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一部了解中国节气文化的入门书,一部可以按时阅读、读上一年,从而了解时间、空间及其于我们生命意义的作品。
首部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背景和时间,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本书以宏大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介绍了节气在天文、气候、农业、养生、历史、美学、哲学观念等方面的常识,对于每一节气、物候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
解读中国人的时间哲学。节气不仅跟农业、养生等有关,也跟我们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和认知有关。作者将节气的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的关系作了说明,让当代人认识到,二十四节气的古典时间在我们身上依然发挥着作用。
引领当代人重温古典时光,亲近天地万物。二十四节气既是生存方式,也是生活方式。重温节气不仅仅是追忆逝去的田园牧歌,更是温故知新的寻根感悟之旅。
文人画家老树倾力绘制24幅节气美图。每个节气篇章都配有老树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图一幅,让读者直观感受节气之美。
著名设计师王志弘亲自操刀,赋予本书一种现代美感,切合了《时间之书》将古典时光呈现给当下的初衷。
余世存:这本书是关于节气时间的书。关于节气时间,我们中国人都知道或听说过,
|
內容簡介: |
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时间和背景,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有关节气的介绍往往仅止于天文、农业、养生等专业常识,本书依托作者的研究,将节气等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格规定做了说明,第一次说明人在时间中的使命、义务和人格成就。作者对每一节气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做了精彩的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历并称的意义,在日历变易之际,有我们生存的规律和律令。每个节气都配有老树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图一幅。
|
關於作者: |
余世存
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之一,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已出版的主要作品:《立人三部曲》《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东方圣典》(主编)等。
老树
画家、学者,本名刘树勇,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
|
目錄:
|
自序:行夏之时关于二十四节气Ⅰ
春
立春天下雷行而育万物1
雨水君子以思患预防15
惊蛰天地盈虚,与时消息27
春分君子以类族辨物41
清明君子以议德行53
谷雨君子以同而异69
夏
立夏君子以辅相天地之宜79
小满君子以饮食宴乐91
芒种君子以非礼勿履103
夏至君子以自强不息115
小暑君子以正位凝命129
大暑君子以劳民劝相141
秋
立秋君子以作事谋始153
处暑君子以慎辨物居方165
白露君子以常习德教177
秋分君子遁世无闷189
寒露君子以矫枉过正199
霜降君子以反身修德209
冬
立冬君子以俭德避难219
小雪君子以自昭明德231
大雪君子以寒江独钓243
冬至君子以见天地之心255
小寒君子以经纶271
大寒君子以修省285
|
內容試閱:
|
自序:行夏之时关于二十四节气
借助于技术的加持,人类知识正在大规模地下移。孔子没注意到技术、文明平台演进的意义,他的唯上智下愚不移看似有理,其实则误。在权力独大之前,知识也曾散布于人类每一个体那里,由其自信自觉地发明发现,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即言此象;后来,权力绝地天通,民众既不能看天,也无在大地上自由迁徙行走的权利,知识由权威发布,万众只有深入学习的义务了。
关于节气、天文历法等等的知识也是这样为权力、少数人垄断。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知道时间,懂得天时、农时、子时午时及其意义的人并不多。直到民国年间,教育部中央观象台还要每年制订历书。到了20世纪80年代,挂历、台历等市场化力量打破了权力的垄断。今天,每个人都知道如何问时、调时、定时了。
我们的知识史带来的负面作用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清理,对很多现象、习俗、知识我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有而不知其万有。节气,这一传统中国最广为人知的生活和文明现象,不仅民众日用而不知,就是才子学者也少有知道其功能意义。今天的人们在0和1组成的移动互联网上已经往而难返,收视而无知无识;很少有人去深入到时和空组成的坐标上认清自己的位置,更少有人去辨析时和空各种切己的意义。
时空并非均匀。一旦时分两仪四象,如春夏秋冬,我们必然知道自己在春天生发、走出户外,在冬天宅藏,在秋天收敛,在夏天成长。尽管圣贤对时间有着平等心,在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能以等身布施,但朝乾夕惕仍有分别。王阳明甚至发现了时间与世界的关联: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的世界。
在传统社会那样一个以农立国的时代,时间远非生长收藏那样简单,更非王公贵族、精英大人、游手好闲者那样优游卒岁。先民在劳作中,渐渐明白时间的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传统农民没有时间观念,尤其没有现代的时间意识,但他们不仅随着四季的歌喉作息,而且分辨得出一年中七十二种以上的物候迁移。我看见好的雨落在秧田里,我就赞美,看见石头无知无识,我就默默流泪。这样的诗不是农民的。农民对自然、鸟兽虫鱼有着天然的一体缘分感,如东风、温风、凉风、天寒地冻、雷电虹霓;如草木、群岛、桃树、桐树、桑树、菊花、苦菜;如鸿雁、燕子、喜鹊、野鸡、老虎、豺狼、寒号鸟、布谷鸟、伯劳鸟、反舌鸟、苍鹰、萤火虫、蟋蟀、螳螂、蚕丝、鹿、蝉等等,农民是其中的一员。
农民明白粗放与精细劳动之间的区别,明白农作物有收成多少之别,播种也并非简单地栽下,而分选种、育种和栽种等步骤。农民中国的意义在今天仍难完全为人理解,中国农民参与生成了对人类农业影响极为深远的水稻土。一亩小麦可以承载的人口是多少呢?25人左右。一亩玉米可以承载的人口大概是50人。一亩水稻可以承载的人口则是200人左右。在农民这个职业上,中国(包括东亚)农民做到了极致。一个英国农学家在19世纪初写的调查报告中认为,东方农民对土地的利用达到艺术级,一英亩土地可以养活比在英国多六倍的人口,从套种、燃料、食物利用、施肥循环、土壤保护,都非常了不起。所有这些,与农民对时间的认知精细有关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农民借助于节气,将一年定格到耕种、施肥、灌溉、收割等等农作物生长收藏的循环体系之中,将时间和生产生活定格到人与天道相印相应乃至合一的状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君子以向晦入宴息。生产生活有时,人生社会有节,人身人性有气,节气不仅自成时间坐标,也演化成气节,提醒人生百年,需要有精神有守有为。孔子像农民那样观察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为此引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以说,中国源远流长的精神气节,源头正是时间中的节气。从节气到气节,仍是今天人们生存的重要问题:我们是否把握了时间的节气?我们是否把握了人生的节点?是否在回望来路时无愧于自己守住了天地人生的气节?如果诚实地面对自己,我们应该承认,我们跟天地自然隔绝了,当代人为社会、技术一类的事物裹胁,对生物世界、天时地利等等失去了感觉,几乎无知于道法自然的本质,从而也多失去先人那样的精神,更不用说气节。
但在传统社会,人们对天地时空的感受是细腻的。时间从农民那里转移,抽象升华,为圣贤才士深究研思,既是获得人生社会幸福的源泉,也是获得意义的源泉。时间有得时、顺时、逆时、失时之别,人需要顺时、得时,也可以逆时而动,但不能失时。先哲们一旦理解了时间的多维类型,他们对时间的认知不免带有强烈的感情,读先哲书,处处可见他们对天人相印的感叹:豫之时义大矣哉!随之时义大矣哉!遁之时义大矣哉!这就是顺时。革之时大矣哉!解之时大矣哉!颐之时大矣哉!这就是得时。人们的时间感出现了紊乱、社会的时间意识发生了混乱,圣贤或帝王们就会改元、改年号,以调时定时、统一思想意识。而在这所有的时间种类里,跟天地自然合拍的时间最宜于人。今天的城里人虽然作息无节制规律,但他们到乡野休整一天两天,其生物钟即调回自然时间,重获时间的节律和精气神。自然,历代的诗人学者都在节气里吟诗作赋,他们以天地节气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空间,也以汉语印证了天地节气的真实不虚和不可思议。
一个太阳周期若分为春夏秋冬四象,一年就有四象时空,如分成八卦八节,一年就有八种时空,我们能够理解,太极生分得越细,每一时空的功能就越具体,意义越明确。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不仅与农民有关,也与城里人有关,更与精英大人有关的原因。在二十四维时间里,每一维时间都对其中的生命和人提出了要求。一个人了解太阳到了南半球再北返回来,就知道此时北半球的生命一阳来复,不能任意妄为,出入无疾;一个人深入体悟这一时空的逻辑,就明白天地之心的深长意味。而我们如果了解到雨水来临,就知道农民和生物界不仅遇雨则吉,而且都在思患预防。我们了解到大暑期间河水井水浑浊,天热防暑,需要有人有公益心,此一时空要义不仅在于消夏,和获得降温纳凉防暑一类的物资,更在于提高公共认同,劳民劝相。24节气时间,每一时间都是人的行动指南,冬至来临,君子以见天地之心;雨水来临,君子以思患预防;大暑来临,君子以劳民劝相。
我当初写节气由不明觉厉到后来逐渐明白时空意义,经历了对历史叙事、审美叙事乃到善的叙事的温习。节气不仅跟农民农业有关,不仅跟养生有关,也跟我们每个人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认知有关。普通人只有了解节气的诸多含义,他才能理解天人关系,才能提撕自己在人生百年中的地位。在小寒节气时需要有经纶意识,在大寒节气时需要修省自己,在立秋时需要有谋划意识,在秋分时要理解遁世无闷古人把五天称为微,把十五天称为著,五天多又称为一候,十五天则是一节气,见微知著,跟观候知节一样,是先民立身处世的生活,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参照。
我意识到,时空的本质一直在那里,只不过,历史故事也好,诗人的才思也好,只是从各方面来说明它们,来强化它们。有些时空的本质仍需要我们不断地温故知新。在写作这篇小文时,重读书稿,发现仍有若干材料没有加入。如六月芒种节气,时间要求人们以非礼勿履,我对此的解释过于直硬,其实如附会农村人生活,当让人惊叹其中的巧合。芒种节气里农作物成熟了,一些见邻起意的人,尤其是那些不劳想获的二流子们,经过麦田时,会低头假装倒一下鞋子里的渣土,实则顺手偷几把麦子故正派人经过别人家的农田,都不会低头整理鞋子,以免误会,这就是非礼勿履了。这样的现象,今人固然可以理解成传统农村社会的短缺所致,但是,经过瓜果农田,今人顺手牵羊的行为并不少。西哲奥古斯丁少年时就偷过邻居家的梨,奥古斯丁没有放过自己,他一生思考的起点即是这一事件,他的结论不是现象层面的非礼勿履,而是深刻地检讨人的罪性。可见,时间给予人们丰富的意义,由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组成的意义仍在不断地生成之中。
在事物成熟的时间里展示了人性的原罪,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文化中也可思可考。气人有,笑人无、见不得别人好、围堵某个经济起飞的国家,等等。本书里收录了中国人至于八月有凶、南征吉的说法,都是夏秋之际作物成熟引来邻人邻村邻国的觊觎,书中就收录了郑国军队到天子眼皮底下抢割周天子的粮食的事件。事实上,人与时间的关系确实可以观察人的性情道理,也可以看出一人一个族群的状态。真正有操守气节的态度是: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
作为圣之时者,孔子深刻地理解到了时间之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性,他在回答为邦之道时就说过,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夏时即是阴阳合历的农历,夏时的重要在于它见万物之生以为四时之始,孔子自己的话是,吾得夏时而悦者,以为谓夏小正之属盖取其时之正与其令之善也。这就是说节气时间不仅正确,它对人间人身人生的规定性也是善意的。有些王朝不以夏时为准,而从十一月、甚至十月为时间起点,时间开始了,事实上不仅扰乱了天时农时,也使人找不到北,失时而失去人生的坐标。孔子看到了,正确地调时定时,能够使天下钦若昊天。因为时各有宪。每一维度的时间都有其宪法,有其至高无上的规定性。在全球化时代,孔子的行夏之时之说,就是采用公历时间,享用各国产品,保留中国元素,怀抱人类情怀。
遗憾的是,如前所说,关于节气一类的知识曾经为少数人垄断。巫师、王室、日者、传天数者、钦天监、占天象者、各种卜日卜时的先生们等等,他们在下传时是否无私,他们是否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一个问题。知识在一步步下移,但至今文明社会仍未实现藏富于民、分权于众、生慧于人。就像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阐明的,必须破除主体性思维和科技时空观,人才能真正成为时间性的。海氏为此预告了现代人的异化:人的存在是时间性的,而时间又因人的感觉而发生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论是多么的浪漫,然而它又是残酷的,既然可以通过感觉改变时间轴,那么欺骗自己、欺骗别人、欺骗世界也就没什么不可能的了。
这也是我极为看重本书的原因。蔡友平先生曾告诉我,对他们酿酒人来说,采集药草酿酒虽然重要,但时间才是最重要的参数,只有时间到了,酒才能荡气回肠。在这方面,节气堪称中国文明的智慧,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实证的存在与时间。在知识下移到每一个人身上的时代,回到节气或时间本身,有利于人们反观自身的气节或精气神,有利于自我的生长,有利于人们在时间的长河或时间的幽暗中打捞更多的成果。知识大规模下移的一个问题,是使得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知识的压力和诱惑,人们迷失其中,但回到时间或节气应是在知识海量中漂移的可靠的坐标。像曾经的农民一样,去感受时间和生命的轮转循环。像诗人那样,去欣赏时间的玫瑰,去收获时间即粮食: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我在渺无人迹的山谷,不受污染,听从一只鸟的教导,采花酿蜜,作成我的诗歌。美的口粮、精神的祭品,就像一些自由的野花,孤独生长,凋落。我在内心里等待日出,像老人的初恋
海德格尔称引过荷尔德林的名言: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地栖居在这块土地上。在对时间的感受方面,传统中国文化确实有过天人相印、自然与人心相合的美好经验。去感受吧,去参悟吧,去歌哭吧: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知识的富有、智力的优越在节气面前无足称道,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得面对自身。释迦牟尼有叹:善哉善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未证得。
这是信言的语!
2016年8月23日写于北京
立春:天下雷行而育万物
立春是我们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从天文学上说,这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的时空。从一个太阳年历法的角度看,似乎应该把冬至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的时间当作最后一个节气,此后的节气即小寒则为第一个节气。从太阴年历法的角度看,立春作为节气之首也是无可无不可的,虽然立春多在朔日前后。而从农历年的角度,立春并不是新年的开始,真正的新年开始就是大年初一。但中国人这样确定了历法,跟中国人对天地人演进的观察思考之细密有关。
以子丑寅卯的阶段划分,中国人知道,天地人生有一种接力演进的秩序。即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在第一阶段,天出现了。大地的开辟要滞后一个阶段,生物界中人的醒悟活动更要滞后一些。这些阶段性的次第现象,无论是子时丑时寅时,还是子月丑月寅月,都描述了又规定了对象。人在寅时之前最好的最应该做的事就是休息,因为那是天地开辟的时间,人只有休息好了,才能登上一天的舞台。人在农耕生活中,也是到了寅月就得醒过神,得安排考虑一年的事务。这就是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多在寅月。所谓的数字阴历,一月二月中的一月,其实就是寅月。
中国人为此用了极为高大上的名称称道这一个月,正月。正者,止于一。蒙以养正,启蒙之义即在于知止知一。春秋时代的史官多有写这样的话,王正月。这是把一年之初的时间历法上升到王权的高度,只有圣王才能确立真正的时间,只有圣王才能颁布正朔,才能给予春天:春天来了,时间开始了。《月令》中说: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中国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而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作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作元旦。到孙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仍称元旦。
阳和起蛰,品物皆春。太阳沿周天划过,到此之际算是有了决定性的转折。或者说,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一天天地返归,到第45天左右的时候,漫长的冬天及其阴冷寒气终于消失了。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此时感受到了温暖的气息。春天开始了。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立春节气,东亚大陆南支西风急流开始减弱,隆冬气候宣告结束。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大风降温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气,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虽然有倒春寒一类的恶劣天气,但立春意味着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
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春,chun,会意。甲骨文字形,从艹(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zhun)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下面是日字,意味着太阳提供了生长的能量。北半球的春天意味着北半球受到越来越多的太阳光直射,气温开始升高。随着冰雪消融,河流水位上涨。春季植物开始发芽生长,许多鲜花开放。冬眠的动物苏醒,许多以卵过冬的动物孵化,候鸟从南方飞回北方。许多动物在这段时间里发情,因此中国也将春季称为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季气温和生物界的变化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也有影响。这其中仍有中国先哲观察到的,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道理。
植物萌芽生长、动物繁殖、农夫下地播种。中国古人把历史叫作春秋,因为庄稼春生秋熟,春生相当于历史之因,秋熟相当于历史之果,春来秋去的循环就是时间,而时间的循环就是历史。
但即使在北半球,时空仍有次第,如东亚大陆的中国把立春当作春季的开始(2月2日至5日之间),把立夏当作春季的结束(5月5日至7日之间)。在欧美,春季从中国农历的春分开始,到中国农历的夏至结束(比中国人的春天要滞后一个半月左右)。在爱尔兰,2月、3月和4月被定为春季。在南半球,一般9月、10月和11月被定为春季。
中国人对春天的观察有千万年的历史。作为传统节日,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宋代的《梦粱录》中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清人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古代传说则谓,立春快到来的时候,县官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去土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等轻物质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传说跟中国传统音乐有密切的关联,中国传统音乐的律吕或乐律就是用来协调阴阳、校定音律的一种设备,现代音乐上叫定音管。中国的先民用竹子制成十二根竹管,与十二个月份相对应,奇数的六根称律,偶数的六根称吕,奇数表示阳,偶数表示阴。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竹管中储存用芦苇烧成的灰。以此来候地气,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出。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有气冲出,竹管里的芦灰也飞出来,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就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作律吕调阳。而立春之际声音则为大蔟,在宫商角徵羽五音中,又称角音。春声即为号角之音。闻角声,则使人恻隐而好仁。角声是春天的声音。
立春之日,敏感的人可以察觉,太阳出来时较之冬天的太阳不太一样了,此时阳气充足,吹面不寒,阴冷之态消失。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立春一日,百草回芽。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如此,大陆中国的很多地方,仍然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冬去春来,这不仅是天地间的物象,也是人心的理路。人们爱寻觅春的消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立春时节的物候是,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也可以说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了;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三候中,东风是中国人理解的八风之一,即四时(春夏秋冬)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之风。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闾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这是从时间上定义。从空间上定义,八风是四正四隅的八方空间之风,东风叫明庶风,南风叫景风(亦名凯风),西风叫闾阖风,北风叫广莫风,东北风叫条风(又叫荣风),东南风叫清明风,西北风叫不周风,西南风叫凉风。时空统一,东风即指春风。在八风之中,东风于中国人最为亲切,与西人雪莱写《西风颂》不一样,在中国人眼里,东方风来满眼春。《楚辞》: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脩兮憺忘归。杜牧也有名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蛰虫冬眠春醒,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寒冷、食物匮乏等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熊、蝙蝠、刺猬、极地松鼠、青蛙、蛇等都有冬眠习惯。冬眠动物在寒冷冬季时其体温可降低到接近环境温度(几乎到0℃),全身呈麻痹状态,在环境温度进一步降低或升高到一定程度,或其他刺激下,其体温可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古人从冬眠动物中得到启示,在冬天生活,尽可能不折腾,少耗能量,猫冬现象就是说因天气寒冷而整天待在家里避寒,一旦天气好时人们就会到户外走走,晒晒太阳,呼吸更多新鲜空气,以适应气候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人类跟动物在大自然的威力下表现出的生存方式大同小异,都要冬眠春醒,所谓蛰虫始振。
立春三候,如果届时物候没能发生,古人就会联想出很多问题。如东风不能消解冰冻,那就意味着有了号令却得不到执行。如果冬眠动物不醒来活动,那就意味着阴气冲犯了阳气。如果鱼儿不上有冰的水面,那就说明民间私藏铠甲、头盔等武备物资。
立春节气受农民欢迎,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
在大时间里,立春是在天雷无妄时空,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当天下雷动之时,万物也就随之发展自己。人们观察到,当雷声在天边传遍,万物的精神似乎为之一震,而不妄为,像做好了某种准备,花朵、小草也生机勃勃。因此先王体会这种现象,会以勤勉应对天时天道,繁育万物,使人间欣欣向荣。现代科学证实,电闪雷鸣既是给大地活筋通络,又是在给大地施肥。春雷既是新生的号角,又是新生的肥料。中国的先哲对此一时空观象系辞,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即人类和自然的自处相处之道在于成己成物,管理者的责任或志向在于给当代后世提供好的环境。现代人曾经任意妄为,给生息栖居的城镇钢筋水泥土化,让自己的身心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终于意识到错误,而有了改正。今天,中国很多地方的城镇都有了绿地、湿地公园建设。这是极得无妄精义的。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一个社会或区域共同体的发展,如果忽视绿地、湿地建设,就失去了春意,失去了生机。
可见,立春之意可谓大矣哉。中国人有数千年的迎春经验,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众多的习俗。除前述的打春外,还有报春、咬春一类的活动。在立春日吃春盘、春饼、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萝卜,谓之咬春。公元767年,杜甫写过一首《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至于春游,人人心向往之,中国人更不陌生,人们也称为踏青,春游是诗人必咏的话题,《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春游,览省远方。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陆机《日出东南隅行》:冶容不足咏,春游良可叹!杜甫: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还有孔子赞同的梦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春天来了,不仅中国人无数次地呼唤、歌咏春天,全世界都对春天有一言难尽的情感,有名的《春之声》的歌词:小鸟甜蜜地歌唱,小丘和山谷闪耀着光彩,谷音在回响。啊,春天穿着魅力的衣裳,同我们在一起,我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忘掉了恐惧和悲伤。在这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奔跑,欢笑,游玩。但只要听过一遍的人都同意,春之声的音乐远比歌词更动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