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长征行(增订本)

書城自編碼: 291766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政治/軍事政治
作者: 石仲泉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208140509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9-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576/649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103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950.0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NT$ 440.0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NT$ 340.0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NT$ 440.0
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
《 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 》

售價:NT$ 360.0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蔑视大众: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蔑视大众: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

售價:NT$ 275.0
皇家宫廷中的保健秘方 中小学课外阅读
《 皇家宫廷中的保健秘方 中小学课外阅读 》

售價:NT$ 290.0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诗经》十五讲 十五堂《诗经》历史文化与文学课 丹曾人文通识丛书 》

售價:NT$ 39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1313
《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日记卷 》
+

NT$ 585
《 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长征叙述史 》
+

NT$ 315
《 红军长征热点面对面 》
+

NT$ 1620
《 我观毛泽东(全2册) 》
+

NT$ 378
《 毛泽东的故事 》
+

NT$ 836
《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名家文库;“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
編輯推薦:
1.精装典藏,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2.图文并茂,全书系统讲述了红军长征的整个历程,记述了沿途的民风习俗、礼仪服饰、饮食特产等,汇集了大量*手珍贵图片。
3.学术性和通俗性有机结合,既坚持科学理性的学术态度,又运用生动鲜活的写作风格。
4.对长征精神作了全面解读,长征永远在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的长征路。
5.增订本较初版增加了一些全新的考察内容,弥补了初版没有涉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环节,是了解长征历史、学习长征精神较为直观的通道。
6.这是目前所有有关长征的著述中,内容较为完整、较为全面的著作。
內容簡介:
此书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书中考证了党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解决了有争议的问题,记述了沿途的民风习俗、礼仪服饰、饮食特产等,汇集了大量第一手珍贵图片。作者根据在长征路上的考察,对新时期长征精神的内涵作了解读。这次增订本增加了一些全新的考察内容,弥补了初版没有涉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环节,由初版的33章扩充为38章,字数增加了近 20万,内容更加生动丰富,是了解长征历史、学习长征精神较为直观的通道。这是目前所有有关长征的著述中,内容较为完整、较为全面的著作。
關於作者:
石仲泉,中共党史学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党史党建学科组副组长。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曾参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直接主持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主持编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个人专著有《我观毛泽东》、《我观周恩来》、《我观邓小平》、《我观党史》、《我观党史二集》《我观党史四集》等。
目錄
增订本序1
前言1
为什么要走走党史1
为什么要从走长征路开始5
我走长征路的基本走法5
走长征路的几点收获8
一、悲壮的战略转移1
中央苏区的发展和挫折2
三次排毛会议与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5
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进与中央苏区的丢失7
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和苏区人民的贡献11
长征的来历和选择于都集结出发的缘由 15
二、报捷的五岭三关21
古陂新田打胜仗21
腾越庾岭袭汝城25
兵分两路进宜章29
大军委蛇后三岭31
三、惨烈的湘江之战36
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减员两万多37
湘江之战的三个主战场和后卫部队非典型战场39
湘江一战惨烈折损三万多的探析与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50
余论:湘江战役的时代价值 55
四、通道会议:历史转折系列会议的序幕59
县党史办主任的考证60
通道人论通道会议63
应当怎样评价通道会议65
五、中央红军改变战略方针的黎平会议69
侗族部长畅谈黎平侗乡历史风情69
黎平会议:正式否定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72
应高度评价黎平会议的历史地位76
六、猴场会议和强渡乌江79
扫除我的知识盲点瓮安79
阳历新年的猴场会议82
反攻第一仗:强渡乌江85
二到猴场和对猴场会议的历史定位88
七、作为党的历史第一次伟大转折标志的遵义会议(上)93
红史绿城93
遵义会议:党的历史转折的伟大标志97
需要继续研究的几个史实102
联想:中共党史研究的两种倾向104
八、作为党的历史第一次伟大转折标志的遵义会议(下)108
遵义会议前后的两次重要谈话108
遵义会议的系列会议和实现伟大转折的三个根本转变112
遵义会议与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在此前后的两14 年114
遵义会议与党的历史发展分期116
遵义会议精神与遵义会议的当代价值117
九、一渡赤水和鸡鸣三省会议121
土城之战和一渡赤水122
赤水之渡与习水的红军节125
踏访鸡鸣三省地域,寻找鸡鸣三省会址127
争论与研究,纪念与开发133
十、扎西会议与二渡赤水137
扎西会议及其学术讨论会137
白沙会议决定二渡赤水140
贺子珍分娩白沙村142
十一、从苟坝会议到四渡赤水146
苟坝会议和毛泽东力排众议146
苟坝会议新识:遵义会议的续篇152
三渡赤水过茅台155
四渡赤水和南渡乌江160
十二、直插云南,巧渡金沙江165
佯攻贵阳,威逼昆明165
翻山越岭走金沙168
九天九夜皎平渡171
独立作战的红九军团过金沙175
十三、古城会理和会理会议181
川滇咽喉的历史重镇会理城181
笔者之疑:为什么要开会理会议184
历史之谜:会理会议为什么要批彭德怀188
十四、彝海结盟过彝区191
传奇的彝海结盟191
中央进驻冕宁城,人民组织抗捐军196
一步越千年的凉山200
十五、大渡桥横铁索寒204
石达开兵败安顺场204
处境更艰险,未成石达开206
红军夺泸定,扬威泣鬼神209
十六、泸定会议和翻越夹金山213
泸定会议的重要决策213
中央红军艰难地翻越夹金山217
我们两次上雪山之所见所感222
十七、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和红军两大主力的会师228
红四方面军的川陕根据地和嘉陵江战役229
红四方面军积极策应迎接中央红军235
红军两大主力第一次在小金达维会师238
十八、两河口会议:两军会师后的第一次重要会议245
两河口会前:战略方针有分歧246
两河口会上:含而不露的首次交锋 248
两河口会下会后:张国焘另有心机 252
十九、从卓克基到黑水芦花256
中央进驻卓克基土司官寨256
从雅克夏雪山到黑水县260
黑水芦花会议261
二十、进军松潘毛儿盖267
美丽的红军峡267
沙窝寨和沙窝会议268
坚持北上东进的毛儿盖会议271
二十一、茫茫草地生死行275
筹粮备需走泽国275
生死临界一星期280
纪念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的金碑289
二十二、张国焘密电南下和巴西会议292
具有重大意义的包座战斗292
张国焘坚持南下和中央牙弄会议295
9月9日电报和巴西会议297
几点评析300
二十三、俄界会议和夺取天险腊子口304
从草原花湖到甘南迭部305
达拉高吉和俄界会议307
突破天险腊子口312
二十四、哈达铺、榜罗镇确定长征落脚点和毛泽东吟长征诗314
哈达铺:获得报纸,明确去陕北意向315
榜罗镇会议决定去陕北319
通渭文庙:毛泽东吟长征诗322
二到榜罗镇的历史考察324
二十五、坚持斗争的陕北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前来会师328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329
陕北苏区的创建和西北两苏区的统一336
红二十五军长征与陕北红军的会师338
两军会师的两场胜仗和西北苏区的严重危机344
二十六、中央红军万水千山的最后征程347
红旗漫卷六盘山348
到达吴起红军长征落脚的家350
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和直罗镇战役奠基礼357
纠正肃反巩固和发展陕北的政治奠基360
二十七、瓦窑堡会议与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362
抗日运动的新高涨和党调整政策的酝酿363
八一宣言和张浩回国365
瓦窑堡会议367
二十八、红一方面军的东征和西征371
红军出发东征与《沁园春雪》词371
东征红军转战晋西和刘志丹牺牲374
肤施会谈和红军西征381
二十九、张国焘分裂党的阿坝会议和卓木碉会议387
阿坝会议388
卓木碉会议391
南下的初捷和严重失利395
三十、红四方面军南下的艰辛转战399
中央对张国焘的继续争取和张国焘对中央的无理抗拒399
西进康北藏区402
积极准备接应红二、六军团北上407
三十一、红二、六军团的长征路409
一个开始长征,一个继续长征410
由湘西转战滇黔乌蒙413
舍弃滇黔边,挥师丽江石鼓渡金沙416
三十二、甘孜会师和北上进军422
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的甘孜会师422
制造分裂和制止分裂的博弈425
两个方面军的北上征程428
三十三、三军的大会师和大会战434
岷州会议、漳县会议和张国焘的哭诉434
会宁会师437
将台堡会师440
打拉池会师443
如何看待三军会聚同心城446
三军大会战:山城堡战役449
三十四、毛泽东论长征与陕甘宁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大本营452
毛泽东四论长征452
《长征歌》和长征里程456
陕甘宁根据地初步成为中国革命大本营459
三十五、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上)466
宁夏战役计划与红军西渡黄河467
共产国际改从新疆运送军火物资和西路军的组建472
西进凉州与接应西安事变479
在河西中部四县创建根据地485
三十六、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下)493
喋血高台临泽与重返倪家营子绝境突围493
求救的呼号与中央的援救501
兵殇梨园口,陨落红石窝508
红支左队翻越祁连山,辗转安西最后浴血战516
历尽艰险到星峡迈步从头回延安526
三十七、对西路军血战河西的历史反思532
应从历史高度看西路军西进河西在战略层面的决策532
应着眼于获得重要的历史资源来总结是与非和得与失537
应充分肯定西路军的历史功绩和革命精神544
三十八、万古长存的伟大长征精神54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人论长征精神548
长征精神与苏区精神和井冈山精神的关系551
对红军长征精神的体验和解读555
主要参考书目 564
后记 576
內容試閱
增订本序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过去没这个感觉。小时候听大人这样说,以为是夸张的形容。那时总盼过年,热闹,能比平常吃得好些,还有点压岁钱。现在上岁数了,才知道岁月确系如此。比如,这本《长征行》是2005年脱稿,2006年出版的,一晃10年过去了,许多事情却似没多时日。这使我对相对论又有点感悟了。时间是绝对的,时、分、秒基本上是不变的恒数,但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却是相对的,儿时觉得慢,老了却觉得快。其实,一年就是一年,十年就是十年,尽管天文学家们能算出每年有不少秒差,但我们普通老百姓可以忽略不计。客观存在的实际时间,不以我们的主观感觉为转移。这也是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常识吧。
10年前,这本拙著获得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设立的首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又到了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不少同志希望再版此书。我表示,会再版的,但不是简单的重印,而是出增订本。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的10年,我又作过一些考察,对长征有些新的认知和感悟。具体来说,主要有这么四点:
一是有的长征路段重走过,那些地方有不少新的变化,有的原貌一去不复返了,有的新建了许多场景;我想让这个变化与具有长征情结的研究者和读者共享。现在走长征路的人多了,但这个变化他们不一定清楚。过去走过长征路的或具有长征情结的同志,因各种原因现在不一定走得了,我将这些变化反映出来也可让他们分享。比如中央红军集结出发地赣州于都,在长征第一渡那里修建了一个大广场和纪念碑,比过去雄伟多了。贵州瓮安乌江边的猴场会议旧址现在修复了,在附近打造了许多非常壮观的景点,初步建成了令人惊叹不已的草塘千年古邑景区;同时由于乌江上游修了大坝,当年强渡乌江的天险江界河渡口的险景不复存在,变成了高峡平湖。再如红军长征落脚的陕北吴起镇,由过去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设成了高楼大厦的现代化美丽城镇,成为一步跨越千年的典型代表。这样的巨大变化简直令人难以想象。这是国家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二是对一些重要事件,有的认识深化、细化了,也有的产生了新的看法。还是按时序说,比如,在第一章扩充了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进的内容,因为讲长征,红七军团北上是为了调动敌人;红六军团西进,是探路开道。对于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来说,它们是长征的前奏曲。讲红军长征全史,不能不包括这两个军团所作的贡献。而且,我也考察了,但是在初版里讲得太简单。现在要强化这个认识,就比较展开地来写,增加了一节。尽管还没有讲充分,但充实了不少考察内容。第三章讲湘江战役,近年来又去作了考察,补走了过去没有走过的灌阳新圩阻击战旧址、全州觉山铺阻击战旧址和红三十四师的断后战场旧址。通过重新考察,除增补三个主战场的内容外,还新加了后卫部队非典型战场的内容,从而对湘江之战的认识更全面、感悟更丰富了。因此新设一目,专门论述湘江战役的时代价值,将80年前的历史与80年后的现实意义挂上了钩。在上述讲猴场会议一章,也增加了对猴场会议的历史定位一节,以凸显这个特殊会议的意义。特别是对长征中召开的具有伟大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增加了这些年研究遵义会议的一些新识,充实了许多内容,将过去的一章扩大为两章,并且新增的一章还设了五节,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对遵义会议的感悟。再如对鸡鸣三省会议的考察也充实了新的史料,有了新的看法。还有由于对苟坝会议作了新的考察,提升了对其历史意义的定位,将其视为遵义会议的续篇。我二到榜罗镇考察,对榜罗镇会议的定位也提高了一个档次。关于陕北红军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二十五军长征前来会师一章,在初版写得比较单薄。根据新的考察,重新改写,充实和增补了不少内容。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还增加了陕甘宁根据地初步成为中国革命大本营一节。这些都深化、细化了10年前初版的认识。
三是增加了一些全新的考察内容,弥补了10年前没有涉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环节。比如,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在没能过乌江后长期独立作战,并在云南东川会泽地区过金沙江到四川西昌礼州与主力部队会合。还有红四方面军北上甘肃境内召开的漳县会议和张国焘的哭诉,在初版里没有写,这次补上了。讲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增写了过去很少知道的朱老总和彭老总在打拉池的会师,等等。特别是经过这些年对长征历史的研究,我越来越感觉到应当将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包括进去,否则是不完整的。我的这个看法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在2013年10月便与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一起考察了西路军远征河西的全过程。这样,新版增加了三章,专述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异常悲壮惨烈的历史及其所作的历史反思,强调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战略层面看西路军远征河西的决策;应着眼于获得重要的历史资源而不是简单地追究责任来研讨一些重大方针和战术层面问题的是与非和得与失,总结经验教训,使之变为宝贵财富;还应充分肯定西路军的历史功绩和高度评价西路军的革命精神,两万多名英雄儿女血洒河西,历史不应当忘记。在最后一章万古长存的伟大长征精神中,由于习近平总书记近两年来强调苏区精神和井冈山精神,相应地也增加一节论述了长征精神与苏区精神和井冈山精神的关系。
四是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长征史料,也想与广大读者特别是研究者分享喜悦,其中尤以上海人民出版社在10年前出版的《二万五千里》珍藏本提供的史料最为珍贵。这个珍藏本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为了向国内外宣传红军铁流奔驰半个中国的长征奇迹,毛泽东等向参加长征的全体同志发出号召,征集长征回忆录。红军将士,包括中央领导、军委领导积极响应,纷纷撰写。经过编选,至1937年2月定稿后,组织誊清复写、装订成若干稿本,其中一部转送至上海准备出版。后因形势变化和其他原因,在上海的这个本子一直未能问世。留在延安的本子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了若干修改,于1955年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出版。后来流传较广的一些长征回忆录和各种长征书籍,都是以这个本子为基础或根据而编辑或撰写的。2005年上海出版的这个珍藏本,是以手抄稿本形式首次面世的,因而是红军长征最早的原生态历史文本。这部手抄稿本,除了编辑的文字润饰外,它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完全是原汁原味、原始原创。特别难得的是,未经修改的《二万五千里》中的许多文章和未被收入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中的文章,是稀缺稀见之文。我看了这部手抄稿本后,发现不少事是过去我知之不多或未曾与闻的,还使我对有些问题得到释疑解惑。其中与《长征行》有关的一些史料,我以页下注形式转述在相关章节中,供感兴趣的研究者和读者参考。还有党的忠诚追随者莫雄将军将蒋介石要全部彻底消灭中央红军的铁桶计划告知中共特科人员和特科人员项与年(改革开放传奇人物项南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个铁桶计划情报送给党中央的传奇历史,既很重要,也很感人,需要让更多的研究者和读者了解。这样增补的结果,由初版的33章扩充为38章,字数增加了近20万字。同时,也将初版的一些差错作了改正,消除了长期留下的瑕疵,去掉一块心病。
《长征行》尽管是第二版了,但长征行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长征的认识也就只有分号,没有句号。为这个增订本的扩充,我在2013年考察了西路军全程之后就在琢磨运筹。历经近三个年头的准备和调适,现在有了这个新稿,我如释重负,可以松一口气了。
经过20来年的考察和研究,应当说对长征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但由于不可能涉猎所有资料,个人认识也可能有偏颇之处,再加上眼力、心力、脑力都有限,书中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妥之处,特别是可能会出现不该出现的初级错误,非常欢迎进行尖锐的批评指正。
2015年11月15日初稿2016年1月25日定稿


中央红军出发长征的总人数有多种说法。根据1934年10月8日中革军委公布的《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之据》中的数字:红一军团19880人;红三军团17805人;红五军团12168人;红八军团10922人;红九军团11538人;军委纵队(红星纵队,也有说叫红安纵队)4893人;中央纵队(红章纵队)9583人。上述总数为86789人。
问红军指战员,妇女们帮助红军洗衣。为支援红军渡河,沿岸群众和县城居民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木料,甚至老人寿棺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捐献出来,在60里长河段架起了5座横跨400多米宽水面的浮桥。为避免敌机侦察暴露目标,船排工人全力配合红军工兵部队,头天下午架桥,次日凌晨拆除,保证红军每天能够顺利夜渡。不仅如此,于都人民还踊跃报名参军参战。在5月至7月以及9月的两次扩红运动中,上万名于都儿女加入红军,组成了8个补充团。
讲解员告诉我们,在红军西行远征的那些日子里,深秋星夜,月圆月缺,送别的情景非常感人。至今,那个场面久久萦绕我的脑际:于都河畔火把明,风萧萧兮江水寒;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在战马的嘶鸣中,送别的父老乡亲,凝望着远去的队伍,企盼着亲人一路平安。歌声在于都河上空阵阵回荡:
九送红军上高山,一阵北风一阵寒。问一声啊红军哥,几时人马再回还?!
这歌声,既让离别故乡的男儿心碎,也激励西征将士杀开一条血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这于都河不是易水,胜过易水;这送别歌声不是渐离击筑,胜过渐离击筑。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悲壮告别曲。
在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过程中,了解到中央红军从于都集结出发的上述具体情况后,我不时在想:为什么当年中央的领导要选择于都作为红军战略大转移的集结出发地?经过到长征出发渡口等地实际观察,结合赣州市党史办的研究成果,又翻阅一些红军长征史著作,对这个问题开始获得初步答案。
第一,这是由当时选择的战略转移的路线和目标决定的。1934年5月,中央书记处虽然已经提出实行战略转移,6月,共产国际也已电复。但中央领导人对于转移的方向和路线一直未作认真思考。只是在9月初对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完全无望后,才由中革军委制定战略转移的路线和目标,选择在中央苏区西南方向突破国民党粤军设置的封锁线,然后沿赣粤边界进湘南,沿着红六军团西进路线渡过湘江,再掉头北上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建立新的巩固的根据地,尔后反攻打回,恢复中央苏区。根据这个抉择,无疑要将红军集结在便于通过赣粤边界进入湘南方向的于都地区。
第二,这是由当时的战争形势决定的。从6月开始,国民党军即兵分六路同时向中央苏区腹地进攻,加强了对瑞金的轰炸。9月上旬,各路国民党军加紧了进攻态势,苏区地盘进一步缩小。10月上旬,中央苏区仅剩瑞金、宁都、于都、长汀、会昌、兴国、石城、宁化等县。比较完整的是于都,其他各县则只有部分地区。国民党军主要兵力已分别从北面、西北面、东面和东南面几个方向紧缩包围圈,有的县城已经失守,有的县城已处于敌军炮火的威胁之下。各路敌军直逼瑞金。唯有于都、安远一线,由国民党粤军布防。粤军担心蒋介石的嫡系乘机进入广东,对中央苏区的进攻不那么卖命,以保存实力。由于都一线转移,对红军比较有利。
第三,这是由与粤军首领陈济棠秘密谈判的结果决定的。陈济棠等地方军阀,曾三次通电反蒋,与之有深刻矛盾。陈济棠虽然被授予国民党军围剿南路军总司令,但迟迟不向苏区腹地推进。在蒋介石加紧从北、东、西几个方向进逼瑞金后,他猜测红军将放弃赣南苏区,很可能会从南路突围转移。为不在堵截红军的战斗中遭到猛烈攻击,他主动试探与红军媾和,派遣密使携信给周恩来、朱德。周、朱抓住这个机会,派潘汉年、何长工作为中革军委代表,于10月上旬,在寻乌罗塘同陈济棠的代表进行三天三夜的秘密谈判,达成停战协议。内容称:红军有行动时事先通报,行动只是借道转移,不深入粤境;粤军届时从防区后撤40华里。于都在地理位置上正处在借道粤军防线的要冲。红军要从西南方向突围,不能不将红军各军团集中于此。因此,于都被中革军委选择为长征的集结出发地。
这里要说明的是,讲中央红军最后在于都集结出发进行长征同中央机关和红军各部分别从所在驻地出发进行长征,这两者不是矛盾的。当时,红军各部和中央机关分驻不同地方,接到转移命令后离开所在地。就此而言,这就是他们各自开始长征的出发地。但是,他们(除红九军团外)又不是从所在地直接离开中央苏区各自长征的,而是奉命都先到于都集结,作好最后的准备,然后才统一地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因此,说于都是最后的集结出发地,丝毫不存在否认其他地方也是出发地的意思,也没有要以于都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唯一标志之意。2014年10月17日,我这是第五次来到于都。这次来是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纪念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和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学术研讨会。纪念广场扩大了,纪念碑更雄伟了。我在学术研讨会的讲话中,再次充分肯定了于都人民对创建中央苏区和红军长征从这里集结出发所作的巨大贡献。我将其称为赣南苏区金砖四县之一。
二、报捷的五岭三关
2004年10月,我到江西赣州参加纪念中央红军出发长征70周年理论研讨会后,在相关党史部门同志的帮助下,我补走了中央红军通过的前三道封锁线地区,从而填补了此前两年没走这段党史的遗缺,也填补了《百年潮》连载我的红军长征系列文章时出现的这个空白。
毛泽东的《长征》诗,在实写中央红军长征的历程时,讲的五岭逶迤腾细浪,就是表现红军通过第一至第四道封锁线的情景。五岭,分布于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四省区交界的南岭地域,系指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岭。红军从赣南于都等地突围出发后,即沿着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向西前进。我以为,此诗中的腾细浪,主要是表现中央红军通过前三道封锁线的情景。因为过这三道封锁线比较顺利,打胜仗了,红军将士的心境好。这样,在他们看来,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也不过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国民党军队部署的第四道封锁线仍属五岭逶迤地区,但红军通过起来非常艰难,很难有腾细浪的感觉。这在下一章要讲的。这一章就说说中央红军是怎样腾细浪的。
古陂新田打胜仗
中央红军在告别亲人,过于都河后即踏上了战略转移的万里征途。当时的行军队形分为左中右三路,由左右两路主力掩护居中的中央两个纵队前进。1934年10月19~20日,红军主力部队即进入国民党粤军陈济棠部设置的第一
22道封锁线。这道封锁线自国民党军队发动第五次围剿开始就在构筑。它位于中央苏区西南的信丰、安远、南康、赣县一带,重点在信丰、安远一线,是一条以桃江(即信丰河,流经安远、信丰、赣县等地)为天然屏障的,南北长约250里、东西宽约100里的弧形封锁线。这道封锁线筑有数百个碉堡,在每段碉堡线上设置了铁丝网、深沟、暗堡等三层防御工事,故陈济棠称,这道封锁线铜墙铁壁,坚不可摧。构筑这道封锁线,主要旨在阻止红军进入广东。他布置了4万兵力。信丰位于赣南中部,桃江中游,也有悠久历史,自唐以来取人信物丰之义,定信丰县名。由于毗邻闽粤两省,素为战略要地。大革命失败后,朱德、陈毅曾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在信丰进行整顿。从1930年起,该县逐渐由小部、大部,及至全部成为中央苏区地域,并是其西南门户。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后,中革军委发布突围命令,首先要求前卫部队占领信丰的古陂、新田地区,渡过桃江,继续挺进。在越过第一道封锁线时,红军领导机关虽然将红军借道行动已通知了陈济棠,但陈济棠接到红军通知后,未来得及下达给前沿部队。因此,10月21日,红军各军团开始突围后,双方仍展开了激烈战斗。粤军前方部队在得到陈济棠示意后,才作稍事抵抗,陆续撤出封锁线,闪开大道,让红军主力西渡桃江。
中央红军在通过第一道封锁线时,打了五六仗。我在2004年11月2日、3日在信丰考察了四个战场旧址。其中有:
新田百石战斗。这是中央红军转移突围即开始长征打的第一仗。百石距县城有120里,属于新田管辖,土路难行,我们是乘越野车去的。这一仗是由当时担任左前卫的红三军团打的。1934年10月21日上午,红三军团四师在向百石、古陂摸索前进时,被守敌发觉,双方接火,战斗提前打响。我红四师发起冲锋,攻击百石高地碉堡。守敌弃堡逃命,躲进一个被称为万人祠的大堡垒,实际上是客家人住的更为坚固、封闭的围屋。我军在对龟缩万人祠的守敌展开政治攻势无效的情况下,于傍晚用迫击炮将其摧毁,全歼顽敌。但是,在这场战斗中,在前沿指挥作战的四师师长洪超不幸被流弹击中,为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洪超师长是我们湖北的黄梅人,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湘南暴动,担任过朱德的警卫员,并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自1930年始,他就在红三军团任团长,从1932年起就担任过几个师的师长,是彭德怀非常喜爱的一位优秀的战将。他牺牲时25岁(前述牺牲的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比他还年轻,才22岁)。彭德怀在含冤去世前,还记得这位老部下,要身边的人不要忘记洪超,他是我们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个师长。因此,听说洪超师长的遗骨就葬在金鸡圩金鸡村边的山上,我们表示一定要上山去凭吊。我们没想到,上山的路已长满了半人深的茅草,洪师长的墓是一个小土包,没有立碑,野草丛生,旁边是当年挖的很深很宽的战壕,若不是乡长带着我们来,很难找到。青山到处埋忠骨,我们在墓前为我的这位大老乡英雄的师长、长征的山鹰默哀致敬。
古陂战斗。古陂距县城50多里,前清以来商业比较发达。在赣南有头唐江,二古陂之称。1934年红军突围时,这里是粤军防守第一道封锁线的第一师师部所在地,为重点防御区域。在红三军团攻打百石的那天下午,红一军团先后在新田圩和金鸡圩展开攻击,歼敌600多人。敌副师长逃至古陂的师部准备固守,但结束百石战斗后的红四师乘胜追击至古陂,与敌遭遇,战至午夜。次日拂晓,敌军仓皇向安西逃窜,我军占领古陂圩,缴获大批弹药和军用物资。
安西战斗。它发生在今安西b镇附近,离县城60里。这是一场比较激烈的战斗,我们看了老鸦洞战斗和桐梓岗战斗两个战场。这都是山头,粤军收容兵力万余人枪,构筑工事作最后堵截。10月22日中午,红军先头部队追抵这里,突遭袭击,损失不小。后续部队再次冲锋,与敌反复争夺,战至次日,虽将敌三面包围,但终因敌占据有利地形,未能拿下高地。红军为争取时间,迂回别处前进。守敌唯恐红军断后,大部都回撤广东南雄。
红军各部在渡过于都河后,相继歼灭驻守信丰古陂、新田、安西,以及安远版石等地敌军,至10月27日,所有部队从多处过了桃江,完全摧垮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对此,陆定一当年有诗赞曰: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
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腾越庾岭袭汝城
中央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国民党军队尚未看清红军的战略意图。粤军已将主力撤至赣粤边界,仍防红军进入广东。湘军何键部队一时未驻赣湘边界,湘南仅有地方武装把守。据此,红军沿着赣粤和湘粤边界,向湘南的汝城一带推进。担任左前锋的红一军团进入广东,沿赣粤南侧向湘南推进。右前锋红三军团进入大余境内,沿大庾岭北麓向湘南推进。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虽未摆在湘南,但已电令粤军和湘军火速调兵,在湘粤边境的汝城、城口一带构筑第二道封锁线,阻止红军西进。1934年10月下旬,粤军从北、南两面向大庾岭两麓进逼,对红军夹击。红军予以反击后,从大余进入崇义,翻越高山,向汝城、城口进军。
汝城位于湖南省东南端,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的交接部,是湘、粤、赣三省交界之地。县境内多丘陵和山地,概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加庄园。这个县历史悠久,从东晋以来就设置县制。有趣的是该县既毗连三省,又水注三江。县境为山字形地质构造,县城地势高,四面环山,周围海拔渐低,水系呈树枝状,向东西南辐射,形成溪重涧复,万派倒流,实踞湘、粤、赣三省之上游地,众流直向三面委输的奇观:即西有30余条支津注入湘江,东有20余条支津注入赣江,南有10余条支津注入广东北江。由于遍布矿藏和水能资源,县内有丰富的地热。距县城不远的热水圩,有湖南省面积最宽、流量最大、埋藏最浅、水温最高的热水型温泉,史称灵泉。红军来过这里,至今还保留有红军池,池边还有当年红军刻的标语。
汝城是共产党和红军活动历史较多的一个县,为湖南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毛泽东和朱德都率军来过这里,朱德还来过多次。过去我们都知道朱德遇险、又以称伙夫头脱险的故事,但不记得就发生在这里。1927年10月底,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在与汝城相邻的江西崇义活动。那时,朱德在云南讲武堂的同学范石生任国民党的军长正驻防汝城。为与范石生建立反蒋的统一战线,党中央同意朱德到汝城与范谈判。11月中旬,朱德一行至汝城附近的濠头圩宿营,他本人住祠堂。半夜,土匪偷袭,包围了祠堂,朱德躲进厨房,顺手系上伙夫围裙。土匪头目见到朱德后问:你是什么人?他答道:伙夫头。匪徒见状身着旧军装,脚穿草鞋,便信以为真;又问:朱德在哪里?朱德指道:就在后屋里。匪徒们扑向后屋,朱德迅即从窗口跳出脱险。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