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历史文化古镇广西田林县定安镇为规划蓝本,在对定安镇旅游文化资源全面研判的基础上,依据重构乡土的理念进行色彩小镇的规划。本书贯穿传统文化当代表达、传统艺术时尚表述的规划理念,深耕定安镇壮族色彩文化五色糯饭、壮戏艺术、壮族服饰等,采用当代思维、当代艺术营造手法,以色彩为魂,重构定安镇的乡土文化,为当下古城镇、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探索性样本。
|
關於作者: |
过竹,广西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第十三批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出版著作31种(含合作),规划项目100多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艺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3项、《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项目1项,获省部级奖12项(含合作)。
李洪波,男,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系主任。国家水利风景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层次水利风景区评审专家,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生态旅游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国家森林公园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湿地资源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
|
目錄:
|
第一篇 分析研判
第一章 项目背景 3
一、区域背景 3
二、时代背景 3
三、政策环境 4
第二章 基本条件分析 6
一、自然 6
二、社会 6
三、经济 9
四、风貌 9
五、旅游资源评价 10
六、SWOT分析 13
第三章 案例分析 14
一、文化休闲小镇案例 14
二、色彩城镇案例 16
第二篇 研判定位
第四章 规划目标与战略 21
一、建设目标 21
二、规划原则 21
三、规划理念 22
四、规划定位 22
第三篇 专题规划
第五章 空间发展规划 27
一、定安镇域空间发展规划 27
二、定安文化艺术小镇空间发展规划 27
二、发展片区 28
第六章 分区发展规划 29
一、定安文化艺术小镇发展规划炫彩魅力城 29
二、渭密生态庄园组团发展规划姹紫嫣红居 40
三、常井八来养生度假组团发展规划深情壮瑶家 41
四、那门、央荣山地运动组团发展规划绿野仙踪里 42
五、那雄、八新游憩乐园发展规划绿林迷彩寨 43
第七章 产业规划 45
一、产业体系建设 45
二、产业发展目标 45
三、发展路径 46
第八章 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 48
一、绿地系统 48
二、景观系统 49
第九章 交通系统规划 51
一、对外交通 51
二、内部交通 51
三、休闲绿道 52
第十章 基础设施及配套规划 53
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3
二、标识系统规划 54
三、安全设施规划 54
第十一章 生态保护规划 57
一、生态保护规划 57
二、生态保护措施 57
第十二章 色彩文化与水文化规划 60
一、色彩文化规划 60
二、水文化规划 60
第四篇 实施保障篇
第十三章 区域协调 65
一、省际区域层面 65
二、百色市层面 66
三、田林县层面 66
第十四章 营销策划 67
一、市场分析 67
二、营销手段 67
第十五章 保障支撑系统 71
一、管理运营机制 71
二、旅游协调机制 71
三、配套政策保障 72
第十六章 智慧小镇建设 73
一、智慧小镇体系 73
二、基础设施建设 73
三、景区智慧平台的建设 74
四、智慧服务百色旅行账户 75
第十七章 效益分析 77
一、投资估算 77
二、效益分析 81
附图:定安镇旅游发展概念性规划
第一部分 定安镇镇域旅游发展规划图
第二部分 定安镇镇区发展规划设计图
|
內容試閱:
|
重构乡土
过竹 李洪波
2000年,中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2010年锐减为271万个,仅仅10年内减少92万个,平均每天消失252个村落。
村落消失的原因有三:一是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大批农民入城务工,人员与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致使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已经出现了人去村空从空巢到弃巢;二是城市较为优越的新的生活方式,成为令愈来愈多年轻一代农民倾心的选择,许多在城市长期务工的年轻一代农民,已在城市安居和定居,村落的消解在所难免;三是城镇化直接导致村落消失,这是近10年村落急速消亡的最重要缘由。
一、古村落现状:回不去的乡村、望不见的乡愁
回不去的乡村,望不见的乡愁。这不是文人的感怀,而是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农村多已没有田园牧歌,有的是无奈。
2012年2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凋敝的乡村,回不去的故乡》:
年节又至。尽管春运大战硝烟正浓,可是,到底有多少人是回到了那个在地理和心理意义上的双重故乡,这是个问题。
就在昨天,看到朋友空间里有一张照片:明显久无人居的院落里,蒿草疯长,一棵小树都已齐屋檐高了。照片下有朋友的朋友留言:原来好热闹的院子,现在破败成这样了。言语之间,伤感无限。不由得想起前些时间的观感:今年刚入冬,老家村里一亲戚过世,回去了一趟。原来一百多人的村子,现在只剩下5个人,不,刚离世一人,只剩下4人了。他们的平均年龄是70多岁。到处都是失修的院落,泥沙填满的水井,以及杂树疯长着的路。坐在儿时打闹过的青石盘上,山风一阵阵使人发冷。除了松针掉落的声音,那死一般的寂静,可以让一个心头发热的青年发疯。
这就是几乎所有人的故乡。或者说那个根底上的故乡所有中国人,上数三代,大都是农民。不好说农业人口的突降是好事还是坏事,只是,那些在城市里的农民,不想回故乡,或者说,回不了故乡;而那些还被迫生活在农村里的农民,正和故乡一起衰老,慢慢地被泥土湮没。
前些年,我曾经和那些城市里的农民一起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身边的亲朋也多属这样的身份。他们那些粗糙的背影,我很清楚。在他们亲手盖起来的城市里,没有他们的一片瓦。那极个别的用来给他人励志的发达者,脚底下往往踩着无数同乡的呻吟。即便是这样,他们也不愿意回到生养过他们的山村。其一,虽然他们知道这不是他们的故乡,他们的鼾声始终无法融进城市的小夜曲,但他们已经依赖上了劳累之后的那一瓶廉价啤酒,因为,在故乡,想喝一瓶啤酒,孩子要跑很远的路,才能在代销店买到。况且,他们已经不会耕作了。传承了几千年的田地里的劳作技术,在他们粗糙的大手里,变得越来越难。或许,从心理上,他们根本就有些抵触。事实上,他们的孩子,也就是新生代的农民工,天生就有这种抵触情绪。他们宁愿头发染成杂色用山寨手机哄自己高兴,也会用怀疑的眼神听父辈说那个他们只是听说过的故乡。
历史的车轮或许就是这样子轧过来的。可是,始终游离在四环五环外的那些灰色人群,总有一天会老去,再也挣不到钱的他们,没有社会保险的他们,和他们的孩子,没有受多少真正职业教育的他们,怎样在出租屋里度过岁月,是个让人想得头疼的问题。而且问题还在于,这个群体的数目,庞大得让人恐惧。
留在乡村的,或许更糟。文章开头那个离世的老人,离世前劳累了一整天,晚间发病,同样多病无力的老伴,好不容易把他拖到板凳上。呼喊不来医生,在黑夜里,跌跌撞撞地跑到村子的另一头,那里才有一个孩子在外务工自己独居的老人。然后,两个老人,又才哆哆嗦嗦地找出电话本,找到远在几千里外的孩子的电话,孩子又才找到乡村医生的电话,然而一切都无济于事了,老人在冰冷的板凳上挣扎了几个小时孩子们奔丧回来,哭倒在灵前,几天后,却又重新回到或南或北的四环五环外,而他们的老妈妈,说死说活都不愿意离开故乡。现在,我最怕的,就是来自只有4个人的故乡的消息。手边就有一个同样的新闻:1月14日,在合肥打工的杨师傅和媳妇分别带着孩子回老家过年。到了家门口时,杨师傅发现父亲住的房屋门用木棍反抵着。多次敲门没有应答后,杨师傅将门撞开发现,72岁的老父亲躺在床上已经咽气了。
我知道,如果从文化保存的意义上来说故乡的凋敝,会引来无数的惊叹。但是,真正的故乡的凋敝,没有那么文艺化,它是能让人心头刺痛的。故乡,是回不去了,是很多人回不去了。当这种割裂与生痛事实上存在并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我不知道在团圆的日子里,说欢度佳节还有什么意义。
古村落的命运堪忧。2009年至2010年,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个课题组267人集中对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以及西北、西南17个省113个县含县级市中的902个乡镇传统村落文化遗存进行了为期25天至30天不等的综合性复查。据遗存实情记录统计数据显示,传统古村落生态状况堪忧。这些地域中,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 以下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