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活动自古就有。在社会生活中,货物在不同时空范围内的转移和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和物质技术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物流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一、物流概念的发展演变历程
物流概念的提出晚于物流活动的开展。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并没有物流的概念,人类只是从事物流的一些具体活动。直到20世纪初,美国的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Physical Distribution(PD)的概念,指出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并提出物资经过时间或空间的转移会产生附加价值。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做了进一步阐释: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种种经济活动。随着物流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其从内部领域扩展到企业外部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物流管理开始注重对企业外部的分销商、顾客、供应商等的多维的、复杂的、立体关系的研究,强调对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回收等整个物资流动全过程的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队针对战争期间军需物资的供应建立了军事后勤(Lo-gistics),对战略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形成一门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学科。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军事上的后勤概念在企业管理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逐渐形成了现代物流学科。如今,在欧美国家还广泛地把物流学称为后勤学,许多国家定义物流概念时更多地使用Logistics(物流)而不是Physical Distribution(实物分配)。1960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NCPDM)给物流做出了定义:所谓物流,就是把完成品从生产线的终点有效地移动到消费者手里的广范围的活动,有时也包括从原材料的供给源到生产线的始点的移动。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英文名称改为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重新对物流做了定义: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