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
亚马逊六页纸 如何高效开会、写作、完成工作
》
售價:NT$
349.0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NT$
1800.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NT$
290.0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NT$
430.0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本书写了综合逻辑是人类具有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的一种自我意识组织系统,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人们的主观意识中,是通过对物质世界因果发生或显现的认识,产生对因果关系的理性解析,然后又将物质世界还未发生的事情,设定为某种因果关系的变化,进行因果猜测,这就是人们思维中逻辑意识的作用力。综合逻辑就是通过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设定,来打开自己的逻辑通道。较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创新意识的锻炼和培养。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认识论方面创设和论述了综合逻辑的概念,提出了综合逻辑是人类认识的源头,也是其它一切形式逻辑的基础,由此将这一逻辑形式设定为人类智性的基本起点和人类创造的开端。人在自然逻辑的启示下,开启了后来属于人类智性的表达形式综合逻辑。综合逻辑是人类具有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的一种自我意识组织系统,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是通过对物质世界因果发生或显现的认识,产生起对因果关系的理性解析,然后又将物质世界还未发生的事情,设定为某种因果关系的变化,进行因果猜测,这就是人们思维中逻辑意识的作用力。综合逻辑就是通过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设定,来打开自己的逻辑通道。同时还通过了对言语结构的论述和解析,说明了发现综合逻辑框架的由来。
|
關於作者: |
沈志敏,澳大利亚知名华文作家。创作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动感宝藏》、中篇小说《变色湖》、短篇小说《与袋鼠搏击》,多次获奖。多年来还致力于社会科学研究,著有学术专著《综合逻辑论 人类自组织意识的逻辑生成及其发展》。
|
目錄:
|
序1
导言及说明1
绪论 人类的一天和人的一天1
第一篇 综合逻辑殿堂
第一章 康德的先验逻辑的启示9
第二章 空间和时间先验感的推导和证明18
一、 空间和时间让混沌的世界变为清晰和富有条理18
二、 物质世界在时空中的先验存在的表现19
第三章 自然时空和人类综合逻辑的接通29
一、 人的感觉器官与认知功能和自然时空的接洽29
二、 人的先验时空观和自然时空的接洽及模拟30
三、 人的先验时空感进入综合逻辑通道32
四、 关于数的先验感知34
五、 从先验感知到先验知性的步骤39
六、 人类先验的生理功能和先验的智性功能的对照40
七、 人的先验智性功能步入综合逻辑通道42
第四章 综合逻辑的探源和考察46
一、 综合逻辑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46
二、 综合逻辑是人类智性成长的起点52
三、 综合逻辑是人类创造性的开端59
四、 综合逻辑是人类精神的初始状态66
第五章 从自然逻辑到综合逻辑88
一、 自然逻辑和综合逻辑的泛现88
二、 自然逻辑和综合逻辑的区分和交融93
三、 从自然逻辑到综合逻辑的伟大意义99
第六章 综合逻辑的特征和定义105
一、 综合105
二、 逻辑概念的分辨115
三、 综合逻辑的基本特征互为因果119
四、 综合逻辑的定义122
第七章 综合逻辑通道状况巡视124
一、 综合逻辑通道形象124
二、 人们综合通道状况的异同126
三、 综合逻辑通道对于客观事物的作用131
第八章 综合逻辑通道的扩展和延伸135
一、 通道扩展和延伸之状况135
二、 通道和行走138
第九章 主控意识在综合逻辑中的作用141
一、 主体和综合逻辑的关系141
二、 主控意识引导综合逻辑通道的扩展和延伸142
三、 主控意识对于经验选择的积极意义146
四、 主控意识在引导逻辑思维中的任意性148
五、 主控意识的限制153
第十章 综合逻辑的生理基础和物质意念的推导156
一、 综合逻辑的生理基础156
二、 综合逻辑和感觉器官164
三、 综合逻辑和遗传密码168
四、 综合逻辑体现出的共性和差异170
五、 综合逻辑的先验基因和后天经验的互补172
六、 综合逻辑的生理基础和物质意念推导之小结174
第十一章 关于综合逻辑在思维过程中的状态176
一、 习惯化的自然状态176
二、 突发的速性反应状态179
三、 沉思中的连绵状态181
四、 三种状态的胶着182
第十二章 综合逻辑和经验之间的互动184
一、 关于经验的解析184
二、 经验的客观与主观188
三、 关于综合逻辑在经验中的认知作用194
四、 经验的实在和虚幻199
五、 综合逻辑和经验互动中的共生现象和互补原理202
第十三章 综合逻辑中的互为因果和交叉运行207
一、 综合逻辑的基本逻辑形式互为因果207
二、 综合逻辑通道之路径交叉运行219
第十四章 类构综合逻辑之本质226
一、 类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式226
二、 杂多范畴类构229
三、 类构的形成235
四、 类构的特点240
五、 类构的创新作用246
六、 探讨类构之途径、模态及定义251
七、 类构的普适性和精确性262
八、 类构和综合逻辑的关系269
九、 类构的探寻和创造273
十、 类构由简单到复杂279
十一、 复杂化的类构284
十二、 类构的限制306
十三、 类构之总结313
第十五章 综合逻辑之局限314
一、 综合逻辑在常识化和习惯性状态中受到的限制314
二、 综合逻辑的运行受到经验认知的局限317
三、 主控意识的偏向影响综合逻辑的运行318
四、 综合逻辑的不确定性也是它的局限之一319
第十六章 综合逻辑的哲学认识320
一、 综合逻辑对于因果关系的合理把握320
二、 综合逻辑显现出人的主观作用325
第十七章 综合逻辑和其他逻辑形式之关系333
一、 有关综合逻辑的辨析333
二、 综合逻辑和范畴、概念和观念,假说及抽象之关系336
三、 综合逻辑和其他逻辑形式的共识和区别343
四、 综合逻辑和传统形式逻辑之比较345
五、 综合逻辑和归纳法之关系349
六、 综合逻辑和辩证逻辑之关系351
七、 综合逻辑和数理逻辑之关系355
八、 综合逻辑和中国古典逻辑之关系358
九、 逻辑比较之说明361
第十八章 综合逻辑之概括362
第二篇 综合逻辑和言语结构及语言结构
第一章 言语结构提出的缘由373
一、 普通的认知373
二、 历史的过程373
三、 从语言结构到言语结构376
第二章 言语结构的定义380
一、 言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380
二、 言语结构是对言语发生形式的描绘381
三、 言语结构的定义382
第三章 言语结构的出场384
一、 主客体出场384
二、 出场的样式385
第四章 对言语结构和语言结构的不同认识389
一、 对于言语结构的理解389
二、 言语结构和语言结构的区别392
三、 言语结构的被隐蔽397第五章 言语和语言的共生402
一、 从言语行为到语言形成过程的探源考察402
二、 在言语交流过程中让语言结构得以增长并且规范化405
三、 在言语交流中增强语言的表达性410
四、 在言语交流中,语义内容促进语言因素的变化411
五、 在言语交流中书面语言的诞生和发展413
六、 语言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对于言语交流的作用417
第六章 综合逻辑在言语结构中的运作420
一、 配置和安排420
二、 立体意识和线性语流421
三、 文本理解的共识和差异423
四、 从联想到提高426
五、 认识言语结构和学习其他事物428
第七章 综合逻辑在书面言语篇章 中的体现和使用429
一、 意念类构和修辞手段429
二、 言语结构在文本中的体现431
第三篇物自体假说神生成与协调
第一章 对于物自体的认识和分析439
一、 物自体概念辨析439
二、 物自体从神性到人的智性440
三、 从对于客观物体的解析来认识物自体442
四、 从表象到内质来认识物自体446
五、 物自体的预谋和先导作用447
六、 认识物自体的意义449
第二章 神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力从综合逻辑的角度阐述对于神的理解认识及假说451
一、 人和神的关系之理解451
二、 人在因果关系的逻辑意识中产生神的概念453
三、 综合逻辑和人类的善恶理念之关系456
四、 在宗教发展状况中,从多神教到一神教中体现出人类综合逻辑的作用462
第三章 生成与协调467
一、 关于天赋和先验的观念467
二、 语言的转换生成和言语的转换生成468
三、 协调和运演中显现出的因果意识473
参考文献477
后记481
|
內容試閱:
|
一
如果说人的本能只是体现在各种食欲性欲等生理欲望中,那么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呢,人们又如何能够把自己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经验事物整理成为他们所需的知识呢?这是每一个人在每一天生活中所遇到的常况,这些常况同样可能构成一种困惑,为什么其他动物也具有人类的某些基本欲望,却不能像人类那样吸收知识,而且可以把知识整理转化为一种能力呢?那么人类又如何通过自己的生理本能形成心理意识,进而通过心理意识转换为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呢?这就成为本书论述和探讨的重点。
除了能够在千万年来人类生理状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脑容量增加)中寻找对应之外,也许更加重要的是一种理性表述,这种表述我们可以称之为是一种逻辑意识的描绘。这种逻辑意识是否会通过人类的生理本能和心理变化中培育出来,又是如何在和人们遇见的千变万化的经验事物中成长起来的呢?这让我观察到人类和动物界分野的那条河流,也让我发现到了一朵从本能而成长为灵性的火花。
当我的眼光在观望四周人们的时候,会有什么发现呢?这是一幅幅平凡却有深意的镜头,在这些图景中显现出他们每一个人的容貌和身材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为什么会存在?最简单的用语只有两个字:天生。天生就是父母的给予。当他和她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们的容貌形态已经接受了父母的给予,而他们父母的身上也存在着先辈的给予。
当我再次把眼光投向人们的时候,又可以发现,人和人都有相似的五官四肢,和相近的容貌神态,这就是人类的相同之处。我们的眼光和感觉告诉自己:人不会把人和其他动物混淆。于是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容貌和身材既存在着差异又有相似之处。
除了人的外表,那么在人体内部呢?无疑地,他们的五脏六腑同样也是既相似而又存在着差异,这些相似和差异的因素存在于人类的遗传因子中。那么再把这些因素推导到人的大脑,推导到大脑和肢体的关系方面,推动到每个人对于外界经验事物的认识方面,同样能够得出这样一个很实在的结论:人的智性既相似而又有差异。
当代社会已经设立了一个智商测量的方法,能够初步判析出人的智商高低。智商高低确实表现出人的某种智性高低的差异,但是人类大部分的智性差异并非反映在这种高低差异之中,而是反映在个人的丰富多彩的逻辑思维的通道之中。这犹如人世间,美男美女和丑男丑女总是极少的一部分,而大部分人之间的容貌和身材的差异只能是构成每一个个体人的特色。人们智性差异的大部分的情况同样如此,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综合逻辑的差异。
智商的测量只是抽象地表明一个人智性高低,并不能具体地说明这种智性是如何转换到人的思索和行为中去的。人的这种智性是如何转换到人的思索和行为中去的?必然存在着一个逻辑过程。
我们已经知道人的这种智性的存在,是由于人类先辈在遗传过程中的给予,也会在一代一代人的遗传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而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在他还没有接触到五花八门的经验世界之前,他已获得了这种给予,用一句哲学词汇说,就是先验存在,这种人类的智性的潜在能力是先于知识之前而获得的。
现在就可以把以上两个重大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一是人类的生理本能是否能够生成转换为认识理解事物的理性化的逻辑意识?二是如何从人类的全体和人类个体的中所表现出来的既相似而又有差异的智性中来体现这些逻辑意识。将这两个问题串通后,让我感到眼前豁然开朗,一条综合逻辑的路途被开拓而出,一片五彩缤纷的火焰照亮了这条探索的道路。
本著作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去论证和分析人的智性如何产生,而又如何转换到人的逻辑思维中去的。这种逻辑思维的模态就是本书阐述的综合逻辑。综合逻辑是人类具有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的一种自我意识组织系统,这个自我意识组织系统能在人类经验活动中,在和事物发生关系时产生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意识的萌发让前人类踏入人类的境地,它的产生在人类史上促成了人们的物质创造活动,形成了人类的精神意识并推动其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组织的产生。我还认为,综合逻辑也是其他所有形式逻辑的基础层面。
创设和研究综合逻辑体系,是为了揭示人类自身的思维认识活动,刻画出人们普遍的思维联想活动是如何形成的,采用古代哲人一句话就是:认识你自己。也就是认识我们自己。通过这些画面的揭示和观察,可以清楚地表明,在综合逻辑通道的运行中,能够产生无穷无尽的创造意识,这种创造意识当然会对人们的社会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
二
综合逻辑反映在认识论中,属于哲学的范畴。
在哲学刚刚产生的古老年代,东西方的智者在观察天地自然和人的时候,都存在着一种浮光掠影的综合色彩。而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东西方走向各自的分野,并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想认识体系。
思想意识的范畴是和经济发展分不开的,特别醒目的是近代西方社会一个个人文知识体系的诞生和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科学成为了联系两者之间的结合体,从此形成了改变整个世界的强大动力。
当代社会,中国的经济发展已走向高潮,但是在人文科学的领域似乎还没有跨出中国古代哲人留下的那些沉重模糊的历史脚印,也没有走出近代和现代西方哲学家给予的较为清晰的经验知识的脚印,当然踩过这些脚印是必需的,就像人们所说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跨出这些脚印却更加难能可贵,也许在跨出那些思想意识区域的时候,探索者不得不承受拖泥带水的沉重的步履。
中国的人文科学的知识体系不应该永远停留在对于中国古代哲人的注释和演绎中,也无需固守和驻足于西方哲学思想体系中而迈不出自己的脚步,必须有所突破和创新。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是否能够探索和萌发出新的人文知识体系呢?大概许多人都在期待和努力。我很赞赏比利时科学家,伊普利戈津的那句言语:我们相信,我们正朝着一种新的自然主义前进。也许我们最终能够把西方的传统(带着它对实验和定量表述的强调)与中国的传统(带着它那自发的、自组织的世界观)结合起来。(《从混沌到有序》第57页。)
筚路蓝缕,但愿这本《综合逻辑论人类自组织意识的逻辑生成及其发展》能成为人类探索途中的一个小小的痕迹。
沈志敏 2016年6月3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