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NT$
301.0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NT$
1010.0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NT$
454.0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NT$
250.0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NT$
352.0
|
編輯推薦: |
★【全球50位健在哲学家TOP3,殿堂级哲学家、评论家西蒙布莱克本全新力作】
全球最影响力的50位健在哲学家TOP3、英语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一书作者,西蒙布莱克本全新力作,首次引进。
★【你不用模仿任何人,也不用向谁低头,当你心智成熟时,自有独特力量】
哲学家周国平说:
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
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
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这本书就是要:
带领我们展开一场内在自我成长的哲学探索,
去发现你独特的个性、真实的自我,
从而获得应对生命中一切的强大力量。
你不用模仿任何人,也不用向谁低头!
★【一本非常通俗又很有深度的心理作品:在别人浮夸时,给自己的成长来点儿实在的!】
身为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著名教授,
西蒙布莱克根植于扎实的心理学知识,
★【全球50位健在哲学家TOP3,殿堂级哲学家、评论家西蒙布莱克本全新力作】
全球最影响力的50位健在哲学家TOP3、英语世界*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我们时代的伦理学》一书作者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对自我内在成长的一次清晰的心理探索,涉及对诸如自豪、自尊、虚荣、自大、羞耻、自谦、尴尬、怨恨等情绪和情感的透析,充满了谨慎分析和敏锐的洞察力,内容流畅,结论精准可靠。
身为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著名教授,西蒙布莱克根植于扎实的哲学和心理学知识,深入浅出,用犀利的批判,揭穿了这个虚浮世界中的种种虚假美好,打破了时下人们虚幻的自我认知,帮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实现真正的成长。
从令人迷惘的虚荣、脆弱、自恋和自卑,到给人平静和力量的自信、自尊和自爱,这中间隔着一光年的黑暗距离,而要跨越这距离,只需要读完这本书。
给自己的成长,来点实在的!
|
關於作者: |
西蒙布莱克本 (Simon Blackburn,1944- )
英国哲学家、学者、评论家。
被美国教育界评为全球50位健在殿堂级哲学家TOP3。
曾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等校任职。
2002年当选英国科学院成员;
2008年为美国人和科学研究员荣誉成员;
2009-2010年,担任亚里士多德协会的主席;
2011年以剑桥大学哲学教授身份退休,被誉为英语世界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西蒙布莱克本 (Simon Blackburn,1944- )
英国哲学家、学者、评论家。
被美国教育界评为全球50位健在殿堂级哲学家TOP3。
曾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等校任职。
2002年当选英国科学院成员;
2008年为美国人和科学研究员荣誉成员;
2009-2010年,担任亚里士多德协会的主席;
2011年以剑桥大学哲学教授身份退休,被誉为英语世界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
已出版畅销书《思考:引人入胜的哲学入门》《我们时代的伦理学》以及《情欲》。
此外,他还参编了《牛津哲学词典》。
|
目錄:
|
导 言
第一章什么是自我:艾丽丝默多克和威廉叔叔
第二章爱上自己的影子:水仙花的故事
第三章你值得拥有:被恐惧奴役的现代人
第四章脆弱的自我:狂妄者的内心世界
第五章从自尊到过度自信:复杂多变的自我
第六章从自尊到自爱:陪伴的意义
第七章被逐伊甸园:偷食禁果的亚当夏娃
第八章真实的自我:直视镜中人
第九章结束语
译名对照表
|
內容試閱:
|
导言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分析的哲学心理随笔,涉及诸如自豪、自尊、虚荣、自大、羞耻、自谦、尴尬、怨恨和愤怒等情绪和情感,也分析了与这些情绪、情感相连的某些性格特征,比如正直、真诚和真实等。对这些情感和性格特征对人类生活尤其是现代世界中的生活可能发生的影响,我深表关注。因此,这些随笔可以认为是对从来不曾自谦的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所称实用人类学的一次操练:
生理学的人类知识研究的是自然从人身上产生的东西,而实用的人类知识研究的是人作为自由行动的生物由自身做出的东西,或能够和应该做出的东西。
康德的观点与一种更为古老的神学观点不谋而合,那便是尽管其他动物也具备了稳定的天性,人类却可以根据意愿自由行动。因此本书是关于人如何看待自我、能够和应该怎样看待自我的一部作品。
思考人类易于遭遇的弱点总是让人有种淡淡的忧伤。比我更紧张的道德学家也许会鼓吹我们武装起来抵御这些弱点的侵蚀,而我并无此打算。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说:从真正意义上说来,伦理学能给予我们的一般教训,其价值是很小的。那些推荐种种美德的人,他们所做的事不过是在解释词句本身罢了。我认为言之有理。当我们长大以后,我们逐渐认识到勇气、正直、仁慈、诚实、谦虚和心胸开阔等品质将成为众口称赞的优点,而类似自私、怨恨、懒惰、欺诈、善变、虚荣和顽固则恰恰相反。当别人评价我们时,我们很快便能分辨他们是在夸奖还是批评我们。在道德方面,尽管当出现道德分歧时偶尔的彷徨失措和进退两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害怕的绝不是道德知识匮乏而是意志不够坚定。基督教历史学家欧文查特威克与休谟持不同观点,他在深入研究了人们对某宗派的神父身上的罪恶的谴责时,坦言: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这一长串的恶名让我们觉得无聊当罪恶没有演变成丑闻时,公众对此根本提不起兴趣。热衷于深究和谴责罪行并不是什么受人欢迎的性格。中世纪的忏悔录(指导神父如何处理忏悔的作品)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即使部分忏悔录里可能有不少精彩的故事,就像电视真人秀节目一样。严肃认真的道德家如康德,也对此避之不及,并引用罗马诗人贺拉斯的原话:智者有狂名,真者有枉名超出这种德性获得德性本身就够了。
此话说得精彩绝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反思或开展哲学研究的空间。人们其实并不需要在分辨行为的优劣方面接受指导,因为大部分关于善恶的知识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一个相对民主的过程。然而,这只是在涉及简单的社会规则和禁令的道德标准时才成立。这也成为现代伦理哲学的重要关注点。
现代伦理哲学赋予生命类似法律的地位,将其构想在一个权利和义务的网络中,每个人作为有特定欲望的一颗经济原子,自愿遵循各种契约。问题在于,在这种情形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范式成了一种交易。该观点忽视了自我教化和心理成长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取得一种比达成某种欲望更胜一筹的和谐和幸福感的可能性。同时,该观点也忽视了文化和环境、时代精神的影响,或是思想氛围对人类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此类反思通常构成更大范围的伦理学讨论。
大部分的古典哲学作品,更不必说哲学和宗教交叉领域的著作,都对该话题有过讨论,直言不讳地提出可让人们提高精神健康水平,或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很多古典学派,如昔兰尼学派、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主义学派、斯多葛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等都就此给出方案,不同程度地掺杂着自我控制、享乐、友谊、放弃、公民权和美德等要素。
类似地,在《圣经》的教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真正的朝圣者、真正的灵魂受信者需要忽视所有的甜言蜜语像苦行僧般度过一生。朝圣者的天路历程可不能被浮华世界所阻挡:
因此,在这个集市上所经营的商品就包括:房子、土地、职业、地盘、荣耀、特权、名位、国家、王国、欲望、幸福以及各种快乐; 比如,妓院、老鸨、老婆、丈夫、孩子、主人、奴仆、生命、血液、肉体、灵魂、银子、金子、珍珠、宝石等。而且,在这个集市上,你不时地会看到变戏法的人、骗子、赌博、游戏、傻子、模仿者及各色人等。在这,不用花一个子儿,你就会看到,偷盗、谋杀、通奸、虚假的宣誓,每一样都令人触目惊心。
该段的寓意是让我们做到不坑蒙拐骗是容易的,但要知道如何看好自己的灵魂则是极其困难的。我们需要的或许是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自爱,因为建立在博物通达基础上的自爱与在浮华世界花掉的一张空头支票截然不同。然而,这种训练容易变成陈词滥调:不要过度纵容自己、要控制自己、做个守法公民、不要斤斤计较、要享受生活、多奉献少索取、珍惜生命、培养友情和待人友好,等等。
哲学家们也对此表示担忧:例如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评论亚里士多德有关友情的长篇大论为他说的所有关于友谊的话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没有一个字是超出常识之上的。因此即使今人和前人都认为关于如何使生活变得更美好,我们或许可以做得更多,然而至于更多指的是什么却一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或许是人类生活的环境决定了没有那样一个方案,因为所谓终点和目标的概念本来就是镜中花水中月。17 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这样写道:
为了这一目的,我们要认识到,今生的幸福不在于心满意足而不求上进。旧道德哲学家所说的那种终极的目的和最高的善根本不存在。欲望终止的人,和感觉与想象力停顿的人同样无法生活下去。永无止境的欲望根本没有终点可言,正如对话或园艺一样,生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其他人认为过上美好生活的秘密在于克服欲望。康德的观点接近于此,至少在某些情况下,康德认为 无欲无求是不光彩的,是一种遗憾。康德的心理学通常被看作是摩尼教中一种被迫屈服于绝对命令的病态的过度责任感,与它最大的敌人意愿引起的骚动之间的冲突。在康德看来,意愿是一种由纯粹自私的欲望带来的不可控制的心理骚动。因此,康德谴责人类正常的激情和意愿为盲目和奴性的,并宣称人间的极乐就是完全摆脱欲望和意愿的束缚。因此,真正的自爱并非是满足欲望后达到的,而是抑制或摧毁欲望直至内心平静的终极涅槃。公平地
片段之一:
那耳喀索斯让我们想起今日社会中那些疯狂的无处不在的自我主义者,他们的身影遍布各大景点、美术馆、音乐会、公共区域和网络空间,等等。这群人每时每刻都只想干一件事:把自己在什么地方记录下来,然后通过社交媒体公之于众。智能手机简直是这种行为的罪魁祸首,人们通过手机可轻松对自己和周围景色进行自拍。这群自我主义者幻想他们所有的朋友都苦苦等待着关注他们吃了什么早餐,或自己站在蒙娜丽莎画像或泰姬陵前或半隐藏在它们身后看起来是否英俊潇洒或貌美如花。这种想法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何如此多的现代人在旅游时希望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纪念碑或建筑上,他们异想天开地认为,对后来的参观者而言,帕特农神殿或断臂维纳斯最有意思的景色将是某某人曾到此一游。可以说,现代人在这方面完全超越了前人。我们这个社会的标志事件之一,便是一个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诡异偷窃事件。一群加利福尼亚青少年,由于急于把自己伪装成社会名流,使用谷歌街景和其他先进的媒体设备非法闯入明星的房子,偷走了一些名贵的垃圾来刻意模仿明星的生活方式。之后,他们肆无忌惮地把照片公布在社交媒体上,等于将自己的罪名公之于众。
当时的那耳喀索斯当然还无法使用社交媒体来与他人交流。他拒绝了声音特别的厄科神女的求爱,把她的声音转化为自己脑海中的声音。但实际上,我们自己脑海中的自言自语对我们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有多么自鸣得意,我们需要更多外部的声音。我们需要来自他人真实的评价,甚至给我们带来的思想上的触动。对于世界和外部的声音,我们既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毫不在乎。那群自我主义者和那耳喀索斯的共同之处在于忽略了外部真实的声音,而以时刻存在的自己想象中别人的声音聊以自慰。这个神话同时告诉我们,幻想与欲望是紧密联系的。那耳喀索斯苦苦追寻的东西如此触手可及又如此难以获得。隔在这两者中间的虽不是实实在在的障碍,却也一样坚不可摧。我们当中的每个人都可能像那耳喀索斯一样,穷尽一生苦苦追寻的只是一个幻影,一些我们永远得不到的东西。甚至即使我们得到它,到头来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那耳喀索斯最后终于觉悟,自己爱上的不过是自己的倒影。但他却无法接受,无法将自己撕裂开,明明得知镜子里面展示的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一个无实体的自己。他内心的痴迷已经无药可救。那耳喀索斯爱上的只能是他自己,尽管他还在幻想爱人是他人。他是被自己杀死的。又或者说,他的影子加速了他灵魂的消亡,因为最后连他的尸体都找不到了。神话里这个奇怪的结局似乎在暗示着,那耳喀索斯很可能是我们其中的一员,每天行尸走肉般活着。所有那耳喀索斯似的人物都需要一次重生。虽说那耳喀索斯某种意义上也获得了一次重生,可变成了一朵头永远垂向地面的水仙花。又或者尸体的缺失象征着自恋者死亡的终结他无法离开任何成就、任何回忆,甚至任何哀悼。尽管斯人已去,世界依然如此。这可能会是某些誓死捍卫贪婪和自恋品质的现代人应该要反思的。
片段之二:
毫无疑问,个人形象是重要的,它与以上批评并无关系。早在铜器时代,从人类埋葬地出土的镜子、梳子和装饰品便是人类爱好打扮的最好标志。如果足够幸运或足够细心而产生了外表上的良好结果,那绝对是个优势。对于那些幸运地被形容为英俊潇洒、高贵典雅、光彩熠熠、美貌动人的人们,生活总会有美好的结局,毕竟他们是那般的引人注目。他们总会更容易找到朋友和搭档,也会赚得更多。在美国,有证据表明外表占优势的男人和女人分别比相貌平平的男人和女人多赚5% 和4%。这甚至从刚出生就开始了:人们更喜欢逗漂亮的宝宝,老师更喜欢漂亮的学生:
当被要求把雇员特征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时,经理们都把样貌排在了教育的前面:在九大特征中,样貌排在第三,仅次于经验(第一)和自信(第二),但排在毕业院校(第四)的前面。那是否说明你该从哈佛辍学去做个隆鼻手术?或许并非如此。但毕业于州立学校也一样有市场。这也是职场新情况,一位来自纽约的专门为应聘者提供建议的匿名招聘人员说道,能力一般、面容姣好的求职者比能力出众而长相平平的求职者更有胜出的可能。
难怪现在的经济一团糟。也难怪这种对样貌的偏见不仅仅局限于美国纽约对长相狂热追求的就业市场。除了就业市场外,姣好的面容在其他场合也有重要意义。我曾在英国某大教堂参加圣诞颂歌仪式,无意中留意到在神职人员队伍当中,高大的、担任指挥的主教戴着主教法冠,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前面,后面跟着的是稍矮小的主持牧师,然后严格按照高矮顺序排列得越来越低级的神职人员,最后是矮如侏儒的某些无关紧要的偏远教区的助理牧师。
回到化妆品的世界,很不幸的是,想提升美貌的消费者花了钱,却并不能成为广告里的人物。她不再年轻,也可能不再魅力四射或许化妆品的使用或多或少能提高点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有自信的人本来就是魅力四射的。她离她的梦想依然遥远,因为她依靠别人的溢美之词和崇拜目光而活她已经完全依赖化妆品而活,不愿揭开这层面纱。在幻想的世界里充斥着化妆品,而深陷其中的消费者根本忘了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有所谓的化妆品。对其他人而言,他们是自己的利益中心。他们并不在乎消费者形象,而更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那耳喀索斯注定是个独孤求败的角色,这也是该神话想揭示的道理之一。为何那耳喀索斯是孤立无助的,如果不是他的自恋使他难以接近?
所有这些可能会带来一个尖刻的问题,那就是是否由性欲带来的爱总是以那耳喀索斯式孤独的形式存在?在西方艺术中,维纳斯通常被描述为一个顾影自怜而难以善待他人的角色。弗洛伊德认为,自恋是性爱的核心,从发现背叛和爱情消失时对个人造成毁灭性的损伤这点可看出,该观点也有其正确的地方。妒忌心给人带来的摧毁性作用是从自己打击自己开始的。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他人评价和兴趣的中心,这一自大傲慢的想法也是阿谀奉承无处不在的原因。最早对阿谀奉承的道德批判出现在柏拉图的《高尔吉亚》中,苏格拉底争辩道,阿谀奉承与政治的关系就类似于烹饪与制药或体育锻炼的关系。他似乎是在说,烹饪方法可以让我们错误地以为我们吃的东西对身体有益,而其实无益;同样地,我们可以被多种谄媚的艺术蒙蔽而相信所有关于我们美德的错误观点a。这点是显而易见的,即便在民主社会,谄媚和政治之间的联系比苏格拉底说得更为紧密。如果没有了互相吹捧,无论是候选人还是选民都不会像现在这样被蒙在鼓里。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者伊拉斯谟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的确,人间存在着一种败坏道德的谄媚,许多奸诈者便利用它来进行哄骗愚弄,目的是把不幸的受害人彻底摧垮。可是,我所采用的形式却是来自善良的真心,它与美德更接近,而胜于其对立面鲁莽的谴责,也即贺拉斯称之为粗暴难以相处的乖戾。我所采用的形式是使垂头丧气的人振作起来,使悲哀者获得安慰,无情者振奋,冷若冰霜者动情,病人欢乐,任性者自行克制,有情人相伴相随,结合在一起概括起来说,谄媚使人感到甜蜜,并给人际关系增添上一番甜美的风味。可是人们都说,受骗是不行的。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不受骗才糟透了。谁认为一个人的幸福要看事实如何而定,他们可就错到底了;幸福与否全看他本人的看法如何而定。
当然,伊拉斯谟将愚人或愚人精神进行拟人化,但不得不承认,他所想象中的愚人的话有不少是正确的。毕竟,愚人就是我们普通人。=
片段之三:
对外表的过度重视使得女性(也包括男性)在面对自己美貌不再时尤其恐慌和绝望,这一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剧。当人们被商业化以后,他们眼里的价值其实是他们想象的外表在别人心中的价值,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后,他们便成了恐惧感的奴隶,从此痛苦、绝望和悲惨等情绪也将常伴左右。关于这点的证据,我们只需要想想在2010 年,仅在美国便有320 多万满怀希望和憧憬的人们自愿接受整容手术,而在法国大约40 万到50 万的女性接受隆胸手术(然而大家都觉得法国女人是如此时髦和自信)就可窥得一二。最近关于假冒伪劣硅胶的丑闻更是让3 万受害者惨遭厄运:
我总是因为身材而感到绝望,出现心理问题,来自法国诺曼底的一名女性说道,我在工厂打工,每个月赚1000 欧元(约合1300 美元),直到将近50 岁才可以支付隆胸手术。在植入硅胶后我心里舒服了不少,顺利摆脱了抗抑郁药物,也能回归工作了。然而,在这之后我就发现了植入物有毒,监测报告称硅胶依然会在原位,但我还是要把它取出。我很害怕这些硅胶是否会
随时破裂甚至爆炸。
我夜不能寐,很多人因为担心被植入物破坏而尽量避免剧烈体育锻炼,但我无法避免,我的工作是在工厂里干重活。
我睡觉时感觉很糟糕,起床时也感觉很糟糕,就好像体内装着一个定时炸弹一样提心吊胆。
如果这仅仅是悲哀二字可以形容的话,我们会对那些认为自己很普通、希望通过整形术变美的人少一些同情和怜悯。谁让他们自己如此希冀踏上高高在上的舞台,听从别人对他们高高在上的谄媚声;谁让他们如此期待获得通往虚荣和傲慢大门的免费票?在这些难以被宽恕的案例中,一时的疏忽,或稍微背离克制、尊严或礼仪的原则,便会由于极小的原因踏上整形手术台。有人说,把自己的身体当作是一种工具而不是身上的一部分是既不恰当也不正确的。这是一个对别人艳羡之声贪婪到让人毛骨悚然的例子。
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我们自己蒙羞,实际上我们完全不必如此妄自菲薄。可当我们被虚荣的恶魔缠身的时候,要想逃出虚荣心的魔掌简直是天方夜谭。因为,作为贪婪的一种,它还与对金钱的贪得无厌联系在一起,这将会是我们后面讨论的问题。但是难道不是每个德高望重的杰基尔医生a 心里都藏着一个卑鄙邪恶的爱德华海德吗?难道每个人心中不都会有一个断断续续的微弱声音提醒自己,如果有个花瓶妻或花瓶夫或花瓶搭档那该多令人羡慕,完全不必理会别人的说三道四?当我们忘记康德所忠告的欲壑难填,要求别人把我们捧在手上时,是不是该想想别人是不是也有同样的要求呢?如果那耳喀索斯摆脱了自己孤独无助的境地,成为众人崇拜敬仰的对象,那该多美好?欧莱雅公司也许本不打算证实希腊神话中的深刻道理,但实际上却证实得如此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