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按照十三五的规划,建成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六大体系。《论出版的文化自觉》史论结合,从出版本质、出版价值这些更为根本的视角,以史为鉴,对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的走向提出一己之见。
|
關於作者: |
张雨晗,河南大学文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土,副编审。曾就职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编辑出版研究中心。
|
目錄:
|
我们到底在追寻什么?为《论出版的文化自觉》序 蔡翔/1
绪论/1
第1章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18401937)/52
一 器物层面的文化自觉: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53
二 制度层面的文化自觉: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57
三 观念层面的文化自觉: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63
第2章 中国近代出版业:文化自觉的组成与途径/77
一 器物层面文化自觉与近代出版之萌生/79
二 制度层面文化自觉与近代出版之奠立/ 83
三 观念层面文化自觉与近代出版之成熟/93
第3章 中国近代出版人:文化自觉中少数人的代表/114
一 传统知识分子:富于新思想的旧学家、实践新道德的老绅士/115
二 有机知识分子:知识一政治精英的典范/124
第4章 中国近代出版理念:文化立人、文化立国/134
一 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自觉:依靠大众的力量,遵循文化的规律,塑造民族精神与立国之本/135
二 近代出版人的出版理念:以大众立场、世界眼光、先进文化立人立国/146
第5章 当代中国出版的历史使命:实现最大范围的文化自觉/179
一 当代中国出版业: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182
二 当代中国出版企业:内容是安身立命之本/211
三 当代中国出版人:专业素养与文化信仰是唯 一的定位/220
结语/229
参考文献/233
后记/243
|
內容試閱:
|
在五四及以后的几年中,郑振铎始终在努力推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学的整理研究。他提出,我们所谓新文学运动,并不是要完全推翻一切中国的固有的文艺作品。这种运动的意义,一方面在建设我们的新文学观,创作新的作品;一方面却要重新估定或发现中国文学的价值。1923年郑振铎任《小说月报》主编后,特意开辟了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专栏,刊登余祥森的《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顾颉刚的《我们对于国故应取的态度》、王伯祥的《国故的地位》等论文,就中国旧文学的整理问题进行讨论。1927年,他在《小说月报》推出中国文学研究第17卷增刊号,刊有郑振铎、郭绍虞、刘大白、陈垣、许地山等35人的60余篇研究论文,内容涉及先秦文学、魏晋六朝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以及民间文学等,更被后人视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重要的学术论文集。
郑振铎的出版经历可用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来概括,但无论是介绍,还是整理,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创造中国的新文学。正如《小说月报》的《改革宣言》所申明的编辑方针:旨在创造中国之新文艺,内容和形式上谋更新而扩充之,将于译述西洋名家小说而外,兼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之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之方法。与鲁迅一样,郑振铎一方面尝试运用不同体裁和形式进行新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刊物主编身份扶植新文学工作者、推广新文学作品。像鲁迅的《在酒楼上》、瞿秋白的《赤俄新文艺时代的第一燕》、老舍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以及冰心、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的作品都曾借助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走向大众。像规模巨大的文学研究会丛书,以及之后的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文学周报社丛书文学研究会世界文学名著丛书等,除大量翻译国外经典外,更是为新文学创作提供了宽广的传播平台,可谓新文学运动最大成就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