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NT$
352.0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編輯推薦: |
★居家独处、旅行撒欢、享受物质、慰藉心灵,带你领略一个人过日子的一百种可能!
★日本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手摄200件珍藏的日常物品,在细微处发现生活真实的美;张悦然携手史航、骆以军、陈雪,一起聊聊漂泊的那些年里租来的《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愈疗女王山本文绪,写下独自走出抑郁泥沼的亲身经历,用一记《现在开始,与自己和平相处吧》抚慰人心;为爱西行的中国女孩洪梅,用背包与路途证明,一个人的世界也可以无限大。
★全彩印刷、精美装帧,呈现出不同人的不同经历、不同选择,却缔造出同样色彩斑斓的一个人的好时光。
|
內容簡介: |
一个人的好时光一系列图书,全面展示当代年轻人独自生活并乐在其中的生活状态。旅行也好居家也罢,他们热爱生活认真享受每一刻,图文并茂地记录了生活中温馨快乐的小故事。
1、《恋物物语》 2、《日日100》:日本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以充满真情的文字与摄影,记录爱不释手的日常物品,汇集两册,记述与它们相遇情境、共处点滴、情感与记忆,流露出生活本身真实的美好。
3、《现在开始,与自己和平相处吧》:疗愈系女王山本文绪抚慰人心的随笔集,细致记录了自己跌入抑郁泥沼的日子,她从亲身经历中获知:原谅自己的缺憾,从容度过每一天。
4、《走得越远,离自己越近》:中国女孩洪梅为爱西行,游走印度的深度纪行。她用脚踏遍印度深腹,用笔和相机记录下一路的感受,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神秘、丰富、滋味复杂的印度。一个人的好时光一系列图书,全面展示当代年轻人独自生活并乐在其中的生活状态。旅行也好居家也罢,他们热爱生活认真享受每一刻,图文并茂地记录了生活中温馨快乐的小故事。
1、《恋物物语》 2、《日日100》:日本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以充满真情的文字与摄影,记录爱不释手的日常物品,汇集两册,记述与它们相遇情境、共处点滴、情感与记忆,流露出生活本身真实的美好。
3、《现在开始,与自己和平相处吧》:疗愈系女王山本文绪抚慰人心的随笔集,细致记录了自己跌入抑郁泥沼的日子,她从亲身经历中获知:原谅自己的缺憾,从容度过每一天。
4、《走得越远,离自己越近》:中国女孩洪梅为爱西行,游走印度的深度纪行。她用脚踏遍印度深腹,用笔和相机记录下一路的感受,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神秘、丰富、滋味复杂的印度。
5、《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房间,这里是他精神的栖所。本书中的年轻人个性鲜明,在他们的房间里发生许多有趣的故事,流露出年轻的张力与生活的热情。
|
關於作者: |
【松浦弥太郎】作家、出版人、书店经营者。生活美学的先行者,特立独行的思想家。四十一岁时接任日本老牌生活杂志《生活手帖》总编辑,认真感受日常中每一件小事、一个小物件,发现生活的美好。
【山本文绪】日本作家。曾当过公司职员,后专心从事写作。曾获吉川英治文学新人奖、直木奖等。主要作品有小说《31岁又怎样》《恋爱中毒》,随笔集《然后,我就一个人了》《世上所有的女人都结婚了?》等。
【洪梅】洪梅,文学学士,曾是媒体人。2007年与美国摄影记者汤姆卡特背包游中国,2009年再次与汤姆背包,深入游走印度。
《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作者包括青年作家张悦然,学者、作家、诗人刘瑜,普利策奖得主朱诺迪亚斯,新锐女作家颜歌等,他们讲述如何在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里重新建造自己的王国,以及这间房间里不得不听的有趣故事。
|
目錄:
|
《恋物物语》
《日日100》
《现在开始,与自己和平相处吧》
《走得越远,离自己越近》
《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
|
內容試閱:
|
《日日100》:序言
一切到最后,只要知道我和谁来往就行了。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安德烈布勒东在《娜嘉》一书开头这么说。接下来他写道:
想了解一个人,只要知道他往来的任何一个亲近朋友,就能窥探出此人的本性,略知一二。至少看得出他是哪一种人。 。
本书中我选出日常生活中爱不释手的一百件物品,信手写出我和它们共处的点滴、相遇的情境、情感与记忆。它们中有些仿佛老朋友一样亲近,也有些像刚认识的新朋友。
将习以为常的随身物品和小心珍藏的宝贝们,再次拿在手上细细端详,心底会浮现什么样的故事呢?于我,这是非常愉悦、幸福的经验。故事令人感动,感动是一种真实。换句话说,在书中,我写的是这些物品真实的一面。
一 百件物品都是我的个人用品,照片都是我自己拍的。其实我想过准备一套全新的专门用来拍照,但这本书既非收藏集也非产品目录,用新品的话就是说谎,不拿出真 正用旧的东西反倒没意思了,最后我特意让物品以原本的姿态呈现,不作刻意的美化。有些照片不怎么好看,希望读者能了解,这就是原貌。
和一百个人相处或许很难,和一百件物品总会容易些吧!这个想法实在太肤浅了。虽说是物品,要集齐一百件也绝非寻常。况且这一百件物品真的都有故事吗?天马行空地想是轻松,要写成文章出书就不那么容易了。半年前,我便是这般惶惶不安地动笔了。
不过,和自己的爱物面对面地凝视,就像追溯维系彼此情感的纽带,偶尔解开那条纠缠着的细线,仿佛隐藏许久的关系得到了确认,感觉真的很棒。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关系,必定都有美好的一面。
于是我想,说穿了,只要知道我在跟谁相处就可以了。
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相信从这本书开始认识我的,一定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安德烈布勒东在《娜嘉》里以这句话作结:
美,想必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抽搐,否则应该就不存在了吧!
一百件物品中,有一百个日子。一百个日子中,蕴藏一百种美好。
《恋物物语》:序言
前言
前一阵子七十二岁的母亲生了一场大病,必须动手术。手术前三天,全家人都陪着得到院方许可暂时在家休养的母亲。手术要将母亲的声带全部切除,所以,那是我们能跟她长聊的最后一天。
坐车送母亲回医院的途中,坐在她旁边的我始终紧紧握着她的手。我默默想着,有多久没这样握过妈妈的手了?母亲的手又小又软,回握的力气很微弱。道别时她微笑着对我说:谢谢你。我会加油,没事的。我好希望能多握一握妈妈的手,多给她些温暖。
偶尔我会想,想自己临死的样子,会怎样面对死亡?简单说,我想直到最后一刻都能率性而为。
哪里都好,只希望那时能有人陪在身边,哪怕只有一个人,他会轻轻握着我的手直到我没了气息。我想在他人掌心温度的包裹中平静地睡去。老实说,如果最后一刻是女儿握着我的手,这样走完人生将是无上的幸福吧!
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都不同,无法一概而论。对我而言,爱的唯一表达就是牵起对方手,慢慢握紧对方的手。这么说可能未必恰当,但我希望自己紧握的手,能带给对方温暖。想时刻温暖对方的心意,对我来说就是我爱你。
就像偶尔搞不清自己究竟爱不爱某个人时,不妨问问自己,是不是打从心底想用自己的手去温暖对方的手。即便能对一个人很好,甚至一时冲动拥抱他,但不是真正的爱,就无法紧握着他的手给他温暖。对我来说,真心握住一个人的手温暖他,就是爱一个人最极致最无私的表现。
爱就是握着手给对方温暖,这么说或许听来不太郑重,但为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就是一种爱的表现吗?这么说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爱。
《恋物物语》这本随笔集,记录的都是自己天天反复把玩的身边小物,以及我与它们的故事。
关于爱,我虽说不出口,却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我努力想要传达的情意。
《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序言
一 个女人如果想写作,首先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一九二八年伍尔夫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这样说。八十多年过去了,令她忧心的女性地位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然 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的诉求却反倒变得更加奢侈了。撇去那一抹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女权主义色彩,伍尔夫想要说的或许是,每个创作者都应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 间。这个房间是他精神的栖所,是所有灵感得以显影的暗房。
创作者对于他所处的空间,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敏感。特别是当这个空间是用来思考和创 作的场所的时候。这个空间要令他感到自由,同时又能够提供封闭的隐秘性。他必须和它建立一种可以信赖的感情,让自己在其中能够完全放松下来,又或者是 时刻处于某种创作的紧张中。总之,能够得到其所需要的创作状态。这个空间是完全属于他的,这一隶属关系很重要,因为创作需要有一种明确的独立性,需要一个 不受干扰的灵感磁场。
当我们走进一个创作者的家或工作室,有时候二者并没有鲜明的差异,很快会感觉到被主人的气息所包围。那未必是友善 的、令人感到自在的气息,有时候甚至可能令人抗拒或不悦,可是不管怎么说,它充满了强烈的个人色彩,令人难忘。这种个人色彩与其作品的风格之间存在某种必 然的联系。这一结论就算不依赖深奥的精神分析,只是单纯凭借直觉也同样可以得到。在一个作家的家里,我们可以通过布局和装饰,以及某些微妙的细节了解其文 体的风格。在一个画家的工作室里,我们可以由光线、空间的分隔,以及那些或者独具匠心或者漫不经心的摆设来知道其绘画的趣味。对一个合格的创作者来说,风 格的建立是一种无时无刻与之相伴的自觉性。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每个创作者的创作空间都是他的一件作品。一件始终在创作中的作品,敏感而活跃,与创 作者的风格变化保持着共时性。
然而现实残忍。在这个生活成本高昂的时代,拥有完全符合自己要求的居所几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对于很多年轻的 创作者来说,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都成为了奢望。他们不得不在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里居住和创作。它必然带来一些客观的限制和束缚,更重要的是,它可能 无法给予一种归属感。这当然会影响到他的创作。比如,对一个写作者而言,在熟悉的地方和在陌异的环境里写出来的文字是不一样的,当然也有作家有意追求那种 隔膜感,选择咖啡馆、旅店或火车车厢作为书写的场所。但那毕竟是例外。大多数艺术工作者还是会试图缩短与环境之间的心理距离,让自己能够完全地浸没在其 中。所以,该如何与一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和睦相处,如何从中得到所需要的自由和安全感,如何建立起一个可以激发创造力的场,对于客居别处的创作者来说尤为 重要。我们通常会发现,他们可能在改造和装饰这间不属于自己的房间上花费了比常人更多的心力,并且给它打上烙印般的个人风格。他们通过让自己的气息填满每 个角落来占据那个房间,圈画出属于自己的领地。
在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房间里,年轻的艺术家们用心地建造起自己的王国,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不管它明天是否还属于自己。发动起创造力的引擎,他们
在局促的小世界里自由驰骋。这个短暂的居所因此变成了一件美好的艺术品。
对 于年轻的一代人来说,房子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象征着重负与羁绊的意象。它以让人越来越无法承受的价值,逼迫他们为之疲于奔命。有人选择愤怒地反抗, 有人选择沉默的妥协。关于房子,我们听过太多沉重的故事,看过太多人所表达的失望。然而在这些年轻的创作者的身上,我们感觉到一种心平气和的东西。在他们 那间拥有短暂所有权的房间里,我们找到了爱和新鲜的空气,还有很多不能不听的有趣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