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NT$
199.0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金戈铁马。
那一天当你读到了那段文字,你才真正懂了你自己的民族。
那是我在我的长篇小说《我们家族的女人》中所写的。
这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一个篇章。诗篇。长歌以当哭的。悲壮。我记录下了那祖先的血。
|
內容簡介: |
那是1500名在青州蒙难的铁血将士。那故事发生在1842年那个炎热的夏天。7000名英军长驱直入。那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的精兵强将以席卷扫荡之势将青州四面围困,重炮轰击。一时间青州城炮火硝烟,城池中灰色的砖瓦飞落。城内旗兵奋力抵抗。旗兵。祖先的那些年轻的勇士们,那些义勇的儿子们。他们没有作战经验不通兵法,但他们却在炮火硝烟中在炎热夏季,战着。他们日夜鏖战死守,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以死护城。有《中国近代史稿》记载,参赞大臣齐慎、湖北提督刘允孝惧战逃跑,率万众之师歇马丹阳,解衣避暑。只有几百名青州旗兵自发地起来抵抗,和7000名英军发生了一场约3个小时的激烈巷战,英军损失极大。
风萧萧兮。那提督那参赞那撤下去的刀枪和苟且。何以要堆积起旗军兵士那年轻而英勇的尸骨。一个个倒下。黑头发,蓝眼睛。交混着的旗兵和英军的血。到最后的时辰。
|
關於作者: |
赵玫,女,满族,1954年生于中国天津,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一级作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党组成员,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人大代表,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市文学创作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已出版《朗园》《武则天》《高阳公主》等长篇小说,《岁月如歌》等中短篇小说,《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随笔集,900余万字。1993年获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11年长篇小说《漫随流水》获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
|
目錄:
|
残阳如血 1
折一根竹枝看下午的日影 13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24
永久的谢幕 54
文本背后 64
戴着镣铐的舞蹈 70
智性女人的社稷天下 91
编织爱与死的永恒 107
写作之于激情 124
怎样拥有杜拉 137
一个女人的精神生活 148
各自孤独地灭亡了 177
爱一次,或者,很多次 185
冰冷的辉煌 194
特瑞萨为帝国而战 210
被雕刻在钟楼上的宿命 227
加德纳夫人的波希米亚传奇 235
采摘加州的阳光 256
在孟买,她的名字叫加尔各答 272
永恒面颊上的一滴眼泪 290
永远的《卡门》 315
旋转中哀伤着她的灵魂 324
为贝蒂弗瑞丹的离去 337
为伊夫圣洛朗的离去 340
追逐另一种秩序 344
陪伴着你在暮色里闲坐 349
|
內容試閱:
|
折一根竹枝看下午的日影
上午景娅来车接我去李庄。这个我一直魂牵梦绕的地方。同行者还有景娅的朋友一萍,她们刚刚从日本观光回来,还不曾卸下旅途劳顿。却再次上路,为了陪我。然恰逢清明,高速公路车流如潮,拥堵不堪。待终于抵达李庄,竟已近黄昏。幸好景娅此前到过这里,凭记忆将我们径直带进了月亮田。
那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路两边开败的油菜花田。向山坡的深处便慢慢葱茏起来,丛丛簇簇的绿竹烂漫伸展着。
到月亮田没有正式的路。汽车前不是嬉耍的娃子,就是孤零零躺在路中央的篓筐。然后是乡村的诸多气味在山野间升腾弥漫,鸡鸭猪狗,砖楼茅舍,也一番别样的蜀南丘陵景象。
步行朝向那个久已向往的所在。却不曾听到身边接踵而至的脚步。左右环顾才发现,事实上来此拜谒的仅我们这一行人,不知道是因为天色迟暮,还是从来就屋前冷落车马稀。
某种近乡情更迫的心境。毕竟我们所要亲近的,是我们早在灵魂中亲近过的。那些美丽的故事,和美丽的人。那些浪漫,为着一个世纪而诞生的,那些你将永不忘怀的人们。
然后门楣上赫然而见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的木匾,便立刻浮想起林徽因那优雅美丽的容颜。一个将诗和建筑都做得极好的女人,或者她的诗就是用来注解她的建筑的。于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我们竟也是四月抵达了这里。尽管近日来天色晦暗,阴云低沉,但眼前的营造社,还是给了我们满心的灿烂。
文字中读遍李庄的逝水流年,但走进营造社的那一刻还是心生苍茫。迈过窄窄木门的门槛,便一片长屋,一片屋前的野草地。没有人在此修建草坪,任蓬蓬乱草恣肆妄为。也没有人因为这里曾客居过梁思成和林徽因,便对这座古屋精心呵护。一切都是自然的,甚至衰微破败的状态。而明明他们是做建筑的,却一片人去楼空的杳茫。
所有的房间都空空荡荡,空空荡荡的忧戚与仓皇。仿佛吸到了骨头缝里的那种悲凉,悲凉着,以至漫延出肌肤的疼痛。我们今天看到的景象尚且如此,遑论当年那艰苦卓绝的挣扎。
门厅里悬挂着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照片,但显然已不是1940年前后的影像。那时候尽管贫病交加,但他们依然是年轻而静美的,便是在这里,他们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写作。
最尽头的房间是孩子们的。梁再冰和梁从诫的照片悬于空落落的白墙上。另外的两个镜框装载了他们对李庄岁月的回忆,沉沉黑夜怎样点燃油灯,母亲又怎样躺在行军床上,被残酷的肺病消损着美丽和年华。
所有的房子都是空的,墙上的照片就成了屋的主人。孩子房间的对面是外婆的住所,自徽因父亲过世后,母亲就一直和徽因住在一起。于是母亲的房间里就有了徽因和父亲林长民的照片。那是一张我们常见的合影,徽因和父亲形神相似。那或者是他们父女一道前往欧洲时的合影,却已经是1920年的往事了。
作为政治家的林长民和梁启超可谓志同道合,不知道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姻是不是父母之命。也或者林长民在奉系军阀的战争中不幸遇难,使梁任公生出一种父亲般的体恤与关怀,好让远在海外留学的徽因从巨大的悲伤中拔脱出来。那时的徽因只有21岁,幸好身边一直有思成这样的伴侣。不知道有着诗的情怀的林徽因怎样远离了诗一般的志摩,或者只有思成这样厚学而持重的男人,才是徽因真正可以依靠的。
后来在《梁启超家书》中读到梁任公对徽因的欣赏,他说他对她就像对自己的女儿。尤其当得知徽因的父亲意外辞世,便即刻给思成写去家书: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一样看待,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她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度过她目前的苦境。她要鼓起勇气,发挥她的大才,完成她的学问,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艺术界做些贡献自此,梁启超承担了林徽因海外留学的全部费用。而当时林徽因和梁思成还未曾结婚。
穿过逼仄的走廊是客厅,林徽因躺在病床上的那张照片斜挂在木墙上。不知道是有意这样垂挂,还是经久不曾有人前来打理。于是心里酸楚楚的,以为那是对徽因的轻慢。
是的徽因就那样斜挂在木墙上,于是她的神情也是偏离的。将目光斜过去读照片上的文字,1943年徽因在李庄上坝家中的病榻上。但已无从考据当时的病榻摆放何处,总不会在这个黑漆漆的厅堂吧。照片中徽因尽管抱病卧床,却有光照在她的脸上身上,明暗反差极为鲜明。便是客厅前的那个大房间了,如今只留下了墙角的两个老旧的橱柜。四面白墙,凄凄冷冷,可谓家徒四壁。朝向天井的一面是木格的窗。很美的窗棂。阳光浸润过来。照在徽因身上。照亮她的苍白,和她的痛。
关于母亲,梁再冰和梁从诫都有过令人感伤的描述。再冰说,1945年,日本投降了,父亲所盼望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日子快要到了,但是他已经苍老了许多,母亲的身体也很难恢复了。这一年,他陪母亲到重庆检查了一次身体,医生悄悄告诉他,母亲将不久于人世。
从诫的回忆更为凄苦,整个李庄没有一所医院,没有一位正式医生,没有任何药品。家里唯一的一支温度计被我失手打破,大半年母亲竟无法测量体温。在这样的条件下,她的病情一天天沉重,却得不到像样的治疗。眼看着她消瘦下去,眼窝深陷,面容苍白,几个月的工夫,母亲就失掉了她那一向焕发美丽的容颜
便这样,徽因撑持着她那最后的体力和美丽,但凡不发烧时,便协助思成准备《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写作。如思成后来在出版前言中所言: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来,她在我们共同的事业中不懈地贡献着力量。近年来,她虽罹患重病,却仍葆其天赋的机敏与坚毅;在战争时期的艰难日子里,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应归功于她。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能成功的。
自然其间也频有诗篇,点缀徽因贫病而又苦涩的生活。
她的那张摇摇晃晃的行军床边,总是堆满各种中外书籍。她终日躺在那里,不停地咳喘,却依旧写出了大量读书笔记。
李庄期间,徽因和思成的挚友、美国的费正清曾专程前往探望,就住在这个勉强称之为客厅的地方。费先生见到思成夫妇后感慨万千,他后来将这景象写在了《费正清对华回忆录》中。他说,二战中,我们在中国的西部再度重逢,他们却都已成了半残的病人,但仍在不顾一切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当时林徽因身患肺结核,梁思成则因为青年时代一次车祸的后遗症而导致脊椎受伤。然而,无论疾病还是艰难的生活都无损于他们对自己的开创性研究工作的热情。就是在战时的这一时期,梁思成用英文写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在我们的心目中,他们是不畏困难、献身科学的崇高典范。
尽管生活窘迫,日子艰辛,徽因和思成还是给予了孩子们无限欢愉。他们从不气馁,亦绝不愁苦,而是以乐观而开朗的态度对待已经面临的一切。所谓的入乡随俗,或者是不得已而为之。却也在不得已中,寻出了几分学术的欢乐。
在徽因和思成的房中,挂着徽因和孩子们的照片。母亲是躺在病榻上的,床榻两边却是天真烂漫的儿女。依旧的恬静美好,哪怕在战乱和与病魔的抗争中。于是看到徽因作为母亲的一面,那风中之烛背后的慈爱。尽管消退了战前那灿烂的雍容,却还是坚守了病榻中的优雅。对不断咳喘的徽因来说,肺的折磨就如同敲骨吸髓,但她所坚守的依旧是留声机中的贝多芬和莫扎特,那些充满了艺术的美好时刻。
是的,走出这个房间就是洒满光亮的天井,太阳出来的时候定然暖洋洋的。但很多时日,徽因就是走不出她的房间,甚至离不开她那张帆布的床。她如囚徒般被病魇紧锁在晦暗和阴沉中,而那天井中的光亮就近在咫尺。阳光下鸡鸣狗叫,李庄的市声,或许还能传过来江上的号子。再向前便是那片叫做月亮田的坝子,那青绿的水田和竹林
但徽因却只能被囚禁于她的房中。唯有思绪能将她带到床以外的地方。于是徽因在寂寞中文思泉涌,用诗行诠释她生命的况味。
|
|