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 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嘉骅学术代表作,彰显台湾中青年儿童文学作家学术思辨力
※ 一部很前锋的儿童文学理论作品,以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的方式,对具
体的文学现象进行指点和评说。
※ 一部以文化想象概念来研究童年话语的系统化论著,尝试把自身的
表述建立成一种与儿童文学理论传统进行对话的启蒙过程。
※ 借助西方文化研究的视角,对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进行
批评和探讨。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童年的文化想象为题,以文化研究作为切入的途径,对童年的概念进行梳理。结合话语(discourse,或译为论述、言说)、意识形态、权力、民族、阶级和性别等此类在文化批评研究类型中经常会碰触 的话题,进行阐发。而在思维方向上,作者规划了纵向与横向两条轴线,以对话方式来阐述现在的儿童文学理论与过去的儿童文学理论、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与西方儿童文学理论之对于童年的不同看法。书稿具有极强的思辨性和学理性 ,是一部富有创造力的儿童文学理论专著。
|
關於作者: |
张嘉骅,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学者。1963年生于台湾,祖籍江西。台湾大学中文学士,中正大学中文硕士。200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儿童文学领域的第一批本土博士。曾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专任教师,发表论文十多篇,达十数万字。出版过《风岛飞起童年的澎湖湾》(福建少儿社)等正体版、简体版及韩文版儿童文学作品逾40册,获重要奖项逾30种。其中,《少年读史记》(青岛出版社)荣获金鼎奖推荐优良读物、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儿读物奖、中宣部2015年中国好书(十种)、2015年桂冠童书奖、2015年中国30本好书,并列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等各种推荐书目。长年奔走两岸,指导两岸青少年和儿童提升阅读写作能力。
|
目錄:
|
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一些基本概念与方法的说明 7
第一节 儿童文学作为童年文本的知识集 8
一 从接受理论产生的知识集概念 8
二 把儿童文学当成知识集及其策略运用 15
三 进入儿童文学童年文本的知识集 20
第二节 文化研究途径与儿童文学研究 23
一 儿童文学需要建立文化研究路径 23
二 文化想象的指称 29
第二章 以儿童文学为场域的文化想象 43
第一节 童年、话语与意识形态 44
一 童年的文化语境:从耶稣的肤色谈起 44
二 铭刻意识形态于童年话语 50
三 儿童文学童年符码的解析 57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文本叙事和认同作用 64
一 文本叙事与认同作用的相互关系 64
二 从儿童文学叙事观念看儿童性的认同 77
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启蒙功能 94
一 从卢梭的启蒙思维谈儿童文学的非理性童年 94
二 中国儿童文学启蒙思维与鸟言兽语的论辩 100
三 儿童文学启蒙功能再思索 106
第三章 儿童文学理论与童年概念 119
第一节 儿童文学理论及其童年概念:本质抑或建构?120
一 童年概念的建构性与本质化 120
二 中国儿童文学本质论与童年概念的阐释 126
三 在中国儿童文学本质论中显现的建构性思维 143
第二节 反思儿童文学本质论及其蕴含的童年概念 149
一 相互关联、互为差异的词语运用 149
二 本质存在和起源的相关分析 152
三 一些非本质论的想法 160
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成人儿童交互主体性 167
一 交互主体性的意涵 167
二 儿童文学的成人儿童交互主体性模式举例 169
三 无法彻底建立的交互主体性 181
第四节 互文的儿童文学及其童年概念 190
一 从交互主体性到互文性 190
二 儿童文学与互文性理论 192
三 互文的儿童文学童年概念:以变动、重构与复数化作为观察面 196
第四章 述说童年的权利 213
第一节 童年符码的话语权 214
一 为儿童写作的政治性 214
二 以幸福为名的制约 220
三 在儿童文学中越界的童年话语 223
四 从启蒙中免于符号的暴力 226
第二节愤少愤童的产生:以韩寒、蒋方舟的低龄化写作为例 228
一 借写作自塑生命形象的少年儿童 228
二 愤少与愤童的文化心理 233
三 低龄化写作现象对儿童文学概念的冲击 236
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陷落:从语言游戏的童年到话语禁忌的童年238
一 儿童文学的语言游戏238
二 童年话语禁忌的诞生 242
三 儿童文学的语言乌托邦246
四 走出儿童文学的坎陷 251
第五章 童年记忆与社会/集体记忆 253
第一节 童年记忆的铸造与社会记忆的形塑 255
一 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的概念 255
二 寓存历史意蕴于童年记忆的书写之中 258
三 选择性的记忆与失忆 261
第二节 童年集体记忆的认同与教化 263
一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263
二 李潼与台湾童年集体记忆的塑造 266
第三节 我族意识中的我族童年 273
一 我们他们与我族意识 273
二 儿童文学重塑民族性格论 276
三 缘于地域文化关系而制作的我族童年 282
四 我族童年的想象与深度隐喻 287
第六章 性别与儿童文学的童年想象 294
第一节 在儿童文学里制作男孩与女孩 296
一 男孩话语与女孩话语 296
二 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和女生贾梅 297
三 阳刚阴柔及其操作 303
第二节 重塑儿童文学中的性别关系 311
一 性别平等的想望 311
二 颠覆性别关系的刻板印象 318
三 交融存异的性别话语 324
第七章 结论:探索童年想象,反思儿童
文学研究 326
参考文献 342
跋 高屋建瓴话童年
读张嘉骅的《儿童文学的童年想象》吴其南 360
致谢 3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