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如果生活背叛了我们,我们还拥有什么?

書城自編碼: 292997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成功/勵志人生哲学
作者: [英] 西奥多?泽尔丁[Theodore Zeldin]
國際書號(ISBN): 9787218113296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44/266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1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新能源材料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NT$ 440.0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NT$ 790.0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85
《 哲学家的肚子 》
+

NT$ 263
《 纵然世界再喧嚣,我也会安静以对 》
+

NT$ 332
《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
+

NT$ 240
《 自愈力 》
+

NT$ 368
《 婚变 》
編輯推薦:
当我们被时代洪流裹挟、困于程式化的生活,
梦想与现实渐行渐远,如何追寻人生的意义?
★为何人们将一生中大部分清醒的时间花在无聊、琐碎甚至卑屈的工作中?
★我们如何才能逃离压抑工作环境中那些令人厌烦的同事?
★当人们对浪漫爱情感到失望时,还能创造出什么样的感情?
★如果自由空间有限,除了反叛,我们还能做什么?
★当未来的一切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应该用什么取代自己的野心?
★如果无法成为富人,我们还能追求哪些财富以外的成功?
★如果人们的宗教信仰不同,除了冲突和怀疑,还可能朝哪些方向演变?
从自我的角度书写人生、唤起过去*珍贵的记忆,畅想未来,令当下满怀希望
內容簡介:
不忘过去、不畏将来,
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

这是一本关于探索人生艺术的文集,由28篇散文组成。初读本书就像踏入探索生活的旅程:两个迥然不同的灵魂如何碰撞,才能够产生影响巨大、惠及万世的思想遗产。
在本书中,泽尔丁决定重新评估人生之乐的价值,通过描述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和学术领域的历史人物的真实生活,实现了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他将世界各地伟大思想家和普通人的生平加以浓缩:从唯美主义者到资本家、从东方到西方,这部作品囊括了科学家和艺术家、穷人和富人、古代人与现代人的人生哲思。
泽尔丁用一生的时间做出的哲学研究告诫读者:人生的真谛并不仅限于孜孜寻求平庸、安全的避风港,也包括探寻那些隐秘、无法言说以及被世人遗忘的人生经验。我们将跨越金钱、偏见、虚伪、误解的阻碍,意识到思想能够构筑深刻的交流,宗教令不同人种结成强大的联盟而非令其残杀,以及工作如何能够变得更有趣、更有意义。
在审视生存之乐趣、痛苦与挑战之时,读者会受到现实的鼓舞。通过深入探讨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泽尔丁与读者分享了数则名人轶事与其独到见解。他将人物传记与哲学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两种文学形式如流水般肆意转换。即便本书并非如你所愿探究了生活之隐趣,也至少提供了可供欣赏的哲学思想盛宴。
關於作者:
当代巴尔扎克西奥多泽尔丁

★《星期日独立报》:21世纪对人类未来影响力最大的40位思想家之一
★《时代周刊》:世界上最权威的法国专家
★《今日管理》;英国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
★《快公司》:国际思想领导者

西奥多泽尔丁(TheodoreZeldin) 17岁时毕业于伦敦大学,之后在牛津大学攻读近代史,协助建立了牛津大学的圣安东尼奥学院并在该学院担任了13年院长,现为该学院荣誉研究员、牛津大学外籍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和欧洲学院知名史学家,任OxfordMuse 基金会主席。当代巴尔扎克西奥多泽尔丁

★《星期日独立报》:21世纪对人类未来影响力最大的40位思想家之一
★《时代周刊》:世界上最权威的法国专家
★《今日管理》;英国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之一
★《快公司》:国际思想领导者

西奥多泽尔丁(Theodore
Zeldin) 17岁时毕业于伦敦大学,之后在牛津大学攻读近代史,协助建立了牛津大学的圣安东尼奥学院并在该学院担任了13年院长,现为该学院荣誉研究员、牛津大学外籍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和欧洲学院知名史学家,任Oxford
Muse 基金会主席。
泽尔丁对法国近代史素有研究,他是一名出色的学者、有才情的作家,因其观察入微的写作本领和细致诙谐的笔触,被誉为当代巴尔扎克。其著作主要关注人类个体以及人类在各方面的情感,代表作有《情感的历史》《法国人》。在每一本著作中,泽尔丁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今的人类能够做到哪些数世纪之前的先民所不能之事。
i;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畅想未来,令当下满怀希望
目錄
前言 在思考中书写人生
溯源时间长河,撷取精神碎片
沉思:最繁重的劳动

第一部分 交流的艺术


第1章 人生最大的冒险是什么?
愚昧,人类无法根除的顽疾
生活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
人生是一支越燃越短的蜡烛吗?
第2章 何为虚度一生?
有理想的人如何定义理想?
用自传书写人生态度
评判自己的一生是最困难的事
第3章人类如何辨伪去妄?
怎样才能深入了解他人,甚至自己?
我们是谁?
第4章如果生活背叛了我们,我们还拥有什么?
命运的嘲弄:电影巨匠未竟之作
艺术,顺从与叛逆的结合体
激发彼此想象力的缪斯
第5章穷人对富人的忠告
用仁慈回报社会的残忍
重新定义富人
摆脱孤立!来自社会透明人的呐喊
第6章富人对穷人的忠告
金钱是最低廉的信仰
如何欣赏他人,包括与我们志趣不同的人?
第7章世界上有多少种自杀方式?
艺术家的遗言:重塑世界
嫉妒、贪婪和傲慢自大是无法痊愈的慢性病

第二部分 虚构之物:国家与宗教


第8章没有信仰的人如何理解有信仰的人?
智慧与神学的巅峰人文思想与普适价值合二为一
在分歧中寻找融合:交流、倾听与理解
第9章宗教将如何演变?
统一的宗教信仰是建立政府的前提?
如何将自己的信仰投于实践?
第10章如何克服偏见?
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混乱与意见分歧?
塑造人类对不同艺术的审美品位
第11章预言、担忧与未来之思
未来,回到原点?
现实中的历史温度
第12章嘲讽是非暴力对抗的最有效形式吗?
幽默能够成为暴力反抗的替代选择吗?
嘲讽暴政:民众的语言暴力
第13章如何培养幽默感?
怎样冷静地看待世界?
在讽喻与教化间徘徊
幽默,源于普通人的生活
第14章为什么身在祖国,也没有归属感?
逃离焦虑、平凡、歧视、懒惰与无知
你,要到哪里去?
第15章一个人可以同时爱几个国家?
人类是从属于社会关系的物种?
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之间有什么关系?
世界公民:跳出狭义爱国主义
第16章为何总是怀才不遇、无人欣赏,像行尸走肉那般活着?
失败,通向成功的另一条路
迷失于政治信仰的羔羊
变为现实的理想吞噬希望的蠕虫

第三部分 两性之间

第17章两性战争
性别歧视,自然选择还是人为制造?
第18章灵魂伴侣的替代品是什么?
我们都是突变体?
困于集体与规则中的个人主义
私人生活,逃离压力的避风港
第19章另外一场性爱革命能够实现吗?
婚姻,原是爱情天堂!
中国的压抑、印度的奔放与雅典的排斥
如何改变人类对性的理解?

第四部分 生活与工作,梦想与现实


第20章除了自我表现之外,艺术家还有哪些人生目标?
艺术:拉近陌生人的距离
消除文明隔阂的交流媒介
艺术能够拯救那些被工作折磨的普通人?
第21章哪些事比成为领导者更有趣?
事业的野心使人备受痛苦
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目标的真谛是什么?
第22章努力工作的意义
榨取他人身上最后一丝利润
如何优雅地度过一生?
第23章哪些谋生方式更有趣?
卖家居,更卖生活
创造自己的未来
第24章我们在酒店里还可以做哪些事?
欣赏矛盾性是建立有效人际交往的基础?
旅行与人性的交集
广交益友的实验室
第25章年轻人能够从长辈那里获得哪些人生经验?
更强大、更真实的我愉快地自杀了
应对恐惧的方法并不限于抵抗

第五部分 逝者如斯,惜时之叹


第26章除了保持心态年轻之外,如何对抗衰老?
最快乐的事拥有爱人的陪伴
细节雕琢人生品质
第27章怎样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无知:全新的历史阶段
最重大的发现全部来自不期而遇
第28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目的繁衍或死亡?
超越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幸福样本
理解死亡才能理解生命?

后记:如何寻找精神慰藉?
內容試閱
在思考中书写人生
溯源时间长河,撷取精神碎片
为你的权利而战!抗议!无视周围的恐惧,逗自己开心,做一个幸福的人!拼命赚钱,努力工作,攫取权力!这是我们保护自己、抵御残酷生活摧残的仅有武器吗?与这些古老的自我防护机制相比,当下的人性已大为不同。我们的知识储备远超前人,同时也忍受着比前人更深刻的失落与沮丧。那些曾经能够激发美好与希望的错误理念已无法桎梏我们的思想。因此,我启程寻找并从个人角度出发,溯源时间长河,撷取散落其中的人类思想精华碎片,同时寻找那些隐秘、不可言说或已被世人遗忘的东西。
在每一章的开头,我都会从生活在不同时代、浸润于不同文明的某类人落笔。他们面临着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重大人生抉择,并且用自己的故事为人类某个永恒的疑问,写下了答案。随后,我将引出问题:相比古人,今天的我们可以作出怎样另类的选择?以往我们错失了哪些机会?而未来的人们,又会作出怎样的回应?本书中的人物,并非英雄好汉,也非世之楷模。我之所以选择讲述这些人的人生故事,只是因为他们留下了真实可靠的自我见证。有时,剖析已成历史的人物比了解在世者容易得多,因为死去之人毫无隐私可言,而在世者不愿以真面目示人。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的故事为我开辟了新的思维方式,让我对未来人类之种种产生了难以抑制的畅想。他们赋予我灵感,使我从全新的维度思考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以及作为未来人眼中的古人,自己错过了什么。这些故事也帮助我分辨人类的真正面目,明辨其与日常生活中的印象有何不同。历史,并不仅仅记录了前尘往事及其缘由,也激发了人类无尽的想象力。
本书开篇,我将研究那些或感无力、孤独、怀才不遇,或认为所处社会文明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人,深入分析他们本可以选择,但却放弃的其他生活道路。我将探索那些因金钱、偏见、伪装或误解而被忽略的道路;我将探究两个陌生人,以及伴侣见面后会发生什么事,而我所说的伴侣,不仅是坠入爱河、反目成仇或共同生活的爱人,还包括精神伴侣,他们的结合完全不受身体、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好奇心所激发的欲望,可以与身体本能之欲同样强烈、执著。相近的思想可以形成人与人之间的长期纽带,哪怕双方仅仅是神交。
接下来登场的人物则原本隶属于某个大群体,比如某个国家或某种宗教。我将深刻地追溯这些群体的演变历史。如今这些群体的面貌,与其初始状态有着天壤之别。随着研究逐渐深入,我发现,似乎这些国家或宗教在其文化界限周围竖起的壁垒,与其最初状态相比,松动了许多,已不甚可怕。在信徒用来区分彼此的象征或为了掩盖由某种邪恶理念引发的内部冲突而发起的口号之中,都隐藏着大量不确定因素。回顾历史,人类社会总是因某种狂热信仰的蛊惑而发生可怕的暴力冲突,而且这种灾难不断上演,这是否因为人类总是遗忘过去的教训?在男女关系史中,我发现了那些荒谬的习俗如何被逐渐消解的线索。
随后,我又遇到了另外一个巨大的谜题:为何有那么多的人将一生中大部分清醒的时间花在无聊、琐碎甚至卑屈的工作中?为何并非每个新时代的人都能找到有价值、可以改善生活且能够发挥天赋的工作?相比家庭,为何职场中总是存在更多的幻灭、背叛和背后中伤之事?通过对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探究,我不仅深刻领悟到改变这些现象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Business一词的最初含义,是焦虑、不幸、无事生非和困难。因此,我还探究了能否为Business一词找到全新的含义以及一条更加令人愉快的哲理。技术和医学的快速进步,是建立在无数的实验和研发基础之上,因此,我将向读者展示,企业或公司也可以按照现行惯例,建立相关实验室,进行各种不同的小规模改革实验,之后大范围推广以实现其雄心壮志。本书的最后几章,乃是对时间流逝的沉思。事实上,我们可以更平和地看待衰老与死亡。

沉思:最繁重的劳动

人类的思想在性交流、商业交流与语言交流中会有所不同吗?摧残着人类生活的怀疑与误解,总是被亲密关系和直接交流所化解,但大多数会话都极其琐碎、匆忙,甚至属于个人演讲或毫无美感可言的叽喳鸟语,总之是不断地对一个小圈子重复着同样的内容。所谓书籍,即是作者与读者以适当的节奏进行无声交流的邀请。我并未把这本书写成能够让人一口气读完的惊险小说,相反,我希望读者在读完每一章后能暂停些许时间,进行沉思并与自己对话。我很想知道,读者是否能够看到或理解那些我并未注意到的事物。假如我们因此而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我们或许就可以对未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托马斯爱迪生曾在其实验室的门上写过一句警语:没有任何权宜之计可以让人逃避真正的劳动思考。一名智者反诘:好吧,既然爱迪生先生已经为世人作出回答,那么大家为什么还要思考?我认为,人类之所以思考,就是为了逃避真正的身体之劳。而且我更喜欢把思考当作一种社交活动。激发思考与发现之火花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将不同领域的思想和人物聚到一起,而探索人生隐藏乐趣的切入点,是探索不同个体、不同意见以及现在与未来之间未知的联系。有时,模棱两可地看待世界,会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世界上许多截然不同的事物,彼此之间可能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共性。


第4章 如果生活背叛了我们,我们还拥有什么?
命运的嘲弄:电影巨匠未竟之作

只有人类的婴儿在第一次看到世界时会哭泣。他们是否已经意识到,尽管自己的种族已经击败所有竞争对手,征服了地球与大自然,但依然不满足于眼前的一切?有些人一辈子都在抗争,有些人则逐渐放弃并告诉民意调查专家,自己非常幸福。然而,对于那些哭泣的婴孩、困惑的青少年、失意的成年人以及数不尽的反抗者而言,他们是否拥有其他的选择?
一个世纪之前,电影被视为开阔普通人的眼界,从而扩展其见解的伟大技术发明。俄国最有才华的电影导演谢
尔盖爱森斯坦(1898~1948)称赞电影艺术为新缪斯,他相信自己可以用电影震撼观众,改变愚昧的农民,使其为了建造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而放弃古老的传统习俗。将艺术阐释为革命行动、将自己的信仰寄托于艺术之军的同时,爱森斯坦深入研究并拓展了许多天才技艺,使电影画面产生了碰撞,以便嵌入非凡的视觉隐喻,这令电影充满诗意与不安的情绪,进而刺激了新观点的产生。然而,尽管爱森斯坦拥有如此卓越的发明才能,他也不清楚该如何逃离变成另一个古典反抗者的命运、重走历史上无数失意天才的老路。
爱森斯坦拥有一名反抗者的传统背景。他讨厌自己专横资产阶级的父亲,喜欢失意、桀骜不驯的母亲。爱森斯坦的母亲与父亲离婚之后,拥有了独立的人生,并孤身一人旅居国外,她是一个古怪的人,我也是一个古怪的人;她很荒唐,我也很荒唐。世界上从未有人专门描述过那些看似传统,但实际上却在引导孩子走上非常之路的母亲。尽管爱森斯坦与父亲一样出身于工程学,但他很快放弃了自己的专业,转而成为一名讽刺漫画家。他在画作中表达了对权威的蔑视,之后又成为戏剧界的改革家。然而,爱森斯坦似乎过于反叛,甚至被就读的戏剧学校以破坏师生和谐关系的罪名开除。
陶醉于革命、暴力和斗争的爱森斯坦拒绝了宗教的教化,尽管他经常受到宗教仪式的困扰。爱森斯坦接触的文化极其广泛,他生活在书堆中,吸收所有国家的思想,与全世界同时代的伟大艺术家结交,继承了俄国、拉脱维亚、德国和犹太人的血统,会讲5种语言,在军旅时代学习了日语。尽管如此,爱森斯坦却从未使自己被大众理解,只有当人们认为其电影在宣扬传统的爱国主义时,才会赞赏有加。法国和英国曾将其首部作品《战舰波将金号》(Bronenosets Potyomkin)列为禁片。
好莱坞并不认可爱森斯坦,认为此人与商业化相去甚远;苏联政府对他进行迫害,并命令他删改其电影作品,以迎合斯大林主义意识形态。然而,爱森斯坦拒绝与所有可能遇到的阻碍妥协。
但最终,爱森斯坦屈身守分,顺从了斯大林,躬身倾听后者关于电影应该取悦广大工人的武断观点。唯有如此,爱森斯坦才能继续心爱的电影事业。他发现,自己遇到了与伽利略相似的困境:伽利略受到了宗教法庭的死亡威胁,被迫公开认错。我这一生中,曾数次屈辱的贬低自我。最后,爱森斯坦死在了书桌前,桌上的一封遗言写道:终我一生,我都希望自己被人欣然接受,但却总是被迫后退并逐渐沦为永远的旁观者。他从未用自己卓越的洞察力来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爱森斯坦曾计划制作一部电影,叫作《玻璃屋的秘密》(The glass house),但从未着手拍摄。他希望通过那部电影揭示人们如何对彼此视而不见,因为人们从未想过去理解对方,他们没有丝毫的好奇心,更不清楚应如何理解。爱森斯坦的方式与同时代的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867~1959)相去甚远。赖特相信,嵌有玻璃墙的现代建筑可带来个体的自由,并开启全新的生活方式。如何观察其他人、如何培养对其他人的好奇心进而享受观察的乐趣,正是爱森斯坦遗漏的要素,而他本人的好奇心成为最主要的局限性因素。爱森斯坦将所有农民视为整体的阶级,而非个体。在他的电影中均为类型人物,而非个性鲜明的个体,其电影选角均契合了讽刺漫画的主题。事实上,爱森斯坦已经意识到个体的复杂性,曾在舞台上用3个人来表演同一个人物的不同面貌,然而他的理想是摆脱琐碎的细节,展现人类作为整体的共性,以实现愤世嫉俗者的终极目标改变世界。
为何爱森斯坦自信能够促使大众像自己那样思考?或者令他们产生新的想法,甚至享受思考的过程?与他一样希望改变世界的前辈,苦苦探寻而不得的身影难道不够令人沮丧?人类依靠其独创性取得了无数灿烂辉煌的成就,然而各种革命却极少获得既定的结果,并且在变革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当专制政治被推翻,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另外一个隐藏在平民主义背后的专制政权。农民起义、奴隶起义、抗税起义、饥荒暴动、罢工、革命、青年运动、妇女运动以及反战、反兵役运动甚至在所有反抗活动看似取得成功时,人们却逐渐发现,其成就消失在官僚主义的迷宫中,或被之后的一系意外事件所吞噬,时钟被悄悄拨回到从前。自古以来有无数受压迫者和失意者进行抗议,但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某种不满或遗憾。大多数人的良知都会受到许多困扰,无论成功繁荣或是清水,都无法将其洗涤。我们或多或少会在性别、外貌、背景、爱好或固定的印象等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处于弱势。

艺术,顺从与叛逆的结合体

富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贫穷越发难以忍受,仇恨不断滋生。这句话写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20年,作者是L.S.梅西耶(1740~1814)。如今,这句话依然正确,但是关于仇恨的那段话除外。现在的特权阶级越发擅长转嫁民众的愤怒,使后者接受看似注定的命运。梅西耶在其未来幻想作品《2440年:一个似有若无的梦》(The Year
2440)中,塑造了另外一个乌托邦。在这本书中,他预言了妓女、乞丐、舞蹈师、牧师、糕点师、常备军、奴隶、非法拘捕、税收、行会、外贸、咖啡、茶、烟草以及不道德文学的消失,然而这些预言并未实现。
反叛者无法高效地实现目标,因为他们的天性中存在互相矛盾的倾向。很难想象全世界的反叛者能够联合起来。尽管革命偶尔会取得成功,但反叛者通常会背叛自己,拾起敌人的武器,以暴力手段镇压异议。此外,每个人都接受了应服从学校管理的教育,任何天性中的反叛特质都被压制。因此毫不奇怪,无数人在中年之后将自己的理想主义藏在箱底,就像处理过时的衣服一样。大革命的发生极其罕见,在一个世纪中最多发生一至两次,然而我们不应忘记,数千起未被学校课本记录的小规模地区性起义。这些小型起义的发生表明,不满情绪就像一座休眠的火山,它在繁荣时期突然爆发的可能性与萧条时期相差无几。如果这座火山注定爆发,怎样避免只是再次徒劳地喷出一道烟呢?这就是爱森斯坦提出的问题。
反叛并非除服从或停滞之外的唯一选择。遗世独立或古怪离群,也并非避免泯然众人之外的唯一选择。就像大多数人都具有天生的反抗精神,每个人的心中也藏有一股艺术气质,而艺术正是一个人用以反抗现实的微妙手段。谈起艺术家,西方人总是狭隘地联想到绘画或其他博物馆藏品,或者极少数为世界设立美之标准的天才。然而,古老的传统认为,无论任何人,如果他希望活得完满,就必须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在中国,毛笔书法让人们意识到每一笔、每一画都可以成为表达美的途径。文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中华文明鼓励所有受过教育的人成为画家、诗人、书法家或音乐家。城市中公务缠身的官员,也希望通过山水画中的虚构旅程陶冶自己的情操;数百万儒家官员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艺术赞助群体。
中国历史上由张彦远所著的第一本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Record of Famous Paintings of Successive Dynasties)中有观点表示,绘画可以令礼乐大阐,教化由兴,令文明更加完美,同时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中国古代,作为一名画家不仅意味着要时时发现大自然中的美,更要明确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绘画需要从各种角度观察自然,而非西方理论中的单一视角,同时阐明各种看似毫不相关的元素之间的关系。关系是艺术的核心。画家对山水风景的热情,由对自我的强烈兴趣而得到加强,这并非寻求相似性,而是力图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一幅画作也可以由多人完成: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聚在一起,进行即兴创作。他们的创作技法极其随意,既可写意泼墨(远早于杰克逊波洛克),又可以对某株植物进行精笔细描。成为一名艺术家意味着对生活进行深入探究,并培养与品格标准相辅相成的审美标准。
在古印度,普通民众同样在艺术领域临渊羡鱼,渴望成为一名艺术家。印度情爱著作《爱经》不仅为世人如何成为更好的爱侣提供了诸多建议,也为如何成为画家、雕刻家、木雕家和泥塑家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到了诗人的聚会。当时,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言,诗人聚会是最重要的乐趣。在古印度,理想的女性不仅局限于一味顺从的家庭主妇,某些专门为男人带来享受的职业妓女也备受称赞,因为她们通常受过教育,精通六十四艺。六十四艺不仅包括音乐、舞蹈、歌唱和表演,也包括逻辑、建筑、舞剑、箭术、体操、木工、化学、园艺、教鹦鹉说话、算数、插花和魔术表演等。尽管印度迦尼羯、日本艺伎、希腊妓女、意大利花魁、韩国妓生和巴比伦那迪图女祭司之间存在诸多差别,但都向世人揭示了女人如何将艺术带到了男人的平凡生活中。
许多种类的艺术看似站在反叛的对立面,却表现出对赞助人、学术规则或传统的顺从。维罗纳(意大利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人有言:我将做前人做过的事。如今,有更多的艺术品证明,除了迎合普通大众之外,世界上还有更多可以表达的事物。但众多的艺术家,仍像爱森斯坦那样在与世人的误解作斗争。反叛者的结局往往如此,因为他们的艺术倾向属于独白式的自我表达,而非两种想象力之间的交流。只有一小部分的杰出艺术家被誉为天才,他们的成功与商业化,令人遗忘了艺术的另外一种功能,即令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拥有不同程度人生感悟力的两个人进行思想上的互惠交换。然而,想象力之间的交互,罕有顺畅。如何克服不同品位、偏见带来的诸多阻隔及关卡,已成为亟待解答的问题。由于过分沉迷于创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爱森斯坦被俄国农民所迷惑,不愿脱离既定的小圈子去探究并不了解的事情:那些对他们而言神奇又隐私的东西,把他们从表面上看高度相似的同伴中间区分开来的东西,以及为什么他们无法接纳他的理念。
政治的分裂、经济学的计算、意识形态的承诺、技术的精巧并未教会人们如何理解彼此。爱森斯坦无法左右普通大众的理念,因为人们对变革深感恐惧。当人们认为需要改变时,往往会寄希望于过去,希望世界恢复想象中的昔日荣光。如此一来,他们所期待的未来,便亲切而熟悉,而这正是电影的独特功能创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想象世界,令人们能够安全地体验而无须担惊受怕。科幻小说鼓励我们接受高新科技,但是电影院通常倾向于上映另一些更加亲切的未来式影片以预测人类的未来。

激发彼此想象力的缪斯

对于如何令新理念进入被传统风俗习惯所占据的大脑这一问题,古希腊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他们建造了神庙向隐藏在天空、代表统治宇宙力量的神祇祈福,喜欢用各种艺术与知识来解答问题。古希腊人把这些拟人为9位缪斯,其中包括一个代表各种艺术,一个代表天文学(提供将所有细节整合到宏大图景的意识),一个代表历史,因为他们非常重视过去的经验。他们向缪斯寻求建议,而在此过程中,得以思考比世俗问题更宏大的主题。
从那时候开始直到现在,诗人们一直将缪斯奉为灵感之源。然而从古至今,不仅只有诗人将成就寄希望于缪斯。无论是誉满天下或者默默无闻的科学家或发明家,无论来自哪种研究领域,都需要自己的缪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便无法独立完成物理学研究工作,他曾写道:我并不擅长数学运算,我的独特才能是将原因、结果和可能性可视化,以及吸纳其他物理学家的现代思想。我可以轻易地通过许多种方法来理解事物的本质。爱因斯坦需要依靠朋友马塞尔格罗斯曼为他建立数学模型,因而最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或许我们不应该将这种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称为创造力,因为这个词有一定的误导性,它暗示着一种与生俱来、可以无中生有的神力。爱因斯坦坦陈自己汲取了他人的思想,而那些人就是他的缪斯。爱因斯坦发现新思想的方式,更类似于父母生育子女:子女源自父母,但却是完全不同且独立的人。当两个人从彼此身上发现了某种前所未见的特质,而且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并最终意识到两人相互合作可以达成一个人永远无法企及的目标时,他们就跨越了各自想象力的边界,找到了一扇通往自由的大门。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人的缪斯,每个人也需要一个缪斯,或多个缪斯,以令自己的天才智慧开花结果。
然而,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缪斯?这个问题无关创造力,但与敏感力相关。后者令人意识到他人的观点可以与自己的观点相结合,然后便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这是对他人的观点产生兴趣的表达方式,即承认个体的差异性,进而惊奇地发现,寻找缪斯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情侣或性伴侣能够成为对方的缪斯,其他身份同样可以。希腊的缪斯居住在天空,不过地球上也到处都是缪斯。各行各业的人都能从彼此的身上汲取灵感,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碰面以及不愿到处宣扬所见所闻的人便成为了焦点。不过,迄今为止,大多数企业都倾向于招揽相似或具有某种共同点的员工。因为这样更易于实现传统的企业目标,但由于过分相似而产生的枯燥感令员工渴望越过习惯边界的冒险。与能够带来惊喜的人见面更加有趣,而如果能在二人的会面之地交换天马星空的想法而非肤浅的交流、共同感怀旧时光、描绘未来的清晰愿景,则更加令人心满意足。神话中的缪斯既非导师,亦非立法者。她们的责任是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注入思想和美的激情与火花,通过艺术提炼人类情绪,帮助人们体会日常生活中无法体会的情感、说出不敢轻易吐露的话语。缪斯并不需要人们的崇拜,而是希望他们载歌载舞,举行充满欢乐的庆典与宴会。她们为浪漫的英雄和浪漫的反叛者提供了可以替代或选择的典范;她们不鼓励人们沉溺于某种理想化的激情之中,并不会煽动人们去与敌人生死相搏;她们鼓励人们去探索、思考人类思想中无穷无尽的多样性。
许多人为好奇心设置界限,认为戴着有色眼镜生活能够减轻人生痛苦。家族传统也会对一个人是否开放、充满好奇、离经叛道,或者思想封闭、思路狭隘、墨守成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某位具有独创性的统计学家曾发现,在西方历史中最具冒险精神的人,往往是家族中最年幼的儿子,其次是最小的女儿。在某个家庭中,最年长的孩子否定先进科学思想的可能性是弟弟妹妹的17倍。西欧政治思潮期间,激进主义的拥护者是家中幼子的概率比普通人高18倍。在宗教改革期间,因信奉新的宗教学说而殉难之人,家中幼子的概率竟比普通人高48倍。作为社会常态的捍卫者,家庭也是反抗者聚集的大火炉,它不断激起反抗,同时又将其扑灭。现在,家庭的意义已完全改变,长子与男性的特权不再像古时那样陈腐、不合情理。同样,以前在某些方面与家庭结构类似的行业倾向于利用专业化来遏制好奇心,但此时这一传统也遭到了挑战。
在当今社会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反叛者。持续创新是永远保持反叛精神的一剂温和处方。然而,鉴于历史上反叛者取得的胜利非常有限,并且通常伴随着强烈的副作用,如今的反叛者希望将自己重新定义为探索者。就其本身而论,除了粗暴地表达愤怒之外,反叛者拥有更高的自由度,得以从不同角度观察敌人,发现后者隐藏的渴望与缺陷。借此,反叛者能弄清是否将太多人误认为敌人,因为有些人只是名义上的敌人,或持某种反对态度。此外,反叛者能够拓展同伴的想象力,通常后者只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不清楚如何对他人产生好奇感。反叛者还发现,独裁者的成就感来自残暴地镇压异端分子,而对抗独裁者的最佳方式并非反抗,而是移民或逃跑,留下独裁者内斗。
反叛者与镇压者并非天生一对,尽管他们会将彼此看作沐浴在爱河中的伴侣。困在这种关系中,好像生活在一个笼子里。处于被仇恨维系的组织中,从这种病态的情感中将自己解脱出来更加困难。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