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NT$
230.0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NT$
500.0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NT$
203.0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NT$
510.0
|
編輯推薦: |
本书试图分析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从而消除翻译教学与翻译市场的距离,使翻译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
內容簡介: |
本书重点研究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共由三部分组成。首 先以北京市MTI 高校为例,调研分析了我国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所面临的 一些问题。之后,以学习口、笔译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笔译能力培养过 程中笔译能力培养的起点、翻译标准的建立、译语生成能力的构成等问题。第三部 分集中研究了口译能力培养过程中口译能力的构成、听辨能力、逻辑提取能力和译 语生成能力的构成与发展等问题。全书较为系统地分析研究了我国应用型口、笔译 人才培养的现状、教育教学理念和培养方式。
|
目錄:
|
前言 ⅰ第一章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 1第一节 北京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2第二节 MTI 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情况及其对择业的影响 11第三节 交替传译市场定价标准、影响因素及其提升途径 29第二章 学生译者笔译能力的培养 55第一节 笔译能力培养的起点 56第二节 翻译过程研究:语篇连贯与语篇衔接 66第三节 留学生译语生成能力的构成 82第三章 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的培养 111第一节 口译能力研究:构成与框架 112第二节 学生译员听辨能力的培养 126第三节 学生译员逻辑提取能力的构成与发展 140第四节 学生译员言语生成能力构成与发展 166结束语 189参考文献 191
|
內容試閱:
|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我国在经济、文化方面和国外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也日益强烈。在这样的形势下,翻译人才的质量是决定中国文化是否能真正走出去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高等院校翻译人才的培养方式与翻译市场的需求严重脱节,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极其匮乏,能胜任同声传译的译员和文学、文化翻译的译者更是屈指可数。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首都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方法和理念是全国外语和翻译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其培养质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此领域人才培养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翻译市场和翻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重视。王银泉(2008)结合亚洲第五届翻译家论坛的情况,强调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陈科芳(2009)探讨了关于本科翻译专业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学校组织、教学、学生实践、活动等各环节,提出了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型。在学界,国内外学者对翻译能力的研究非常关注(Toury, 1986, 2001; Shreve,1997; L?scher, 1997; Beedy, 2000; Neubert, 2000; Bell, 2001; PACTE,2000, 2003; Kiraly, 2003; Pym, 2003; 姜秋霞,权晓辉,2002;文军, 2004;刘和平,2011 等)。他们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途径出发,对翻译能力的构成做出了不同性质的描述和限定,并且提出了相应的翻译能力习得和发展模式(详情参看,王树槐,王若维,2008)。国内学者还结合中国的翻译教学实践,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如苗菊(2007)提出的过程教学法、王湘玲、贺晓兰(2008)提出的项目驱动的协作式翻译教学模式等 。但是,目前国内学界对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还是非常有限的,仅限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理念这一层面的探讨,并没有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来定位和探讨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具体含义和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学界所展开的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大多数关注的也只是与语言相关的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翻译能力之外,翻译人才是否还需要其他的应用能力?传统教学模式所培养的翻译能力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或者说是否能涵盖市场所需要的全部能力?怎样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来实现不同的口、笔译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这些都是本书所关注的问题。作者试图分析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从而消除翻译教学与翻译市场的距离,使翻译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本书共由三章组成。第一章结合北京市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调研结果,分析研究了我国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第二章以学生译者笔译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重点研究了笔译能力培养的起点、翻译过程中翻译标准的建立、留学生译语生成能力的构成;第三章重点研究了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的构成、听辨能力、逻辑提取能力和译语生成能力的构成与发展。在此,我想特别感谢北京语言大学梧桐创新平台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批准号:16PT02)和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Young Elite Teacher Project)(YEPT0865)为本书的出版所提供的出版资助,也特别感谢参加本书部分调研和研究工作的张莉莉、苏文、张绚、席佳、杜鹃等同学。许明2016 年8 月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