。
一旦私货通过了通口,孩子们就把那些大包小包甩到肩头上。由于货物太重,他们弯着腰,踉踉跄跄;由于吃力,他们太阳穴上青筋暴起,嘴巴大张,喘着粗气,就像惊慌的小老鼠,匆匆忙忙四处逃窜。
像成年人走私一样,孩子们也是冒着丧失生命或肢体致残的危险在干这种勾当。一天,我正沿着隔离墙走。看见一个小孩在弄私货,似乎马上就要成功了。那个犹太小孩还在墙的另一边,他的货己经塞进了通口,他只要跟着进来就没事了。我看见他那瘦骨嶙峋的身影已过来了一半,突然听见他一声尖叫,此时,墙那边传来一个德国人粗哑的吼声。我赶紧跑过去,想把孩子从通口里拉过来,尽管我们用了很大力气。可他的屁股被夹在排水沟里动弹不得。我使出全身气力拉他的两只小胳膊,可他的叫声却越来越惨,我能听见墙那边警察狠命打人的声音。等我把那孩子拉过来的时候,他已经死了。他的脊梁骨被打断了。
实际上,犹太人聚居区的人们并不是依靠走私物品过活。从隔离墙那一边私运过来的东西都是波兰人捐赠给最穷的犹太人的物品。真正的经常性的走私买卖都是像科恩和黑勒那样的大人物干的;对他们来说,那很容易,而且很安全。警察收受贿赂之后,在双方约定的行动时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成队的马车就在他们的默许下从他们的鼻子底下赶进犹太人聚居区的大门,车上装载的全是食品、高档烈酒、豪华佳肴、希腊进口烟叶、法国花哨商品以及化妆品。
在现代咖啡厅里,我每天都亲眼看见这些走私商品。这家咖啡厅是有钱人经常光顾的地方,他们佩戴金银首饰,浑身珠光宝气,在那里消磨时间。开启香槟酒瓶的砰砰声此起彼伏,女招待们打扮得妖里妖气,在摆满美酒佳肴的咖啡桌之间跑来跑去,伺候那些发战争财的投机商们。在这里,我丧失了两个方面的幻想:一是关于我们的团结精神,二是关于犹太人的音乐素质。
乞丐是不准在现代咖啡厅门外逗留的。那些肥头大耳的门卫会抡起大棒把他们赶走。也有人力车拉着男男女女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他们冬天穿着昂贵的毛料衣服;夏天穿着用法国丝绸做的服装,戴着考究的草帽。在他们快到咖啡厅被门卫用大棒保卫着的区域之前,他们自己就用手杖驱赶围上来的乞丐,连脸都气歪了。他们一点也不肯施舍,认为施舍会使人堕落。还说,如果你也像他们那样努力工作,也能得到同样丰厚的收入,机会人人都有,如果你不懂得在生活中如何进取,那是你自己的过错。
P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