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編輯推薦: |
▲作为中医药文化丛书,《话说国医》致力于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形式多样性的关系。在写作风格上,坚持以中医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为导向,同时注重在文化性、趣味性、可读性上下功夫,以深入浅出的解读、趣味横生的故事、清晰流畅的阐释,文图并举,文表相间,全方位勾画出一幅中医学伟大、宏观、细腻、实用的全景式长卷。 ▲参加本书的编纂人员,都是在全国各地遴选出的中医药文化研究领域内的中青年中医药学者,他们头脑清、思维新、学识广、笔头快,在业内和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和较高声誉,相信由他们组成的这支队伍共同驾驭下的这艘中医药文化航母,一定会破浪远航,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和欢迎的!
|
內容簡介: |
每卷图书均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长河掠影:描述各省与中医药发展相关的历史事件、变迁,不同时期该省概况,以画龙点睛之笔触概说历史掠影,大体了解中医与该省历史、变迁、经济、政治的关系,突出当地的文化特点,既要写实又要有思想性。
▲历史人物:讲述各省中医药方面的历代名医名家,其生卒年、字号、祖籍、履历、重要事迹,主要叙述其学术思想、取得成就。要求配人物图片,与其相关的遗迹,拉近古代医家与现代读者的距离。
▲往事如碑:在医学史上值得一提的事件,例如,天灾(大饥荒)、人祸(战争)出现的新兴的学派或者是流派。地域特产,如四大怀药的历史,或者是重大事件带来的地方与中医相关的药物及中药学创新思想。
▲百年沉浮:地方性的、有影响的各地名医名家、学派传承(如伤寒学派、温病学派、新安学派、岭南学派等)中医存废之争中各地中医争取生存、发展的问题,及西方的文化涌入对中医的冲击及影响。
|
關於作者: |
温长路,笔名寓愚、文苕。现为作家、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并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中医药文化分会秘书长、中医药科普分会主任委员和编辑出版、医史文献、医古文、李时珍、王清任等分会常委、副主任等职。
|
目錄:
|
【长河掠影】
北京历史2
太医院7
元代7
明代9
清代11
御药房17
元代17
明代17
清代18
宫廷养生药与酒19
老字号药铺22
鹤年堂22
永安堂23
同仁堂24
长春堂25
万全堂26
千芝堂26
庆仁堂26
乐仁堂27
永仁堂28
医学组织29
一体堂宅仁医会29
【历史人物】
秦代33
燕人卢生33
元代御医35
许国祯35
王宜之36
刘哈剌八都鲁36
任东卿37
忽思慧37
常中40
明代御医41
戴思恭41
徐彪42
钦谦42
蒋宗武43
盛寅43
刘文泰45
薛铠46
薛己46
王琠48
徐春甫49
葛林50
吴杰51
邵应节51
许绅52
俞桥52
洪涛52
姚应夙53
宋北川53
清代御医54
朱纯嘏54
徐大椿54
黄元御57
祁坤61
赵士英61
刘裕铎61
吴谦63
花三格64
陈世官64
张肇基65
沙惟一65
陈增66
高存谨66
刘芳远66
高永茂66
花映墀67
鲁维淳67
商景霨67
钱松67
张宗濂68
王九峰69
王世碹70
张世良70
栾泰71
王允之71
薛福辰72
薛宝田73
费伯雄74
陈秉钧74
曹沧州75
张仲元76
李崇光77
赵文魁77
韩一斋79
力钧80
袁鹤侪81
清代名医83
王清任83
曹显宗87
何之璜87
卫公孙87
李近宸87
陈典87
丁德恩88
段馥亭89
王润吉89
徐右丞90
冯济卿91
佟阔泉92
哈锐川93
瞿文楼93
曹锡珍94
关月波95
梁保和95
罗止园96
杨浩如98
刘辅庭98
王石清99
章太炎100
张文祥101
张菊人101
金书田103
赵树屏103
京城四大名医106
萧龙友106
施今墨108
汪逢春112
孔伯华115
【往事如碑】
北京地区的瘟疫120
金代120
元代120
明代120
清代122
帝王与丹药124
明帝与丹药124
雍正帝与丹药126
宫廷种痘127
北京地区节令养生习俗130
北京养生名小吃140
帝王的养生之术143
代茶饮149
清代北京城区的医药习俗151
民国时期的中医院校153
北平国医学院153
华北国医学院154
北平医学讲习会155
民国时期的中医学会157
北平中医学社158
北平国医职业分会160
国医砥柱社161
国医求是月刊社161
中国医药学会161
教会医学162
西医院校的创办164
北京协和医学院164
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65
民国时期医学各学科的创建和发展167
生理学167
生物化学168
清末官医院169
【百年沉浮】
甲骨文的发现与中药172
进化论对中医学的影响173
进化论输入后东西方文化评判的变化173
进化论促使中西医学价值评判发生变化175
进化论使批判中医具有道德上的正当性177
进化论成为废止中医的思想武器178
进化论促使中西医论争话语权转移180
近代名人与中医183
孙中山的病与中医183
梁启超的病与中西医论争185
胡适的病与中医188
近代名人对待中医态度的分析191
中医科学化的兴起193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科学化及其影响196
五老上书199
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中医药发展210
医政管理210
中医医疗事业211
中医药教育211
中医药科研213
中西医结合事业213
中医药学术团体214
中医药出版事业214
|
內容試閱:
|
北京是中国历史名都,亦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若从周口店北京猿人算起,迄今已有约50万年,是公认的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若以琉璃河商周古城作为北京建城历史的起点,至今也已有3000多年。北京的建都,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王朝的都城,自辽金元以来,及于明清,北京城市建筑更加宏伟,都市规范更加具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定都于此。
从周口店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到约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从考古发掘中,可以看到原始人类穴居燎地以及熟食的一些迹象,熟食可使人减少腹疾,预防疾病。
北京的医药史,可谈及的太多。譬如《马可波罗游记》里,就谈到过马可波罗到元代宫廷里,看到元朝皇帝进餐时,宫人送菜,都用皮纸罩上自己的口鼻。这是近代戴口罩的先驱,也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口罩,不过不是自己防病,而是防止把不洁之气传播扩散。在元代宫廷里,对于饮食卫生是相当重视的。从流传至今的少数民族医家当时的宫廷饮膳御医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里,可以看到防止饮食中毒的许多记载。又如甲骨文就是在北京被学术界发现的。甲骨文作为龙骨,在药铺出售,也不知有多少年,无形中不知损失了多少史料。然而终于有一天,一位金石学家(王懿荣)患疟疾配药回来,检误过秤时,发现龙骨上刻有文字,因而追踪研究,引起了有心人的大量搜集,使得甲骨文成为今日我国文物方面的重要财富,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无与伦比的一宗宝物。仅举这两点为代表,可见北京的医药史料内容是很丰富的,也是很有趣味的。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国幅员辽阔,在不同的区域内,无论是是地貌、气候,还是人文、风情,都存在较大差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相同主旨而又具有不同特质的中医药文化,从地域文化角度来讲,中医药自身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辽、金、元、明、清,北京五为帝都,时间长达近千年,这时期北京的历史已不仅仅是地方史,更是中国史、世界史中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页,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今,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更是对中国与世界产生着持续的影响。北京的历史文化具有全国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性、较大应变升华的包容性和高雅厚重等特点,前言话说国医北京卷北京中医药学的特点与其是一脉相通的。概括起来,北京占有中国历史文化与地理区位的明显优势,在学术上独具太医院宫廷医学学派的传承,汇聚与培养了多学派的名医群体和多学科的精英,人才济济;具有从御药房到同仁堂的丰厚中药文化底蕴;对于人才的培养,在师承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孕育并创立了高等学历教育的新模式;在西学东进的浪尖上,从中西医汇通涌向中西医整合的激流,创立与发展了中西医结合事业。因此,本书编写过程中,根据北京中医药发展历史特点与丛书总体框架设计,选取相关文献对北京中医药历史予以介绍。
在长河掠影部分中,首先大体介绍北京历史概况,然后介绍元、明、清时期太医院与御药房情况,并对北京老字号药铺进行介绍;在历史人物部分中,介绍北京历史上与医学相关的人物,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的御医、清代名医,以及民国时期的京城四大名医等;在往事如碑部分中,介绍了北京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瘟疫及防治,北京地区节令养生习俗、养生小吃、代茶饮及医药习俗,宫廷种痘,帝王与丹药,帝王的养生之术,以及民国时期的中医院校、中医学会、西医院校与学科的发展情况;在近代以来的百年世纪风云中,北京的中医药事业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路程,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在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过程中,中西医学文化的争论也在这个舞台上持续上演乃至当代,因此在百年沉浮部分中,选取进化论思想影响下的中西医论争、近代名人与中医、中医科学化运动影响,以及新中国时期就中医教育问题而发生的五老上书,同时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中医药发展的情况,等等。透过历史的烟云,可以清晰地看到先贤们不屈不挠、奋勇开拓的精神,燕京医学学派即在这块古老而又积淀着深厚文化的沃土上逐渐形成、延续和发展。北京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全国中医药学的缩影。透过北京中医药历史发展的情况,亦可以管中窥豹,有助于我们对全国中医药学的历史发展有所理解。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由于有关北京中医药历史的资料庞杂而且分散,资料搜集工作有很大难度,加之我们水平的限制,资料选取亦难免顾此失彼,本书可能存在不少的缺憾甚至错误,如蒙读者不吝指正,我们将十分感谢。同时,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引用与参考了当代相关论著与研究成果,在此向作者一并致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