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江南音乐史

書城自編碼: 2914049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专业史
作者: 杨和平 著 梅新林、陈玉兰 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32581740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9-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540/394000
書度/開本: 大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51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周髀算经》新论·译注
《 《周髀算经》新论·译注 》

售價:NT$ 359.0
红楼有三味
《 红楼有三味 》

售價:NT$ 302.0
南宋行暮:宋光宗宋宁宗时代(增订本)
《 南宋行暮:宋光宗宋宁宗时代(增订本) 》

售價:NT$ 458.0
算力芯片——高性能 CPU/GPU/NPU 微架构分析
《 算力芯片——高性能 CPU/GPU/NPU 微架构分析 》

售價:NT$ 671.0
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
《 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 》

售價:NT$ 406.0
历史的温度1-7(典藏版套装全7册)
《 历史的温度1-7(典藏版套装全7册) 》

售價:NT$ 3110.0
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一本金融初学者建立交易系统的实用工具书)
《 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一本金融初学者建立交易系统的实用工具书) 》

售價:NT$ 302.0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华学术·有道  精装)
《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中华学术·有道 精装) 》

售價:NT$ 770.0

編輯推薦:
《江南音乐史》的创新意义在于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将江南作为一个区域性研究对象、一个文化性和历史性概念,对不同历史时期发生在这一文化区域内的音乐诸事项进行了全面的、有效地的探究,弥补了当下我国区域音乐史研究的不足,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江南音乐史》作为部门史、专题史,它对于全面研究江南历史、文化史、艺术史和中国文化史、中国音乐史等,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江南音乐史》选题立于学科前沿,熟悉本专题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发掘新的史料作为研究基础。在研究方法上有新的思路与开拓,并作有效的论证,理论上有独到见解。其成果对该专题研究或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的理论意义。
內容簡介:
《江南音乐史》对江南音乐历史中的文化发展背景、音乐现象、音乐思想、音乐流派、乐器与器乐、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音乐作品与呈现方式、音乐文献与乐律学、表演方式与表演场所、 音乐家个人与群体、音乐品种的流变等做了全面有机动态的把握,全面展示了江南音乐文化发展的全貌,也为我们研究江南历史文化、音乐文化乃至中国音乐通史和中国音乐文化都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资源。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 ,江南音乐的起源;第二章,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期;第三章,江南音乐文化的发展期;第四章,江南音乐文化的繁荣期;第五章,近代化中的江南音乐(明清朝中后期);第六章,近现代的江南音乐(1840-1949)。
關於作者:
杨和平,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音乐研究中心主任,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研究基地副主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开发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温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客座研究员。2004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出版《浙江音乐史》、《先觉者的足迹李叔同及其支系弟子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等专著、教材、译著20余部;发表《音乐艺术功能论》、《新时期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法规建设研究》等12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多项。现为全国世界民族音乐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理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兼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杂志编委、《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副主编等。
目錄
导 论 1
一、作为区域特色的江南文化 1
二、作为特殊文化的江南音乐 8
第一章 江南音乐文化的起源 14
第一节 远古时期音乐断想 15
第二节 新石器时期的音乐 19
一、河姆渡人的音乐生活 20
二、音乐的美学哲学意蕴 23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音乐形态 24
一、吴越民族的音乐生活 25
二、吴越时期的民歌 26
三、青铜乐器的风采 31
四、先秦音乐美学思想 32
第二章 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期 35
第一节 秦汉三国时期的音乐 35
一、民间音乐 35
二、音乐理论 47
第二节 两晋南朝时期的音乐 56
一、民间音乐 57
二、音乐理论 67
第三章 江南音乐文化的发展期 72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音乐 72
一、城市俗乐 72
二、乐器艺术 85
三、佛教音乐 88
第二节 五代时期的音乐 90
一、市民音乐 90
二、房中乐 95
三、佛教音乐 95
四、音乐交流 97
第四章 江南音乐文化的繁荣期 99
第一节 两宋时期的音乐 100
一、繁盛的城市俗乐 100
二、南宋的宫廷音乐 103
三、词调音乐的魅力 105
四、乐器与器乐发展 109
五、江南古琴艺术 115
六、早期南戏艺术 121
七、江南文人音乐 122
八、江南宗教音乐 126
九、中外音乐交流 128
第二节 元代时期的音乐 129
一、戏曲音乐 129
二、音乐家理论 135
第五章 江南音乐文化的转型期 140
第一节 戏曲音乐 140
一、杂剧兴衰与南戏演进 140
二、地方戏曲状况 148
三、戏曲理论家及其贡献 155
第二节 曲艺音乐 159
一、代表性曲种 159
二、陈端生与《再生缘》 167
第三节 器乐音乐 168
一、民间合乐 168
二、古琴乐 172
三、琵琶乐 175
第四节 民间歌舞 179
一、凤阳花鼓 179
二、秧歌 182
三、采茶舞 182
四、十八蝴蝶 183
第五节 民间小曲 184
一、伴奏乐器 185
二、代表作曲家 185
三、代表作品 186
第六节 音乐交流 190
一、明末清初中西音乐交流 190
二、清末中西音乐交流 191
第六章 江南音乐文化的近代发展 194
第一节 江南传统音乐的流变 195
一、戏种的演进 195
二、曲种的发展 217
三、乐种与社团 231
四、歌种与歌舞 249
五、宗教音乐 256
第二节 江南音乐教育的变迁 263
一、西方音乐教育的传入 264
二、启蒙音乐教育的脉络 267
三、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 271
四、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 276
五、江南音乐教育家代表 280
第三节 江南音乐创作与作品 296
一、声乐创作 296
二、器乐创作 316
三、代表作曲家 324
第四节 江南音乐理论研究与交流 338
一、江南音乐理论研究 338
二、江南音乐文化交流 352
主要参考文献: 361
內容試閱
一、作为区域特色的江南文化
江南,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热土;江南,这块万物灵长、天地精华的土地。她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灵动多样的艺术品种,以独特的魅力播散华夏,文明全球。在讨论具有区域特色的江南文化之前,先对两个关键词文化和区域进行学理的追问。通过文献检索,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的解释约有200多种,呈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辞海》认为: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国际百科全书》指出:文化术语有两个主要用法:1指高级文明的产品诸如文学、艺术、哲学因此它又用于形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有文化的人;2人类学家和其它人文科学的学者们用于形容人们历史与现实中,共有独自特征,即思想、风俗、物质目标的创造,所有这一切的积累,以及对自然环境极为复杂的适应。 1982年,在墨西哥城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文化政策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曾给文化下了如下定义: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 除了艺术和文学, 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 可见,文化是人化,是人类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并合。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文化作为文治教化的简化形式,是德行、智慧、绝地天通的总称。古代人以文追溢贤明先王,《逸周书》卷六《溢法解》: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厚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憨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还有文作为团结、招徕人民的引力,所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恩覃九有,化被万方 共同的文化成为中华各民族的融合剂,是华夏民族内聚力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马克思曾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今天我们通用的文化一词,便是近代学人在译介西方语汇(Cultura)时,吸收西方学术思想,又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等词语,加以融铸再创造而成的。
中国古代典籍里有许多文化相关的论述。《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说的是文物典籍;《论语子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讲的是礼乐制度;《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话的是德行与道艺等等。《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圣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言的是文与质的对称;《二程粹言》卷一: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论的是文与实对应等等。
化则有变、改、化生、造化和化育等诸意。《易 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素问》卷十二: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庄子刻意》:化育万物。疏:化异仓生,含育万物。
文与化并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然而,这里并未构成文化这一概念。正式使用文化这一词语的是西汉以后。《说苑指武》载: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三月二日曲水诗序》里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补之诗》记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等等。因此,中国古代文化概念的狭义理解,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相对称,即人文与天文相对,与无教化的质朴和野蛮形成反动,也就是文与质、文与野相对。
与西方文化概念相对应的拉丁文Cultura,原形为动词,包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重意义,包蕴着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的意思。在汉语系统里,与Cultura的含义想接近的有文化和文明两个词。而文明一词则更贴近Cultura。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特别是对火的运用,引申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孔颖达疏解《尚书尧典》睿哲文明言: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把文明赋予观照人类整个劳作成就的含义。故文明与以文教化的文化概念内蕴更广,而接近于今日所理解的兼容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广义文化。文化(Cultura)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是在近代欧洲发展开的。文化在时间上的流变和空间上的差异,使人产生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的感慨。又由于文化这一术语被运用的广泛性,导致其内涵与外延的不确定性。产生了诸多解释文化概念的派别,并给文化作出了许多不同的界说。近代诸多学者梁启超、蔡元培、梁漱溟、陈独秀、贺麟、冯友兰等均对文化给出了定义。
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又说文化是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业种、业果而言。 蔡元培认为: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 梁漱溟说:文化是生活的样法,又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 陈独秀认为:文化是对军事、政治、产业而言,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种。 贺麟从心物合一观出发,认为:所谓文化就是经过人类精神陶铸过的自然。 冯友兰指出:文化是一种总合体,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合体;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单叫做中国文化。
而今天文化的实质性含义则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 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人们常说中国是声明文物之邦,这也是一个广义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的运动历程便是文化史。梁启超认为:旧史皆洋于政事而略于文化。 旧史乃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恩格斯认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意大利思想家葛兰西说:文化并非知识的杂凑,而是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它是一个人内在的自我组织和训练;它是对一个人自己人格的占有;它是对一种优越意识的征服,在达到这一征服的地方,理解一个人自己的历史价值在生活中的作用、权利和责任才能成为可能。 这便是一种实践的、能动的、洋溢着主体精神的文化观。
首先,作为观念形态的江南文化总是受制于并依附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如音乐演奏需要乐器,美术创作离不开颜料、笔墨纸砚和画布之类,文学流传依赖于印刷、纸张等物质材料......所谓来牟率育而大文发焉 ,即指粮食充裕了,文化才能得以昌盛。
其次,作为观念形态的江南文化是以物质世界和人类的物质创造以及作为物质实体的人为表现、描绘或研究对象的。
再次,作为观念形态的江南文化人类的物质创造、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凝聚起来的智慧、意向、情绪和综合成就,并且体现出人的生活习俗、行为心理定势的规定性要求,实则是精神的物化或物化的精神。
因此说,文化是一个包括内核与外延的不定型的整体,由外而内约有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所谓物质文化层,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能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深刻的物质基础;所谓制度文化层,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所谓行为文化层,是指人类社会实践,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心理定势,这是一种以礼俗、民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而心态文化层,则是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华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体因素构成的,是文化的内核。
郭沫若说:世界文化史的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正还是一张白纸。恩格斯的《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的起源》中还没有一句说到中国社会的范围......在这时中国人应该自己起来,写满这半部世界文化史上的白页。
我们这里探讨的江南文化基于上述认知展开。江南文化,顾名思义,是一个区域文化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建立在一定的地理条件基础上的、具有独特文化和风土民情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社会体系。因此,具有自成系统的、相对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文化、语言、风俗、经济和政治结构,以及建立在上述结构基础之上的共同传统。江南这个词语的内涵,具有地理学、行政学和区域社会学等层面的意义。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学概念,江南的范围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是一个涵义广泛、语义变化不定的模糊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典籍中,其所指范围也有所不同。
先秦至两汉时期,江南作为区域名已有,主要是指淮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包括今湖南、湖北等广大地区。《左传昭公三年》云:十月,郑伯如楚,子产相。楚子享之,赋《吉日》。即享,子产乃具田备,王以田江南之梦 ;《左传昭公四年》曰:四年,春,王正月,许男如楚,楚子止之,遂止郑伯,复田江南,许男与焉。 这二则记载均提到郑伯田江南(到江南打猎)之事。《左传》是我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名著,所书史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由此可知,江南概念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形成,并专指当时楚国的长江以南地区。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将全国划分为四个经济区,包括陕西、山东、江南和龙门竭石北地区。其中记载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司马迁此处论述的主要是位于江、淮以南的楚越之地,即江南的领域过于广阔,包括今天的江西、安徽一带,其南界一直达到南岭即广东、广西甚至海南,这当然是广义的、最大的范围了。
汉以后,文人史官使用江南一词时其所涵盖的区域范围大致指淮河以南长江中下游地区。《晋书地理志下》称:江南所得但有扬、荆、湘、江、梁、益、交、广,其徐州则有过半,豫州惟得谯城而已。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立永嘉郡,流永宁、安固、松阳、横阳等四县,而扬州统丹阳、吴郡、吴兴、新安、东阳、临海、永嘉、宣城、义兴、晋陵十一郡。 又,三国至南北朝年间,由于诸侯战乱,南北分裂,政权更替频繁,江南一称使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江东、江左(古代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这一提法与长江的流向有关,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隋唐以前这一段航道是南来北往的水上交通要道,人们习惯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三国时,江东是孙吴的根据地,故当时人们称孙吴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东,孙吴政权也以江东自称。
至隋代,江南也被用作《禹贡》中扬州的同义词,但实际上江南还有江汉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唐人眼里的江南范围也很广。王运熙先生引陆龟蒙《江南曲》五首,指出其四提到越、吴,指今浙江、江苏地区。其五当指今湖北地区,古代所谓江南,区域颇为广阔,今长江以南一带,东部的江苏、浙江地区,西部的江西、湖南、湖北地区,都属江南范围。
五代时期,在一些典籍中,江南还特指五代时期的南唐小国。比如:《宋史本纪》第三辛丑,遣卢多逊为江南国信使、丁亥,谕吴越伐江南、冬十月己亥朔,江南主遣徐铉、周惟简来乞缓师 等,这里的江南,很明显就指的是南唐国。
两宋以降,随着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江南的范围也逐渐缩小,狭义的江南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和美丽富庶的水乡,区域大致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地区。今天的江南,李伯重有八府一州说,即明清的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八府以及由苏州府划出的仓州。 该观点得到诸多学者关注,如刘士林就曾肯定此观点,并将江南地域范围划定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为一体的长三角地区。 冯贤亮在《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指出,江南是指长江下游南岸的太湖及其周围地区,相当于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五府与太仓直隶州的全部,以及镇江府的大部和杭州府的余杭、海宁二县。 也即环太湖流域,这种严格意义上的江南定义,是狭义的江南,是江南的中心。
从行政学角度看,今人据史料研究,最早设置江南行政区域的是在唐朝。唐朝将长江以南地区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经后世几代政权更替,国家版图不断增变,江南地区有所缩小。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国(主要是江南、上海、苏南地区)与南唐部分地区;两宋时期分为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长江下游以南主要为江淮行省;清朝前期有江南省,康熙年间分为江苏省和安徽省,一直沿用至今。
从区域社会学的维度看,无论历史上江南区域如何变化,它都隶属中国,是中国的一个在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均有特色的区域社会。
作为特定区域的江南文化,因其地域范围界定的复杂而显得难以捉摸,尤其是对江南文化史的研究,因其区域历史的不统一性和多样性,给江南文化史的探讨增添了一层难度。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提出的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反而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 基于这样的认识,刘士林指出研究江南文化也应从江南地区真正走向成熟形态的时代开始,提出江南文化的诗性特征,并在后来很多研究中被引用。沿着诗性江南的线索,北至皖南,东到海滨,西至江西,南到闽浙,都是江南文化的辐射范围。无论是皖南古朴的民居,或是扬州别具一格的文人画,抑或是余杭的烟柳画桥,都鲜明地折射出一种江南的气质。周振鹤《释江南》 和单之蔷《江南是怎样炼成的》 基本上把握住了江南概念产生的复杂性和演进的规律。张法认为:第一,江南话语有一个从先秦两汉时期的长江中游的江南到魏晋南北朝的东扩过程。不妨把这一过程表述为:江南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所指,而这一核心所指在演进的过程中是流动的,它最终最典型地凝结在江浙地区。第二,在江南概念这一东扩并形成自己的核心区的过程中,有一个不断 浓缩的过程。不妨把这一过程表述为,江南概念在扩展、流动、演进中,产生和形成了属于江南美学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样态。第三,江南始终是在以中原文化为最高级的中国文化里,由最高级的中原的眼光去看而产生出来的。 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江南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形态,如同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是在中国文化的整体中呈现出来的,不仅在于各地域文化多边对照,更在于从整体核心区域对各非核心区域的比较。如此一来,本课题探讨的江南文化主要是指江南核心区域,即明清时基本定型的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区并由之衍化出来的江南文化概念。但从历史学视角看,涉及任何一种江南文化史的研究,都还需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关于江南文化史的源头。它不仅是开始于江南核心区定型之后,也不仅开始于核心区尚未定型前的江南,甚至不仅开始于与江南一词尚未形成但又与之相关的话语,如东夷、吴越、南方等,而且还可以追溯虽然全无相关话语但确由江南核心地域中的早期文明,如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甚至随着新遗址的考古发现可能还要往前推。
第二,关于上海文化。江南核心区域虽在明清时代定型,但江南文化不会就此停止,而是不断发展。具体而言,民国时期崛起的上海文化就是典型的例证。尽管上海地域在明清已经定型为江南,但由此产生出来的上海文化,却并不完全或者说主要不是来源于江南地理生态,而是聚全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化进程。江南地域中已经定型的文化样式与全国乃至世界的现代性文化类型的结合,产生由上海这座国际性都市所负载的江南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从江南地域看,上海虽不像苏杭那样属于核心,但在文化上却处在时代的最顶峰,在政治地位上也高于苏杭。因此,上海文化的崛起必定会影响到近现代以来的江南文化,在讨论现代江南文化时,不得不将上海文化打上一个着重号。
二、作为特殊文化的江南音乐
明清时期,以太湖流域为核心区的江南文化基本定型,从而有了一个以地域为基础并由之衍化出来的江南音乐概念,这个概念是在江南文化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起来的,与江南文化同时共生。音乐是人类精神的体现、文明发展的产物。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也留下了丰富的音乐遗产,如考古发现的历朝历代乐器、记载音乐历史文化的文献典籍以及口头传授的民间音乐等,这一切都是人类发明发展的确证。江南区域和文化层面上的时空跨度均大大超越了行政区意义上的江南,作为特殊文化的江南音乐是以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民俗语言、经济方式等,构成特有的轻细、婉转的特色,并立足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之林,赢得了自己独特的一席之地。考虑到江南文化研究的区域特性、以及江南政区的复杂性,本课题所研究的江南音乐,空间地理以环太湖流域为基础,包括今江苏、上海、浙江为核心的长江以南部分,即今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以及苏南、皖南部分,我们称之为狭义江南,在此区划基础上的江南音乐史写作不同于其他特定区域音乐史写作,研究方法上取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个案分析等,即特定历史时期,也兼顾同一语境下的江南音乐文化,将不在狭义江南范围的音乐也列入江南音乐史的研究范畴,如扬州历史上的音乐现象等。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陶埙和可能为原始打击乐器的木筒,其中骨哨的数量最多,能模仿鸟鸣和吹奏不同的音高。可见,江南人早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享受音乐的认识和需要。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遗址的重大发现,共同谱写江南音乐史上的辉煌。
随着文字的出现,人类文明加快了步伐,江南却安静了。在关于夏商周的史料记载中,中原文化几乎占全部内容。我们只知道长江中下游以吴越为名的几千年历史的原始之地。即便如此,夏商周时期,江南的音乐活动仍没有停止,我们从考古发现中看到了历史的乐声。浙江余姚徐家畈出土的商代无旋镛、江西新干县程家沙洲殷末大墓出土的涡纹兽面纹镈、浙江萧山杜家村出土的甬钟等等。这些出土的乐器为我们展现了江南青铜时代的盛景。
春秋战国时代,吴、越逐步强大,与中原各诸侯国分庭抗礼。尤其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治国,消灭邻敌吴国,江南大部分地区得以开垦、修城。民间歌声连连,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记载了许多当时的民歌,如《采葛妇歌》尝胆不苦甘若饴,令我采葛以作丝流传至今。考古发现的这时期乐器主要以青铜类:镈、钟、甬钟、编钟、钲等为主。
秦统一六国后,在江南设立了一些郡,如会稽郡(郡治县吴县,今江苏苏州)、鄣郡(郡治县故鄣,今浙江安吉西北)。这时期的民间音乐发展迅速。自秦开始设立的专门音乐机构乐府,其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采风。乐府搜集整理了全国各地大量的民间歌舞音乐,加以编制和演奏,虽主要为宫廷娱乐服务,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乐舞的发展。吴越后人歌声嘹亮,唱响江南,一定程度上就是乐府功能的反映。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七国乐舞汇集京都,汉朝乐舞继承秦代,加上汉代经济发展较繁盛,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也推进了乐舞的发展。其中,需要区别的是,百戏是我国古代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它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杂乐、杂戏等艺术表演形式。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失败,经过了三国割据局面,待到晋的暂时统一,北方混战局面引起北方人民大量南迁,这就客观上促进了南北各族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原文化的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思想文化造成深刻影响,推动了江南音乐的发展。清商乐 ,歌舞戏、百戏十分流行。魏晋竹林七贤等文人骚客,浮于政事,乐于琴棋艺术,繁荣了江南音乐文化,形成江南音乐发展史上的高峰。
隋唐是歌舞伎乐的盛行时期,尤其是唐代,宫廷燕乐繁盛,民间音乐得到发展,涌现了艺术歌曲曲子,民间说唱、佛教变文以及民间歌舞等。《五代史吴越世家》中记载了当时的音乐活动。隋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南北交通要道贯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唐代设立江南东道与江南西道,江南城市快速发展。有东南名郡之称的杭州、苏州、台州、婺州、温州、越州、歙州等。这些城市也效仿北方的音乐活动,特别是民间的说唱艺术得以广泛发展。江南民间还盛行说大书、说小书等称谓,其中说小书便是现在苏州弹词的前身。
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分裂动荡的时期,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其统治者钱镠被朱温封为吴越王,到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钱弘俶纳士归宋止,历三代五王,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经济繁荣。所以,此时的江南音乐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杭州、湖州、越州、温州、台州、明州等城市建设发展,市民文化随之勃兴,城市曲子、说唱戏剧等市民音乐欣欣向荣;吴越国的诗歌艺术丰富,著名诗人罗隐、贯休等的优秀诗作对城市曲子的发展也颇有影响;统治者提倡佛教,吴越国的佛教,特别流行,素有东南佛国之称。就江南音乐发展史而言,五代时期吴越国、南唐的历史对其音乐的发展意义至关重要。不仅《五代史吴越世家》等文献中记载了当时丰富的音乐活动,而且,南唐宫廷画家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更是将南唐高官韩熙载家中的伎乐夜宴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全画可分听琵琶、观舞、舞后小憩、清吹、归寝五个部分,体现了南唐贵族家中优雅的房中之乐。
两宋时期,江南民间音乐进一步发展,南戏的出现为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皇帝将中原流传的宫廷雅乐、教坊乐带到江南。江南市井文化娱乐场所瓦子和民间艺人演出的勾栏满城皆是,还有许多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的流动艺人。他们表演的艺术形式有歌舞、说唱、戏剧、杂技、武术等。器乐除用作伴奏外,也有独奏演出。演出的形式有大乐、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等。两宋词风大兴,文人依曲作词。江南一带著名的词人兼音乐家有姜夔、张炎、张鎡等,苏轼、柳永等也长期生活在浙江,他们是这一时期江南音乐文化中的一道风景线。古琴音乐在两宋地位较唐代有所提升,永嘉琴家郭楚望创立了浙派古琴,对后世各派琴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另外,由于江南天然的地理优势,港口城市如明州(今宁波)、温州的开发,外国商人往来频繁,江南成为当时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活跃在南宋临安、苏州一带的戏曲、曲艺,在路歧人的流动演出中,给上海金山、松江以及青浦等地产生了较大影响。到了元代,上海的曲艺活动获得较大发展。
明清是我国历史上戏曲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北宋宣和年间发源于浙江温州民间的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经元代南北戏曲交流汇合后,与北方杂剧抗衡。明代四大声腔均是南戏声腔,弋阳腔(江西)、昆山腔(江苏昆山)、海盐腔(浙江海盐)、余姚腔(浙江余姚)以各自发源地为名。其中,江西人魏良辅改良昆山腔,为昆山腔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昆山腔是明代四大声腔中唯一发展到清代仍为四大声腔。明清时期,江南地方戏曲逐步发展,如越剧、黄梅戏、淮剧、婺剧、赣剧等。另外,说唱音乐如苏州弹词、苏州平话、苏州滩簧、独角戏、扬州评话、上海说唱、沪书等,都是这时期江南音乐中的奇葩。明清时期江南著名的音乐家有琴家李水南(明浙江杭州人)、胡文焕(明浙江杭州人)、徐和仲(明浙江四明人)、徐常遇(清扬州人),琵琶家杨廷果(明江苏无锡人)、华秋萍(清江苏无锡人)、李芳园(清浙江平湖人),戏曲家李渔(清浙江兰溪人)、毛奇龄(清浙江萧山人)等。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步入近代历史。江南处于东南黄金海岸线中点和长江黄金水道终点上,在中华民族经济文化从内陆向海岸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江南备受中国乃至世界的瞩目。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华人民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水深火热之中,各地人民为赢取战争胜利,自己当家作主人而团结奋斗。随着外强入侵,国门被打开,西方文化随之传入。在这样时代背景作用下,江南音乐发展呈现新的局面。由于地理环境的优势,这一时期(1840年1949年),江南音乐发展一跃为全国前列。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江南传统音乐的新发展;二是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江南近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近代以来,封建社会走向没落,江南商品经济得以发展。茶楼、剧院等经营日益兴盛,客观上促进了江南民间音乐的发展。江南传统音乐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戏曲、曲艺、器乐、民歌、民间歌舞以及宗教音乐等方面。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江南戏曲、曲艺种类基本成型。许多地方小戏,如江浙各种滩簧经过发展、改良,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之一,上海沪剧,浙江杭剧、越剧、甬剧,安徽黄梅戏以及江苏淮剧、苏剧、锡剧等也在这时期得以发展完善,先后从农村走向城市。这些艺术种类以其各自的特色魅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其中,浙江越剧影响广泛。越剧原是浙江湖州一带民间曲艺三跳流传至嵊县,后结合当地语言及呼牛山歌等,逐步融合而成。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