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代贡院史
》
售價:NT$
800.0
《
光焰摇曳——变革与守望的梁启超
》
售價:NT$
440.0
《
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壹卷李伯重文集:江南水乡,经济兴衰,一本书带你穿越历史的迷雾)
》
售價:NT$
480.0
《
走进史学(壹卷李伯重文集:李伯重先生的学术印记与时代见证)
》
售價:NT$
360.0
《
故宫书画集(精编盒装)版传统文化收藏鉴赏艺术书法人物花鸟扇面雕刻探秘故宫书画简体中文注释解析
》
售價:NT$
1490.0
《
《往事和近事(增订本)》(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代表作,新增修订、全新推出。跨越三十多年的写作,多角度讲述中华文明)
》
售價:NT$
349.0
《
往事和近事:历史地理学泰斗、百家讲坛主讲葛剑雄经典文集
》
售價:NT$
349.0
《
父母的关键认知
》
售價:NT$
225.0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对科幻的科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传统科学史研究中,通常只处理科学发展史上有成之事,所以呈现的科学发展历程就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辉煌历史。本书却将天文学史上那些在今天看来属于无成的探索过程重现出来,并深入分析了这些无成之事背后的科学脉络和历史背景。通过一系列鲜活生动的案例,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幻想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之间,并不存在截然分明的边界,科学幻想不仅可以、而且应该被视为科学活动的一部分。本书又表明,将科幻纳入科学史研究范畴,就为科学史研究开拓了一片新疆域;而将科学史研究中的史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引入科幻研究,又给科幻研究带来了全新的学术面貌。
|
關於作者: |
穆蕴秋,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讲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03年获文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科学史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天文学史、科幻作品的科学史研究、科学社会学研究,已发表高端论文十余篇,已出版学术文集《新科学史:科幻研究》(合著)、《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译著)等,另外,著作《Nature杂志与科幻百年》即将出版。
|
目錄:
|
序(江晓原) 001
第1章 绪论
1 科学史研究主流对地外文明探索的过滤
2 地外文明探索历史研究的现状
3 本书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伽利略之后的月亮
1 17世纪对月亮适宜居住可能性的探讨
2 科学与骗局:1835年《太阳报》上的月亮新发现故事
3 皮特汉森适宜居住的月球背面理论
第3章 天文学史上适宜居住的太阳:思想源流及影响
1 一起袭击事件的不寻常辩护理由
2 约翰艾略特短暂的学术生涯
3 艾略特适宜居住的太阳观点概述
4 科学思想来源考察
5 威廉赫歇耳适宜居住的太阳
6 威廉赫歇耳的多世界宇宙观
7 科学界人士的讨论
8 在文学领域生出的幻想成果
9 余音未了的一场闹剧
第4章 火星运河及与火星假想文明尝试沟通的科学探索
1 关于火星运河的争论
2 19世纪末被认为是火星信号的几次观测结果
3 对假想火星文明的科学探索及其影响
第5章 科幻作品中时空旅行之物理学历史理论背景分析
1 时间旅行的方向
2 《时间机器》与第四维理论
3 爱因斯坦场方程
4 《接触》与虫洞理论
5 《星际迷航》与翘曲飞行理论
6 时间佯谬的解决:多世界理论和诺维科夫自洽原则
7 物理学家对时空旅行的看法
第6章 当下寻找地外文明引发的争论及求解费米佯谬
1 寻找地外文明引发的争议
2 对费米佯谬的求解
第7章 开放的边界:科幻作为科学活动的组成部分
1 伽利略望远镜新发现的影响
2 星际幻想小说对星际旅行探索的持续参与
3 科幻小说作为单独文本参与科学活动
4 科学家写作的科幻小说
5 如何看待含有幻想成分的不正确的科学理论
6 科学与幻想之间开放的边境
7 一种新科学史的可能性及其意义
附录
附录1 月球旅行幻想小说编年列表
附录2 约翰艾略特论证太阳适宜居住观点的文章
附录3 行星星际旅行幻想小说列表
附录4 《纽约时报》对火星交流探索的报道
附录5 新西兰当地报纸对火星交流探索的报道
附录6 时空旅行题材的电影(电视)作品
附录7 1960年代至今实施的主要SETI项目
附录8 科幻电影中人类与地外文明接触后果的设想
附录9 求解费米佯谬的50种方案
参考文献
索引
|
內容試閱:
|
序
江晓原
老僧在山门外捡到一个孩子,见这孩子根骨奇佳,是练武的好苗,于是少年在寺中长大,老僧将自己的武学倾心相授,少年天资聪颖,刻苦用功,遂成一代高手。这是中国传统武侠故事中一种典型桥段。
非常奇特的是,穆蕴秋来到我门下的故事,居然与上述桥段异曲同工。
却说12年前,有某部级央企的一位老总,向当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的王宗光教授表示,他自己身历中国当代造船事业发展的峥嵘岁月,常多感慨,所以很想在交大带一个研究生,研究研究中国当代造船工业史。王书记对他的想法相当欣赏,就来找我商量,看如何办理为好。我向她建议,可先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通过该老总的研究生导师资格审查,然后让该老总以兼职导师的身份在本系带一个研究生,该研究生的学籍则仍归上海交通大学管理,以求规范。王书记认为这样办很好,遂安排下去如法操作,穆蕴秋就是作为该老总的研究生,来到我们科学史系的。
不过我知道,该老总这种身份的人士,常有身不由己之处,况且在交大带研究生又非本职工作,一忙起来就会顾不上了。所以在确定研究生导师时,为保险起见,穆蕴秋就需要有一个第二导师,而这种第二导师最终很可能会有实无名,因而当时我表示,就让我来当她的第二导师吧。
从后来的情形看,我还真有一点先见之明。该老总事过境迁,很可能已经将在交大带兼职研究生之事忘记了他甚至没让自己获得一次和穆蕴秋见面的荣幸。就这样,穆蕴秋被我捡进了师门。她本科就是交大毕业的,读研两年后她申请提前攻读博士学位,获得批准,从此正式成为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
穆蕴秋初来本系,不显山不露水,就是一个挺安静的小丫头,臻臻至至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学习。但是过了几年,特别是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以后,她身上那些优秀素质就不由自主地逐渐显露出来了。
第一次是我受邀为某学术期刊组织稿件,让她写一篇小习作试试,这篇文章她写得中规中矩,给我的感觉不错。当我下一次为另一学术期刊组织稿件时,就让她正式写一篇论文,她按时交来,这次让我眼前一亮,顿生孺子可教之感。后来她对我谈此事的体会,说老师让我干活,我感到这是一个机会,应该好好把握,所以就停下了手中其他事情,全力以赴完成这篇论文。
我后来发现,穆蕴秋在学术上既有悟性,又肯用功,逐渐表现出远远超出许多男生的力战风格,让我刮目相看。另一方面,她又很有主见,而且非常懂事敢于信任值得信任的人,知道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所以在学术上迅速成长起来。2010年她在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主持答辩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前台长、著名天文学家赵君亮教授。穆蕴秋获得博士学位后,又经过两年博士后工作,最终成为我们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由科学史系升格而来)青年教师中的一员。
大约从2004年开始,我尝试耕种一小块学术自留地后来我给它定名为对科幻的科学史研究。穆蕴秋的论文《科学与幻想:天文学历史上的地外文明探索研究》是这个方向上的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
最初我耕种这块小自留地,只是因为积习难改,什么事情都想和学术联系起来,看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也不例外。后来搞得比较认真了,就开始思考一些相关的理论问题。
一方面,在我们以往习惯的观念中,科幻作品经常和儿童文学、青少年读物联系在一起。例如,就连刘慈欣为亚洲人赢得了首个雨果奖的作品《三体》,它的英文版发布会居然是在上海一个童书展上举行的。这使得科幻作品根本不可能进入传统的科学史研究对象范畴之内。科学史研究者虽然经常饱受来自科学界或科学崇拜者的白眼(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科学史研究者是因为搞不了科学才去搞科学史的),但他们自己对科幻却也是从来不屑一顾的。
另一方面,在科学史研究中,传统的思路是,通常只研究科学历史上善而有成的事情,所以传统科学史为我们呈现的科学发展历程,就是一个成就接着另一个成就,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的辉煌历史。而事实上,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除了善而有成的事情,当然还有种种善而无成、恶而有成乃至恶而无成的事情,只不过那些事情在传统科学史中通常都被过滤掉了。出于传授科学知识的方便,或是出于教化的目的,过滤掉那些事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当然并不意味着那些事情就真的不存在了。
还有第三方面,科学幻想也并不仅限于写小说或拍电影,科学幻想还包括极为严肃、极为高大上的学术形式。例如,在今天通常的科学史上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们,开普勒、马可尼、高斯、洛韦尔、弗拉马利翁,都曾非常认真地讨论过月亮上、火星上甚至太阳上的智慧生命,设计过和这些智慧生命进行通讯的种种方案。以今天的科学知识和眼光来看,这些设想、方案和讨论,不是谬误,就是臆想,如果称之为科学幻想,简直就像是在抬举美化它们了。然而,这些设想、方案和讨论,当年都曾以学术文本的形式发表在最严肃、最高端的科学刊物上。
穆蕴秋的博士论文,恰恰就是将天文学史上这些在今天看来毫无疑问属于善而无成的探索过程挖掘了出来,重现了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这些善而无成之事后面的科学脉络和历史背景。她以惊人的勤奋和毅力,通过天文学史上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幻想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之间的边界,从来都是开放的。或者可以说,科学幻想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之间,根本不存在截然分明的边界。
所以,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科学幻想不仅可以、而且应该被视为科学活动的一部分。2012年我们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卷2期上联名发表了题为科学与幻想:一种新科学史的可能性的论文,集中阐释了这一结论及其意义。
穆蕴秋的博士论文,以及她近年与我合作的十多篇学术论文,又具有十分强烈的示例作用。这些论文表明,一方面,将科幻纳入科学史的研究范畴,就为科学史研究找到了一块新田地,科学史研究将可以开拓出一段新边疆;另一方面,将科学史研究中的史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引入科幻研究,又给科幻研究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好几年前,穆蕴秋就向我表示:将来我的博士论文出版,我要你和我一起当作者。考虑到这在我门下博士的博士论文出版中尚无先例,我问她为何要如此,她说:因为论文中的许多思想是你的,这些研究都是我们一起做的。她虽来自西南边陲,却是个大气的女孩,我猜想这和她良好的家教有关。想到对科幻的科学史研究本来只是一个有点野狐禅的念头,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居然初见成效,我也很乐意和她联合署名,遂接受了她的盛意。现在此书出版,践履前约,我署名为第二作者,权当绿叶,以衬红花。
2016年1月16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月亮故事取得了惊人的传播效果,除了让许多人士信以为真,还使《太阳报》从此居身名报之列。这是一出借用科学名义进行造假的经典骗局,因为谋划者对这个道理了解得非常透彻:只有在科学的名义下,大众才会对骗局深信不疑。
威廉赫歇耳:我们确实不应该,像有些人那样认为,太阳只是一个对我们的引力中心。在望远镜帮助下,基于类比分析的结果,很明确就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太阳上一定是有居民的。
1822年3月25日,高斯在写给天文学家奥伯斯的一封信中,提议利用镜面反射日光与月亮人进行交流:分别用100块镜子,每块面积是16平方英尺,拼接而成后,这块巨大的镜子就能把日光反射到月亮上如果我们能和月亮上的邻居取得联系的话,将比美洲大陆的发现要伟大得多。
METI行动刚一实施,就在科学界引发了激烈争议。诺贝尔奖获得者、射电天文学家赖尔呼吁,针对地球上任何试图与地外生命建立联系和向其传送信号的行为,颁布国际禁令。赖尔的声明随后得到一些科学人士的声援,他们认为,METI有可能是一项因少数人不计后果的好奇和偏执,而给整个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的冒险行为。因为人类目前并不清楚地外文明是否都是仁慈的。
如果我们同意将科学幻想视为科学活动的一部分,那么至少在编史学意义上,一种新科学史的可能性就浮出水面了。这种新科学史的现实意义在于,帮助我们认识到,科学其实是在无数幻想、猜测、弯路甚至骗局中成长起来的,科学的胜利也并不完全是理性的胜利。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有利于科学自身的发展,更有利于我们处理好科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让科学更好地为文化发展服务,为人类幸福服务,而不是相反。
梅里哈斯凯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