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由十几位扎根外来工基层社区的社会工作者,经过九年实务工作的经验总结与梳理凝结而成的。本书涉及外来女工小组工作设计与倡导策划两部分,全书贯穿了社会性别以及阶级理论的视角,用丰富而生动的小组工作手法,与外来女工共同探讨论生活中面临的生理健康、性别暴力、婚姻家庭、工作与未来等问题。本书旨在提高外来女工知识面与性别意识的同时,发掘女工的主体性,在对话中共寻解决之道。希望能给服务女工的社会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共同为外来女工现状的改善尽一份力。
|
目錄:
|
第一章性别与身体
第一节认识我们的身体
第二节我们的好朋友月经
第三节健康生活从预防妇女疾病开始
第四节学会保护自己:流产与避孕
第五节我的身体我做主:安全自主性关系
第六节生育保健与生育自主
第七节倡导活动案例分享
第二章社会性别
第一节认识我们自己与性别角色
第二节女性生命中的性别歧视
第三节我的美丽谁做主?
第四节性别平等的历史变迁
第五节倡导活动案例分享
第三章性别与婚恋家庭
第一节恋爱新时代
第二节家庭关系面面观
第三节亲子沟通与性别教育
第四章性别暴力
第一节反对性别暴力
第二节家庭暴力零容忍
第三节看见性骚扰,勇敢说不
第四节认识强奸与性侵,防止暴力
第五节倡导活动案例分享
第五章工作与性别
第一节资本全球化与中国女工
第二节劳动价值与女性权益
第三节女工四期保护与生育保障
第四节女工职业危害与劳动保护
第五节女工的出路在哪里?
第六节倡导活动案例分享
第六章实务工作者经验谈1.从女工到女工组织者2.始终是女工,始终要发声3.性别平等,从细节开始
|
內容試閱:
|
女工教材的前世今生
本书的出版,说它经过千锤百炼实在不为过。
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在任职的机构里开展女工小组活动,目的是让女工们能在一起谈谈心,分享生活点滴,分担个人和群体的生活挫折,通过"我们在一起"的方式,让女工们感受到群体支持的力量,在异乡获得一种归属感,相互支持互帮互助。
当我们开展女工活动之后,我们接到很多女工的求助电话,内容形形色色,包括劳动争议、工作场所性骚扰、生理健康、家庭暴力、恋爱问题、未婚怀孕等。无论她是年轻还是年长,老家在何地,已婚或未婚,女工们所面对的问题都非常相似,这是一个时代造就的群体,然而在现实当中,却被分散成一个个个体,在资本与父权编织的天罗地网当中,无力地挣扎着。
于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系列小组与倡导活动,试图将分散的个体,用一种方式聚在一起。就这样几年下来,发现小组工作的收效成果最为明显,"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小组爆发出很强的力量,不仅使个人敢于挑战生活当中无限的可能,当女工们聚在一起,那些结构性的障碍开始变得不再那么坚不可催,这团被燃烧起来的火,经久不息。
凭着这些活动经验、个案整理和参考不同材料,我们着手撰写了14节的"女性健康卫生及性别发展"小组教材,当中包括生理健康卫生、性别意识发展及妇女劳动权益三方面的内容。最原始的14节教材,是边写边在女工小组内试用,然后根据女工们现场反应与活动反馈,进行修改。如此在其后几年间,反复尝试,有时候是独立一节的小组,有时候则进行一系列每周一次的小组,不断地修改、增删与完善内容。2011年的"三八"妇女节及11月25日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我们在女工小组的基础上,做出了倡导的尝试,分别举行了工业区单车队巡游及"穿上她的鞋,同走一里路"活动,从活动意念到内容构思再到具体执行,整个过程都是与女工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的。两次尝试使我们更加确定,只要愿意尝试,女工工作是充满着无限可能性的!而这些面对公众发声的活动,基础都(必须)是来自女工的集体力量。
三年前,我们开始整理不同时期的女工小组教材,把内容翻来覆去地思考和讨论,想着要把我们的经验跟不同的社会工作者来分享,并且带着推动更多人来关注工业区女工状况的野心,遂有了出版一份女工工作教材的念头。而因为我们总是太贪心,结果从最初的14节,发展至真正出版时的5章19节,每一节可以独立使用,亦可以将某几章连在一起进行系列活动。同时,因为我们理解社会工作者作为个人所面对的困顿、艰难与挫折,或会气馁灰心失望,因此我们把三位甚有经验的社会工作者的访谈也放进本书里,希望借此与大家相互扶持鼓励,继续同行。
拿着这份教材,我们不敢说它尽善尽美,但确实是带着我们对性别平等、对工人阶级的信念与坚持,从我们的工作经验整理而成的。我们期望每一位有志于女工工作的社会工作者,能够根据自己社区里的服务对象的需要,灵活运用教材内容,来给女工进行能力建设,让女工们充权,最终使无权力者获得力量!
在此,特别感谢一路走来与我们同行的女工们,你们每一次的倾诉与相互鼓励,每一次一起开怀大笑与一起抱头痛哭,每一次痛苦的经历与愉快的回忆,都已经转化融进这本教材里,成为挑战这个由资本与父权编织的社会的星星之火。
这也是一本凝结很多人心血的书,在此特别感谢参与此书编写与试验的朋友:李桢颖、刘嘉美、郜宪达、杨春、蔡雪华、金舒衡、陈艳、胡秀丽、陈燕娣。有你们的辛勤付出,才使本书得以面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