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洗礼(80年代反思文学的力作 一首洞察人性、反思历史的爱情之歌)

書城自編碼: 291427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情感
作者: [中国]韦君宜
國際書號(ISBN): 9787536077546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9-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24/140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6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往事和近事(增订本)》(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代表作,新增修订、全新推出。跨越三十多年的写作,多角度讲述中华文明)
《 《往事和近事(增订本)》(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代表作,新增修订、全新推出。跨越三十多年的写作,多角度讲述中华文明) 》

售價:NT$ 349.0
往事和近事:历史地理学泰斗、百家讲坛主讲葛剑雄经典文集
《 往事和近事:历史地理学泰斗、百家讲坛主讲葛剑雄经典文集 》

售價:NT$ 349.0
父母的关键认知
《 父母的关键认知 》

售價:NT$ 225.0
第三帝国:一部新的历史(纳粹主义具有何种魔力?纳粹运动会卷土重来吗?一部全面揭示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黑暗的历史)
《 第三帝国:一部新的历史(纳粹主义具有何种魔力?纳粹运动会卷土重来吗?一部全面揭示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黑暗的历史) 》

售價:NT$ 490.0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德国历史上的反犹文化源自哪里?如何演化为战争对犹太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德国历史研究专家克劳斯·费舍尔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典范之作)
《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德国历史上的反犹文化源自哪里?如何演化为战争对犹太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德国历史研究专家克劳斯·费舍尔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典范之作) 》

售價:NT$ 440.0
粤港澳大湾区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精品案例:基于媒介化治理的思考
《 粤港澳大湾区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精品案例:基于媒介化治理的思考 》

售價:NT$ 445.0
大地的勇士
《 大地的勇士 》

售價:NT$ 340.0
中华老学·第十一辑
《 中华老学·第十一辑 》

售價:NT$ 38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61
《 寻找光的小女孩 》
+

NT$ 270
《 转身遇见你的寂寞 》
+

NT$ 349
《 万物的签名 》
+

NT$ 247
《 瓶中美人 》
+

NT$ 305
《 一个人的朝圣(这一年,我们都需要他安静而勇敢的陪伴。2013欧洲首席畅销小说,抚慰36国,台湾读者深夜落泪捧读) 》
編輯推薦:
《洗礼》的故事发生在1960年至1980年间那段特殊的历史。讲述了随着时代和历史的变迁,刘丽文与王辉凡之间的爱情也经历了曲折的变化。小说是80年代反思文学的力作,从中可以洞察人性,反思历史。
內容簡介:
本书选入了韦君宜的中篇小说《洗礼》,以及她的关于创作的其他文章。
《洗礼》的故事发生在1960年至1980年间那段特殊的历史。刘丽文有一个当干部的丈夫王辉凡,生活相对平静。大跃进开始,超英赶美、大炼钢铁、成立人民公社。王辉凡忠实执行并维护极左的政策,而这时,记者祈原却对种种浮夸风深恶痛绝,坚守事实的真相,得到了刘丽文的支持。对正义与真相的不同立场,使得刘丽文与王辉凡分道扬镳,并嫁给了祈原。祈原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被反对派逼迫而死。追名逐利的贾漪借机嫁给了王辉凡。而后,文革爆发,王辉凡成了被批斗的对象,贾漪离他而去。在种种磨难中,王辉凡的思想逐渐成熟,文革结束后,重新得以平反,赢得刘丽文的爱情。
關於作者:
韦君宜(19172002年),作家、出版家。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到延安。后任新华社《中国青年》杂志编辑,晋绥《中国青年》分版主编。建国后,历任《中国青年》,主编,作家出版社总编辑,《文艺学习》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社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文学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
目錄
洗礼............................................................韦君宜
我的文学道路.................................................韦君宜
女人的文学.....................................................韦君宜
三部小说集《后记》..........................................韦君宜
《思痛录》缘起.................................................韦君宜
当代人的悲剧...................................................韦君宜
纯正君宜................................................ ....... 王 蒙
杨团访谈录......................................................郭小林
韦君宜著作年表
內容試閱
总 序

在中国,小说一词使用已久,最早见于《庄子》,《汉书艺文志》说是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小说的雏形是神话传说的简略记录,后来发展到《搜神记》一类志怪小说和《世说新语》一类志人小说,结构都很简单。及至出现唐人传奇,宋元话本,小说乃由粗具梗概变得枝繁叶茂起来。鲁迅指出: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就是说,小说创作的自觉意识直到这时方始建立,结果是:小说有了中篇的规模,题材有所拓展,最突出的是情节性大大加强,而语言也趋于通俗,更富于表现力。明初《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制作,标志着古典小说趋向成熟;随着清代《红楼梦》的出现,达致巅峰状态。盛极而衰,紧接着,变革时代也就适时而至了。
宋元说话中有一类名为小说,指的是话本中的短篇故事,与我们现今使用的概念相去甚远。我们说的小说,实际上是晚近的舶来品,可以说,是由欧洲的小说观念再命名的。
在欧洲,小说发展的道路与我国大体相似,即由神话而传奇而故事,由短篇而中篇而长篇。至十九世纪,长篇小说十分鼎盛,致使黑格尔断言极限来临。及世纪末,现代主义小说很快出现,传统的主题和写法被打破了。其实,十八世纪末以前,欧洲小说的体式已经相当完备,只是小说novel之名迟至此时才正式流行起来罢了。
几乎与此同时,有了中篇小说novelette或novella的名目。中篇小说是中型的叙事散文作品,一般而言,以篇幅的长短划界,但因此也就有了相当的弹性,需要把所叙的事件的规模、时间长度、结构的复杂与完整的程度同时作为参照。绥拉菲摩维奇的中篇《铁流》,论结构,可以算作长篇;莫泊桑的《俊友》本是中长篇,意大利作家莫拉维亚却是把它当做注水的短篇来看的。
五四新文学运动把中国文学分为前后两截。语言由文言改为白话,表面上是语言层面的变革,实质上是一场带根本意义的文学观念的革命。胡适写《白话文学史》,所说的白话,仍
是古典的白话,与五四时期语法相当欧化的白话很不相同。五四的小说,一、凸显文学的主体性,自觉性,叛逆性,个性解放与人道主义成为小说的主旋律;二、题材和主题有所扩展,社会问题进入小说,神圣劳工及知识分子形象组成了新的人物画廊。三、小说结构基本上是西式的,块状的,自由组合的,而非线性的、连环组接的传统章回体。除了思想观念,还有形式技法,都是现代的,面向西方,学习西方,而有了东方式的创造。
现代小说仍以短篇先行,几年后,中长篇相继产生。1922年,鲁迅的《阿Q正传》正式发表。以中篇的篇幅容纳了一个革命的时代,统摄了一个民族的灵魂,这确实是一个奇迹,尤其出现在新文学的发轫期。当时,郁达夫、庐隐、废名等都有中篇问世,但多流于粗浅。
直到三十年代,一批作家和作品挣脱自叙传性质而向广大的社会面开拓,开始走向成熟。茅盾除了长篇《子夜》,又以中篇《林家铺子》、《春蚕》反映中国社会的变动。乡土题材聚集了众多作家,萧红、沈从文、王鲁彦、吴组缃、沙汀,还有废名,都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其中《生死场》和《边城》,或凄厉,或幽婉,更富于鲜明的艺术特色。左翼作家蒋光慈、叶紫、丁玲,均著有反映革命斗争的中篇,对于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且往往有着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小说来说,本身也不失为一种革命。其中,蒋光慈较早揭示革命与人性的冲突,并因此遭到内部批判,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很可注意的。柔石的《二月》,写大时代里的边缘人,有所批判,有所省思,也有所顾惜,是另一种笔墨。丁玲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水》,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宿命般地显示了中国现代作家群体角色的演变过程。上海一批作家,如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不重现实而重审美、重感觉、重印象、重情调,以中产阶级趣味烹制都市文学。在此期间,巴金、老舍、张天翼都是有影响的小说家,且都有中篇制作。巴金后来写的《憩园》,一种挽歌调子,似乎与他早年激越的文字颇异样。
四十年代的延安文学是一种新型文学,但是实质上,在为政治服务和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背后,却混杂了不少传统主义、民粹主义的因素,意识形态代替了个人思想,形式所谓民族形式比较单一。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在当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具有方向性的作品。此间,丁玲的《在医院中》和《我在霞村的时候》,对个人理想和女性主义作最后的坚持,可谓弥足珍贵。在国统区,包括抗战时的沦陷区,张爱玲写下《金锁记》、《倾城之恋》,以第三只眼看人世,着意经营现代传奇。还有师陀,他的《落日光》、《果园城记》,在艺术上非常讲究,很有特色。青年路翎异军突起,写作《饥饿的郭素娥》,从形象、情节到语言,则明显地带有一种野性,富含力的美。
1949年以后,小说家同其他作家和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思想改造的过程;而创作,隶属于这一过程而基本上成为被改造的产物。一些著名小说家停止了小说写作,如进入领导层的茅盾、巴金;一批国统区作家对新政权心存疑惧而逃逸,如张爱玲;而沉默,如沈从文;而改变作风,如老舍。解放区作家一路高歌猛进,柳青的长篇《创业史》名重一时,还有赵树理的《三里湾》、《锻炼锻炼》等;然而到后来,也遭到了批判,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在这样的语境中产生的小说,主题基本上是写中心的,因此很难具备优秀的品质,中篇的数量也不大。
五十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批中短篇作品,主题有所开拓。其中,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有代表性的。青年作者是严肃的,敏锐的,小说揭露官僚主义者的丑恶,闪耀着一个少布的理想主义的光芒。宗璞的《红豆》,忠实于对校园知识分子爱情生活的描写,无意中涉入禁区。但是,这些颇有离经叛道倾向的思想和作品,很快销声匿迹。像路翎、丁玲这些出色的小说家,在肃反及反右斗争中,先后遭到整肃,给中国文学带来很大的伤害。
至七十年代末,一场浩劫过后,社会思想包括文学思想活跃一时,一批作家解除了荆冠,恢复了写作的权利;另一批青年流放者从农村归来,正式练习笔耕,小说家队伍于是迅速壮大。这时,西方大批思想文化读物及文学经典,包括现代小说被介绍进来,大型文学刊物纷纷创刊,这就给中篇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温床。
继重放的鲜花之后,一批带有创伤记忆的作品问世,其中有《天云山传奇》、《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大墙下的红玉兰》、《绿化树》、《一个冬天的童话》、《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叙述知青生活的小说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浪潮。其中大多数把上山下乡运动当成一场人生劫难来描写,像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黑骏马》这样作积极的浪漫主义的回顾,表达对土地和人民的灵魂的皈依者为数极少。王小波属于明显的异类,他的《黄金时代》表现文革的禁锢与荒诞,想象大胆、奇特,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独创性。至于阿城的《棋王》,体现一种道教传统文化的逍遥心态,恐怕是唯一的。很快地,小说开始向现实生活掘进,一类着重于生存困境的揭示,如描写技术知识分子的《人到中年》,描写农村青年男女的《人生》;一类倾力表现中国面临的社会变迁,包括农村的责任承包,城市的企业改制,等等。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和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可以作为代表。此间,一批描写民俗,表现人性的作品出现了,如汪曾祺的《受戒》、《大淖纪事》,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等,另外还有一些无法归类的小说。
比起前三十年,这个时期中篇小说的数量陡增,题材变得更加丰富多样,然而在主题的发掘方面,多满足于形象地复制意识形态结论,整体风格温柔敦厚,缺乏作家个人判断的独立性和社会批判的深刻性。关于改革,未及完全跳出长期以来形成的歌颂与暴露二元对立模式,对现实中的黑暗面、矛盾与冲突的复杂性缺少充分的揭示,主观意识往往与现存秩序相妥协。即便如此,喧哗一时的中篇小说,仍然显示出为五十年代以来所未有的突破性成就。
及至八十年代中期,小说界的风气很快偏移了被称作思想解放运动时期所确立的关于人的历史命运的悲剧主题,出现了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在此期间,有两大创作现象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寻根文学,即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人类学、文化学的源头。从表面上看,寻根是现实问题的深化,实际上大多数作品都脱离了现实政治,否弃了对现存体制的实质性追询,公式化、符码化。王安忆的中篇《小鲍庄》,在国民性的探寻中依然保持了生活的饱满的汁液,是这一路文学中少有的佳作。还有一个现象是先锋小说,旨在形式上做实验,内容相对单薄,有不少西方现代主义的赝品。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个别小说活跃着新的思想元素,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但是大体上,这些实验小说颇类三十年代的海派,作品不求大,不求深,但求领异标新,多少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叙事形式。

九十年代小说整体乏善可陈。当此艰难时世,有人倡言新写实主义,躲避崇高,分享艰难。应运而生的这一类小说,可以说是正统文学的代表,政治力求正确,艺术追摹宏大;个别作家貌似解构正统,如王朔,实质上是一种别裁,一种补充。由于有着各种权力资源的支持,潜在势力是雄厚的。但这时,一种相反的文学趋势也起来了,就是所谓的个人化叙事。叙事的个人性,在这里竟成了反社会的一个遁词;正如有人标榜女性主义写作,却置换了这个源自西方用语中的自由、平等这样带政治学、社会学的内容,而从事纯个人题材的写作,琐碎、淫靡、空洞,甚至充满色情描写。此时,又有所谓新生代群体顺次登场,批评家为之鼓吹,出版界推波助澜,呈崛起之势。其实这批青少年作者普遍缺乏社会生活方面的体验,也缺乏文学训练,浮嚣有余而坚实不足。
新世纪以来,又有人提出底层文学的口号。倘若能够正视现实,关注底层,对于有着几千年瞒和骗传统的中国文学来说,应当说是一种根本的转变。但是,以我们的作家目前的素质和状态,要高张并坚持一种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一些被称为大腕的人物继续编造冗长的故事,即使抓住苦难作题材,也是随意编织材料,违背生活逻辑;而且在主体方面,也缺乏起码的诚爱与同情。作品的酷,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冷处理。具有一定的底层生活经验的作者,作品大多显得粗糙,因此在总体上比起八十年代,
中篇小说创作不见得有长足的进步。较为优秀的作品,有尤凤伟的《小灯》和林白的《回廊之椅》,两者对土改历史都有颠覆性的叙述;描写矿工生活的,有迟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反映农村题材的,有刘庆邦的《到城里去》,胡学文的《命案高悬》,以及徐则臣写农民工的北漂系列小说。此外,像薛忆沩的《通往天堂的最后一段路程》,钟晶晶的《第三个人》,则以其哲理性和诗性,在众多以故事性见长的小说中显出一种罕有的杂色来。
近百年间,中篇小说从题材、主题、体式、技巧等各个方面,不断地有所开拓,有所发展。但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象是,最早出现在现代小说史上的《阿Q正传》,至今仍然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比起二三十年代的小说来,当代小说虽然在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等手段方面,相对显得娴熟,但是艺术个性并不突出。首先,表现在文学语言本身,就缺少个人笔调;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的集体主义教育,使个人性受到遏制,或许是根本的原因。同时,语言也缺少优雅的气质,缺少精致,缺少韵味,这同长期推广工农兵文艺,以文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不无关系;扩而言之,同汉语语境遭到破坏,同整个社会语言的粗鄙化有关。在形式上,中国小说满足于讲故事,讲究好看,缺乏西方小说的那种精神性,缺乏思想深度。
中篇小说的繁荣,从根本上说,有赖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学的繁荣。道路是漫长的,但因此,前景也未尝不可能说是开阔的。单就现代小说发展来说,从五四到现在也不过一百年的历史,具有经典性价值的作品极少,而真正堪称优秀的作品也不会很多。在此,我们编选了这套中篇小说金库,旨在集中这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以利于流播;反过来,也可以充作进一步滋养小说创作的一份泥土和养料。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有个别作品,编者并不认为属于最优秀的部分,但是不可否认,它们自问世之后在文学界和读书界
中造成的影响,从文学社会学的意义上考虑,这也未尝不可以算作是一种含金量,因此一并予以收入。
中篇小说金库分辑陆续出版,希望得到作家、批评家、文学史家及广大读者的大力推荐,以确保它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文本系统的完整性。


洗   礼

一九六八年秋。
刘丽文一个人坐在自己独居的家属宿舍里沉思。忽然有人敲门。
爆炸的一九六六年,疯狂的一九六七年,折磨人的一九六八年啊!到一九六八年,那些在一九六六年夏秋之间受过切肤痛苦的人,已经过了最痛苦的时期。眼泪哭干了,曙光还没有到来的征兆。人只有把一切深深地藏在自己心里。每天像块木头似的上班。在班上打毛衣、修无线电收音机、交换纪念章、用小刀和剪刀刻红太阳。人们为每一句最新指示和中央文革每篇文章的发表而不停地敲锣打鼓上街游行。次数太多了,致使游行队伍完全失掉了游行二字应有的威仪。说赶路不像赶路,说散步不像散步。有的一边走一边观望街景,有的手里还提着买菜篮子。至于班上谈天,这个自解放以来我们的机关里不太好倒还有点人情味的传统习惯,到这时候反而差不多自动革除了。即使谈,也失去了过去那种自由自在随便扯的气氛。
这似乎倒可以算作破四旧之一端。
刘丽文的爱人祁原在一九六六年底就死了。死的情况不明。造反派头头们说是组织派他去沿海采访时,失足掉进海里的。当时报社还把他当作英勇殉职,开过追悼大会。而较多的人却说:那么宽的海滩,风平浪静,又不涨潮,海离他采访的地区又远,怎么可能失足掉进去!大约是自己跳海的。还有人说他这人根本不会死,一定是在那种混乱局势中躲藏起来了。不知藏在哪儿。这一切,反正刘丽文都不和别人议论:她怎么看这件事,她自己心里明白。当然,一开始知道这消息时,她心里十分悲痛,几乎也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后来这几年,她反而镇静了下来是一种可怕的思想帮助她镇静下来的。她忽然觉悟: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是这么多人。
简直是全民族都在发疯、在受苦、在自杀。我干嘛要一个人悲伤呢?史无前例呀!真正的史无前例,机会难得。不要死,应该活着,看看这场史无前例的奇怪事变究竟会被牵引到哪里去?她怀着这样一种古怪的好奇心情,竟迫使自己冷静下来,一个人照常生活。就像祁原正在外地出差一样。
只有一个常来找她的人,就是她和前夫王辉凡所生的孩子小辉。她是一九六○年和王辉凡离婚的,那年孩子两岁,王辉凡坚决不同意她把孩子带走,就留下了。但是小辉总不和后娘亲热,老是要找妈妈。他把双方(刘丽文和王辉凡的新妻子贾漪)都叫作妈妈,两个妈妈。小时候,小辉的老保姆抱着孩子来找刘丽文;六岁以后,小辉就自己来。刘丽文和祁原结婚之后没有再生育,她只有这一个宝贝儿子,当然格外疼。给小辉准备一点吃的穿的玩的,是她在祁原死后剩下的最后一点生活欲望。
现在推门进来的就是小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