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爱情*初的光辉投入苍茫冷漠的少女的生活,一窥创作初期的茨威格。 -《骷髅头塞德拉克》:战争并不能让相依为命的孤儿寡母幸免于难,代替卑微无名者发声的反战名篇。
|
內容簡介: |
《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一书是斯特凡茨威格成为作家的开始,艾利卡生长一个一个刻板压抑的家庭里,姐姐已经放弃了人生的希望,镇日埋头做女工,做钢琴老师的艾利卡渴望生活,向往爱情。一天,她在学生家里结识一名男子,两人很快就陷入热恋之中,然后,生活的艰辛以及人生的不同选择,另他们迅速分离,艾利卡的生活变得和姐姐的一样苍白。
本书另收录《雪中》《出游》《猩红热》等名篇。
|
關於作者: |
斯特凡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和传记作家。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以及作家和历史人物传记《三大师》等。
|
目錄:
|
雪中
出游
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
生命的奇迹
不能忘记的人
骷髅头塞德拉克片断
猩红热
女仆莱波雷拉
|
內容試閱:
|
雪中 这是一座中世纪的德国小城,紧邻着波兰,方方正正、宽宽大大的样子,颇有十四世纪建筑之风。小城平日里一直是有声有色、生气盎然,如今却浓缩成一种单一的景象高高积压在宽阔城墙和塔楼顶端的晶莹耀眼的白色。城墙和塔尖已让夜色罩上了一层朦咙的雾纱。
夜晚倏忽而至。街道上的喧闹嘈杂和众人的忙碌奔波渐渐低弱下去,变成某种仿佛来自远方的、细如游丝的声响,打破这种声响的,只有晚钟那在有节奏的间歇中发出的单调的鸣响。倦怠瞌睡的手艺人开始享受收工后的闲暇,灯光渐次稀落,不久便一团漆黑。小城像天地间唯一有力的生物昏昏入睡。
每一点声响都死去了,原野上颤抖的风声也唱着温柔的催眠曲,渐渐没了声息。耳边只有上下飞舞的雪片漫游到目的地时发出的细微的沙沙声 突然间有个低低的声音响起来。
听来像是远方传来的紧促的马蹄声,声音愈来愈近。睡眼惺忪的守门人吃了一惊,慌忙走到窗前,去听外面的动静。没错,是有人骑着快马朝城门奔来,不多时便有个让寒气冻得僵硬的、嘶哑的声音叫门,要进城。城门开了,有个人走进来,他把一匹浑身冒着热气的马牵到一边,递给守门人,匆匆说了几句,付了一大笔小费,打消了守门人的顾虑,然后就三步并作两步,穿过孤零零的映着雪光的广场、静寂的小巷和白雪皑皑的街道,向小城的另一头走去。他的脚步没有半分迟疑,显然在这里是轻车熟路。
小城的那一头立着几处小小的房子,紧紧挨在一起,仿佛彼此间需要互相扶持。每幢房子都朴实无华、毫不起眼,烟熏火燎又歪歪斜斜,一直悄然无息地隐没在幽深的小巷。它们仿佛从未见识过欢歌笑语的富贵繁华,仿佛笙歌燕舞的狂欢从未将那些模糊不清、隐而不见的窗子震得嗡嗡作响,而明亮的阳光从未在窗玻璃上映出耀眼的金光。这些房子,像怕见生人的胆怯的孩子,孤独地挤在一处,挤在犹太人狭小的城区里。陌生人在一所最大的、相对来说最漂亮的房子前停下脚步。这是这群犹太人中最富有的人的房子,也用作教堂。透过合拢的窗帘的缝隙,露出一丝明亮的灯光,从灯火通明的房间里传出圣咏声。这是在庆祝光明节①,仪式进行得肃穆平和。光明节是欢庆的节日,是马加比家族②赢得胜利的节日,这个日子使这个遭到驱逐、受到命运奴役的民族想起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巨大力量,是难得的几个赋予他们法则与生命、令人愉快的日子之一。可是,圣歌听起来很是忧伤,充满着憧憬,声音里蕴含着金属的光泽,被千百颗滚落的泪滴腐蚀得锈迹斑斑。歌声像一首绝望的哀歌飘向寂寥的小巷,渐渐消散 陌生人在房前静静地站了一会儿,浮想联翩。大滴大滴的泪珠涌出来,在喉咙里哽咽着。他不禁随着众人唱起那古老而神圣的曲子,这些曲子是从内心深处流出来的,深深的敬畏充溢着他的整个心灵。
然后,他抖擞了一下精神,迟疑着走到紧锁的门前。他猛地拍了一下门,震得门颤巍巍嗡嗡响。
颤动传遍整幢房子 楼上的歌声戛然而止,就像紧随着一个早已约定好意义的手势停了下来。每张脸都变得煞白,大家茫然地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节日的喜庆气氛刹那间荡然无存,对犹大马加比他们的精神偶像战无不胜的威力的幻想破灭了。眼前浮现的犹太人辉煌灿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他们又是孤独无助、浑身颤抖的可怜的犹太人了。现实重新复苏了。P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