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的CFO
》
售價:NT$
310.0
《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售價:NT$
295.0
《
知宋·宋代之货币
》
售價:NT$
340.0
《
爱的7种对话:建立持续一生的亲密关系 (加)苏·约翰逊
》
售價:NT$
345.0
《
中国近现代武术思想史研究
》
售價:NT$
500.0
《
废奴
》
售價:NT$
350.0
《
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 最新修订版
》
售價:NT$
640.0
《
重启春光
》
售價:NT$
214.0
|
編輯推薦: |
预测社会变革 识别重要变化
德鲁克管理经典系列丛书
|
內容簡介: |
既不同于德鲁克早年社会学的著作,也不同于其后几十年间撰写的诸多广为人知的管理学著作(但绝非仅限于商业管理,而是将管理视为一项具有特定原则、使命和社会功能的工作),《已经发生的未来》预见了人类所生活与经历的三大主要领域的变迁:从后现代世界的思想转变到所面临的诸如知识型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衰弱、东方文化变化等的现实挑战,再到人类存在的精神实质。书中首次定义并假设了后现代世界:社会正在经历重大变化,大到我们已经跟过去的那个时代告别,迈进一个新时代。
本书提出并回答了以下问题:有哪些业已开始的重要变化,会让未来极大地不同于多数人依然视作理所当然的现在?这些变化都发生在哪些领域,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它们各自都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含义?面对这些变化,有什么是我们需要学习或摒弃的,有什么是我们能做的?
《已经发生的未来》又一次证明了德鲁克的远见卓识,书中早期诊断的种种预言后来几乎都被一一证实:从19世纪的机械进步转向系统化、有目的、有组织的创新;知识转而成为新的主要资源;由各种组织构成的多元化社会的兴起;现代政府在有效行使职责方面将遇到危机;全球化经济和全球化社会的到来。而唯一一项未被完全证实的预言,恰恰是在本书出版以来,最受关注也被讨论得最多的一项:一种新的世界观,一种新的整体主义哲学即将迅速兴起!
|
關於作者: |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小传 19092005
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彼得?德鲁克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小传 19092005
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彼得?德鲁克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以30余种文字出版,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
目錄:
|
目录
总序
新版序
序言 后现代世界
第1章 新世界观1
第2章 从进步到创新13
第3章 超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50
第4章 新领域91
第5章 知识型社会94
第6章 向贫困宣战127
第7章 绝境中的现代政府151
第8章 变化中的东方175
第9章 未竟之业186
第10章 人类今日之境遇190
译后记200
|
內容試閱:
|
后现代世界
在过去20年的某个未知时刻,我们不知不觉地走出现代,来到了一个尚未被命名的新时代。我们的世界观业已悄然改变,我们有了新的认知,也获得了新的能力。前方有一个新的世界在等着我们,那里充满了机遇、风险和挑战,有着新的人类赖以存在的精神内核。
尽管前些年,旧的世界观还在自诩为现代和新潮,如今其随风而逝的命运却早已注定。它们依然主宰着我们的语汇,无论在政治还是科学领域,事关国内还是国际事务。可无论在政治、哲学、艺术还是科学界,各个团体基于旧世界观的标语和口号,尽管还能激起热血和情绪,但已经无法汇聚为统一的行动。在行动上我们已经被逼着去适应当今这个后现代世界的严苛标准,但对于这一新的格局,我们至今还没有相应的理论、概念和标语,没有任何相应的知识。
事实上,当下40岁以上的人对当今这个时代的感觉,就恍如在另一个世界长大成人之后,再移民到一个全新的陌生国家一样。从17世纪中叶开始,在过去的整整300年,整个西方便一直生活在现代当中。而在过去的100年里,这种现代性更是在哲学、政治、社会、科学和经济等多个领域扩展到了全球,成了第一种真正通行的世界秩序。但是如今,现代世界已成往事,而新的世界虽然已然到来,却时隐时现,仍未确立其地位。
故而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其实是个转型期,是新旧世界相互交叠的时代。旧的现代世界虽趋消亡,但依然是我们的表达手段、期望标准和确保秩序的工具。而新的后现代世界,虽然缺乏定义、表达和工具,但已经在有效地掌控着我们的行动及其影响。
本书是关于我们正生活于其间的这个新的后现代世界的一份报告,仅此而已。它只分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在,并不会对未来有任何涉入。事实上,在写作本书时,我一直在克制自己的欲望,去猜测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以及预测将来会出现什么。我只是分门别类地呈现后现代世界的观念和价值,并没有将其整合为一种合乎秩序的整体。等到这些我不愿和没有做的工作都已经被人完成之际,一个具有其独特特征和世界观的新时代才算真正到来。而如今,我们只是处在新旧世界的转折处而已。
写作本书时,我将自己的目标定位为理解而非创新,描述而非想象。当然,这只是些细微而次要的工作。更为重要的工作,就交给能通过精妙的想象、创造和革新给出合理的新型组织、哲学和制度的人才吧。
本书涵盖了很多内容,但还算不上全面。整体而言,我试图在三大领域展开讨论,每一项都是人类生活和经历的重要构成部分。
新世界观、新观念和人类的新能力
本书的第一部分(第1~3章)探讨了哲学领域的转变:从由机械因果主导的笛卡儿世界观,转向由模式、目的和过程主导的新世界观。而后本书转向了新世界观在创新领域的应用,以及随之而来的新的机遇、风险和责任,其间同时涵盖了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两类活动。随后,本书分析了将具有丰富知识和高度技能的成员组织起来共同努力实现目标的活动。正是这类活动,为大型组织提供了一种新的核心制度,同时也提供了社会秩序的一种新理念,在这种理念下个人和社会成了相互依赖的两极。
新领域、新任务和新机遇
本书的第二部分(第4~9章)描述了四类新现实,每一项都是西方世界的人们需要面对的挑战。第一类现实是知识社会的兴起,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受过教育的人才是生产力的真正来源;每个人都在试图获得更好的教育,至少以入学年限看是如此;一个国家是否能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取决于其整体教育水平。这对社会和个人意味着什么?对教育又意味着什么?
第二类现实是经济发展(消灭贫困)成为人类新的共识和目标,以及如何克服国际、种族、阶层间的斗争来实现这一目标。第三类现实是国家及其政府的衰落,现代政府已然辉煌不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事务的处理上它都正在日趋无力。第四类现实是非西方文化和文明的衰退,西方模式将成为可行的社会模式。
而后,在一个只有寥寥数段的总结部分中,本书提出了下列问题:这四类现实对西方国家意味着什么?如何影响其政府和政策制定的方向、目标和原则?
人类的境遇
本书的第三部分也是最后一部分(第10章)主要关注人类生活的新精神实质,如果你喜欢的话,也可以称之为形而上学。在这方面,我们所要面对的现实是:知识和权力都在变得绝对化,都获得了无以复加的破坏力。而这带来的结果是,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我们将第一次被迫去思考知识和权力的本质、功能,去思考如何对其加以控制。
尽管力求忠于事实,但就像任何一个身处陌生国度的人一样,我也会时常误解当前这个新时代。尽管力求客观,但作为有着西方背景的人,我同样具有欧洲人尤其是盎格鲁-美国人中的保守主义者所特有的偏见:相信自由、法律和正义,相信责任和工作,相信人既有独特之处也有天生缺陷。此外,我也明白自己在知识和理解力上的局限,这一缺点是我在从事所有创造性工作时需要面对的缺点。不过,我依然希望本书已经实现了其目标:报告我对新时代的见解。依然希望读者在以下两个方面均有所认识、有所触动:新的陌生时代已经明确到来,而我们曾经很熟悉的现代世界已经成为与现实无关的过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