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NT$
500.0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NT$
254.0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NT$
653.0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NT$
2540.0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NT$
387.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古籍善本
》
售價:NT$
2448.0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本书尝试从政治学的理论视角,以城市力量概念,透视城市化与国家转型。作者认为城市力量,即城市化所形成的城市的综合质量、水平与能力,而非城市化本身,是决定现代化与国家转型的关键。城市力量由市场要素、制度要素、权力要素,以及参与要素组成;四种要素分化组合形成四种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依附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汲取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发展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以及平衡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中国城市化与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历史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的不同模式。
|
內容簡介: |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比较历史分析与执行研究方法,对下述三个假设进行了推论:(1)城市力量是城市推动国家转型的重要机制;(2)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的逻辑在先发展国家与后发展国家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3)后发展国家更需要通过塑造良性城市力量以成功实现国家转型。基于上述假设,通过案例分析,作者得出了以下推论:城市力量是城市推动国家转型的重要机制,它表现为四种基本模式,即依附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汲取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发展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以及平衡型城市两推动国家转型模式;后发展国家需要培育平衡型城市力量以实现成功的国家转型。
|
關於作者: |
宋道雷: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城市政治学等。
|
目錄:
|
序
第一章 导论
一、理论与假设的缘起
二、问题的提出
三、理论分析框架:城市与国家转型的视角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
五、各章安排
第二章 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一个理论框架
一、城市与国家转型:一个新的研究进路
二、城市化率:城市推动国家转型的表象
三、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理论
四、中国的观察: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的三次演进
五、小结
第三章 依附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从开埠城市到国家的城市
一、城市力量推动后发展国家转型的理论解释
二、城市嵌入国家:开埠城市开启中华帝国的被动转型
三、国家重建城市:国民政府通过城市战略主动推动国家转型
四、小结
第四章 汲取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城市
一、城市力量推动国家政权建设
二、汲取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的逻辑展开
三、低度城市化的替代性解释
四、小结
第五章 发展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城市中国的现代转型
一、发展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的缘起
二、发展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的生成
三、向平衡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的过渡
四、小结
第六章 平衡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可能性与新挑战
一、平衡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生成的可能性
二、平衡型城市力量推动国家转型模式生成的新挑战
三、小结
结语 中国的现代国家转型需要平衡型城市力量的推动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城市力量序城市与国家,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两者相生相伴。城市是人造的空间,严格来讲,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只有拥有了塑造城市空间的能力,才能塑造更大的人造空间,即建构国家。马克思指出:随着城市的出现,必然要有行政机关、警察、赋税等等,一句话,必然要有公共的政治机构,从而也必然要有一般政治。在这里,马克思解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城市是国家产生的逻辑前提,而国家只有拥有了城市这个空间,才能得以有效地组织和运行。
在前现代,城市与国家的关系,更多地确立在人与社会的组织和治理之上,其在不同地区和社会所表现出的不同形态,是由不同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决定的。但这种差异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前现代的城市与国家关系的实质:城市不过是国家组织和治理社会的政治空间,即使在商贸最发达的地区,国家也始终没有把城市作为改造国家、创造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然而,迈入现代,城市与国家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城市从承载国家治理功能的政治空间迅速转化为承载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空间。从根本上讲,推动这种变化的不是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人的发展。人是城市的核心主体,没有人,也就没有城市;人的生存和发展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状态。现代化是以人摆脱对土地、对共同体的依赖为前提的。人的自主与自由创造了市场经济与现代生产方式,使城市不仅成为政治的平台、贸易的渠道,而且成为自由劳动与知识、技术、资本结合的生产空间,一句话,现代化使城市真正成为人的生产和创造的主体空间。于是,城市就成为现代化的基础平台,城市化就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动力所在。城市建设也就因此成为现代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如果说前现代化的发展是国家决定城市,那么现代化的发展就是城市决定国家。宋道雷博士的研究正是在这个大逻辑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力量与国家转型这个关键命题。
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实践表明,城市是撬动国家从传统迈向现代的根本力量,这与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化和工业化力量集聚在城市有直接关系。于是,城市化自然成为现代化的重要指标。然而,对国家转型与发展来说,其所真正需要的不是城市化的简单拓展,而是现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体系的建构、发展与成熟。这意味着现代化虽然呼唤城市化,但国家要在现代化中实现成功转型,并迅速迈向成熟,需要的是深度城市化。只有这样,城市才能真正成为奠定现代国家大厦,并支撑其全面有效运转的基石与支柱。由此可见,宋道雷博士提出的城市力量这个分析概念,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有理论意义。透过城市力量这个概念,我们既能够把握城市化与国家转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也能把握城市化发展的实质与关键所在。
中国是从传统的农业国迈向现代化的,所以,建构和发展现代城市始终是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主题。不论是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还是中国共产党迎接新中国诞生的计划,都把建设城市、发展城市和管理城市作为新生国家的首要任务。由于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原因,中国在这方面的基础与经验比较缺乏,加上革命所带来的国家形态的变化,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严格地讲,中国真正以城市发展为动力撬动中国现代化、法治化和民主化建设的实践,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至今不到四十年。但中国改革开放在这个时间段所创造的发展奇迹足以证明,对于资源有限的人口大国来说,城市发展一旦展开,必然拥有无限的能量;只有城市发展好了,国家的现代化才能稳步向前。所以,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当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新思考和布局如何再造一个辉煌三十年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将全面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并将其视为再创辉煌的动力和资源所在。不仅如此,当今天的中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时候,也毫不犹豫地把发展城市、建设城市和治理城市作为战略抓手,明确在中国的发展中,城市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中国现代化建设以城市建设为重要引擎,以城市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因而,城市建设与管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该讲,中国发展到今天,其对城市化的认识和把握已经从感性走向理性,并形成自己的战略定见:抓住了城市发展,就把握了发展全局;强化了城市治理,就稳定了整个国家;解决了城市难题,就保证了基本民生。
在现代化发展中,城市下联系着主体民众,上支撑着国家体系,决定着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所以,从根本上讲,城市问题是现代国家的大政治。宋道雷博士提出的城市力量与国家转型这个命题,正是从这个大政治出发的,其学术旨趣在于从城市的维度把握中国国家转型的轨迹;而其理论旨趣则在于揭示决定现代化与国家转型的关键,不在城市化本身,而在城市化所形成的城市的质量、水平与能力,即城市的综合力量,由此演化出从城市力量分析国家转型的理论逻辑。本书是用心之作,在严谨的学术探索中,力求理论创新,精神可嘉。虽然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但其所引发的学术和理论问题具有一定的辐射力,给人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思考。也许这是本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林尚立
2015年12月27日于复旦大学城市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