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編輯推薦: |
全书讨论了孙中山科学观形成的过程,分析其思想由科学深化到哲学的特殊性和意义。孙中山与科学的时代的关系既体现在他在医学、工程学领域的著述以译著《红十字救伤*法》和《实业计划》为代表,又体现在这两本著作并非真正专业的科学研究,更多地体现了孙中山科学提倡者的身份。孙中山所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的科学的时代,既是科学专业化的时代,也是科学大众化的时代。孙中山的科学知识,是由阅读大众科学书刊而来的。孙中山虽然学过西方医学,却并非专业的科学研究者;孙中山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土木工程学。而孙中山著书的原因是,他认识到科学是社会进化的动力,试图将其付诸社会实践。
|
內容簡介: |
本书将孙中山视作以科学为自己思想和行为基础的科学人,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学在中国的传入、翻译、普及、应用等用度,详细探讨了孙中山这科学观的形成过程,及其核心为生之哲学的思想以科学为桥梁深入的过程。
|
關於作者: |
理子,生于日本大阪府。1984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2004年毕业于关西学院大学大学院语言交际文化研究科,取得硕士学位。2012年取得京都大学博士学科。现任日本人间文化研究机构研究员,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副教授。 袁广泉,男,1963年生。现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1995年3月、1997年3月先后毕业于大阪教育大学本科和大学院,2000年毕业于神户大学大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4月回国,先后任教于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年10月受聘于日本人间文化研究机构,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从事平民教育运动、中国煤矿史等研究。
|
目錄:
|
前 言/1
绪 论 孙中山思想概观/1
一 孙中山形象面面观/1
二 科学的时代与孙中山/11
三 上海孙中山故居藏书/17
第一章 孙中山的科学观出发点与高度/28
第一节 香港西医书院的创办/31
第二节 西医书院的科学与孙中山/40
第三节 由生元说看孙中山的科学观/49
第四节 关于进化论和细胞智能/55
第五节 生元说以后/59
小 结/63
第二章 孙中山与医学《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的翻译与出版/66
第一节 《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之出版/73
第二节 柯士宾其人/77
第三节 《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之翻译/82
第四节 近代中国的国际红十字运动/99
第五节 孙中山与红十字会/107
小 结/111
第三章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中国经济开发计划的背景与工程师/114
第一节 《实业计划》的发表经过/117
第二节 《实业计划》产生的时代背景/128
第三节 英文读者的评价/131
第四节 《联太平洋》与孙中山/139
第五节 中国工程师看《实业计划》/145
小 结/150
第四章 孙中山与工程学太平洋时代的上海港/152
第一节 浚浦局的上海筑港计划/154
第二节 孙中山的东方大港计划/161
第三节 张謇的水利事业/169
第四节 东方大港计划与张謇/177
小 结/179
终 章 近代科学思想与孙中山/184
第一节 孙中山科学观的形成过程/186
第二节 科学与哲学的沟通/194
第三节 孙中山与哲学/202
结 语/208
补 论 孙中山与南方熊楠/211
绪 论/211
第一节 南方熊楠科学观的形成贯通日汉洋之路/217
第二节 围绕民俗学及近代科学的对话伦敦时期/232
第三节 围绕植物学的对话和歌山重逢之后/241
结 语/248
参考文献/253
索 引/289
后 记/298
|
內容試閱:
|
前言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孙中山与科学。
把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孙中山与科学相提并论,许多人或有突兀之感。首先,提起科学,人们不禁会想起曾经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响亮口号,而当代中国的指导理念之一也称科学发展观。此类联想的存在,意味着孙中山与科学这一主题带有极强的政治性。实际上,不少学者曾试图按在不同政治形势下所提出的科学的内涵来解读孙中山的思想和行动。
当然,有如下疑问也不奇怪,即孙中山并非所谓科学专家(scientist),则其科学的实质意义到底怎样?因为,在当代,科学一般专指自然科学,即以确信客观、合理的自然知识体系和严谨的因果关系为前提,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得的专业性、职业性的学问、知识、观点等。这种理解,是随着科学作为探究知识的制度日趋专业化、职业群体化而普及开来的尤其是在19世纪后半期以后。从近代日本传到汉语圈各国的科学一词,正是翻译了science的这种内涵而来。
然而,本书的科学却并非上述含义,而是使其脱却作为翻译词语所带上的东亚近代化历史的烙印,恢复science的原义,并将其作为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义科学来把握。如本书所论,孙中山所依据的科学,无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于西欧、席卷世界的science这一知识体系。当然,在该时代,science一词也已不再像其拉丁语词源scientia那样泛指所有知识;但原义与哲学的爱智(philosophy)相通的science,正在取代宗教而获得解释世界整体的普遍真理的地位,而其概念不仅是广义的,还涵盖向专家以外阶层开放的所谓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在笔者看来,孙中山的思考和实践受同时期science的影响最大,汲取、发挥了science的各种可能性。
据说,因拥护进化论而被称为达尔文的守门犬(Darwins Bulldog)的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晚年曾对有人称他为科学家(scientist)大为不满,希望人们称他为科学人(man of science)。他虽然对新的知识形态科学抱持积极态度,却不喜欢从事特定领域科学研究的职业科学家,也不愿与之为伍。英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赫胥黎对科学的态度当然不同于孙中山,但这并不妨碍本书将孙中山视作科学人之一。因为,笔者相信孙中山也属于该时期为数众多的如下人物之一,即虽然通晓广义科学,但更多的是将其作为统摄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原理,而并不以之为职业。本书将从该时期science的传入、翻译、普及、应用等角度详细探讨孙中山科学观形成的过程,同时就发于科学的孙中山思想的深化过程及其特点、意义进行考察。
本书各章内容概要如下。绪论部分将回顾中国国内外经各种角度投射而形成的孙中山形象的形成过程,以明确本书的研究意图,即以科学为关键概念探寻孙中山思想形成的轨迹。还将概述本书随处参照的上海孙中山故居藏书,以简要勾勒孙中山思想的轮廓。
正文共四章。第一章将从孙中山青年时期所接受的医学教育探讨其科学观的原点或曰出发点,并以《孙文学说》提倡的生元说为终结点。该章指明孙中山科学观产生、深化的起点和终点,但未采用史学研究通常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方法。这是为了对孙中山思想的核心生之哲学预做提示,同时也可因此明确本书的研究范围。
其后各章分别论述有关主题。第二章将根据孙中山译《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探讨其与医学的关系。此章关注的具体问题是促成该译作问世的西方医学向中国的传播、红十字会等的战地救护活动在世界各地的普及等,以重新审视孙中山及近代中国所接受的西医的真实形态。第三、四章则将对《实业计划》进行考察。近年来,该书被视为对中国经济开发的建议性规划而再次广受瞩目。本书则把当时的国际环境、工程学的作用也纳入视野,阐明该书产生的过程;进而将工程学的范围限定于水利学,以分析《实业计划》第二计划中上海港开发计划的历史意义。
在科学的各领域中,各章之所以尤其关注医学和工程学,除孙中山本人在这些方面留下的思考痕迹最为集中、清晰外,还因为此二领域的差异形成对照。亦即,虽然医学和工程学同为近代应用科学的代表,但前者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早已实现学科独立,而后者则直到近代以后才被充分认识到其技术价值,并被视为独立的科学领域。
终章将基于此前的探讨,重新回顾孙中山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并就孙中山思想由科学到哲学的发展进行考察,这也是本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孙中山所处的科学的时代,西欧正在探讨自古被视为终极学术的哲学的存在意义,并就其与科学的关系展开辩论。如果孙中山是将科学当作其行为及思想基础的科学人,则其以科学为核心的思想在深化过程中定会架起通向哲学的桥梁。
补论部分将聚焦曾与青年孙中山亲密交往的南方熊楠的科学观,以考察二人围绕科学所进行的各种探讨,从贯穿本书的科学广义科学、大众科学的角度,重新描述和呈现二人的学术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