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NT$
1990.0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NT$
390.0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NT$
390.0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NT$
295.0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NT$
340.0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NT$
990.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編輯推薦: |
食物是探寻民国岁月的一把钥匙,有了它们,我们和那些闪光的名字之间,仿佛有了一座桥。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更是一幅民国名人的生活百态图。
作者从吃下手,切入张爱玲、苏青、鲁迅、张大千、老舍、梅兰芳、汪曾祺等二十余位民国名人的私生活,细数各位大咖的口味、嗜好、趣闻、雅事。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酣畅的吃意中流淌着诗意的风情
|
內容簡介: |
自古以来,美食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靠文人墨客、靠民间推动的,这一点在民国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这是一个美食绚烂的时代,它直接影响了现在的美食地图。
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更是一幅民国名人的生活百态图。作者以清新细腻的文字,将民国的才子、才女、名伶、名士与各种风雅饮食的渊源、趣闻娓娓道来,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诗意的文字中流淌着相当入味的民国风情,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
關於作者: |
钟小萌,90后自由撰稿人,纯蓝文化图书工作室创始人,选题策划人。参与策划出版图书数十部。曾以笔名缘渃活跃于各大网络文学基地,文笔优美灵动,擅长多种风格方向的写作,个人已出版《天涯一别,勿忘心安》《做奥黛丽赫本那样的女人》等作品。
|
目錄:
|
第一章 民国才女舌尖上的美丽与优雅
饮食!追求!张爱玲的精致斑斓
豆腐!养生!吕碧城的素食主义
零食!奢侈!陆小曼的风花雪月
面食!漂泊!萧红的黄金时代
花茶!思念!冰心的故乡情牵
辛辣!琐事!苏青的烟火气息
第二章 民国才子舌尖上的爱恋与情思
美食!辗转!鲁迅的舌尖体会
荤食!画作!张大千的五味人生
食色!欲望!郁达夫的挥酒人生
韵味!胡同!老舍的京味飘香
甜辣!生活!沈从文的湘西情谊
烹饪!痴气!钱锺书的不负己心
第三章 民国名伶舌尖上的温婉与动人
遍寻!人情!梅兰芳的清淡平实
清真!讲究!马连良的精致挑剔
饿唱!豪放!程砚秋的落拓不羁
养颜!倾城!夏梦的窈窕可餐
凤爪!干果!小凤仙的零碎美味
特色!生食!荀慧生的直率豪爽
第四章 民国名士舌尖上的豪迈与威武
辽菜!川菜!张学良的只道寻常
会吃!能吃!袁世凯的花样吃法
五味!记忆!汪曾祺的字里行间
湘菜!情怀!谭延闿的独门秘籍
薄饼!酱菜!梁实秋的北京映像
善吃!善评!王世襄的饮食绝学
后记 与美食的缘分
|
內容試閱:
|
饮食!追求!张爱玲的精致斑斓
【1】
因为一部《倾城之恋》,知道了张爱玲这个名字,并看到了一张她的照片。那时对张爱玲的最初印象,便是她头微仰着,手扶在腰际,眼尾淡淡扫过来,仿佛将这世间的一切都收入眼底,却又好像什么都无法入她的眼。也正是由于那张照片,才一直觉得她定是一个孤
傲、清冷的女子,犹如活在这世间之外。
然而,当你注意到她身上所穿的那身衣服时,却又一定会与我一样,突然发现,原来这位孤傲的女子,也有这样可爱的一面。在旧时的人眼中过于色彩斑斓的配色,却颇得这位小资情调的小姐的喜爱。宝蓝配苹果绿,松花色配大红,葱绿配桃红的搭配,在当时的大上海
社交圈中,是那般的与众不同,想让人忽视她都不太可能。
张爱玲曾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言语。她的那些色彩斑斓,也许正是她心中对世界、对生命的美好渴望,正是她不同于其他人的言语。她说,我既不是美女,又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起别人的注意?她说,我小时候没有好衣服穿,后来有一阵拼命穿得鲜艳,以致博得奇装异服的美名。
也许是童年时期家庭的不幸,被双亲忽视,才造就了她这般外表看似孤冷、但内心却极度渴望美好与关注的性子。但无论这个世界如何冷待了年幼时期的张爱玲,不可否认的是,在大上海的灯红酒绿中,在古典与时髦的碰撞与交融中,她的文学梦还是一点点地萌发了。这座曾被她描绘成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的城市,孕育了她的智慧,让她对文学有了更深的渴望。
张爱玲在文学上的天分是众所周知的,作为她的一名忠实的文学追随者,在这里我暂不赘述她的文学天分;作为一名吃货,我反倒对于她文字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些生活中的她的可爱的另一面比较感兴趣。
如果细读张爱玲的文章,就会发现在她的作品中,很多内容都与吃有关,这不得不让我相信,如果民国时期也有吃货这种说法,这位傲娇的张大小姐绝对会当仁不让,被人称为吃货里的资深行家。而更让我惊喜的是,她笔下的美食,全都五彩斑斓,有着自身的色彩,仿佛最伟大的画家用他们手中的画笔,为其点缀了最美丽的颜色般,让人只看上一眼,便深深地爱上。
这从她的一篇名为《谈吃与画饼充饥》的长文中就能看出来。在万余字的篇幅中,张爱玲对美食的追求与热爱几乎随处可见。
就连在如今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再普通不过的大饼和油条,到了这位资深吃货张大才女的笔下,也变得美味了不少。她说:大饼油条同吃,由于甜咸与质地厚韧脆薄的对照,与光吃烧饼味道大不相同,这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有人把油条塞在烧饼里吃,但是油条压扁了就又稍差,因为它里面的空气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看了这段形象的描写之后,你有没有想起今天早上吃的油条和豆腐脑?想来如果少了那些蕴藏其中的空气,再吃起油条来,难免会缺了那股子松脆可口的感觉。
张爱玲还曾给一些以前不知道名字的美食起名,例如,《谈吃与画饼充饥》一文中提到的另一种吃食蛤蟆酥:
我母亲从前有亲戚带蛤蟆酥给她,总是非常高兴。那是一件半空心的脆饼,微甜,差不多有巴掌大,状近肥短的梯形,上面芝麻撒在苔绿底子上,绿阴阴的正是一只青蛙的印象派画像。那绿绒绒的就是海藻粉。想必是沿海省份的土产
蛤蟆酥不过是因为外形长得像青蛙,便被张爱玲起了这样有趣的名字,其实并不是什么稀罕的吃食,不过是一种用海藻粉、面粉、油酥和芝麻等为原料,经过烘烤之后制成的香酥饼,这种食物在旧时苏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除了《谈吃与画饼充饥》之外,张爱玲还写过一篇名为《草炉饼》的文章,里面描写了一种放在炉子上烤的无油烧饼。
有一天我们房客的女佣买了一块,一角蛋糕似地搁在厨房桌上的花漆桌布上。一尺阔的大圆烙饼上切下来的,不过不是薄饼,有一寸多高,上面也许略洒了点芝麻。显然不是炒年糕一样在锅里炒的,不会是炒炉饼。
不知为何,读完上面的这段文字之后,我的脑海中最先闪现的是青稞饼与云片糕的结合体。酥脆可口的青稞饼搭配松软可口的云片糕,这样的全新尝试,不知道会不会吸引张爱玲这位资深的吃货来上一口。
说起云片糕,这是张爱玲的大爱。张爱玲的嘴很刁,但她却偏爱甜食,所以一向以香甜软润而闻名于世的云片糕,就入了这位张大小姐的眼。
云片糕又名雪片糕,外形为长方形,有整齐规则的棱角。云片糕原料繁多,工艺极为精细。主要原料有糯米、白糖、猪油、榄仁、芝麻、香料等,吃起来口感软润、清甜细腻。
云片糕是广东潮州人中秋拜月时的贡品之一,每年到了过节前夕,便是云片糕最畅销的时候,潮州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买云片糕,不只因为美味,还因为它有步步高升,求福吉祥的含义,所以常用云片糕馈赠亲友,表达心意。
这小小的云片糕看似不起眼,却有着十分传奇的来历,它的名字可是大有来头。据传,当年乾隆下江南的时候,曾经来到淮安城西北的河下镇。应了当地一位姓汪的盐商的邀请,去他家赏雪,看着满园的雪景,乾隆诗意大发,于是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嘴里说了半晌的片儿片儿,可这最后一句怎么也接不下去了。乾隆望着窗外的大雪,心中暗暗焦急。
好在这位盐商混迹商场多年,也是一位懂得察言观色的主儿,看到这里又怎会不知面前这位九五之尊要下不来台,所以马上端上来一盘茶点请皇上品尝,也算是给他留出想下句的缓冲时间。
乾隆也不客气,拿起面前的白色糕点吃了起来,入口松软、清甜可口,吃后齿颊生香,遂忍不住大加赞美。得知这糕点乃主人家祖传的小食,尚未命名,乾隆想到这糕点的色彩、形状,就如同外面飞舞的薄薄的雪片,于是为其赐名为雪片糕。结果不曾想,在挥笔题名的时候,乾隆高兴得竟然笔下大意,将雪片糕写成了云片糕。
不过,我倒觉得这未必是乾隆的笔误,是有意为之也未可知。单从两个名字上来看,雪片糕未免有些朴实,反倒是云片糕读起来更加有趣,也更为生动。远处看起来,仿佛一朵飘扬在空中的白云,松松软软,意境生动。
而这生动又梦幻的小点心,经常会出现在少时张爱玲的梦中,每每梦到,总要念上几回。只不过后来她却说吃着吃着却变成了纸,除了涩,还感到一种难堪的怅惘。也许这句话是她对当时生活的一种感悟,由最初的甜蜜温馨,到了最后的苦涩孤独。
生活也是这样,无论是先甜后苦,还是先苦后甜,总要努力地过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痛苦可以将你的生活打磨成薄薄的一片云片糕,却也能给你一条可以通往美好的幸福之路。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只要你坚强,总有一天,你会活成自己渴望的模样。
【2】
张爱玲对美食的追求,体现在她文章中的方方面面,她曾说:报刊上谈吃的文字很多,也从来不嫌多。中国人好吃,我觉得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这一点都没有说错,对于普通人来说,吃或许只是为了生存,对于吃货来说,吃是为了享受,但对于像张爱玲这般,将吃货与作家融为一体,能够在美食与文字之间切换自如,将心头的感想随喜倾洒于笔下的人来说,吃是艺术,它不但是一种享受,而且也是一种分享。
不然,我不会由最初对鸭舌的抵触,到如今演变为对它的深爱,这一切,只因为看了张爱玲那段对鸭舌的描写。张爱玲对鸭舌的描写,可谓色香味俱全,传神至极:
小时候在天津常吃鸭舌小萝卜汤,学会了咬住鸭舌头根上的一只小扁骨头,往外一抽抽出来,像拔鞋拔。与豆大的鸭脑子比起来,鸭子真是长舌妇,怪不得它们人矮声高,咖咖咖咖叫得那么响。汤里的鸭舌头淡白色,非常清腴嫩滑
当初看过这段描写之后,带着好奇心,又带着一些抵触的心理,我和闺蜜一起买了一份鸭头,特意按照张爱玲的那种吃法,咬住鸭舌头根上的一只小扁骨,然后往外一抽这种吃法,果然有趣。
而鸭舌的滋味,也确实如张爱玲所描写的那般清腴嫩滑,吃起来很像甜蜜爱侣之间的接吻,其中的美妙之处,只有亲身体会过才能知晓。
除了鸭舌之外,张爱玲还比较喜欢烧鸭汤,这种汤,汤清而味鲜。除了味道符合她的口味之外,就连在烧鸭赭黄色的皱皮上,毛孔放大之后,鸡皮疙瘩突出所形成的小方块图案,也甚得她的喜欢。
在吃上面,张爱玲向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无论是美妙如接吻的鸭舌,还是有趣如方块的鸭皮疙瘩,张爱玲总能找到说服你爱上美食的理由。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张爱玲在她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所说的一段话,如果湘粤一带深目削颊的美人是糖醋排骨,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这里所谓的糖醋排骨,大抵是指骨感,而粉蒸肉,则意在说酥软、粉嫩。
粉蒸肉又名米粉肉、面面肉,是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汉族传统名菜。早在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就曾有对它的记录,用精肥参半之肉,炒米粉黄色,拌面酱蒸之,下用白菜作垫,熟时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这段话不仅记录了粉蒸肉的做法,同时还交待了菜色的独特与鲜美。
粉蒸肉的主要原料为带皮的五花肉和米粉,外加一些简单的调味料,做起来倒是不复杂。猪肉沥干水分,放入酱油、甜面酱、料酒、姜末、糖、葱、姜等调料腌渍入味,将桂皮、丁香、八角等物与稻米一同炒至黄色之后,晾干、磨成粉状,然后放在一起,蒸几个小时即可食用。粉蒸肉糯而清香,酥而爽口,红白相间,肥瘦皆有,令人回味无穷。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曾多次出现过粉蒸肉,可见她对这道美味的念念不忘。《心经》中就曾描写过这样一段情节,许太太对老妈子说:开饭吧,就我和小姐两个人。桌子上的荷叶粉蒸肉用不着给老父留着了,我们先吃。
荷叶粉蒸肉也属于粉蒸肉的一种,属于浙江宁波的一道汉族名菜。说起这荷叶粉蒸肉,却是比单纯的粉蒸肉更多了一些功效。荷叶的清香,不仅可以恰到好处地消减肥肉中的油腻之感,还可以清热解毒,更加妙不可言。
可见,这粉蒸肉确实是不错的美味,因而才能让许多名人争相将其记录在自己的文章中。
张爱玲笔下的美食,无论是精致如云片糕的雪白,酥脆如蛤蟆酥的茵绿,还是美味如粉蒸肉的红白相间,都带着独属于自己的斑斓色彩,但这些若与张爱玲笔下的苋菜相比,却要逊色许多。
关于苋菜,张爱玲的描写实在让人叹服,她说在上海和母亲同住的时候,经常去对街的舅舅家吃饭,每次去,母亲都会带着一份清炒的新鲜苋菜。吃过苋菜的人都应了解,苋菜炒后,流出的汁液为血红色,吃上一口,口中嚼出来的汁液也都血红,因此还有一句上海俗语:口里说出血,还当是苋菜水。恰到好处地比喻了苋菜水鲜红如血的特征。
张爱玲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形象地将她端着苋菜过街的场景记录了下来:
苋菜上市的季节,我总是捧一碗乌油油紫红夹墨绿丝的苋菜,里面一颗颗肥白的蒜瓣被染成浅粉红。在天光下过街,像捧着一盆常见的不知名的夕阳盆栽。小粉红花,斑斑点点暗红苔绿相同的锯齿边大尖叶子,朱翠离披。不过这花不香,没有热乎乎的苋菜香。
紫红夹着墨绿,再撒上一颗颗肥白,多么色彩斑斓的一幅画面,彷如张爱玲喜欢的旗袍的色彩一般绚丽夺目。
饮食与追求,无非是在平淡生活中为自己寻一点情趣罢了。无论这食物是普通的萝卜白菜,还是山珍海味,只要能够找到让你满意的那一口,那便是属于你自己最好的斑斓美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