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NT$
959.0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海派象牙雕刻名家胡昌民先生编著的介绍非物质文化上海象牙雕刻历史及现状的著作,作者现为加拿大籍华裔玉牙雕刻大师,曾任上海玉石雕刻厂象牙雕刻车间技术主任,赴加拿大温哥华后转攻玉石雕刻,其玉雕和牙雕作品为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多家美术馆、画廊收藏,被加拿大政府作为礼品馈赠贵宾。本书记录了上海象牙雕刻行业的过去和现在,反映了一个特种工艺行业在历史长河中兴衰存亡的历史。它既是一部地方牙雕行业史,也是上海文化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中也生动鲜活地再现了雕艺高手的默默耕耘,及他们创造的精彩绝伦的独特艺术。
本书是在世界加强保护濒危野生大象,国际禁止象牙原料和象牙制品贸易,上海传统牙雕产业像全国同行业一样,正处于严重萎缩和消亡背景下,为唤起人们对上海象牙雕刻的美好记忆,发扬与传承上海牙雕在发展历程中的行业经验,弘扬中国优秀非遗物质文化,以守护民族精神家园的主题立意撰写的。中国象牙雕刻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它同时包含了社会和历史的积淀,有千百年传承的历史,有沿续的文化价值。创造和成就一种民族工艺来之不易,传承文化是当代人肩负的历史责任。但是象牙雕刻也是一种特殊产业,可能将逐渐消失,进
|
內容簡介: |
本书将上海象牙雕刻形成发展历史、发挥的社会职能、技艺队伍状况、特殊材料与特别技巧、地方艺术特色、经济和文化价值,以及这一特艺品类今后面对的研究、传承等议题进行整理、回顾和探讨。
|
關於作者: |
胡昌民,加拿大华裔玉牙雕刻大师,1976 年毕业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牙雕专业,曾担任上海玉石雕刻厂象牙雕刻车间技术主任,师从蔡健生、杨士惠及丁玉亭学艺,1988 年赴加拿大温哥华,后转攻玉石雕刻,致力于学习探索中西方文化内涵的玉雕艺术语言和新颖艺术形式。其玉雕和牙雕作品为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多家美术馆、画廊收藏,并被加拿大政府作为礼品馈赠贵宾。
|
目錄:
|
序一 唐克美 序二 胸藏锦绣 刀刻春秋象牙雕刻艺术家胡昌民先生印象 桑宜川 序三 许思豪 前言 第一章 原始劳动 创造牙雕 第一节 中国牙雕 起源条件 第二节 发展历史 承前启后 第三节 文化特征 社会功能 第二章 上海牙雕 百年沿革 第一节 地方牙雕 初期开发 第二节 顺应机遇 应运而生 第三节 百年牙雕 获得新生 第四节 历经坎坷 推陈出新 第五节 蜜蜂采粉 充实提高 第六节 改革开放 机遇难得 第七节 时代召唤 创造辉煌 第三章 群英荟萃 名家辈出 第一节 一方水土 养育人才 第二节 沪申宝地 早期拓展 第三节 门生有为 撑起大梁 第四节 青出于蓝 而胜于蓝 第五节 长江后浪 推动前浪 第六节 技艺队伍 逐渐形成 第七节 新生力量 青春活力 第八节 体制保障 人才辈出 第四章 细花特色 地方品牌 第一节 地方特色 演绎成型 第二节 镂空牙雕 巧夺天工(上海牙雕品牌特色) 第三节 圆雕山子 独特形式(上海牙雕品牌特色) 第四节 牙雕蚌景 咫尺天涯(上海牙雕品牌特色) 第五节 象牙细刻 微雕特艺 第六节 花卉盆景 袖珍精致 第七节 传统牙编 古艺新传 第五章 人物雕刻 江南风格 第一节 象牙人物 江南风韵 第二节 飞姿仙女 意境超然 第三节 古装仕女 清秀素雅 第四节 仿唐仕女 古代遗风 第五节 观音妙相 超凡脱俗 第六节 仙佛人物 神韵从容 第七节 牙雕武将 英姿勃勃 第六章 仿古牙雕 意韵传神 第一节 牙雕龙船 巍然壮观(上海牙雕品牌特色) 第二节 象牙宝塔 壮气凌云(上海牙雕品牌特色) 第三节 亭子香炉 思古幽情(上海牙雕品牌特色) 第四节 吉祥图案 立体表现 第七章 工艺程序 造型技巧 第一节 雕刻步骤 工艺流程 第二节 象牙原料 雕刻良材 第三节 创作设计 表现手法 第四节 出坯成型 决定终身 第五节 扦光工序 关键一步 第六节 磨光细活 着彩熏色 第七节 组装成品 配置底座 第八节 工具革新 如虎添翼 第八章 当前状况 未来展望 第一节 象牙困境 无米之炊 第二节 猛犸古牙 开发新径 第三节 有限牙料 合理善用 第四节 未来展望 传承重点 结语 附录 海外雕刻文化交流篇加拿大当代玉雕的本土特色 胡昌民 一项填补历史空白的有益工作胡昌民新著《上海象牙雕刻》读后感 江亚平 跋通古今,融中西加拿大华裔雕刻家胡昌民一把刻刀连中加任京生 胡昌民简介
|
內容試閱:
|
序 一
唐克美
中国象牙雕刻,可追朔到史前文明,在漫长和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历经无数先人的传承和创造,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独具审美形式、技艺水平高超的艺术品类。中国象牙雕刻于2006年被我国政府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象牙雕刻及其制品因稀有珍贵,直至清朝末年才从宫廷走向民间,分别主要在北京、上海、广东传承发展。
上海象牙雕刻,在本土自然生态和多彩的人文环境中萌发、创生、发展,形成了具有海派文化艺术特色的中国象牙雕刻知名品牌,经过二百年的跌宕起伏,在人才实力、技艺传承、艺术创作、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已进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大多是从人类最早的生活用品发展而来,因此,在社会上受众面颇广,其中的创意、材质、手工技艺会向人们绽放出亲和的美感。当你走近它,与它对话,它会向你释放出无穷魅力,你会情不自禁地被它所吸引,从而产生去研究它、表现它的强烈愿望。
今天胡昌民先生的《上海象牙雕刻》著作,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孕育产生。1973年他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在学习和接触象牙雕刻的三年中,这位莘莘学子被象牙雕刻艺术深深感动,他立志要为象牙雕刻有所建树。如今他以四十年的学习经验、技术储备和锲而不舍的执着情怀使这个宏愿达成。当我把《上海象牙雕刻》书稿通读后,被胡昌民先生对上海象牙雕刻情有独钟的挚爱和对事业所怀的赤诚之心所感动,也对他在繁忙创作之余不忘初心,经年忘我地奔波于中国与加拿大两国之间,采集、记录、研究、整理各种上海象牙雕刻资料的恒心和毅力而深表钦佩。
胡昌民先生是位好学善思的象牙雕刻艺术家,在事业上怀有远大抱负,1970年代他曾来北京学艺,拜在中国近代象牙雕刻大家杨士惠、丁玉亭两位前辈门下,当时我还在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供职,彼此未有谋面机会。我第一次知道胡昌民这个名字应该是通过一本书刊的介绍。那是缘于2013年春夏之际,我应邀到上海新世界集团工艺品珍宝馆,参观欣赏该公司于1980年代收藏的全国工艺美术重点产区的一批名家名作,其间许思豪先生送了我一本海外的艺术书籍,我随即打开翻看,其中胡先生的几组仙女、动物象牙雕刻作品,清逸古朴,在东方传统艺术风格中蕴含着西方古典艺术的优雅之美,观后倾心,就此记下了在加拿大从事象牙雕刻的上海人胡昌民的名字。隔年初秋,我又有机会到上海参加上海玉雕神工奖的学术研讨,会前与胡昌民先生不期而遇,在彼此交谈中成了朋友。
胡昌民先生的著作立意精深,他从中国象牙雕刻发展的共性高度出发,把上海象牙雕刻二百年间的发展轨迹,及上海象牙雕刻海派风格如画卷般生动平实地展开,全书匠心独具、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内容生动丰满,文笔细腻且富有激情。他采用以图随文的形式,使全书形象鲜明,主题更加突出。他把写作重点铺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时空里。象牙雕刻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走来,每个时代都创造着属于所在时代象牙雕刻文化的高峰,清末后一百年中的上海象牙雕刻是今后发展的奠基,又经1960年代的人才、技艺的培养建设,迎来了1970年代至今的昌盛与辉煌。上海象牙雕刻的辉煌主要呈现在人才辈出、技艺精湛、创作繁荣、精品传世,同时创立了上海象牙雕刻的海派艺术风格。上海象牙雕刻的海派形象中蕴含着上海一方水土的文脉与气质,海派提倡创新与变化,追求卓越与完美,崇尚婉约与精致。上海象牙雕刻正是以细花雕语言中的精细、灵动、张扬出海派象牙雕刻美轮美奂的艺术审美个性。细花雕工艺是上海海派象牙雕刻的一门绝技,它应该是上海象牙雕刻在视觉深度上对象牙材质可塑性的一项重大超越,是对传统雕、刻、镂等刀工、刀法技艺上的重要突破。细花雕工艺讲究线条的飘逸与空灵,体面的整体与繁茂,在形中取形的手法中,注重物象在细密有序的变化里所呈现的虚实相应之趣。细花雕与其它传统工艺所产生的品种、作品样式形成了上海象牙雕刻优美、精致、寄工于形、寓情于神的海派象牙雕刻艺术风范。
在本书中,胡昌民先生用系统的笔墨梳理了上海象牙雕刻行业历史,自1920年至今七代人传承、发展的脉络,记述了各代艺人匠师们在不同历史阶段从事的工种、技艺的流派、重点创作、产业变迁等情况。其中特别感人的是关于1950年代上海象牙雕刻合作社几十名员工的名单及他们所从事工种、岗位的详实记录,以及上海细花品种象牙雕刻第四代传人徐万荣家族,祖孙三代九人在行业中技艺传承的记实,这些宝贵的传承谱系,虽然表述的是个体,但道出的却是每个历史进程中的行业发展状态与技艺水平。人与产业之间犹如水之源、木之本的关系,这些资料与数据生动地说明了发展的本质与核心在于人。如此真实具体的数据,恐怕今天有些企业的档案中也未必保存得如此完整详细。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文史资料将是作者留给后人、留给历史的一份珍贵财富和一片赤诚之心。今天被胡昌民先生记载在本书里的许多大师、名家,有的早已谢世,但是书中对他们技艺的总结,学识与创作的记载,都会在工艺美术今后的人才培养、创作设计、技艺传承、产业发展和非遗文化保护等工作上富有重要的借鉴和实用价值,具有保护地方文化和历史的意义。因此,今天如果我们不重视记录当下手艺人、传承人的足迹,那么历史将会留下空白而使后人遗憾。
胡昌民是一位象牙雕刻艺术家,他写此书原意是出于对象牙雕刻的喜爱,要为其繁荣发展而著书立说,但在成书过程中,他却一度感到了彷徨,因为1989年国际社会联合通过了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决议,禁止象牙和象牙制品在国际贸易中流通销售,非洲国家严格禁止捕杀大象。中国政府响应公约决定,终止象牙进口,停止象牙制品在境内生产和出口。由此,中国象牙雕刻产业因缺乏原料而行将歇业,七千年中国象牙雕刻工艺将会划上历史的句号。这一变故让胡昌民在一段时间里对于两个保护的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目前我们正处于对濒危物种大象的保护及对国家传统非遗文化的保护目前尚无两全之策的历史阶段,然而在现实面前我们可以调整保护的角度,将象牙雕刻从活态的保护同时,积极地转变为静态的保护。胡昌民先生在深思之后,一方面他开始在北美洲为寻找象牙代用品材料四处奔波,实料试验。另一方面奋力加快了本书的写作进度,在著作中进一步明确了非遗文化保护的方向,丰富了非遗文化保护的内涵,把写书重点转化为有效保护象牙雕刻技艺,总结创作经验和人才的文化行动。在象牙雕刻终将停止生产前,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著作,呼吁工艺美术界,尤其是象牙雕刻业界同仁,乃至全社会,珍惜上海象牙雕刻二百年传承与发展历史,爱护来之不易的成功经验和取得的行业成绩,共同以实际行动投入更多精力,去抢救这一特种文化艺术,做好象牙雕刻的资料收集、技艺整理、人才培养等传承方面的基本工作。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的保护,应该是国家行为。我们应该争取在政府领导下开展中国象牙雕刻文化保护工程,深入有序地投入相关保护工作。胡昌民先生的《上海象牙雕刻》著作在此时出版,拉开了保护象牙雕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序幕,同时也反映了业界要求全社会重视保护象牙雕刻非遗文化工作的民间呼声,这无疑对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具有积极的社会和历史意义。中国象牙雕刻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祝愿象牙雕刻这一特别的非遗文化艺术生命灿烂永远!
2016年10月6日于北京
(作者系全国政协第九、第十届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原副理事长,北京工艺美术集团原副总经理)
序 二
胸藏锦绣 刀刻春秋
象牙雕刻艺术家胡昌民先生印象
桑宜川
我认识胡昌民先生已有经年,平素交谊甚笃,知道他是一位杰出的加拿大华裔象牙雕刻艺术家,从艺四十余年,默默耕耘,成绩斐然。他四十年如一日,矢志研究与耕耘象牙雕刻这块艺术园地,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就了今日加拿大雕刻大师的声望,尤其是他虽人在天涯,仍怀拳拳之心,感念故国象牙雕刻这一绝技后继无人而有失传之虞,尤令我感佩!前不久,应邀造访他在温哥华的雕刻工作室,欣赏了琳琅满目的古象牙雕刻作品,不由叹为观止,惊异于他手里的一把普通雕刀,何以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
日前,昌民告知笔者,他已将自己一生对牙雕艺术的探索与耕耘写成文字,整理汇总为《上海象牙雕刻》一书,嘱我为序,不胜惶然。因笔者之于牙雕艺术,全然是门外汉,隔行如隔山,怎可为犬尾续貂、班门弄斧之事?但记得《诗经小雅》有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谓之从深谷中飞出来的鸟儿,那寻找同类的嘤嘤之声久久回荡在树梢,显得格外清丽与期待。古人尚有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之说,俞伯牙更有那缱绻的高山流水琴声今次不期承蒙昌民先生错爱,将笔者视作他的同类,惺惺相惜,又怎可不勉为序之,拂逆了这般的情谊与托付?
昌民先生的新作《上海象牙雕刻》是在中国和加拿大的牙雕机器旁断断续续写成的,融入了他对上海象牙雕刻的感悟与理解,同时不囿于地域观念,笔触所及,表达了他对中国象牙雕刻历史沿革及发展的探索与关注。这本书的文字辞意流畅,雅逸清新,家国情怀、拳拳之心跃然于字里行间,呼之欲出,表达了作者对故国家乡的一份特殊情感,和对往日工友的深情厚谊。昌民说他从1976年开始酝酿写书,便利用工余时间收集素材,采访约谈,辑录心得,设计章节,到2015年底初稿写成,其间的时间跨度竟达漫长的四十余年。一本书写了这么多年,内容这么翔实,可谓呕心沥血之作,其中伴随着太多的历史变迁,包含着作者的人生心语及对未来的期许。
从艺之路 筚路蓝缕
昌民自述,1970年代初,他在上海读初中,业余爱好做手工,随性制作了一件表现《国际歌》作者欧仁鲍狄埃的童年雕塑作品,不期被家访的班主任和美术老师发现,随后被选送到上海市中学生美术作品展览会展出,受到广泛的赞誉,极大地鼓舞了他对艺术的兴趣。正是这一次偶然的机遇,后来竟成为了他深入探索艺术的人生转折点。
1973年入学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他便走进象牙雕刻这个特殊行业,从此开始了自己一生的事业,矢志不渝,无怨无悔,其间品尝了太多的学艺甘苦,我深以为感并理解他的创业心路历程。在喧嚣浮华的当下世态里,年轻人已很难耐得住寂寞,潜下心来学习牙雕技艺,因为学成出师的时间周期太长,一个入门者须至少三至五年才能掌握牙雕的基本技能,但要想雕刻出有一定难度的象牙艺术品,没有一二十年的磨炼几乎无望,要想在牙雕艺术上有所成就,那更要付出一生的努力。换言之,倘若一个年轻人要以此为业,需要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花费在学习上,待到事业有成之时,他已经步入中老年了,投入很大,又显然是一条慢节奏的从艺之路。作为观照,昌民在这一特殊行业的探索与坚守,业精于勤,四十余年来一步一个脚印,而且越走越好,实在堪称空谷足音,显得尤为难得,弥足珍贵。
近年来,昌民运用加拿大出土的古象牙和碧玉雕刻北美风格作品,以本土野生动物作为主题内容,所表现的熊类、鹰类和鱼类,敦实浑厚,张弛有度,从内容到形式,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神韵,符合东西方人的审美情趣,作品跻身于高端艺术品收藏之列,用于各种大型庆典和永久展示。作为华裔加拿大艺术家的雕刻作品,能堂而皇之地登入西方大雅之堂,实属不易,难怪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刘菲女士也赞叹道,昌民先生的雕刻艺术,给加拿大华人社会挣足了面子,是加拿大华人的骄傲。诚如斯言,绝非妄语,因为能在西方主流社会产生影响并知名的华人,毕竟为数不多,仅此一点,便足已值得国人引以自豪。昌民的成就,可圈可点,可喜可贺。
昌民不但是一位执着的艺术探索者,同时也是一位勤于思考的文化人。对于象牙雕刻这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濒于失传的现状,他忧心忡忡。如何在禁止象牙贸易的国际大环境中另辟蹊径,传承这一绝技?目前的困境是,不仅象牙奇缺,更令人困惑的是这一特种技艺将会面临断层绝迹,他几乎时刻都在思考这一世纪问题,并呼吁整个社会从传承文化的角度关注这一议题,他殷切期盼中国优秀的牙雕艺术不要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
民族遗产 国粹牙雕
回望历史,中国象牙雕刻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始于新石器时代。早在旧石器时代,居住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装饰品而随葬。《史记微子世家》已记载:纣始为象簪。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作为皇家供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均有为皇宫制作象牙艺术品的作坊,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象牙名作月曼清游。清代中期陆续出现了各领风骚的牙雕产地,主要以北京、广州、上海、南京为代表,产地之间既在题材和形式上保持着自己的风格特色,同时又互相影响与交流,并流传海外。行笔于此,不由得让我想起,1896年9月14日清朝重臣李鸿章到访加拿大温哥华的佚事。彼时温哥华市长亨利科林(Henry Collin)前往迎接,现场欢迎李鸿章的华侨逾六千多人。面对盛大场面,李鸿章赠送给中华总会馆馆主的两件礼品均为象牙雕刻,一是慈禧太后的面像,二是大清龙船。经历了120年的沧桑之后,这两件国宝早已不翼而飞,如今笔者历尽周折,终于寻访到它们的下落。
这一事例本身,见证了那个年代的中国象牙艺术品已经走出国门,在国际礼仪场合被用于馈赠贵宾。最是那惊鸿一瞥的牙雕尤物,充分彰显了这一民族优秀文化,成为了弘扬中国文化的象征物。
1970年代后期,随着交通便捷,通讯技术的发展,各地牙雕艺人频繁交往,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天津、福州、乐清等地的牙雕行业也发展起来,彼此之间的风格差异逐渐淡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一直以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的牙雕以广州为代表,故被称为广州牙雕;北京牙雕则承继了雍容华贵的宫廷艺术品格。近年来,这几个城市均出版了象牙雕刻的地方文史资料书籍,唯独缺少了代表海派文化的上海象牙雕刻,从这一意义上讲,昌民先生的这一本《上海象牙雕刻》,具有填补国内地方行业文史空白的特殊意义。昌民先生作为海派牙雕艺术家,以时代使命为己任,长期以来为此书的材料搜集和写作付出努力,为上海地方牙雕的沿袭传承作岀了十分重要贡献。
回望百多年上海象牙雕刻历史。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舶来的异域象牙日渐增多,多为英国怡和、美国慎昌、法国礼和及德国世法等老牌洋行所垄断。福建、江浙等地的牙雕艺人陆续来到上海,受雇于象牙作业主,或自行开设作坊,从事牙雕加工。民间竹刻、石刻艺人也纷纷加入,转向象牙雕刻生产,不久上海象牙雕刻业便兴旺起来。彼时,象牙制品大多是高档日用品,有牙筷、烟嘴、图章、梳子、篦子、扇骨和扇柄等。晚清民初,南市城隍庙一带象牙作坊的工匠雕刻出的佛像、鸟件和兽件等象牙工艺品,为海内外古玩商和收藏家所青睐,并逐渐成为出口工艺品中的热销货。
那年那月,上海象牙雕刻商贾常在关帝诞辰和盂兰胜会期间聚集,洽谈业务。民国9年(1920年),象牙雕刻同仁在南市张家弄55号集资建造永凝堂象牙公所,成立象牙同业公会,民国16年与骨器公会合并为牙骨器业公会。1930年代前后是上海象牙业的发展兴盛时期,在上海开设象牙作坊的有周功先、生泰新、裕信成、高彝斋等二十多家,从业人员二三百人。生产的牙雕产品有佛像、花瓶、插瓶、龙船、牙桥、狮子和插屏等。尤其佛像雕刻以仿敦煌和盛唐雕塑朴素浑厚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这时期的牙雕技艺更趋成熟,以佛像和古装仕女、武将、孩童、飞禽走兽等传统题材为主,出现了一批牙雕艺术珍品,有鹊盒、裁剪刀、松鼠葡萄盘和四季花卉笔筒(作者佚名,现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馆)。八一三事变后,象牙雕刻品出口中断,牙骨器业公会活动停顿,许多作坊濒临人散艺失的困境。抗战胜利后,象牙雕刻成为高端消费者的追逐目标,一度刺激了行业回升,牙骨器业公会复业,从业人员再度恢复到百人左右。
1950年代初,由于社会变迁,新的产销渠道尚未建立,从业工匠所剩无几,后继乏人,上海牙雕行业逐渐式微,彼时行业规模仍以家庭作坊为主,体现了中国农耕社会的基本特征。1960年代,冯立锦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组织牙雕生产自救合作社,为形成海派牙雕特色和地方这一产业在新历史时期的拓展,主持召集人才,形成生产能力,创始上海牙雕细花、人物、仿古新工艺,为早期本地牙雕形成产业,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岁月流逝,到了1970年代中期,乾坤扭转,上海牙雕行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专业技艺逐渐接近和赶超国内同业领先水准。除上海玉石雕刻厂象牙车间生产外,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和上海长江刻字厂工艺车间也相继生产牙雕工艺品,以山水、瓜果和人物为具象,开拓了细花、人物、仿古等地方品牌特色产品,花色品种更是丰富繁多。由于上海牙雕细花刀功干净利索,工艺精巧细腻,玲珑剔透,把内景与外景融为一体,充分反映了海派 牙雕之地方特色。昌民先生就是在这一时期入行,生逢其时,在他年仅23岁那年,被选拔担任了上海玉雕厂牙雕车间技术主任,参与组织和见证了上海地方牙雕发展高峰时期的工作,并通过自己四十余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专心研究,如今他不仅成为了传承海派牙雕艺术的业界翘楚,同时,从业内行家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本地牙雕艺术,并将上海象牙雕刻近二百年的发展历史与掌故,在笔下详尽铺陈,因而增加了本书的史料翔实程度与可读性。
传承经典 牙雕博弈
中国象牙雕刻被坊间称为工艺美术的四大名旦之首,是一门古老的民族传统艺术。其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的质地,施以精美的雕刻艺术,倍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2006年,象牙雕刻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其在传统艺术中的地位。早在1988年,我国加入了《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而该公约于1989年规定,从1990年起在世界范围内全面禁止象牙贸易。多年来,象牙雕刻已成无米之炊。禁止象牙贸易,牙雕也就失去了根本。另外,国内尚健在的几位牙雕大师则均已至耄耋之年,随着时光的流逝,象牙雕刻技艺将有失传的危险。牙雕大师年事已高,学徒不知何处寻找?因此,如何传承这一牙雕经典艺术,确实需要社会认真思考。
令人庆幸的是,近年来出于保护野生大象和环境生态平衡考虑,在拯救濒危物种的问题上,国际上又开始摒弃死板的贸易禁令方式,允许库存象牙的贸易。但对于保持稀有野生大象和继承发扬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二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困局,对于这一涉及历史、文化、环保的世纪问题,还有待国际社会从长计议。笔者在昌民的工作室内,见到了不少古象牙创作的作品,这无疑是这一特殊工艺生命得以延续的一个选择。
如今,昌民先生已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加拿大华裔雕刻大师,但他从不自恃,依然为人谦和,行事低调,布衣蓝衫,不为名利物欲所惑,彰显了一位执着艺术,禅悟生命真谛的过来人的睿智。自古以来有大德者无不如此,凡事无需张扬,不事喧哗,业精于勤,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我以为,在现代中国象牙雕刻艺术历史上,如果缺失了昌民先生作为海派牙雕海外传承人的这一页,那将是不完整的。他在海内外四十年如一日的耕耘,跨越地域局限,致力于跨文化探索,创作出数百上千件中外艺术精品,热情弘扬中国象牙雕刻文化,他在这一特别领域取得的成就,分别代表和反映了当代中国牙雕艺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达到的高峰。时至今日,昌民先生虽然仍不为公众所普遍知晓,但是现代中国雕刻工艺历史应该记载下他在海外弘扬民族雕刻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和为中国象牙雕刻文化的传承所写下的不朽篇章。
艺术生命看似有些负重,看似不可承受,但在用平和之心坦然接受并面对的时候,可能便会发现,一切的磨难只不过是使你变得更为强大的锻炼历程。这就是生命的华彩,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我谨以这样的诗句赠送昌民先生,祝愿他的象牙雕刻艺术常青常绿!
本序结稿之时,喜闻上海人民岀版社乐意出版和推广昌民先生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这种弘扬文化的古道热肠,实为佳话。我在此也谨向上海人民出版社表达我的感佩与敬意!
2016年5月16日
写于加拿大温哥华素里
(作者系海外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多家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
序 三
许思豪
胡昌民先生大作《上海象牙雕刻》即将付梓,叮嘱我写篇序言。
记得四年前的冬天,《跨文化的探索胡昌民加拿大玉牙雕刻》出版。这本作品集里的绝大多数玉牙雕作品是胡昌民在加拿大创作的,充满着北美艺术的特征。看着这些出色的作品,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东方的牙雕艺术,想到上海玉石雕刻厂的牙雕车间,想到了1970年代、1980年代我们一起在玉雕厂学习、生活的难忘岁月。为了留住那段岁月中牙雕的珍贵记忆,准确地说能够留住上海牙雕近二百年的珍贵记忆,我竭力鼓动胡昌民能够担当起系统梳理和全面阐述的重担,因为他是这段上海辉煌牙雕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没有想到,今天他居然已经完成了这项艰难的工程。
胡昌民1976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象牙雕刻专业,进入上海玉石雕刻厂后被分到象牙车间,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蔡健生先生的得意学生。由于出色的表现,很快得到玉雕厂领导的重视和培养。1977年他有幸作为技术尖子,被选送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北京象牙雕刻厂深造学习,有幸拜新中国第一代工艺美术界牙雕泰斗杨士惠、丁玉亭为师,深入研习北京的牙雕技艺。1980年代初,他被提升为牙雕车间技术主任,负责技术工作。在这期间,他虚心求教于上海一流的牙雕名家,与当时牙雕技术能手相互切磋,攻坚克难,组织或参与了一些重点牙雕大件的设计和生产,为其牙雕技艺的长足进步奠定了非常扎实雄厚的基础。这是东方艺术对他的熏陶,是优秀的传统牙雕技艺对他的哺育。
1988年,胡昌民跨越太平洋,来到加拿大留学。因为世界范围对濒危的非洲大象的保护,加拿大政府禁止象牙原料及其制品的贸易。在异国他乡,胡昌民面对突然消失的象牙来源和牙雕市场,开始转向学习玉雕。在加拿大温哥华的雕刻公司里,面对从来没有做过的西方题材,面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加拿大碧玉,面对从来没有打过交道的玉雕制作环境,胡昌民开始了新的艺术探索的艰辛历程。他凭借扎实的东方牙雕艺术的功底,很快熟悉和掌握了西方玉雕题材的制作要领,在设计制作方面脱颖而出,令不少加拿大艺术家刮目相看,还成为洋车间的中国工头。十多年洋车间的艰苦岁月,胡昌民不仅熟悉了北美风格的艺术造型技巧,还掌握了大件玉雕的设计制作工艺流程。西方雕刻艺术的熏陶给他艺术风格的最终形成,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胡昌民为了追求更为远大的艺术理想,毅然离开了他原本已经熟悉了的艺术公司,开始了以他自己品牌为标志的艺术生涯。这是他艺术道路上的新起点,新挑战。他驾车驶向广袤的原野,驶向冰天雪地的偏僻村落,去寻找合适的猛犸象牙材料,寻找合适的碧玉原石,还不辞辛劳找厂房、找设备、找工具,一切从头开始。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他以其精湛的技艺,独到的设计,生动的造型,塑造出一件件艺术珍品:展翅翱翔的雄鹰,腾空跃起的海豚,憨态百出的北极熊,穿梭海洋的三文鱼,查尔斯胡雕刻工作室声名鹊起,订单纷至沓来。胡昌民在他的工作室里,一直在探索当代牙雕技艺传承的问题,他用猛犸古象牙制作的艺术作品证明,猛犸象牙不仅可以作为牙雕技艺的传承载体,还可以在全世界流通交易。广泛地宣传介绍猛犸象牙,既可以起到对濒危动物大象的保护作用,又可以给牙雕手工艺者找到合适的原料。胡昌民这些精妙的艺术作品,比较集中地展现在本文开始提到的作品集里。
当人生跨越花甲之年时,胡昌民已经集五个难能可贵于一身了。第一,既能够做玉雕,又能够做牙雕,这在上海玉雕界或者牙雕界,绝无仅有,这是难能可贵;第二,既能够做大件艺术品,又能够做小件艺术品,这是难能可贵;第三,作品既能够体现精雕细刻的东方艺术韵味,又能够表现大气雄浑的北美艺术风格,胡昌民跨界艺术的实践带来了对跨界艺术的理解和掌握,这是难能可贵;第四,既能够自己设计,又能够自己制作,在很多雕刻工作室里,设计的人往往不能够制作,制作的人往往不会设计,胡昌民兼得设计和制作的功夫,这是难能可贵;第五,既能够自己制作,又能够自己销售,查尔斯胡工作室的优异声名,与胡昌民既懂得艺术创作,又有综合的营销能力是分不开的,这是难能可贵。这五个难能可贵是胡昌民对东西方雕刻文化艰辛探索研究的宝贵结晶,也是他艺术人生的成功标志。
然而,胡昌民并没有满足于既有的成绩。当他回国参加玉雕珍品展示并且获得崇高荣誉时,当他作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回到母校与师生交流联动时,他意识到原先他所熟悉的上海玉石雕刻厂已经不复存在了,他所熟悉的象牙雕刻车间也没有了;他所熟悉的同事们,大部分已经不做牙雕了;近两百年上海牙雕的辉煌,已经走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系统总结上海牙雕近两百年发展的专著。这个上海手工艺界亟待完成的工作,又有谁能够担当得起呢?这些即将消失的艺术记忆,如果再不及时汇集梳理;凝结着上海本地七代牙雕艺人智慧和心血的特种艺术,如果再不归纳总结;那些令人激动的牙雕作品背后故事,如果再不去记录整理,也许,渐渐地,这些珍贵艺术和文化记印都将会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但是,这一切,又将奈何,奈何,奈何?!
胡昌民是最有条件完成这项艰难使命的人之一,因为他有四十多年丰富的牙雕艺术创作经验和制作实践,他有蔡建生、杨士惠、丁玉亭等大师所传授的珍贵经验和资料,他有很多所熟悉的牙雕同事们的信任和支持,他有整理和表达上海近两百年牙雕历史的写作能力。但是,要完成这个使命,需要很多的付出,需要很多的时间和心血。在时间就是金钱的西方世界里,在纷至沓来的订单面前,在一人孤身海外,在没有任何基金或者组织资助的情况下,这是太难的抉择。然而,令人感佩的是,胡昌民选择了担当。
胡昌民的拳拳之心是他选择担当的唯一理由。在海外的三十多年里,中国正经历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年代,翻天覆地的变化令海外游子欣喜不已。昌民在事业有成之时,没有忘记曾经哺育他成长的母校和老师,没有忘记曾经培养和锻炼他成长的上海玉石雕刻厂,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他的牙雕师辈与同仁。虽然远隔重洋,虽在异国他乡,他以一颗爱国爱乡的赤诚之心,以守护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为己任,毅然参与到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
在最近几年的写作过程中,胡昌民毅然回绝了原本对他十分重要的加工订单,回绝了原本对他十分重要的宣传采访,他穿梭于温哥华与上海之间,伏案于中外图书馆之中,采访交流所熟悉的有关同事,梳理核实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付出了太多的时间、资金,殚精竭虑,玉汝于成。《上海象牙雕刻》专著背后的许多艰辛、艰巨、艰难的故事,也许只有他自己心里明白了。当我看到这本专著终于完成的时候,百感交集,有着太多的感谢、感佩和感动。
《上海象牙雕刻》的出版,系统总结了上海牙雕艺术发展近两百年的历史成就,为上海手工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加强了对濒危非洲大象的保护,严禁非洲象牙制品的买卖,全国牙雕产业普遍萎缩,上海牙雕从业者急剧减少,牙雕技艺传承进入了非遗保护的范畴。非洲的大象需要保护,这是世界的共识,中国的共识。那么,具有七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优秀的传统牙雕艺术,是否也需要保护呢?这同样需要世界的共识,中国的共识。两者兼顾,出路何在?胡昌民已经用他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的这本专著也从理论上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本专著的问世,也成就了胡昌民的第六个难能可贵:他不仅能够设计、制作,还能够写作、演讲。他用中文向上海业内同仁介绍了北美洲的玉牙雕艺术,他用英语向加拿大民间和政府介绍了中国的玉牙雕文化和艺术,他的跨文化探索,已经发展成为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这更是难能可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胡昌民有艺术家的梦想,有艺术家的追求,更有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这些,都已经凝结在这本《上海象牙雕刻》专著里。上海手工艺行业,不会忘记这个重要的贡献!
2016年10月15日于上海
(作者系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创会会长,上海工艺美术总公司原总经理,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原所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